其他

【独家】单季盈利后 京东金融开始人事调整

2018-01-15 识时务者为俊杰


京东金融的人事调整几乎每年一动,据界面新闻独家获悉,原负责海外业务负责人的许凌将不再负责,姚诚彰将兼任海外业务部负责人。与此同时,京东保险业务条线亦迎来新的“掌门人”。

杨芮YR 2018/01/12 10:55浏览 7.2W来源:界面新闻字体:宋

图片来源:东方ic

刚刚宣布单季盈利的京东金融在人事调整上几乎每年一动。

界面新闻独家获悉,原负责海外业务负责人的许凌将不再继续负责,姚诚彰将兼任海外业务部负责人。与此同时,京东保险业务条线亦迎来新的“掌门人”,赵大玮将担任保险业务负责人,直接向金融集团CEO汇报,赵奕松不再兼任保险业务负责人。据记者了解,京东保险业务新“掌门人”赵大玮曾任职金盛保险和安邦保险集团,并于2016年出任安邦旗下邦邦共赢网络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月11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发出一封致京东全员的内部信,披露了一个重磅消息,称已独立运营的京东金融在2017年实现了单季盈利。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京东金融已经实现在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支付、财富管理、众筹、保险、证券、农村金融、金融科技、海外等十大领域的布局,涉及金融的各个板块。另据京东金融公布,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京东金融的各项业务交易总规模就已经相比2014全年增长24倍。

值得关注的是,京东金融快速增长的背后人事变动亦频频。去年京东金融原负责消费金融业务的副总裁许凌就被调任主管支付业务,而京东金融早在2015年5月开启的保险板块仍未有实质进展,内部人事变动亦频频。

2015年京东金融即宣布将保险作为第六大业务板块并入京东金融体系,当时算是京东正式迈入保险的一步,京东金融当时的规划是围绕京东生态系统布局保险生态圈。但在BATJ围猎保险的角逐中,京东金融目前仍处劣势,在胶着中前行。

在京东集团2017年的开年大会上,刘强东曾意气风发地表示,”京东正在申请保险牌照,也可能会以投资购买的方式进入保险行业。”截至目前,京东金融并未获得保险牌照,而京东金融似乎也已和牌照繁荣时代擦肩而过。

在京东保险频道中,目前公布的合作保险公司有14家,销售的保险品种主要有传统险、车险以及理财险。而京东保险目前主要还是围绕自有生态的场景进行,比如涉及家电、3C、百货、家居等多个品类的消费类保险保障服务,以及运费险、延长保、碎屏保、意外保、品质保等。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京东还围绕消费场景嫁接其“明星产品”白条+保险的合作,让用户能够通过分期的方式购买保险,比如白条的车险分期购买。而如何真正的切入保险生态圈,在巨头拼抢的保险“猎场”中分得一杯羹亦是京东金融的下一个挑战所在。

俊杰评论:京东是阿里和腾讯之后无论从产品体验还是金融服务上来说一流的企业,希望他们可以进一步搅动一潭死水的体验垃圾的传统金融市场

腾讯金融VS蚂蚁金服 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冷战

2018-01-04 14:45:02 来源:和讯理财 

0


字号T | T

  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的冷战,早就不仅仅限于互联网领域,而是扩大到科技、金融、商业乃至我们的衣食住行。这到底是一个时代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文 | 董云峰

  如果对比腾讯和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2017是很有趣的一年。本文试着做一些梳理和分析。

  在新金融琅琊榜看来,近年来腾讯不断扩大金融布局,作为后发者稳扎稳打,看上去和蚂蚁金服越来越像;但是接近全牌照的蚂蚁金服这一年开始否定自己,乃至扬言自己是科技公司,做金融纯属“一不小心”。

  无论怎样,随着监管风向的转变,这一年里,不管是一向低调审慎的腾讯金融,还是向来高举高打的蚂蚁金服,都在强调开放、赋能、连接、服务。于是我们看到,两大巨头一方面继续深耕支付、理财、借贷等金融业务,另一方面致力于向金融机构提供一揽子服务。

  这一年,我们本以为微信支付将乘胜追击,在移动支付战场上彻底击败支付宝,不过第三方数据显示,支付宝稳住了阵脚,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领先优势。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公交出行会成为这一年争夺最激烈的移动支付场景。腾讯、阿里乃至银联,都在这一场景上拼尽全力,马云、马化腾亲自站台。

  还有一些意料之中的,诸如腾讯微粒贷和蚂蚁借呗这两款现金贷产品,2017年放款量突飞猛进,并且利润丰厚,开启了收割模式。

  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腾讯力推金融云,作为又一个业务重心,其在银行和保险领域斩获颇丰。

  以及一些相对微妙的,芝麻信用通过主打免押金不断扩大影响力,却也招致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同时腾讯征信始终维持低调,至今未正式公开上线。

  众所周知的是,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主要是蚂蚁金服。我们通常所说的腾讯金融,主要指的是腾讯FiT(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不过微众银行并未被纳入到FiT。

  一个细节是,尽管腾讯FiT相对低调,不过其在悄无声息间上线了独立域名的官方网站www.fitgroup.com。要知道,已经被分拆出去的京东金融,迄今尚未启用独立域名。所以,距离腾讯金融的分拆还远吗?

  1

  腾讯金融2017年:乘车码、金融云

  新金融琅琊榜梳理了腾讯金融过往一年的公开信息,相对直观的印象是,乘车码、金融云堪称其两大年度,也是腾讯在去年极为重视的两大业务。

  乘车码是一种可以用来乘坐交通工具的二维码,是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服务模块,现已在广州、青岛、合肥、济南等10多个城市上线,并在BRT、公交、地铁、索道等多个公交场景中获得突破。

  对于乘车码,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极度重视。毫不夸张的说,在腾讯金融业务这块,马化腾从来没有这么拼过。

  去年9月中旬,马化腾为了推广腾讯乘车码,先后在合肥、深圳及广州与当地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合肥去现场体验乘车码搭乘公交。12月1日,马化腾还跑去重庆,体验使用腾讯乘车码搭乘长江索道。

  在前不久于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和于广州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上,马化腾同样公开为腾讯乘车码代言,并将其视为腾讯帮助传统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业务是腾讯金融云。

  与阿里金融云及蚂蚁金融云相比,腾讯金融云的正式推出并不算早。根据官方介绍,腾讯金融云是腾讯面向金融企业大客户的云平台,为银行、证券、保险、消费金融等行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云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腾讯金融云已与中国银行(601988,股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华夏银行(600015,股吧)、杭州银行、中国人保、富德生命人寿、泰康人寿、富途证券、众安保险、复星保德信人寿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保险领域,腾讯在2017年表现出了格外的关注,除了腾讯金融云将保险行业作为重点拓展对象,腾讯还在11月初正式发布保险平台——微保。

  耐人寻味的是,在央行主导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的上线过程中,与支付宝相比,腾讯的态度要积极的多。财付通不仅在3月底的试运行期间完成首笔跨行清算交易,还在6月底成为首家参与切量的支付机构,将旗下部分支付业务切至网联平台。

  至于上文提到的FiT分拆的可能性,马化腾在去年3月初的两会媒体见面会时的口径是,“没有必要为了分拆而分拆,这不是我们的风格,我们也一贯不是这个思路。”

  他可没说不分拆啊。

  2

  蚂蚁金服2017年:无现金、免押金

  通过蚂蚁金服官方微信公众号及官网信息,无现金、免押金可以视为过去一年蚂蚁金服的两大,换句话说,蚂蚁金服有点回归自身的意思,更聚焦于支付和征信。

  从结果上来讲,如果说2016年蚂蚁金服强行做社交导致接连失利,那么其在2017年选择做回自己被证明是明智之举。

  这中间有个小风波,尽管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曾力推“无现金”,但是蚂蚁金服提出要打造“无现金社会”则受到了更多争议,最终在种种压力之下两大巨头都不再炒作“无现金”概念。

  在公交场景上,蚂蚁金服同样不遗余力,其与武汉、福州、天津、贵阳和西安等城市达成了相关合作。一个重大成果是,12月5日,蚂蚁金服与上海申通地铁(600834,股吧)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蚂蚁金服集团CEO井贤栋到场见证和体验。

  当然,这一年,促使支付宝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原因,或许要归功于阿里系强大的线下拓展能力,也就是二维码贴纸——支付宝收钱码的普及,同时还通过将其与花呗打通刺激用户支付意愿。

  不仅如此,10月24日,蚂蚁金服还发布“多收多赚”计划,包括多收多免、多收多赊、多收多得、多收多贷、多收多保等,核心是通过提现免费和金融服务鼓励商家使用收钱码。

  根据支付宝最新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4000多万小商家靠收钱码实现了收银环节的数字化。

  总结而言,凭借更强的线下拓展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支付宝通过“人民战争”成功收复失地乃至扩大地盘。

  另一个是免押金,对应的是芝麻信用。

  说到征信行业,颇有点尴尬,从2015年初公布个人征信首批试点名单之后,3年过去了,央行一直不发牌照。从监管部门的表态来看,包括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在内的8家试点机构,都达不到相关的监管要求。

  尽管如此,芝麻信用依然在大张旗鼓地拓展业务,其抓手则是免押金。11月22日,芝麻信用宣布,在初期可先行投入10亿,通过引入保险、运营鼓励等多种方式,推动更多商家向信用好的用户免收押金。与之相比,腾讯征信要低调的多。

  另一个备受金融市场关注的是蚂蚁金服的ABS产品,短短几年间发行规模接近3000亿元,是国内ABS市场的绝对龙头。在去年末针对现金贷的整顿政策出台之后,以现金贷产品为底层资产的蚂蚁小贷ABS变得敏感起来,原计划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蚂蚁小贷ABN(资产支持票据)则被迫中止。

  回顾这一年,蚂蚁金服最值得注意的一个口风是,它在有意淡化自身的金融机构色彩,代之以科技公司自居。

  2017年6月14日,在蚂蚁财富开放平台大会上,井贤栋将蚂蚁金服定位为一个科技公司,而进入金融领域则是“一不小心”,传统金融机构则是这一领域的老师;他并称,蚂蚁金服所积累的技术能力,将全面向金融机构开放。

  相形之下,马化腾比较实诚一点,他的说法是:腾讯有两个半的战略业务领域,一个是社交网络,另一个是内容,剩下的一半是金融服务(Fintech)。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琅琊榜。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