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十年前 “今日上海” 向1928年在沪创作的优秀摄影师致敬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写在前面



昨天发布了一篇关于淮海大楼的小文,用了一个“三十三年”时间概念,本地风俗33岁生日当天要举行一个很特别的活动,1985年出生的后生们今年要搞这项活动了。而我们喜欢的是苏轼的《满庭芳·三十三》,这个比较抒怀和大气,宋词一直喜欢的。



链接点进去看看:淮海大楼近三十三年简史


小文发表后有热心的朋友转发给了居住在淮海大楼的朋友了,我以前听当地人说起过老于头“走忒了”,但下笔的时候因无处求证就没有写进去,昨天晚上从知情人那里得到信息,老于头一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个人居住,是邻居发现他家牛奶瓶一直没有动过(长走廊的优点出来了)再去叫了当地警察破门已发现老于头去了天堂,那里可能有个书报摊需要他去守护,邻居说他爸爸以前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



我们还写了一篇小文将我们的图片资料来源做了公布,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里多少会收藏一些上海的老照片,很多当年旅居上海的外国人的后代将自己家族相册捐献给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我们也就可以在数字化图书馆里发现一些给人惊奇的老上海影像资料。


链接点进去看看:轻轻翻开您家那本老底子照相簿 外国大学图书馆有不少百年上海滩的传奇故事线索


The author gives the address as 260 Route Maresca, but local newspapers of the time and Hong directories give the address as 269 Route Maresca. The Armenian Relief Society opened at 269 Route Maresca in September 1938. There was a chapel inside the building as well. The building still exists。

上图为五原路上的美国救济协会大家庭成员合影,张霞指出这个协会的地址可能有误,但五原路的房子还都在的,哪天路过去看看,五原路260号和269号,就是0这个数和9这个数一个弯勾的区别。


小文发布后,有“Flâneur de Changhaï”的热心观众读者朋友指出:Armenian Relief Society 是亚美尼亚救济协会,而非美国。


谢谢啦。

这位“Flâneur de Changhaï”还留言说他(她)曾做过此项目研究:我做过上海亚美尼亚侨民的浅研究,1930年在沪亚美尼亚人一共就是67人,这张照片应该是1938年9月份拍摄的,照片里面一共62人,差不多是所有人了。

厉害啊,我的哥(姐)。


上海滩是卧虎藏龙之地,我们一直坚持每周六做增补和互动,希望观众读者将自己熟悉和研究的上海近现代史料留下来以不让史料有差错。


再次谢谢所有留言的朋友。



记得上海电视台有档节目叫“今日印象”,那个梳着齐耳短发看上去很舒服的上海小姑娘张颖主持的。



很偶然的机会发现一组打着1928 Shanghai of Today 的照片集,这个图片集是由香港启德机场的网站发布的。



转来转去······

终于在virtualshanghai里发现出处

virtualshanghai是法国里昂大学东亚学院做的一个上海图文项目,老照片很多的。



Shanghai of Today

 A Souvenir Album of 

Fifty Vandyke Gravure Prints 

of the 'Model Settlement' 



先看照片,因为长期以来,图集偏新闻类的多,拍得中规中矩的少。

1928年这个年份对于上海有点特别意思的,前一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很好记住的日子,1927年7月7日。


1928年的”今日上海“图集照片并不是很多的,梳理起来也比较方便,外滩和南京东路的景物基本都存在着。那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这组老照片。


1928年之于我们还有特别意义,我们家族中有一位出生1928年,今年90岁。


上两图都是南京西路上的华安保险大楼,1926年刚刚落成,隔壁没有国际饭店,巧的,也为这一组照片提供了拍摄的时间段,因为西侨体育会大楼的落成是1928年的5月,那可以断定“今日上海”照片拍摄时间应该在1928年的5月以后。


于是在virtualshanghai解说词在时间点上有点出入:

The first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1927. The photographs are preceded by an introduction by F.L. Hawks Pott. It is a very general text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There is nothing about the images themselves, nor on the purpose of the book.(F.L. Hawks Pott中文名卜舫济,圣约翰大学校长,主持校政53年)


是配合上海特别市建立专门拍摄,可算做城市宣传片吗?感觉不像的。

应该是公共租界当局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因特别市成立而特别组织的拍摄,为的是推广租界文化,吸引投资,他们也怕江湾新市政区。


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遵循总理遗教”,确定全市区域种种建设计划,力图消除华界混乱无章的规划,打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赶超租界,实现民族复兴。


法租界区域的照片不多,法国总会,1925年建造,次新房。


拍摄地主要在外滩和南京路。

下图先施公司,1917年10月开张迎客,算是当时上海拿得出手的现代百货公司样板房。



如下图里文字查下来一头雾水。此建筑物一把大火烧毁,大华饭店如留存在世的话位置在今天的南汇路江宁路和奉贤路纵横处。大华的名字还留在那个地区,今天可以看到很大的MAJESTIC挂在美琪大戏院的门头上。



拍摄者好奇是满路的广告旗帜和黄包车。也可以推测拍摄者可能是刚来上海有点好奇这样的街景,东亚的城市里黄包车是标配。

链接点进去看看:老上海的街道上见不到黄包车才怪 请注意看路过的街景 差头是洋泾浜英语charter  ['tʃɑːtə]



外滩第一排都要拍一遍的。

链接点进去看看:上海最重量级别的建筑遗产在外滩以前的黄浦滩 还申遗吗?



外滩的源头地,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和官邸不能漏掉。



最远摄制组跑到了龙华塔,算是远郊了。



拍摄者还是很强调站得高看得远,尤其是拍摄外滩的天文台(也叫外滩灯塔),仰拍拍不出其气势,塔顶的细节非凑近拍摄不到,下图有点现在的飞行器绕着拍摄出来的意思。



南京路商业街的纵深感也需要有平视的角度。



下图为上海总会,1909年建成新楼,六层。现在被希尔顿旗下的华尔道夫酒店圈养起来,成为其前厅。



1924年建成的欧战胜利纪念碑和外滩天文台拍摄点一样。



对应本文的第一张照片就可以得出结论,这组1928年“今日上海”图片集的拍摄时间在1928年的5月以后。看欧战胜利纪念碑下的行人穿着,拍摄时间应该是当年的初夏或者初秋。



如下图外滩的字林西报大楼,在这里面走动来去的有不少近代上海叫得出名字的大亨,可不可以这样写散文:


小马立斯(瑞金宾馆主楼是他的私邸,花园占地面积位居旧上海TOP10之列)坐在字林西报临窗的咖啡馆目光盯着外滩的江边上移动的轮船,楼上史带先生正和他的中国士绅领袖谈论着商业保险合同,史带的合伙人雷文走出大楼去他的普益地产公司,公司的HR告诉他新来一个建筑设计师叫邬达克·······



摄影师们还是很钻研摄影技术的,他们下榻的地方应该在南京路江西路口,那时还没有华懋饭店,有的话摄影师一定会拍摄的,华懋饭店1929年才建成,上海第一栋10层高楼建筑,“今日上海”不会遗漏它的。摄影师们晚上没闲着,给南京路来了个慢门,远处永安公司的外立面照度太猛了点,楼下的光轨还是很漂亮的,看完夜景,再看看日景。




《上海传奇Shanghai Saga》

作者:澳大利亚记者John Pal



1928年的“今日上海”图片集里有特别标注的照片,如上图1927年航拍上海照片来自一本叫《上海传奇Shanghai Saga》的书籍,作者在下图出镜,是澳大利亚记者John Pal,和他一起采访蒋介石的还有美国记者John B.Powell,两个记者都有回忆录记录下来他们在上海的经历,John B.Powell更有名,他的《我在中国25年》是近现代中国新闻史的重要回忆录。



1888年,鲍威尔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东北部的一个农场。1912年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1917年初,鲍威尔应密勒之邀,前往中国上海,帮助创办英文《密勒氏评论报》兼任《芝加哥论坛报》驻中国记者。


他曾被山东土匪绑架,这个故事也和安福路201号原始房东穆安素有关,穆安素律师当时也是被绑架人质之一。

链接点进去看看:来来来 让我们仔细寻找那些外国原始房东上海史迹(第一篇:穆安素的安福路201号)




左为John B.Powell,右为John Pal。 



回望一下外滩最壮观的汇丰银行大楼,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的白令海峡之间一座最讲究的建筑,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



法租界区域内的外滩段,如上图是著名的太古洋行办公楼,下图是跑马总会大楼和看台,看台已拆除建造了上海大剧院,总会主大楼现在是上海历史博物馆。



上海少见的大型低容积率总会建筑斜桥英国乡村总会,1994年因建造广电大厦拆除大部分,2013年建造上海棋院大厦拆除余下部分。



1928年出生的家族长辈1949年跟随陈毅的第三野战军攻打上海,他所属的第31军攻克高桥后没有进入市区而是急速行军去了福建准备攻打台湾。

当年他是个后勤担架连的副连长,祝老人健康长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