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49年前外国驻沪使领馆大体量洋楼房数过来 大多存世有的消失

本地老洋房协会 外滩以西 2020-11-02

外白渡桥的东侧的路口是繁忙的,沿江蜿蜒出来的一段黄浦路自开埠以后有不少的大洋楼建了起来,这些风景独好的大洋楼大多做了外国驻沪使领馆。

在上海大厦(以前的百老汇大厦)一侧的北苏州河路段上,来往的黄包车拉货板车和“街头料理”挑担各色各样,长衫礼帽的路人和扛枪的军人在前景,背景都是俄领馆(或苏联领事馆),黄浦路20号。

自行查阅百度百科:

俄罗斯帝国领事馆

苏联领事馆

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

学习了上海外事志,本文所说的使领馆

1949年前准确的说法是

外国政府在上海设立的

大使馆、公使馆、大使馆沪办、代办处和领事馆及官邸

知识点:外交代表机关通常分为三级:

以大使为馆长的称大使馆(以高级专员为馆长的称高级专员公署);以公使为馆长的称公使馆;以代办为馆长的称代办处。领事是政府派驻外国,维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公民及法人合法权益的官员,驻外领事馆是其工作机构。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1930年代从百老汇大厦高处俯瞰。

1982年从上海大厦高处俯瞰。

天际线很干净,云层压得很低,能见度高,空气质量好。

1986年彩色照。

后来背景就有点乱了。

再来个航拍,江边上还有日本领事馆等领馆。

日本领事馆还在的,台湾建筑设计大师登琨艳先生曾租赁这里的顶楼做自宅,屋子里曾摆放过很多装置艺术品。

关于登琨艳专题报道见2018年4月10日《登琨艳痛别上海已十年不会再来了 但上海永远记得他开启的老厂房改造模式》

查阅了上海地方志的上海外事志才发现外滩一带大楼曾经有不少的领事馆租用过的。

外滩源开始于此,著名的英国领事馆。

在外滩的南面靠老城厢的地方法国领事馆,曾经是金陵东路开头的第一栋楼。金陵东路2号,1986年因建造光明大楼,法领馆大洋楼拆除。

The Messageries Maritime Building and the French Consulate,法领事馆隔壁是中山东二路9号原法国邮船公司大楼,简称法邮大楼,荷兰驻沪领事馆、瑞典公使馆、希腊大使馆驻沪办事处曾设于此。目前是上海历史档案馆外滩新馆,去人家的官网看了一圈,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是上海市档案馆的对外服务窗口,是上海市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楼下有咖啡馆。抽时间71路过去转悠。

如下法邮大楼还没有建造前照片,法邮大楼1939年建成,算是当时的外滩南区域里最高建筑物,11层楼。

好了,外滩说完,深入到外滩以西的地区看看当年的外国大使馆公使馆和代办处或者领事馆及官邸所在的大洋(楼)房。


比利时领事馆

复兴中路1300号

(目前在上海音乐学院内,从汾阳路20号进出)

曾经还是绿色外墙的时候在那里混了几年,后来换了颜色了。

这个楼一直被误会的,甚至历史保护建筑铭牌也标错的。

其实查一下老地图就可以明白的事情。

以前一楼是留学生餐厅,老板很认真地做菜做饭将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有一道鲜中鲜记忆深刻的,以前点名要喝这道汤。


意大利大使馆驻沪办事处

成都北路369号

(目前是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

本来用于其他专题的截图,现在先用于此专题,画了圆圈的那个就是,中间的那个是曾经在上海电视台里大院里的大洋楼,1994年建造广电大厦拆除。

查上海志的外事志发现有这样一种说法,有些国家驻沪设大使馆的,或者大使常滞在上海的。武康路390号1930年代是意大利大使官邸,查资料当时的大使叫H. E. M. Vincenzo Lojacono,翻译出来的名字叫尼隆纳(1885-1954),有了中文名字和外文名字查出来有一对清嘉庆年间的“五彩龙凤呈祥纹盌”和他有关。

武康路大使官邸老照片,可以想象大使先生公务之余淘到这一对宝贝多开心。


美国驻沪领事馆

东湖路70号

(现在东湖宾馆)

原上海房地局高级工程师薛顺生接受《南都周刊》记者杭晓琳和实习生余幕佳采访时说: 抗战胜利后,杜月笙以60万美元的价格将这栋楼卖给美国新闻处,并一度作为美国领事馆。


再往前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租赁过江西路上KALEE大饭店,大概1933年。资料来源:In 1933, events pushed the U.S. Consulate General south of Suzhou Creek, leaving the old American Settle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nearly 80 years. First located in the old Kalee Hotel at 248-250 Jiangxi Road, the  Consulate in 1936 moved to the Development Building on the southwest corner of Jiangxi Road and Fuzhou Road(http://shanghai.usembassy-china.org.cn/consulate_history.html)。

此楼已更新做了银行大楼。

再往前推,美国领事馆在外滩黄浦路上

资料来源:The buildings are: the German Consulate (1st from left), the American Consulate (2nd from left) and the Japanese Consulate (3rd from left) and the German Church (left background). The German Consulate-General on the Hongkew Bund opened in 1886 and was pulled down in 1937. The German chapel at left was completed in 1903. The Japanese Consulate-General, designed by Fukui Hisaichi, opened in 1911. The building is still there, with some alterations. The site had served the Japanese Consulate since 1879. Next to it, the U.S. Consulate-General (1911-1930)。

[来源:小堀倫太郎: 懐かしの上海 : 写真集 (1984) ]


过桥以后近看一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