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开年首月罚没近9亿 楼市违规贷款乱象面临严管

2018-02-13 识时务者为俊杰

2018年以来银监系统对相关违规违法机构开出近700张罚单,其中1月开出497张,罚没金额超过8.98亿元。

经济参考报 2018/02/12 11:00浏览 5.6W字体: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钟源

伴随新一年各地“1号罚单”纷至沓来,监管层针对银行业务乱象的重拳出击正变成常态。同业、理财的违规操作、违规办理票据业务、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等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吃”单的高发“罪状”。业内专家表示,2018年银行业监管部门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尤其是对于大案要案,将坚持依法、顶格处罚,不设上限。但在打击存量违规的同时,要严控增量标本兼治。

监管发力毫不手软

银监会官方信息显示,截至记者发稿时止,2018年以来银监系统对相关违规违法机构开出近700张罚单,其中1月开出497张,罚没金额超过8.98亿元。对于备受关注的大案要案,监管部门毫不手软。

银监会2月2日披露,陕西、河南银监局依法查处了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质押贷款案件,对两地涉及该案的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罚款5250万元,并处罚104名责任人。

事实上,银监会每周处罚公布一起金融大案基本上成为常态。1月19日,银监会披露,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该行不良贷款。四川银监局依法对其罚款4.62亿元;成都分行原行长被开除、2名副行长被降级和记大过,另有195名分行中下层及以下责任人员被内部问责。无独有偶,邮储银行武威文昌路支行原行长以邮储银行武威市分行名义,违法违规套取票据资金。1月27日,银监会披露该案处罚结果,涉案1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被罚没2.95亿元。

除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的违规行为也难逃问责。比如,湖北消费金融公司因贷款资金被挪用连吃五张罚单,领罚40万元,多名直接责任人被警告。而长城资管广西分公司因转嫁抵押登记费、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等案由被广西银监局罚款70万元。

“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2月9日,银监会法规部副主任王振中指出,银监会向金融机构传递“强监管、严处罚”监管导向,起到“处罚一个,震慑一片”的警示作用。

违规涉房贷款仍存

1月13日晚,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意见》和《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明确了8个重点整治方面,给出22条工作要点,违反宏观调控政策、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风险等被列为2018年整治的重中之重。

在上述工作要点中,银监会明确提到了要整治违反房地产行业政策的相关行为,这包括:直接或变相为房地产企业支付土地购置费用提供各类表内外融资等。

虽然监管重拳频出,但是违规涉房贷款却并未销声匿迹。记者近日接到某国有商业性银行北京支行产品销售经理的电话,该经理首先以回报优质客户为由向记者推销一款“分期通”的消费贷款产品。据其介绍,此产品具有期限灵活、申请便捷等亮点,最长60期,专享最高30万元的额度。“你拿本人身份证到我们网点办理,资金当天到账。手续费分期收取,在今年3月31日前申请,并完成支用的,我们手续费还打8折,整个下来利率也就4个点多一点。”该经理表示。当记者表示,利率确实很实惠,比目前房贷利率低多了时,该经理悄悄告诉记者,“原则上消费贷是不能用来买房的,不过身边有朋友办我们产品去买理财产品,然后再把理财产品兑现买房。”

事实上,自今年1月以来,招商银行嘉兴分行、江苏海门建信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因个人消费贷款违规购房分别被地方监管部门罚款25万元和30万元;中国农业银行义乌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义乌分行、浙江磐安农村商业银行因信贷资金用于支付购房首付款,分别被罚款30万元、25万元、30万元。此外,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晋中分行还因违规由客户承担房产抵押评估费,被晋中银监分局罚款50万元。

除了银行个人零售业务中的“涉房贷款”违规吃罚单外,对公业务贷款流向房地产领域的案例也频现。1月12日,中信银行南宁分行因违规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缴交土地出让金提供理财融资,被广西银监局罚款4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1月,监管部门针对违规“涉房贷款”(包含信贷违规流入楼市、土地市场)的罚单已超13张。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受利益驱动,银行可能扩大放贷规模,放松对贷款的审核。近年来,发展较快、创新较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新兴业务领域也受到较多处罚,除银行自身风险管理不完善外,也与监管规则存在滞后性有关。

标本兼治严控增量

业内人士建议,当前监管部门在严厉查处存量案件的同时,一定要标本兼治,严防“钻空子”增量案件的发生。“以上述变相违规为楼市输血为例,它不仅触碰了国家‘去杠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还在于它是一种新乱象的抬头。”有业内专家坦言。

民生银行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居民杠杆率整体不高,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但是居民杠杆率近两年来上涨较快,截至2017年末达到50%左右,主要是由于住房按揭贷款的快速增长拉动。居民杠杆率总体仍较为安全,但应注意居民杠杆的结构性问题,如部分居民可能存在过度负债,再就是债务收入比存在恶化迹象。“对于消费信贷资金的流转,现有手段很难进行连续跟踪,不管消费信贷应用于哪个领域,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金融机构需要有效合理控制杠杆总水平。”王一峰表示。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个专家预计,2018年严监管的格局将延续。日前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也明确表示,2017年,市场乱象生成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打赢银行业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的任务仍很艰巨。

王一峰认为,2017年以来的监管政策对银行业经营起到了很大的规范作用,影子银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约束,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信用供给总量的收缩,资金价格明显上行。特别是在2018年以来,银行受负债端成本挤压,资产端价格存在跳升迹象。未来监管政策应该统筹把握好力度、强度和节奏,培育以风险定价作为信贷资源的配置安排,更多通过市场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防止因处置风险而产生新的风险。

俊杰评论:房地产结合杠杆泡沫是危机前奏,并且十次危机九次地产,连配方都懒得换。

海南圈地造岛调查:新一轮地产泡沫的兴起与破灭

在国家对楼市的调控之下,“圈地运动”让海南土地闲置情况严重,楼市出现供大于求。

大摩财经 2018/02/12 12:00字体: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海景房可能是大多数购房者的梦想,但如果这个梦想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呢?

前不久,海南省因生态坏境遭到破坏,被中央环保督查组点名。随后,央视紧追不放连续报道该事。终于在舆论的压力下,海花岛、凤凰岛、日月湾等违规项目先后停工整顿。

大摩财经注意到,在被督察组点名之前,海南还在大力宣传2017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打造海岛休闲度假旅游概念,并号召大家去海南买房。

海南1993年时曾因过度开发房地产而造成楼市崩盘,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2006年左右才结束。2010年初,海南宣布国际旅游岛规划获批,全国投资客蜂拥而至。大型房企也不甘寂寞,纷纷以“旅游地产”为名义在海南大手笔圈地。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圈地面积在2万亩的房企有中信泰富、鲁能、绿地、富力,而恒大、海航圈地面积也在万亩以上。

“圈地运动”造成了海南楼市高额库存,多年难以消化,同时也出现了土地闲置等新的问题。因此从2013年开始,海南房地产市场又开始了从下降到缓慢复苏的阶段。

由于“圈地运动”导致海滩附近用地基本被瓜分完毕,一些房企于是打起了填海造岛的主意,近几年海南出现的人造岛热潮正是因此而来。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目前在建或规划中的填海项目有11个项目。

众多填海造岛工程对海南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从而引来督查组的调查。虽然海南之前已出台过不少调控政策,但这次调查似乎才是真的“导火索”,让海南下定决心解除房地产对地方规划的绑架。

 

海南目前不仅出台了多个严苛的土地和购房政策、停建了违规人工岛,也将全省七成市县的GDP考核取消。但接下来的后续问题又比较复杂,被督察组点名的违规项目下一步该如何解决,是放在海南面前的一大难题。

从“圈地运动”到填海造岛

在1993年楼市崩盘以后,海南花了多年时间处理“烂尾楼”等遗留问题。2003年,海南省提出了“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引入大型企业进驻海南。

2006年7月,海南出台相关规定: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土地开发成本后余下的纯收益部分,按照市、县政府所得不得低于30%的比例,确定市、县政府与主开发商的分成比例。这意味着,一级开发商最高可以分得70%的土地纯收益。

正是基于这种低成本一级开发模式,让此后众多大型房企奔赴海南疯狂“圈地”。这一情况持续到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成立。

2010年1月,海南宣布在国际旅游岛规划正式获批前,将暂停土地出让、暂停审批新的土地开发项目,随后海南又正式重申不再新批土地一级开发项目。

在海南,开发商对土地的争夺,实际上就是对海岸线的争夺。2012年,曾有媒体统计,从“圈地运动”开始,海南天然美丽的海岸线基本被瓜分殆尽。其中,中信、华润、海航盘踞于包括琼海、万宁两市,富力、雅居乐、中粮、鲁能、万科、绿城则在三亚、陵水、乐东、保亭四市县,新世界、海航、富力、雅居乐布局在口、文昌、澄迈、定安四市县。

伴随着房价的爆发式上涨,房地产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据了解,房企在海南疯狂圈地有两个优势:一是大规模拿地带来的较低土地成本和持有成本;二是随着海南房地产行情见涨,地块区位优势而带来的较高销售价格。

然而,在国家对楼市的调控之下,“圈地运动”让海南土地闲置情况严重,楼市出现供大于求。尽管海南对土地闲置出台了“无偿收回”的政策,但把旅游地产做成房地产项目、投机客过多的海南楼市,却面临着客户群体减少的困境。

这种困境并未对依然看好海南楼市的房企带来多少困扰。随着优质海岸线被瓜分,房企又向近海“进军”,填海造地大建人工岛。有媒体统计,截至2016年底,海南在建、规划中的填海项目有11个项目。分布如下:

 

在房企看来,填海造地是一个好买卖。既没有拆迁补偿费用,也不会触碰耕地红线。填海一亩地的成本在20万元左右,折合每平米成本在600元左右。这对于海南平均万元以上的房价来说,利润可谓丰厚。

同时,一些房企可借助“造岛”所形成的庞大土地储备,通过金融机构资本运作获得融资,以此扩大公司资本规模,再展开新一轮并购,并质押股权获得新的融资。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房企,政府部门也可以从中获益。2017年初,海南出台旅游建设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到2020年海南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下为其重点旅游规划:

但是,众多的填海造岛工程对海水流向、岸线侵蚀、海边的树林动植物等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毫无节制的圈地和破坏性开发,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

出台政策挤破楼市泡沫

填海造岛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引起了环保部门的注意。去年12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向海南省反馈督察时,狠批当地房地产行业对当地生态的破坏。称其财政过分依赖房地产,鼓了钱袋,毁了生态。

央视在1月初也跟着曝光了海南地产项目违规。随后,海南省政府立即要求违规项目“双暂停”(暂停建设、暂停营业),并出台了被称为海南史上最严土地管理措施,直击房地产公司违规源头。

同时,海南叫停凤凰岛、日月湾、海花岛等违规项目,鲁能山海天被封,博鳌13家企业被责令暂停营业。在更早的时候,海航投资的三亚新机场填海项目也因涉嫌违法用海,被暂停用海预审申请。

事实上,海南此次出台“双暂停”政策只是其对楼市进行调控的“升级版”。海南之前已经发布了“两个暂停”“禁海令”“停止公积金贷款”等多个严苛的土地政策和购房政策。究其原因,就是是想解开房地产对海南省规划的捆绑。

长期以来,房地产业一直在海南的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有了曾经楼市崩盘的前车之鉴,当海南再次面对要生态还是要经济的难题时,果断作出了抉择。近日,海南将全省七成市县的GDP考核取消,目的是“扭转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政绩导向”。

不过,解开房地产对地方规划的绑架,并不意味着海南将放弃房地产。在海南省此前所确定的12个重点产业规划中,房地产依然在列。紧跟而来的问题是,被督察组点名的违规项目该如何解决?那些建设项目的工人以及已买房的业主该怎么处理?

对此问题,海南相关部门答复称,违规项目暂停就是控制违规事态的继续发展,现已定了“四个一批”:立案查办一批,当即撤除一批,停建一批,后续处理一批。并表示,许多问题的处理不能一刀切。

分开处理肯定是有必要的,毕竟海南的支柱产业除了房地产,最重要的还是旅游业。最新的消息是,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将于2月15日试营业。

业内人士分析,伴随这一轮去库存,海南高库存将明显改善,存量房也显得珍贵起来。而在这次调控之后,几乎不会再出现暴跌崩溃的可能性。从长远看,海南调控升级更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优质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