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月,你忘了几件骇人听闻的事?

陈细瓜 九品西瓜官 2018-08-05

 文/陈细瓜


阅读本文前,请先回答7月1日,发生了什么事?

 









 

想到了吗?花了多长时间?那件事都没满月,你现在的情绪如何?

 

给自己一个答案,然后继续往下看。

 

7月1日,我写了一篇《最近被杀死了不少人…》。这不是一篇时评文,这更像是一篇评论时评意义的文章。

 

文章里我说,“时评的时效一过,所有人都好了伤疤,忘了疼。然后,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历史给时评作者的唯一教训,就是读者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

 

一个月还没到,绝大多数人基本已经忘了那时的疼,主要是因为伤疤来得太快太多。媒体忙着揭伤疤,情感自媒体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远离“垃圾人”,然后公众们一直忙着疼。

 

上海徐汇区被杀害孩子的余疼,我不是药神的刺疼,冯小刚十问崔永元的蛋疼,毛衣战的痉挛性疼痛,P2P群雷的绞疼……到长生假疫苗的惨疼,然后就是前两天的性骚扰的肾部钝疼,昨天的碧桂园事故……

 

周星驰说,一个人一旦受了太大的刺激,就再也没有任何反应。

 

七月,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旦天天心痛,就再也没有任何疼痛能留下清晰的记忆。

 

实际上,疫苗事情与性骚扰事件,许多时评作者都是翻出前几年的文章,加一句注解就发出来。也就是说,不只是这个七月,一直以来,全民心痛了一次遗忘了一次,然后再心痛一次,再遗忘一次。

 

当年那些没有十万加,或是当年已经十万加的文章,都能天衣无缝地诠释当下事件。当下我们认为是多么稀罕、重大、独特、骇人听闻的重大新闻事件,其实是这么稀松平常、毫无长进的“常事”。

 

让当下大多数人热血沸腾的观点,其实早就都讨论过了。如今再10万+一次,显得是那么地空无一物。再沉重的事件都变得有些轻飘飘的历史虚无。

 

所以,“性骚扰覆盖疫苗舆论”的这个说法,我认为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首先,在场的网友们对疫苗的关注力在变淡,就像他们七月初渐渐淡忘他们曾全网哀悼的徐汇区遇害的孩子们一样。人性中喜新厌旧的特点,在面对热点的时候尤其明显。其次,那些人低估了性骚扰的普遍性,也低估了女性对性骚扰的敏感度。

 

自媒体大咖的整体流量数据都是在具象化地体现民众的关注力。疫苗这事后劲不足,“火了两天”的深度调查也没带来后续的爆点,数据是不会骗自媒体大V们的。他们的商业模式就是捕捉,并且消费最具关注力的情绪。

 

即便没有性骚扰的出现,吴亦凡粉丝们干的蠢事和霸道总裁爱上渣男周立波也会站出来。那时,骂吴亦凡也好、周立波也罢,阴谋论地将之与疫苗事件结合来看,或许能够激发更多的情绪。


在社会事件面前,民众本来就是无头苍蝇。文笔这种东西,有时就像狗屎。不涂一点狗屎,是吸引不来苍蝇的。

 

坦白说,整个七月,我被噎到不少刷屏狗屎文。多到让我清楚明白与其怀疑这些自媒体的能力与智力的意义,不如评估一下这届义愤填膺吃瓜群众的辨别力。

 

更深层次一面,就是主动意识下的被设置议程。读者想要什么,自媒体给予什么。无关真假,无关对错,无关利害。一篇看似为国为民的嗨文,带来的只是隐蔽性更强的弱智供养。让你精神饱满,让你情绪高涨,还让你无法分辨轻重。

 

钱钟书说,没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了人的当;受过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了印刷品的当。自媒体的兴起是文字愚弄行业的重大变革,骗人的成本大大降低,骗人的效率大大提高,骗人的量级涵盖十亿人口。

 

随后,继续遗忘,继续保持被愚弄。不要以为你喜欢那些大V,他们就不把你当傻逼。

 

作为一个业余爱国人士,我最近写时评最大的动力,就是跟那些大V抢一点读者。没能力启民智,能写几篇还算过得去的文章给读者看看,能偶尔骂到一些傻逼的痛点,若是还能为祖国留存一点点怀疑主义的种子。那就真的不枉我做写文这种粗活!

 

<end>


今日顿悟

所谓的“天赋”都是有年龄限制的。

8岁会算二次方程,是有天赋的儿童;

12岁会写婚姻,是有天赋的少年;

20岁会写社会政治,是有天赋的青年。

但这些天赋的年限最多五年,五年之后再着迷,就跟愚蠢没有什么差别。

而什么才华、智慧,在旁人眼中其实就像魔术师的魔术。

只不过观众以为是真的,是神奇的。

实际上,只是一种思路,揭开这层思路,就毫无神秘。

偏偏有魔术师因为观众当真,自己就当真。那两者的愚蠢也就差不了多少了。


你可能还想看:

冰岛踢痛了中国人哪根神经?

最近被杀死了不少人…

从碧桂园、鸿茅药酒,再到叙利亚内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