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巴老”的上海旧居在番禹路508号 上海吉姆孩提时代被永远记录在 《太阳帝国》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写在前面



前天我们报道了董大酉自宅

链接点进去看看:近代中国第一代留洋回国建筑设计师的“朋友圈”  现在只能在照片里看到董大酉自宅的美貌

再之前我们报道过谭垣自宅

链接点进去看看:武康路上网红店曾是建筑学大教授自宅 "谭师的庭院"收徒讲学养花其乐融融

前一阵子看到有当地的地产经纪人在推武康路12号网红咖啡馆铺子,转租,被设计师做出了自己的风格,但生意难做,转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地产经纪人亲切地将这栋楼称呼为“小白楼”。


我们关心的是谭大教授隔壁的武康路40弄1号,原先的地址是武康路18号,大家都知道的唐绍仪旧居,因为被杀在此楼的一楼客厅,凶宅。查资料,说此楼的业主是唐绍仪的女婿诸昌年,对照此楼的优秀历史铭牌看,此楼的建筑设计师是董大酉,一看感觉也正常的,就是业主知道设计师有名来委托而已,但我们觉得探究一下甲方乙方关系也有趣的,诸昌年为什么选择董大酉?


董大酉父亲叫董鸿祎,外公叫钱恂,外婆叫单士厘。全有百度百科的,钱恂被认为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出任荷兰和意大利的大臣(大使),而董鸿祎以前曾跟随钱恂着的,一起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


早年董鸿伊担任过清政府驻阿姆斯特丹与罗马使馆的三秘,回国后,曾在政府教育部工作。早在董鸿伊出使欧洲期间,将董大酉也带到了国外,董大酉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国外度过的,在欧洲上的中、小学,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刚回到国时,竟然听不懂国语(《董大酉,被时间几近湮没的建筑师》2017年8月11日刊于《杭州日报》作者:庐上雁)。


再对对诸昌年的为官简历,会发现他也曾是1929年驻瑞典兼挪威公使。



老领导小人的生意要照顾的

当然董大酉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

和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

建筑师办事处主任设计师的

抬头也很响亮的。


下图与董大酉有关。


1930年,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设置了建筑师办事处 。由董大酉任主任,负责市中心区域公共建筑的设计、监理等事宜。董大酉 作为建筑师办事处的主任,同时也深入地参与了都市计划的编制工作。市中心区域行政中心的详细规划以及很多专项规划都直接 出自于董大酉之手。对这一区域城市空间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西之间:董大酉自宅的历史解读 》作者:魏枢)。



董大酉自宅已永远以建筑模型形式存在于世。

英国先锋文化的精神偶像J G Ballard 巴拉德的上海旧居幸存于世,只是改动有点大,他的世界各地的忠粉和研究者不时来朝拜的,他家曾居住在番禹路508号,当年的门牌号码为安和寺路31A号,那里现在习惯被称呼为“新华路外国弄堂”,还有一个最近很时髦的叫“哥伦比亚圈”。


“英国巴老”,这样叫起来容易记得住。故事是很早写的,因为喜欢看电影,因为喜欢上海的老洋房,这样就绕不开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太阳帝国》,而《太阳帝国》是英国巴老的自传体小说,英国巴老除了自传小说外,写了大量的所谓科幻小说(其实不要用科学幻想的方式去阅读的,关照现实生活的)。



Many people have said to me, ‘What an extraordinary life you’ve had’, but of course my childhood in Shanghai was far closer to the way the majority of people on this planet, in previous centuries and in the 20th century, have lived than, say, life in the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s we here, in our quiet suburbs and our comparatively peaceful cities, who are the anomalies.


J.G. Ballard, Shanghai Jim.


上面这段话来自J.G. Ballard拍摄《 Shanghai Jim》的采访实录,下图为英国巴老的真正的自传,特别写清楚了《太阳帝国》的作者的自传《生命的奇迹》。




Ballard's father was a chemist at a Manchester-based textile firm, the Calico Printers' Association, and became chairman and managing director of its subsidiary in Shanghai, the China Printing and Finishing Company. His mother was Edna, née Johnstone.Ballard was born and raised in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an area under foreign control where people "lived an American style of life". He was sent to the Cathedral School, the Anglican Holy Trinity Church near the Bund, Shanghai. 

我们发现维基还是很认真的,这种认真就是因为有了各路英豪改写再改写,完善更完善,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的号也坚持周六增补版也希望综合了新意见和看法和资料完善图文故事。他们喜欢英国巴老的作品,并从他的思想观念获得创作灵感和生命感悟,他有全世界的粉丝和研究者,而英国巴老和读者研究者的互动也在其生前一直友好进行着·······


这是英国巴老自己画的自己上海旧居的地图。


英国巴老为中国人熟悉来自他的《太阳帝国》被拍摄成好莱坞大片,大导演的手笔。1987年在上海外滩地区曾封路拍摄很多日子,这样的事情现在不可想象。

链接点进去看看:斯皮尔伯格的上海1987年



英国巴老小时候很是可爱,上面那段J G Ballard 维基英文版名词解释里,说到了他在圣三一教堂附属学校读书,还有英国巴老的粉丝曾在INS上透露他出生在公济医院,1930年。


回到巴老的爸爸,查了资料说是个纺织原料企业的化学家,后来看了英文后再查才知道这个是英国的曼切斯特The Calico Printers Association 棉纺印染的专家。黄色字其实是东印度公司从印度的一个叫Kozhikode的港口名字,这个港口的货运到中国或者回英国,这个词专门指无花纹白棉布。他爹的工作大概是在白布上做图案的印染吧,印染当时是很时髦和赚钱的行业。


链接点进去看看:(1) 圣三一红礼拜堂汉口路街心花园 开埠50年珍邮逸事 49路起点站开始老洋房之旅 (2) 上海总商会/公济医院、荣宅/查公馆、Cicle圈被认养 上海需要有眼光的文物修复利用国内外巨擘 (3) 嘉色喇是谁啊 一块历史建筑铭牌引出的德国颜料入华简史



这是《太阳帝国》的首版书的封面,还有就是大家熟悉的电影海报之一。意境还是海报水平高出一点点。




网上有专门的BALLARDIAN官网的,上海的老外圈有专门做英国巴老的徒步漫游的带看活动的,包括了旧居和上海中学以及龙华机场等地。



This is 31 Amherst Avenue – the house in Shanghai where I spent my childhood. Coming back to Shanghai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46 has been a very strange experience, and of course the house is the strangest of all. I spent my entire childhood here, and I really came something close to adult life here.


So it is a strange experience. I keep trying to think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had the war not taken place. I would have gone on living here, and probably would have gone on living in Shanghai. So I see around me here a kind of alternate life that I never actually managed to live because of the war.


J.G. Ballard, Shanghai Jim.


安和寺路31号,在这里提一句,有各路英豪哪一位知道当年哥伦比亚圈外国弄堂的真正的编号,因为我们看1947年的地图发现和现在基本相同了,211弄什么的。我们在下周要报道另一个安和寺路119号,还有找到了安和寺路92号的老照片,TA对应是如今哪一个号呢?



番禹路508号在淮海西路和新华路中间,这个房子1991年在英国巴老离开上海45年后,被BBC邀请拍摄他上海生活经历的记录片《上海吉姆》重回家的时候亲自认定的。他在上海生活了16年(1930年-1946年),中间有三年(1942年-1945年在外国人集中营(现在的上海中学)其他的时间在这里。


1991年已有些模糊的影像,油管上的《上海吉姆》记录片也已下架或者上传者撤除了,有四张截图也珍贵的。



《太阳帝国》电影的场景,别墅都是在西班牙和英国拍摄的,不是上海老洋房。英国巴老客串了一个角色。



英国巴老的书堆在一起,这个是粉丝们喜欢比酷的一件事。




另一个版本的《太阳帝国》的封面,翻开,战争下的童年往事和心理阴影。


巴拉德在童年便目击战乱、贫病、死亡和人类光怪陆离的欲望,享受过上层社会的丰足,然后突然遭受被困于集中营的苦难。了解巴拉德的这一独特经历,对理解他一生作品中诸多令人感到不适的场景和情节是有帮助的。这一点在笔者2009年的文章《从上海到内层空间》已有论述。那篇文章所讨论的巴拉德最后作品《生活的奇迹》,与其他众多文章和访谈一样,将作者后来对超现实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爱好乃至一生的创作方向与其童年经历紧密联系起来。除此之外,《生活的奇迹》的另一重要功用,是驱动读者去重新审视《太阳帝国》,将其从写实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并通过对照阅读去了解《太阳帝国》的文学价值(《J.G.巴拉德:生于上海番禺路的英国“科幻小说之王”》作者:胡凌云,也是《摩天楼》中文版序言一段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