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格南(Magnum)新闻记实摄影师镜头前的1949年后的上海 一长串摄影师名字值得尊敬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马格南(Magnum)是世界上有名的新闻记实摄影图片社。



不久前我们曾放出一张超级大尺寸的老照片,马格南图片社签约的第一位女摄影师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登上了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物上海电视台大院内电视信号发射塔(高度200米)拍摄下了1980年上海西区的历史风貌情景。

链接点进去看看:1980年马格南摄影师Eve Arnold站200米高的上海电视塔俯瞰外滩以西地区

我们还做了一次Before & After :《弹指一挥35年 1945年南京西路航拍图与1980年电视塔俯瞰图 before & after》(链接点进去看看)




决定性瞬间

1952年布列松为新闻摄影指明了方向

1946年马格南在纽约MOMA成立




加入马格南有一个较为复杂和长期的考核过程。首先要向全体马格南成员组成的评委会提交一份作品,如果半数投票通过,则可作为见习生开始工作。至少两年后,再提交一份作品,需三分之一投票通过,再经过一次作品提交和投票,才可成为马格南的正式成员,也就拥有了马格南的股份。马格南的成员人数是被严格控制的,累计不超过80人(摘自百度知道)。


以下摄影作品来自JSTOR,是一个收集学术期刊的在线系统。




我们最感兴趣的是1980年前后的上海图像



老外到上海后城隍庙是必到的,英国女王来克林顿总统来都去了湖心亭,城隍庙作为上海少见的明清代建筑群,展现了摩登上海之外的一个传统的上海市井生活画卷,所谓老城厢里的悠闲的生活方式。下图现在看起来有点像今日农村集镇的茶馆店状态,那时慢。



早锻炼也是很有上海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气场,老外在外滩一带拍摄了很多,下图的抓拍动态感非常有自己的太极风格。到中国来过的老外基本都会知道:


Tai Chi 


EUROPE-ASIA. From Moscow to China. 1984. China. Shanghai. Morning exercise on the "Bund" (Zhongshandonglu). Sunday 13th May, 1984. 以上两张照片来自摄影师Guy Le Querrec,从1976年开始Guy Le Querrec进入马格南图片社,并曾经任巴黎分社社长。Guy Le Querrec (né le 12 mai 1941 (77 ans) à Paris) est un photographe français. Il fait partie de l'agence Magnum. 后面截下来的是法文,我们就知道了他是40后。



他的摄影理论对法国老乡布列松稍微做了解释,他认为摄影存在一种模糊性,当你在机会的面前是一种带有模糊性的挑战。“决定性的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可看成是出发点和终结点,中间过程存在模糊性,不知道我理解摄影大师的意思对不对。布列松1952年的著作名称法文为:Images à la sauvette = 英语里的 images on the run + stolen images 意思,不学术了,看图是正道。



上图是摄影师Bruno Barbey抓拍到的一对新人在拍摄结婚照片,王开吗?CHINA. 1980. CHINA. Shanghai. A Chinese couple, in western rented clothes , poses for a wedding photo. 原来摄影师注意的是新人穿的是西式婚纱,报道中国改革开放用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高手。


Bruno Barbey有一本关于中国的摄影集比较有名的。他的摄影名言是:摄影是唯一够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被理解的语言。摄影集的名字叫《中国1973年-2013年:从毛泽东时代到摩登新时代》。他的照片比较多,下面会多选一些的。



从1973年到2013年,法国摄影师Bruno Barbey拍摄到的上海你还熟悉吗?



见见当年来中国摄影报道的帅哥。





他的摄影集的另外一个封面很有趣的。上海人看到会觉得很亲切,城隍庙豫园里的月牙门。



书的封面竖式排版的,原图是横构图这样的画风。




上图跳跃到1990年代了,Martin Parr拍摄的。

西藏中路的路边上有大老板在接听电话,大哥大,那时候的亮点。马路上的出租车是小夏利,邬达克设计的教堂建筑背后没什么高楼大厦。题外话,我以前有个坏习惯看到差头牌照号码读出来不舒服的都不招手的。

Martin Parr 在14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当一位记实摄影师。1952年出生在英国,要问为什么这么小就有宏图大愿,他祖父就是一位摄影师,哦,言传身教,家教。




上图是Mads Nissen 2007年拍摄,A man shows a board displaying images of goods available, as counterfeits, in a nearby backstreet shop.这样的画面在以前的襄阳路市场外很容易看到的,襄阳路市场关闭了有十年现在还会在路上看到拿这样的传单的导购。摄影师Nissen was born on November 17, 1979 in Hobro, Denmark. He completed his studies at the Danish School of Journalism in Copenhagen. 好年轻的摄影师,1979年出生在丹麦并在哥本哈根读完了新闻学科。From 2004 to 2006 he worked as a staff photographer for the Danish newspaper Politiken, and subsequently as a freelance photojournalist for Newsweek, Time, Der Spiegel, Sternand The Sunday Times. 有趣也与世俱进的是他有instagram官网的,也是北欧帅哥一枚,看到上海小姑娘也咔嚓来一张,上下图对比,包包看仔细,内涵很丰富。





上图是 Paul Lowe 1997年拍摄Pedestrians pass a billboard written in English advertising the site of a new shopping centre.老照片给的信息量很多的。Paul Lowe1963年出生在英國。


Morning rush hour for cyclists. The newfound prosperity in the country has meant bicycles giving way to cars. Here cyclists carry their bikes over a pedestrian bridge in order to get over a highway(Paul Lowe1997).

用了一点小技巧,慢门拍摄,自行车过天桥对外国人来说不太可以理解。



过了十年,对的是十年,Mads Nissen 2007年又来到上海拍摄报道,A window cleaner suports a colleague below while working on a skyscraper. Known as 'spidermen' the cleaners are mostly migrants from China's provinces and are paid around GBP 200 per month which is the average wage for urban areas.


标注一下:GBP 200 per month = 2000人民币,当年英镑按照1:10算正常的,现在是1:8.9。


下面这位马格南摄影师大家会熟悉点,日本摄影师Hiroji Kubota,1983年久保田博二被马格南图片社吸纳为正式成员。



1979年Hiroji Kubota拍摄到的黄浦江上老式沙船满帆航行过外滩万国建筑群。他的作品的名字也叫《中国》,摄影师要搞就要搞大专题。




Hiroji Kubota久保田博二拍摄到的外滩1983年国庆节市民观灯人流,他出生在1939 年。


1961年,马格南摄影师勒内·布里(引者注:René Burri)、波特·格林(引者注:Burt Glinn)、艾略特·厄韦特(引者注:Elliott Erwitt)来东京访问,在大学读书的久保田博二因为出色的英语能力成为他们此次访问的向导。之后,厄韦特还给了他一本布列松的书籍《决定性瞬间》,这本书以及之前他遇到的马格南三人组,为久保田找到了职业方向。“那些人使我着迷,而且他们让我有了成为摄影师的想法。”(引自《摄影之友》)


Burt Glinn的上海照片见楼下,

René Burri的上海照片见楼下,

Elliott Erwitt的上海照片也在楼下。

附带说一句,反过来给翻成了中文的外国名字找回他们本来的英文名字还是有点吃力的。




1996年国庆节,南京东路上的人流。



Hiroji Kubota1979年拍摄的上海街头小景。

Bruno Barbey这个法国帅哥的老照片一组。





Elliott Erwitt1978年来上海,外滩一圈,还是太极拳。下图应该是小学生上体育课吧。


Elliott Erwitt ,1928 年於巴黎出生,在 1939 年遷居到美國,從年輕的時候就愛上攝影。他在這個興趣上琢磨許久,並曾經到好萊塢的暗房工作過,為了更深入專業,也曾到洛杉磯城市學院學攝影。

1948 年搬到紐約的時候,他在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學習攝影,並在兩年後完成學業。在紐約期間,他還遇見了名攝影師 Robert Capa (引者注:马格南的创始人之一,战地摄影记者)和 Edward Steichen,1953 年加入了 Magnum Photos。




久保田博二崇拜的Burt Glinn 在上海拍摄的一幅照片,时间是1981年。





Marc Riboud 1993年在上海抓拍到的一个有点怪诞的场景,馬克·呂布,法國攝影家。


马克·吕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从1957年起多次访问中国,有摄影集《Visions of China》。




Raymond Depardon 1985年在和平饭店拍摄到的一幅画面,他大概是摄影和摄像都操作的,看工作照。



Bruno Barbey跑得很勤快,因为中国的发展太快了,不记录就来不及了。



Bruno Barbey(1973年上海),知道民兵这个历史名词自然懂。



Bruno Barbey(1973年上海),画家其实也是个工匠画街头海报的更是。



Bruno Barbey (1980年上海),这个不太懂没什么概念,有懂的可以留言说说。



Bruno Barbey(1980年上海)拍摄到了昆曲大师俞振飞。



Bruno Barbey(2012年上海),用的角度有点不一样。




最后出场压轴的是Henri Cartier-Bresson,法国摄影师布列松。这个不用多介绍了,著名照片很多的。但他在1949年上海解放前后坚守着,拍到了很多珍贵历史照片。有评论者写了这样一个话蛮到位的:他记录了中国时代剧变的历史瞬间。当时美国摄影记者福曼也在上海拍摄,他不是马格南图片社成员,他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研究员。路数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一个新时代开始,这两个外国人正在讨论什么呢?


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布列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