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脑海里还有40年前上海最真印象吗?路透社记者兰克拍摄的1976年上海相册大放送 2015年他重访上海泪眼模糊

benzzxc 外滩以西 2020-11-02

1975年英国伦敦来的25岁青年迈克尔·兰克(Michael Rank)进入上海东北角上的复旦大学研修汉语,他拿起135相机(35 mm相机)开始拍摄复旦大学,也走出校园拍摄上海街景。那时候邯郸路上还走有轨电车到虹口公园,从那里去外滩南京路去淮海路看老房子。他在2005年整理照片并电子化,于是我们看到了他镜头里的上海1976。

在我们报道《1980年上海长啥样子?》增补版采用了兰克的几幅照片,今天将这位路透社记者的上海影集归拢做个长篇放送,也以此纪念这位去年离世的老记者。


Shanghai1976历史影集里有人物,他们一群在复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宿舍生活照以及和中国同学的合影照不是我们专题范围,兰克拍摄的上海街景40年后被观看,多少会给上海人一种苦涩回味,当道路应付车多而变宽,我们要加快步伐过街,容积率更高的大楼挡住视线,我们已经适应从楼与楼的夹缝间偷得片刻和煦阳光。


关键词:纽约曼哈顿悬日(Manhattanhenge)


兰克的上海相册从1975年开始的,当时他从北京大学研修完来上海,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是他出了复旦校门后在外滩南京路淮海路一带的活动,他定格了外滩以西地区的一些历史建筑物的1976模样。


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餐社原址洋房已经湮灭,下图上海音乐学院内的德国古典风格洋房目前尚存但已经被改动得面目全非。

1980年30岁的兰克被聘为英国老牌通讯社路透社驻北京记者。

我们还是看看他在上海期间拍摄到的街景照片,这些照片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史的珍贵影像资料,感觉40年的上海很闲散甚至散漫到无规则,也许在上海人眼里乱穿马路不是太破坏规则的事情,外来人则认为无法接受,他拍了很多这样的照片。

兰克抓拍的能力还是可以的,对胶片相机来说,全手动状态下灵活使用还是要熟练掌握光圈快门感光度的。不像现在模式化了。在建筑物拍摄上,兰克俯瞰角度选择蛮考究的,有些曝光不足也正常的。

有些城市天际线被人为破坏,马勒别墅1990年代后期左邻右舍出现高层建筑,原先平视北欧风格阁楼顶尖在蓝天白云的背景里已无可能。

上海1976春末夏初时节,路边的巨幅海报指明了当时还是样板戏当道,但百货公司橱窗里有了电视机这个高档用品,尽管还是黑白的,尽管还只有9寸和12寸两个尺寸。

我们小时候搬个小板凳去有电视机的邻居家蹭看。


关键词:向阳院


兰克的镜头前是还没有对世界开放的中国,他有意识到这个神秘的国度之于记者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一批彩色胶片照片是上海40年前的真实模样,如果和一些历史文字合并翻阅会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写新新闻的作者看着照片就可以随手写出时代风貌来,不用空想和臆测。

他从复旦大学出发,但学校里新鲜事他也有心,黑板报大字报都留了影。

大学里的绘画人材很多,我记得后来复旦大学主干道也叫南京路的一侧黑板报一长溜,各个系的板书都是专业水准。那时没有电脑排版,一切皆手写。现在街边随便什么文印店出什么海报十分钟,复旦学生食堂门口没有手写海报了。


2015年,兰克重返上海,这一次他是来看新上海,也重走了1976年照片里的每一段路。许是病魔已缠身,兰克不少数码照片发虚。

当见到在上海研究城市变迁历史的俄罗斯女生,焦点没有虚化。

katya knyazeva 以后会介绍的,很厉害的老上海图片资料掌握者和分析员。

来看看兰克2015的上海之旅

他曾在中国两所名牌大学研修汉语,会读写,他看懂了那块牌子?下图他纪录了柯灵故居改造前的模样。

他还醉心于寻找上海的历史痕迹,现在我们可以让兰克放心,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脉不会轻易断裂,长阳路原犹太人集聚区里的旧房子拆除过程中发现的老店招都妥善处理并安置在博物馆了。

兰克最后去了这个城市东北角上的复旦大学校园,有轨电车早已拆除,大门没变,老楼保留下来一部分,他应该找到自己曾经住过的宿舍楼。

重访上海两年后,迈克尔·兰克因患重病去世,享年67岁。讣告里说他喜欢研究鸟类,他应该是一只从西方长途飞行到东方的大鸟,在东方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事情,他把这些新鲜故事告诉了全世界,现在大鸟只是飞累了而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