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康路上网红店曾是建筑学大教授自宅 "谭师的庭院"收徒讲学养花其乐融融

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现在是个网红店了,在武康路的小号这一头,算安福路尾段。

具体就不介绍了,据说人均消费还可以。

我们曾想和这个房子结缘,它差一点成为我们名下资产,初看加复看但最后纠结了一阵子没有下给人家定金。

那是2002年事情。


现在看到改造后的照片算是恢复小洋楼的风情了,原先被一个台湾人买下做出了如下的风格。但我们去看的时候是破旧的,其实老房子的外立面只要粉刷干净或者冲刷干净以后就很有精神劲了,重在保护和保养,化妆这个东西搞得不好弄巧成拙。


新民晚报曾有乔争月的散文,文笔不错。


武康路12号是著名建筑师谭垣设计的自宅。这座现代风格的别墅外观“摩登”,有明亮的转角弧形窗和铸铁栏杆阳台,面向武康路的东立面点缀有小圆窗和通高两层的长窗,生动耐看。别墅有一个精巧的庭院。

谭垣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建筑师。他1903年在上海出生,因为有四分之一美国白人血统,长得很像外国人,出席活动经常被当作外宾。他不仅外貌像“外国人”,还有“外国脾气”,为人耿直,心直口快,不擅长中国人婉转的说话方式(摘自《谭师的庭院》,刊登在《新民晚报》2018年3月12日夜光杯版)。

乔争月的身份昨天在外滩漫步的文章介绍过了,她是《上海日报》的专栏作家,有《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等专著。


谭垣自宅的花园其实非常小,过道式的,墙边还种了滴水观音、龟背竹。

我们担心晚上会有路上的噪音影响睡眠质量,因为安福路西行单行道转弯到武康路单行道,这里没有红绿灯的,路过的时候多少会有人按喇叭,正好对着武康路12号。

很早知道这个房子是谭大师的,很偶然的,那天记得是保姆来开门的,看了一圈后发现问题还是蛮多的,临走的时候发现有一张水费电费还是燃气费的单子在走道的墙边桌上,斜瞄一眼看到户主“谭垣”的名字,且楼梯口的墙上挂着谭垣的照片,是个外国人的模样。

于是我随口问了保姆:“房东是外国人吗?”

保姆回答说:“不是的,是中国人,是个大学教授。”

有身份的老洋房房东,听地产经纪人说是老教授去世后,后代在美国,国内无人打理,于是挂牌出售。当时报价是30万美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1:8.3),大概折算成人民币250万元。


现在只能买个老破小了。


谭垣自宅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外带个100平方米的小院子,但这个房子的花园是手枪式样的,进院门的南面很窄,西面的院落大些。房子进门后就是个小楼梯,布局不像花园洋房那样“响亮”(老上海对采光的一种很高的评价语,其实是“敞亮”),北面被新公房压着,南侧为著名的武康路40弄1号。

当时这个价格是很给力的,但有个地价税需要买家补交,虽说不多的,看建筑容积率。最关键还有个综合税就高了,成交金额的5%。这个综合税只有独立别墅花园洋房才有,联体别墅新里洋房没有这个综合税。

那时我们还玩不起独立的花园洋房,哪怕谭家迷你型的花园洋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使得我们三思后悄然撤退,在此不表。



谭垣(1903年~1996年)是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谭垣早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读书(1924年-1930年),获硕士学位。


从1918年至193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共招收了25位中国留学生(其中18人从该校毕业并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这些留学生的大部分回国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历史研究以及建筑管理等诸多领域,对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现代建筑先驱者中的杰出代表。

下图左为张充仁,右为谭垣,谭大师的鼻子很高。


谭垣无疑是我国20世纪第一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的代表,然而,认识谭垣的独特性是更为关键的:与其他人相比,他的影响力凸显在他耕耘一生的建筑设计教学中。他的学生们,即使如今迈入耄耋之年,回忆起他的设计课依然是钦佩无比,这种感染力不仅来自这位恩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更来自他高度的专业感悟力和令人信服的教学方法。在上世纪下半叶的国内建筑界,一度传为佳话的 “6B铅笔”、“娴熟草图”、“渲染技法”、“谭立面”以及“巨大不是伟大”等专业说辞或评论,都来自谭垣。(摘自卢永毅:《谭垣的建筑设计教学以及对“布扎”体系的再认识》)。


在同济大学有个文远楼,设计者为黄毓麟,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王季卿《追忆文远楼设计者——黄毓麟》一文中回忆道:当年在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时代(1946至1949年),黄毓麟是建筑设计课程唯一教授谭垣老师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期间,深受同学们的敬慕。1950年他和谭垣教授等人合作成立联营顾问建筑事务所,1951年3月,在参加上海市政府举办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第二轮全国公开设计竞赛时,他们在参选的56份应征图样中,囊括了第一名和第二名两项大奖,一时传为佳话(该两项设计合作者还有雕塑家张充仁和工程师张智)。


张充仁纪念馆研究部和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部提供的资料可以做些补充:

1951年4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告,群雕《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张充仁与建筑师谭垣、张智、黄毓麟合作,参加因塔址变更而重新举办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征稿(编号32),获第一名;另一与建筑师谭垣、张智、黄毓麟合作应征图样(编号33),获第二名。


1992年9月19日,这一天是谭垣教授的90寿辰,《时代建筑》1992年第4期杂志推送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欢庆谭垣九十寿辰》新闻稿件里,我们发现这样一段话:谭垣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为我国建筑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当代建筑界颇负盛名的吴良墉、张开济、徐中、已故建设部副部长戴念慈等都曾当过他的学生。谭老多年来心日如一、待人以诚的优秀品德以及强烈的爱国心,受到与会者一致称赞。


1996年4月9日谭大师在上海去世。

1999年谭垣早年设计的淮海中路汾阳路口学校建筑被拆除建造淮海国际广场。

2002年武康路住宅易主。


2010年,谭垣的学生们,包括建筑大师张开济和吴良镛等,撰写了近30篇回忆文章连同谭师的作品,结集为《谭垣纪念文集》出版。谭垣之子谭乐在文集里写道,父亲酷爱自然和绿化,鸟雀使他陶醉,最高兴的时刻是和学生们在一起(乔争月《谭师的庭院》)。


今天在同济大学还有“谭垣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项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