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旧上海沙逊集团人才济济 离职单飞者事业有成 沙逊爵士珍贵照片全放送

benzzxc 外滩以西 2020-11-02

“上海旧踪”是在沪外国人社区的一项常设旅游探秘活动。

“犹太人在上海”一直是被重视的历史研究课题。


这三个外国人是何许人?

维克多·沙逊((Elias Victor Sassoon,1881年-1961年),第三代沙逊家族商业领袖;

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851年-1931年)底层逆袭的典范;

嘉道理家族,从伊利·嘉道理和埃利·嘉道理开始到第二代成为香港首富,现在传棒到第三代和正在培养第四代接班。


这是一个宏大题材,每一个人都值得用厚厚一册书来记述和研究。

我们仅仅从他们家的房产开发或者拥有情况做个简介,从中发现上海的投资价值所在。

也花了点力气找了很多的照片,估计写过三大富豪的公众号没有比我找照片全的吧。


三个人是有关系的,故事版本很多的可以自行搜索看一下,记得“澎湃”写嘉道理比较生动。

但我们选取的时间点是在1924年,那一年维克多·沙逊到上海继承家业开始VS的上海赚钱时代。

要记得,这个VS是富家子弟,读的是名牌大学,因为飞行训练摔断了一条腿,靠着拐杖走路,也就有了跛豪的称呼,用上海话说是跷脚沙逊。下图右下角是沙逊字迹,花体字写给女生的约会信,有钱有女人缘。人家女小奻问起来侬住在啥地方?沙逊很自豪地说江景房,华懋大厦朝南唯一有阳台的那个房间,现在是和平饭店的总统套房,叫沙逊套房,价格嘛,8万/晚。

再拼一张图,身边总有女生的。

还有入住到华懋大厦的世界名人,他也会来合影一下,和卓别林,笑一下。

1959年,他和护士出身的新太太Evelyn Barnes在一起,沙逊爵士1961年去世。

巴哈马的邮票上留下了沙逊爵士的肖像照。

沙逊主导开发的商业大厦、住宅公寓到花园洋房小区还是这个城市很有特征的地标物。

相关报道见:

2018年1月28日《金姐顶楼豪宅露台改造 御用外籍花匠卖萌秀图》,金星租赁的房子原属于沙逊的高纳大楼(十八层楼的顶楼带65平方米露台的锦江贵宾楼总统套房)

2018年3月18日《从金星家的楼顶看下去 茂名路从北到南历史影像里的细枝末节》

陕西南路从凡尔登花园(现在叫长乐村)到培福里都是华懋开发的。在四川北路底华懋开发了长春公寓、北端公寓、狄思威公寓等。

沙逊可以说是上海老公寓的主要贡献者,占地小,容积率高,摩登生活。一直觉得虹口那一块没利用好这块历史建筑资源,有点可惜了。


1935年,新沙逊集团占有的房地产达50多处,集中在几个地段:在南京路、福州路一带,有沙逊大厦、汉弥尔登大厦、都城饭店等大楼和庆顺里、和乐坊、长鑫里等10多条里弄;在淮海中路、茂名南路一带,有华懋公寓(锦江饭店北楼)、高纳公寓(锦江宾馆贵宾楼)、凡尔登花园、培福里、小培福里(纪家花园)等;在苏州河北岸有河滨大厦、瑞泰大楼、瑞泰里、乍浦里、德安里等多处;在四川北路长春路一带,有长春公寓、北端公寓、狄思威公寓、余庆坊、启秀坊等。至此,新沙逊集团在上海拥有的房地产,不论在土地面积、房屋面积和高层建筑数量方面,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房地产企业。



1952年沙逊因华懋大厦入不敷出,将大楼的所有权交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以此来抵充历年欠下的高额地价税、营业税以及员工工资。沙逊大厦成为华东局财政委员会的办公处,陈毅、潘汉年、顾准都曾在此办公(摘自《和平印象》大型画册)。


关键词:顾准 地价税

我们利用1945年以后国民党政府搞起来的地价税,加重税率,对私有土地按估定地价比例征税……凡是地价昂贵土地上的房产收入,都抵不上应付的地价税。仅仅一年多,即到1950年至1951年冬春,许多外国资本家都宁愿把房地产抵交欠税,自己则悄悄溜走了。


我们当年看房买房,不买花园洋房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地价税,还有一个综合税。


还在1952年的时间节点上,嘉道理家族的第二代一个已经在香港做生意游刃有余,另一个刚刚从上海返回香港。

嘉道理的有名是因为上海的大理石大厦,今天的上海市少年宫,14000平方米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为4700平方米的低密度大宅曾是嘉道理私邸。这个嘉道理全名叫Elly Kadoorie。


两兄弟,埃利·嘉道理(Elly Kadoorie 1867年-1944年)和伊利·嘉道理(Ellis Kadoorie 1865年-1922年),曾在沙逊集团谋生。维基百科的沙逊条目里有“雇员”一栏很清楚地写着“嘉道理”,还有一个著名人物叫“哈同”。

埃利·嘉道理和儿子罗兰士·嘉道理(Lawrence Kadoorie1899年-1993年)和贺理士·嘉道理(Horace Kadoorie 1902年-1995年)

埃利·嘉道理1944年在上海去世,葬在上海万国公墓。

嘉道理家族在上海的手笔在于投资酒店,先是改造了麦边花园为大华饭店,今天的南京西路梅龙镇广场那块地块。

据说大华饭店的爵士乐队非常有名。

更早江西路九江路口的KALEE凯利也是嘉道理用人家的商业大楼改造成酒店。

嘉道理还创办了育才中学,今天还在山海关路上。

最近的大手笔是将他家的酒店品牌“半岛酒店(The Peninsula Hotels)”放在外滩最好的位置上。

上图的上海外滩那时候还没有沙逊大厦,原先在老沙逊洋行当过门卫的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我们这个专题设定的VS维克多·沙逊全面掌管上海业务的1924年,哈同先生已经73岁了,俗话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岁月了。再过了五年的1929年华懋大厦落成,已78岁的他在南京西路的爱俪园里知道这个小自己三十岁的新生代沙逊长袖善舞,在他的那个外滩最高的大楼顶全景大平层里夜夜笙歌高朋满座。

关于哈同,上海作家沈寂有书,他曾见过哈同,也曾在爱俪园里玩耍过。

爱俪园的景物已湮灭但照片还存世,其实这个园林可以在后来的黄家花园里看到呼应的,黄家花园1931年建造完成,比爱俪园晚20年,但参照的范本都是红楼梦的大观园。喜欢读文字可以参看《爱俪园梦影录》,作者李恩绩是个在爱俪园里编古籍和画画的。


民国32年(1943年),柯灵接编《万象》杂志,在堆积如山的读者来稿中,发现了李恩绩的一篇阐述殷墟甲骨文的学术论文,因内容不合《万象》杂志作为通俗读物的特色,被打入冷宫多时。当看到通讯处是“静安寺路爱俪园”,觉得可以让他写些有关哈同与爱俪园的文章。于是柯灵便写信向他约稿,结果就有了后来在《万象》上刊出的长篇掌故《爱俪园--海上的迷宫》。


1954年,这里变成了中苏友好大厦的基地。

早7年,哈同遗产案才结束,此案经过16年的审理解决了其巨额财产纠纷。

早50年,1904年哈同在静安寺附近170亩地上建造爱俪园。

建成的那一年正是他虚岁六十花甲年。


哈同去世后,遗产有土地四百六十余亩,房屋建筑一千三百余所,除哈同花园外,还有市房八十一幢,住房五百四十四幢,仓库三幢,旅馆饭店四幢。这些遗产,曾引起著名的“哈同遗产案”。

以哈同最引以为豪的南京东路为例,自广西路向东,新新公司(现食品一店)、永安公司、哈同大楼、慈淑大楼(又称大陆商场)直至嘉陵大楼,跨越浙江路、福建路、山东路、河南路、江西路到四川路,这些大楼一幢接一幢。

如今爱俪园没有了,哈同路也没有了(顺便提一句,在香港有嘉道理路和沙逊路没有哈同路),好在后来的路名用了铜仁路,同和铜同音算是给个安慰奖。

还可以得以安慰的是,他在爱俪园办学培养了不少有用之材。

如吴凯声,大律师,曾是哈同的法律顾问。他的孙子叫吴征有名的,他老婆杨澜也有名的。再如庄惕深,是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的父亲。

哈同出资建造的阿哈龙犹太教堂在虎丘路上,被推倒后建造了文汇报社大楼,后来为了外滩源又被拆除,早知道又何必,这个独特的教堂建筑会为外滩源争光的。沙逊出资建造的西摩教堂2001年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简称WMF)选进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在沙逊家族里出了很多有名的人,如下这位也来自沙逊家族算是维克多·沙逊远房亲戚吧,中国人把他的名字翻译成“维达·沙宣”,一把剪刀剪出天下刘海。

他倒是把VS的Logo做到全世界家喻户晓,不像学过点上海史的才知道跷脚沙逊把自己的VS字型用两栋大楼落地在外滩和苏州河两边。

华懋大厦今天的和平饭店从空中俯瞰的话是个V

河滨大楼今天还是叫这个名字,俯瞰的话是个S

上图为沙逊下图为沙宣,其实姓一样的,名字也很接近的。

沙逊=Victor Sassoon,沙宣=Vidal Sassoon,华懋大厦快建好的时候,1928年他呱呱坠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