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冠名Country的大洋房现在都在市中心好地段 斜桥总会能重建吗?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早年最简约的上海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条南京路延伸下去是静安寺路,中间一条九江路和一条西藏路,黄浦滩和苏州河以及闸北。



大西路上的country hospital



这座医院的捐助人是寓沪美国富商查尔斯·雷纳(Charles  Rayner),  他在上海经商致富以后,因无子嗣和家人继承财产,乃决定把财富留给上海 —— 这座让他事业成功的城市(庄静一 《宏恩医院》2016年12月26日博客) )。


查了一下这个故事最初版本来自一份邬达克的研究论文。Charles  Rayner也可指向第31届美国副总统,但看其生平事迹只出过关于中国的政策没有来过上海且有三个孩子很幸福。再查,原始文件还是有的。


关键词 Charles  Rayner +Shanghai  / Charles  Rayner+ Hudec 


有点纳闷的是这么有特征的美国大富翁,上海史里没有记载,没进工部局担任董事?之前对上海有恩并回报的没有子嗣的有雷士德,留给上海不少医院。


1923年委托邬达克设计宏恩医院,根据邬达克设计年谱,那时他还没有独立接单呢,那这个设计任务应该算在一个叫克利洋行的业绩单上,克利洋行(Curry &Co)又是谁呢?以后说说我们的解释,曾一度很钻研其中,还和“考据党J”微信上讨论得很热烈。如下的话在关于邬达克的解说词,肯定是错误的。


美国侨民一直没有自己的总会,直到1924年方在福州路建造了美国花旗总会,由邬达克洋行建筑师科累主持设计和建造,中国鑫经记营造厂承建。


且听下回分解。继续在城乡结合部和近郊找Country。


宏恩医院就不多介绍了,《上海地方志》说得很连贯的。


宏恩医院,坐落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221号院内。主体建筑为一座平面呈“工”字形的5层(部分为6层)医院大楼(今华东医院6号楼)。



宏恩医院的南侧华山路上更早有中国红十字会医院,1900年甚至更早的城市配套设施,有点勇气进医院参观的话,这里两个老医院都可以进去看看老建筑的。在华东医院凉亭绿地和华山医院花圃画舫,您也许能与本地高级别领导不期而遇,打个招呼即可。




对上海本地的老房子的热爱

让我们走到一起来了,
欢迎您的加入,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如有线索可以悄悄话,我们会将您的故事

图文呈现在世界的面前。


静安寺路上的Country Club



先前写过润康邨和静安新邨,链接点进去看:第一篇润康村和静安新村 南京西路南北高架路高楼峡谷中一对赤膊兄弟//第二篇润康邨的那些楼那些事那些人  感谢润康邨老土地老克勒 你们的历史记忆最珍贵


还一直有师长和朋友给我们提供此地的逸闻和照片,在此感谢各位,对一个年轻城市历史的深度关注是国民文化水平高素质的体现。


在德国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看来,漫游者的行为是在进行“考古学”的工作,发掘有关现代性的神话和现代都市的“集体梦想”。漫游可以成为一种阅读城市文本的方式,一种去不断发现那些嵌入城市分层构造中的社会意义之踪迹的方法。


找到《上海地方志》里一段关于《美食一条街吴江路》的记录,有错但可分享,可以知道历史上什么单位在这里:


至20世纪末,一些名人寓所、著名近代建筑也成为人们游览、向往的人文景观。清光绪五年(1879年),在吴江路上最早出现的游乐场所是英国人福布斯(Mr.Fobus)在斜桥弄内创办的英国乡村总会(又名Country Club),同年7月,建造了俱乐部楼。光绪八年(1882年),占地扩大了40亩,以后又扩大到65亩左右。俱乐部内设有舞厅、台球房、酒吧间、网球场和高尔夫球场等,专供英国侨民娱乐。抗日战争胜利后,英国乡村总会改名为美国斜桥总会。上海解放后,美国斜桥总会又先后改为华东工会干部学校上海体委体工队的斜桥游泳池。1974年,上海电视台迁于此,2000年改为上海有线电视台至今。



上图和下图已经成规模的斜桥总会了。

对斜桥总会将有专题报道,下图是福布斯住宅或者说他创立的斜桥总会初具规模时期的图景。有图有真相,我们更相信此地为私邸,可能经常搞搞轰趴也算会所了。吴江路已经不是2004年前的吴江路了,也没有美食一条街的名气了,现在热闹的是张园的吴江路泰兴路。 


The Country Club on Bubbling Well Road. In the 1870s it was the residence of Frank Blackwell Forbes, the taipan of Russell & Co. at that time, and the great-grandfather of U.S. Senator John Kerry. He was amo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Shanghai business heads to move to the suburbs and commute to work.


福布斯上班的地方在外滩,他是曾经担任奥巴马政府国务卿克里的先祖。


上班空闲的时候和朋友到郊外远足Hiking。现在不是也时髦每天计步器在微信上夺冠,有时候看到人家一天要走三万步,不上班了。


在1879年1月的一个星期日,福布斯、格鲁姆、凯尔的三个英国人(写外国人跟妥当),为“暂时离开嚣杂的都市,以获得恬静的感受”,在尚是一派乡村景色的静安寺路上溜达。他们到达该处时,看到约有11亩的一块土地正在等待出售,于是就买了下来。这地区1899年时才被划进公共租界。


写得很黄仁宇哦,新民晚报2012年06月10日在夜光杯版面上发表“租界时期的土地买卖”(作者:吴志伟)做了如上的描述。

这不是和唐代大诗人韦庄笔下的景象合拍吗?


极目晴川展画屏,

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

原上人侵落照耕。




The old Russell & Co. at No. 7, The Bund. It was completed in 1852, and at one time hosted the U.S. Consulate. In 1881, when Russell & Co. moved to new quarters at No. 6, it was taken by the Telegraph companies (Great Northern and Eastern Extension). The 1907 Telegraph building was built directly in front of it. This building survived at least into the 1920s, but its date of demolition is currently unknown.


旗昌洋行办公室在外滩。



韩得善曾住在静安寺路乡村别墅



David Marr Henderson=韩得善。


韩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1840年-1923年)生于英格兰的汉兹沃思(Handsworth),曾就读于伯明翰的皇后大学。鸦片战争后英国人赫德控制的大清海关总署,亟需灯塔技术人员,通过清海关总署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J. D. Campbell)税务司在英国延揽灯塔工程师。韩得善曾在英国詹氏兄弟灯塔公司(或译张氏兄弟公司)任职,1869年开始来到中国,1871任大清海关总署首任总营造师(Engineer in Chief)。在其共长达29年的任职时间里,中国沿海灯塔的大部分工程设均出自他的手,甚至灯塔巡查与维护工作亦由他负责,累计监造灯塔三十四座,改良原有灯塔十处,可谓独领中国近代灯塔风骚第一人。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reference number: DH-s026.

在英国布里斯脱大学关于中国历史影像网页上写道:

David Marr Henderson designed and built Marr Lodge, Bubbling Well Road, Shanghai in c.1889.  Henderson is in this photograph with his dog; also a mafoo (groom) and a pony.


我们知道了和福布斯在静安寺路斜桥地区造房子的时候,韩得善在此地定居,有可能两人认识。

福布斯每天从这里去外滩7号旗昌洋行主持工作,韩得善在上海的话去海关公署当总工程师(营造师)。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reference number: DH-s166.  Constance Henderson was David Marr Henderson's daughter, born in Shanghai, in 1891.  This photograph was probably taken in Shanghai.

韩得善的女儿也出生在上海,发布照片的英国布里斯脱大学中国历史图象网页猜测这张照片拍摄于上海。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reference number: DH-s167.  David Marr Henderson M.I.C.E. was born on 9 March 1840 at Handsworth, Staffordshire, England and died on 18 September 1923 at Hove, East Sussex, England.  See DH-s169.  He married Edith Firman in 1889.  This photograph was probably taken in Shanghai.

韩得善的生平,前面有中文翻译了,他和Edith Firman于1889年结婚,如下两张生活情趣昂然的照片被猜测拍摄于上海。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reference number: DH-s172.  Constance Henderson was David Marr Henderson's daughter, born in Shanghai, in 1891.  Cabinet card photograph by H. Uyeno, 16 Foochow Road, Shanghai.

我们昨天介绍过照相术商业化的早期,照相馆之间的竞争已经很激烈了,这不在韩得善的家庭影集里就发现这样的事情,他应该是发现了竞争带给客户的好价格和好服务。如下图他是在福州路上的这家照相馆拍摄的合家欢照片。

应该是几年中每年留影纪念自己的女儿从小不点到幼童。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reference number: DH-s181. Constance Henderson was David Marr Henderson's daughter, born in Shanghai, in 1891. Cabinet card photograph by D. Satow, P.469 Nanking Road, Shanghai。下图换到了做了广告的那家照相馆了,韩得善的女儿已经亭亭玉立。

能找到历史照片,我们就会比较啰嗦,能找到静安寺路商业文明还不太繁荣之前的别墅生态,那也是给城市历史分层结构做点有意思的解读工作。对后来的斜桥总会,也因为找到一些历史图片,我们发现美军在此地很活跃,且听下回分解。


1990年代上海拆除了多处低容积率的大宅,其中也包括了斜桥总会。据知情人说当年拆房子还要支付工钱给农民工兄弟的,工头对着这么大的房子,抚摩着柚木楼梯柱头说过这么好的木料要运回老家造房子用。不知道可不可以追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还不算太遥远,如果真的在某一处农家大院里有斜桥总会的老木料等原始建筑材料,拆回重建斜桥总会是完全可能的,对福布斯是一个历史回忆,对SMG是再次拥有将不再失去。





大西路的Columbia Contry Club



本段就写得简单点,现在是网红打卡地了。万科请了OMA来设计规划的,整理出来新格局,但还是老建筑吸引眼球,你去看看那个游泳池边上人满为患。



The Columbia Contry Club,前一阵子我们写美国飞虎队1945年底到上海的小故事,链接点进去看:Give you some Colours to see see

美国军人除了飞虎队(美军第十四航空大队)外还有海军陆战队等部队,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大了,于是我们在收寻当年的彩色照片的时候发现过两张美军军官留影,到了哥伦比亚圈开放后,从大量的图片报道中我们发现当年的彩色照片就拍摄于此。

首发,随便转发。

通过比对发现美军军官就站在露台上。


哥伦比亚公园项目的主创设计师OMA建筑事务所的Chris van Duijn介绍了哥伦比亚公园未来的规划及承载的功能。“哥伦比亚公园将近100年与城市的隔离使我们有条件打造一个既保留完整又能讲述上海历史的活化项目。我们很高兴可以通过一个整体性强的规划展现给民众现代建筑丰富多元的一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