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石老师,好久不见 海关图书馆看黄石油画作品展顺道新闸路铜仁路漫游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真是要好好感谢微信这个网络社交利器。

自从我们在微信公众平台申请成功《外滩以西》号,文章发布后和观众读者的互动就一直在进行着。前不久管理员后台跳出了署名“邓建蕴”的留言,留言说有电台的DJ向她推荐了我们这个号,还说有文章提到了她的名字,问怎么回事?

世界很小的,可爱的邓老师,我们加微信,然后邓老师将黄石老师拉进群。



过了几天黄石和邓建蕴到我们单位吃小食堂,然后咖啡馆落座面对面开聊,大概有20年的闲话讲到东讲到西,老朋友的音容笑貌又在眼前浮现。


还记得29年前的夏天在黄浦体育馆那场震耳欲聋的摇滚演唱会吗?那是上海第一次较有规模的摇滚乐展演,也是北京和广州之外的摇滚之声,尤其在重金属摇滚上有突破,蓝调和节奏布鲁斯暂时靠边站。我说找个时间将那时候的主办者李苏友和陶骏、陶辛和何红柳约出来,回到1980年代。以前不是有本很畅销的书嘛,叫《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黄石老师非常健谈,我和邓老师是听众。

黄老师1990年代初出国去了加拿大一段时间,回国后不在报社做记者了,做起了广告和印刷,当然他一直没有放下他的画笔。直到十多年前BBS论坛开始有热度的那个阶段,黄石老师用了“弄堂三姐夫”的网名在本地著名的“弄堂论坛”上发帖,引来一众喜欢上海老房子老故事的粉丝连声叫好,我也是其中之一,当我从孔明珠的帖子里知道“弄堂三姐夫=黄石”的时候,跟帖致敬。



弄堂论坛现在已经关闭了,还是蛮怀念那些有理有据有情怀的帖子,有些图文一直流传着,其中就有“弄堂三姐夫”的那长篇BBS文《江苏路285弄》,“瞎扎劲”。


黄老师一直专注画画,出版过连环画《咪咪噜》,目前主要精力花在创作上海风景油画尤其是本埠历史街区的风景油画上。




海关图书馆里的黄石油画展和

台风季节在新闸路铜仁路风景采撷



新闸路常德路口的静安枫景,新加坡吉宝Keppel Land开发的,算是新闸路西面一个高档楼盘,过了万航渡路还有嘉申(据说是李嘉诚旗下公司和嘉华集团合作的项目公司)的嘉天汇和九龙仓的静安花园。以后说说香港大富翁和新加坡大地产开发商在南静安的布局思路。很早以前受到过淮海中路上的地产经纪人教育,说过了南京西路就没有什么涉外租赁楼盘了,因此对此地基本是无视的。趁着台风季节天上的云朵随风飘,朝天拍摄都会有棉花一团团地示好(有个无人机航拍出来会非常好看但此地有军事管制区)过了南京西路去新闸路。


我是来看黄石老师的油画作品展的,《最美的上海》。看得出西班牙瓦墙梧桐树,阳光穿过树梢,有点晃眼。

黄石油画作品展安排在新闸路海关图书馆一楼大厅,一举两得,看画看楼,这座海关建筑自身也散发出优雅的气息,先看到很精致铁艺门。


那天在一起喝咖啡的时候

黄石老师一点都不忌讳地说

自己第一份工作是71路的售票员

很有趣的经历


黄石,1956年出生在上海,父母是老报人,供职于上海《文汇报》。我认识他是在1988年,整30年。那时候,他在《上海文化艺术报》(上海市文化局主办)做的是编辑工作,但他也在绘画音乐等条线上跑新闻。


“那时候他的报道风格和别人就不一样”,邓建蕴老师插话说,“他不是按照传统新闻倒金字塔和5W原则来进行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文报道,他带有很多自己的情绪和评论”。


“这也可能是我们这张每周五出版的周报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黄石回忆起30年前的报人生活还是充满激情。


当时《上海文化艺术报》有黄石、剑谷(杨建国)、杨梢(杨展业)、邓建蕴、王相莉和曹小磊以及李捷等等都在新新闻的道路上探索和发展。《生活周刊》还有王唯铭也全力在做"大特写(报告文学,这个词本身就很MIX)"。


链接点进去看看,《上海文化艺术报》当年的办公地址在常熟路100弄10号上海歌剧院内:庭院深深深几许 探访上海三处秘境大宅门

黄石后来在"弄堂论坛"发表《江苏路285弄》成为上海老洋房写作的代表作品。弄堂三姐夫当年在弄堂里很活跃,还有一个活跃分子是金宇澄,《繁花》的作者。



边看画展边读《江苏路285弄》

老洋房逸事  黄石为您娓娓道来




上海西区的江苏路285弄像英文字母L,长的一竖通向江苏路和愚园路,短的一横通向镇宁路。长短线条的交叉处就是28号,张爱玲的后妈就曾经在此居住


开篇的第一段,抓住您了吗?



285弄弄口正对着284弄安定坊,安定坊弄口一边是大翻译家傅雷的家,一边是基督教惠慕堂,车床搬进去,教堂里行车吊车戳天戳地。我的同学就是牧师的儿子(牧师离特务还差一点点),我觉得他一直很自卑,从来没有开心过。


表面上,傅家的花园里,月季花芬芳吐艳,这是傅雷煮字生涯里最最热衷的事情。其实傅雷的家已经风雨飘摇,傅聪乘着出国参加钢琴比赛,“逃脱了”,这是弄堂里经常被议论的事情。 



黄石的油画作品展有一个块特别说明牌。

在《江苏路285弄》里是这样记述的:


28号一度引为话题的,是张爱玲笔下的脓包弟弟张子静,一个红鼻头瘦老头。张爱玲把弟弟描述成一个窝囊废,也许加重了他的废物倾向。张子静一直在郊区的中学教英文,退休后没有方向,一直也没有女人。后来有心人协助,张爱玲后妈身后的这间十平方多一点点的房子因此给了他栖身。玻璃窗都用报纸糊了起来,一只古董级的黑白电视机“霎发霎发”。张子静一件灰色中式棉袄,抄着一只空瓶,到弄堂口小店换一瓶低价的葡萄酒。 

  

那时候,已经有张迷来瞻仰28号,有些台湾张迷,由圈内人带着,恍恍惚惚的,走进285弄,以为有什么灵异出现,眼前除了老洋房的骨架还在,一派衰颓。那些人多多少少给了张子静一些钱,让他过得好一点。 


28号这幢房子在285弄里有点不合流,其他小洋房风格显著,细节还可以略观一二,28号平实许多。方方正正,没有什么凹凸,三楼带坡顶,是吴征家的。整幢房子最早的主人是上海滩大亨虞洽卿,后来给美国人开私人医院,上世纪40年代陆续有人搬进来。其中包括张爱玲的父亲和后妈。



有一次在朋友家的“派对”上遇到杨澜。

我问:“侬晓得吴征格小名伐?”

杨澜不假思索回答:“东东呀!”

 “小辰光我一直捋伊头。”

 “是伐?”和所有正宗上海小姑娘一样,杨澜将“是”的发音拖得长长的,在“伐”上收拢。

捋头大概就两三次,我有一点点夸张。


请用上海话读。


关于东东奶奶的经历,是过了快三十年,吴征出名以后,我查找资料才知道的。

东东奶奶叫爱伦,30年代沪上名医杨妙成的妻子,苏州人。育一子名杨之光,就是后来把国画人物画出“外光派”效果的广州美院副院长。六十年代的作品《女矿工》蜚声画坛。

1935年,爱伦与杨妙成有隙,遂与知名大律师吴凯声结婚,吴凯声即吴征的爷爷,留法法学博士。当年他与人谈话两个小时可得一根金条,办两件小案可购得一辆汽车。与上海滩各种势力都有交往,帮中共廖承志、陈赓等都办过案子,暗中与周恩来交往频繁。

 吴凯声与爱伦育有三子,其中一即为吴立岚——吴征的父亲。吴立岚与民国名人邵洵美之女邵阳结婚,即为吴征母亲。


上图是新天地的咖啡座,黄石说有个境外人士连续来看了三次展览,最后买下了这幅画,喜欢得不得了,让他想到了巴黎的街头。


黄石笔下的海关图书馆,现在是静安区图书馆(下图)。


吴景祥设计的海关图书馆,现代风格,平顶。


吴景祥先生生于1905年,广东人,中学生时参加过“五.四”爱国民主运动。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后赴法国读书,1933年毕业。有次曾听他说,夏天放暑假时往法国农村和瑞士作水彩写生画,美丽情景难以忘怀。而此时也正是勒·柯布西耶在欧洲初有影响的时期,萨伏伊住宅刚刚建成。


吴先生返国后在上海海关工作,零星地设计过一些建筑。如在复兴西路246号的自宅。他以低价买下一块三角形地块,背后是丁香花园。住宅贴街道而建,门从临街面左手入,经过一个转折,到大客厅,客厅与楼梯间之间用几个柱分隔,楼上二层、三层则是卧室,三楼有向街面挑出的阳台。独立式小住宅在20世纪末的中国并不稀奇。但在本世纪30~40年代,能够住在这类房子里的上海人委实不多。他这套住宅因此就常常引学生去参观(《吴景祥先生追记》作者王凯,原载《建筑师》丛刊第92期)。



离开海关图书馆后沿新闸路往东走,不走寻常路,从儿童医院的新闸路门进去北京西路门出,斜过铜仁路。

在儿童医院内瞥到一眼上海商城。

北京西路1400弄穿出来。


北京西路1394号现在成为传媒公司办公楼了,很长时间是一家专业销售波斯经典地毯的展示厅,老板叫秦岩,上海本地电视儿童节目的著名主持人豆豆的老公,豆豆以前在《智力大冲浪》节目维妙维肖地模仿宋丹丹等明星,印象深刻。

铜仁路北京西路口的吴同文住宅墙外一棵造型很飞翔的树,蓝天白云下看一看郭家兄弟楼的北面,大宅门绝对对称的格式。


黄石还在写作,那天见面聊天时候他说家里藏着一本1938年的《文汇报》印影本,他准备利用1938年这一年的新闻报道,构架出一篇大文章。厉害的,黄石老师大手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