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最重量级别的建筑遗产在外滩以前的黄浦滩 还申遗吗?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一直设想用公交71路专用车串联出城市漫步系列出来,前几天一篇升平街斜桥弄发布后阅读量还可以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链接点进去看看:从泰兴路穿过张园到昇平街 张园大弄堂和几条支弄在午后斜阳下等待修旧如旧


有几个升平街的原住户留言并有要高清版老地图的,在此申明一下,读者朋友如需要老地图高清版的可以后台留下邮箱地址即可。


71路专用车漫游系列今天开写第二篇,其实也是上海街道的第二篇,第一篇链接点进去看看:有一种文物叫湖南街道 有一句俗话叫听老婆话跟领导走


漫步在上海最著名的景点,71路专用车的起点站延安东路外滩请下车。


没有用拼音做域名,用的是国际通行的Bund,大外滩。

这个街道的网站点进去看了一圈,政府网站。


我还是比较喜欢站得高看远,苏州河西边的外滩源算是外滩街道休闲之地,有美术馆,有老房子,比起外滩第一排的各个大楼个性张扬,圆明园路虎丘路更似欧洲的小街,但目前的街区整理工作还有很多,以致于修好的和未修好的反差很大。估计还需要不少时间,二期工程完成的时候会更有感觉。

我们尽量去选出一些不多见的风景,记得CNN的旅游版的编辑对外滩的报道很独特。




标题点明了在外滩这个大富翁玩的地方1930年代是沙逊爵士的华懋饭店(和平饭店)领时尚风气之先,到了1990年代后期可能是读出了外滩的真正内涵,沿续了沙逊的奢靡风情,穿梭在中美之间的大律师李景汉联合大财团新加坡佳通集团打造了外滩三号,如上的标题还可以再用一次。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看懂了,改造资金纷至沓来,外滩大楼的产权人久事集团置换了一栋又一栋外滩大楼。


故事开始了。

我们喜欢查人家的官网,都是花了不少设计费弄出来的。


如上的官网都有特色的,尤其是ROCKBUND洛克外滩源,算是外滩的后排座位,但人家是一个街区,洛克•外滩源成为传承上海历史文化之根的极为重要场所,亦可在此见证新时代外滩及上海国际大都会的卓然风采(广告语)。在这十年的改造与发展过程中,洛克•外滩源不断排除困苦,并始终贯彻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为宗旨,完成11栋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有别于传统商业地产项目,洛克•外滩源致力于发展艺术文化项目,着力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创立了非盈利性的著名上海外滩美术馆。


穷游的一站是在外滩美术馆,请上官网查免费的展览哦。

门口的八卦窗也是珍贵的一幅作品,24小时都可以看到阴和阳。

虽然在后排,前面有半岛酒店这样的大人家,广告画和你家用一样的高度和角度,后期处理手法也是一样的,黑白人家彩色自己,看看两家官方照片。

半岛的故事就不用多说了,穷游的方法是看门口停着的豪车一排排,如有可能可以坐电梯下到地下车库接着看,不想引起什么麻烦,可以停个80元/小时的车,60分钟在车库里巡游一番。

她家下午茶的地方太欢闹,没有优雅的调调和幽雅的调调,香港也是的。

吧要晚上泡,什么叫夜上海,深夜的上海。外滩18号开业就扎根于顶楼的酒吧有特色表演,引得来宾嗨起来,古董建筑物红旗飘飘但有大胆的钢管舞。

以前不可以进去的领事馆单位现在还是不太容易进去,据说现在开了店了,应该可以大摇大摆进去了。


外滩27号很熟悉,现在的罗斯福公馆也玩玩文字小游戏,顶楼的Sky吧,翻译出来中文的意思会有点想歪了,叫色戒,厉害哦我的Sky。

这样的接片拍摄长卷版的,做展览用非常震撼的,但在小尺寸就显得像小人国的摆设了。如下的著名的外滩餐厅M on the Bund 做了个卡通造型的就活泼了。米氏的大露台还是不错的,比李景汉来得还早一些不过只是租用了外滩五号的顶楼。

传统的视角,还是很好看的。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还有两人值得推荐,一个是以前专门写过的上海老建筑保护研究者、上海美国商会会长柯炜文(Wm Patrick Cranley),他的“外滩五代演变说”还是有点意思的。


在写《外滩漫步》手册的时候,柯炜文提出了 “从开埠之后到今天,外滩建筑群经历了五代演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最精华部分建于1910年至1925年间。 ”


他认为在外滩的100多年里,第一代建筑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英国人建的,以一两层的砖木结构为主,唯一尚存至今的只有原英国领事馆到了19世纪末,第二代的三四层的红砖石雕建筑出现了。之后不久,第三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了,汇中饭店安装了上海最早的电梯。这一阶段建筑保存至今有10幢。第四代属于典型的ArtDeco建筑, 1920—1940年,基本形成今日的外滩建筑群格局。最为经典的有14号的交通银行、20号的和平饭店和23号的中国银行。 第五代也就是新时代的“老建筑”,比如32号的半岛酒店。


另外一个是乔争月,美女哦,《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著有《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她有独家的外滩数据分析图和黄金天际线生长图。

最后说说外滩18号。

有知情人在一个BBS上透露:


2002年2月,台湾人张瑷玲说服了两个投资方第一联邦银行集团和裕威集团后便来到上海,通过旗下的上海珩意公司开始和Bund18大楼的房东上海久事公司接洽。2002年11月20日,双方正式签约,张瑷玲和珩意公司开始接手改造Bund18,2004年11月20日,外滩18号的基本的修复工作完成,修复耗资近1500万美元,张瑷玲自2002年11月20日起承租该物业,合同期限为20年。张瑷玲的爷爷在抗战时期曾经是赫赫有名的飞虎队队员,张瑷玲2009因交通事故意外去世,目前由儿子陈廷接掌外滩18号。


简单地说张小姐看懂了李景汉的模式,也找到了投资人且管理有方。现在眼睛一眨,租期已过16年。去外滩18号,她家的吊灯和装置艺术品还是蛮有意思的。


2005年,大财团自己挺进外滩来做保护和利用的事情了。

洛克·外滩源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街区要变成什么样子,如下是借了外滩美术馆的广告片。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是借了每年4月的餐厅周进去外滩几个楼看个究竟的。去年外滩5号的瑠RYU,今年去外滩3号的黄浦会。

现在,外滩一带金融的味道慢慢淡化了,美酒配佳肴香车配美女,这不,南京东路上的老建筑改造如火如荼,艾迪逊也要开业了,原先中央商场围合起来要搞出个大项目:外滩·中央。


外滩从泥滩到金滩,在外滩可以读到近代上海开埠史,可以看到西洋建筑的东方篇章,了解更多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动情况。


上海代表了中国的另一种传统,语出法国汉学家白吉尔(Marie Claire Bergere),外滩就是这另一种传统的发源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