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外影集蒙太奇 1981年上海涉外团队旅游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回望1981年,蛮久远的年份了,那年出生的人今年也奔四了。

现在做历史回顾比以前方便多了,百科条目还是列出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的。我们今天借了一部发表在油管上的影片来看看1981年上海涉外团队旅游的景点,老外游上海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那些永不回来的瞬间值得拿出来说说。


1981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明确指出,个体经济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11月,托福试卷飞渡大洋,抵达北京。随后,中国大陆第一次托福考试小心翼翼地开始了。考试程序全部按照美国要求进行,光准备就达半年之久。考试答题所用铅笔、橡皮、转笔刀都是美国货,因为担心中国铅笔质量不达标,影响机器判卷(百度百科 “1981年”条目)。


一开始以为油管上是视频,待播放才知道是一个照片集蒙太奇,也好的,上传者Ron Hartman 这部《China》(1981年10月),全片分三个部分,其第二部分是在上海拍摄的。


因为我以前认识一位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简称:上海国旅)的导游,于是对上海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涉外旅游套路有所了解,一条龙涉外旅游套路。


下图不是Ron Hartman影片中的图片,我们将1980年代老照片也做个集合,也看看当年仅有的几家涉外大饭店。


当年老外的团队游到上海后基本是坐日野大客车,现在也是个被怀念的车型,据说1983年这样一辆44座日野客车价格为36万元,还有那时候挂的不是黄牌照,是红牌照。



Ron Hartman的影片是经过他编辑组合过的,他先带我们去了外滩岸边看看江景,以下所有影片未校色。



Ron Hartman一行先是住在了国际饭店(或在此用团队餐?),这几张高楼层拍摄的西区照片少见的,以前我们见多的是住在和平饭店的拍摄外滩一带,住在静安宾馆拍摄周围风景的还有住在衡山宾馆拍衡山路的。

Ron Hartman西边一张,再东面一幅。


Ron Hartman 有机会在国际饭店门口和黄河路采风,看看和路人很和谐。反差的是路人多中山装,外国人西装和风衣。



Ron Hartman 拍摄了黄河路上的长江剧场,长江剧场还曾叫过卡尔登大戏院(Carlton Theatre),叫了长江剧场以后是上海两大话剧团人艺和青话的专业用剧场。


不知道是Ron Hartman 做过后期处理突出靛蓝色,还是胶片转数字化基色出了问题,反正仔细看有点怪怪的,那时候服装多藏青色,两个色号之间有很大差别。下图被引用比较多,请注意背景上的“长江剧场”四个字,黄河路凤阳路口。


那时候看橱窗可以望梅止渴,也可以鼓舞人心。橱窗里摆放着的是红灯牌电子产品。这一面橱窗应该是市百一店的,算是上海最有特色的商店橱窗。


Ron Hartman 肯定觉得交通警察岗亭很稀奇,1980年代在海外大概没有这样舒服的指挥岗亭。


三轮车也稀奇的,来一张。


团队旅游的规定项目来了,以前听国旅导游说,到上海几大旅游点要打卡的,一是老城隍庙的豫园湖心亭,二是玉佛寺参拜,三是友谊商店,还有一项待会说。现在到了友谊商店。


不知道果盆买了没买?接下来的规定项目,套餐之重头,参观上海手工艺制品车间(或者上海地毯厂),如下Ron Hartman 拍摄到了上海工艺美术师们雕刻象牙制品。

Ron Hartman 很认真,选的拍摄角度也很好,每一个师傅都留了影,要不要认一下,当年的小年青到现在都是老法师了,还有退而不休继续手工雕刻的吗?


神态都抓得很好,工艺美术师们很专心致志的。


当年的小姐姐烫了个的大波浪很是新潮。


一根象牙被雕刻成为一件精巧的工艺品,但现在这样的事情绝迹了。


中国政府确定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旨在进一步打击象牙等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2018年1月1日起,任何象牙制品的交易都是违法的。2017年12月29日,中国国家林业局(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联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China Wildlif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国际公益组织野生救援(WildAid)等机构,联合发布了由公益大使姚明拍摄的公益广告《以法律之名,让象牙不再是商品》。



1980年代初夜生活还没有多少场所和品种,老外主要在和平饭店听老年爵士乐。接下来要公布的团队游规定项目是看杂技表演,上海杂技场就在今天的仙乐斯大楼那块地皮上。


链接点进去看看:(1)1980年马格南摄影师Eve Arnold站200米高的上海电视塔俯瞰外滩以西地区 (2)弹指一挥35年 1945年南京西路航拍图与1980年电视塔俯瞰图 before & after



曾看到过其他老外拍摄的杂技表演照片,拍摄速度掌握得不到位,Ron Hartman 拍得可以的,动态瞬间都看得很舒服,虽然都是大全景。


出了杂技场,门口日野大客车等着,Ron Hartman 回到了衡山宾馆。


从衡山宾馆的窗户看一下夜景,Ron Hartman 应该是用了三角架长时间曝了光,出来的夜景效果还不错,远处还有大中华橡胶厂和中国唱片厂,如今徐家汇绿地保留下了小红楼。白天时间里,Ron Hartman 再次拍摄了一张宾馆的窗外景。


故事还没有结束呢,从其他外宾的相册里,我们发现了上海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涉外宾馆有限,大宾馆也就是数得过来的那几家。我们再看看从那些宾馆窗口拍摄到的上海。



上图从静安宾馆拍摄,拍摄者叫梅儒佩(Rupprecht Mayer),德国外交官,汉学家。链接点进去看看:延安饭店“让历史告诉未来”  在福煦路的圣芳济学院转一圈

下图是从上海大厦拍摄到的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那时浦东未开发。



下图是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在演奏爵士音乐,也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平饭店负责人看到当时正在锦江饭店演出的郑德仁,随即邀请他夜晚到和平饭店演奏。但演出什么曲目呢?和平饭店酒吧空间不大,不能容下整支室内乐队,但放一个7个人的爵士乐队却正好。在和大家商量之后,郑德仁邀请一批年过六旬的乐师,开始每夜到酒吧演奏爵士乐经典名曲。起初,饭店的经理心里没底,这样的做法是否能招揽顾客,因此也未和乐手签订合同,而是商定,客人凭外宾证入场,来一个客人,付一元钱外汇券,其中宾馆收4毛,乐队收4毛,职工收2毛(引自《和平饭店里,那一支年近古稀的老年爵士乐队》2017年3月22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我们曾采访过雪梨老师,她说过她爸爸是和平老年爵士乐队的第一任爵士鼓手,名字叫陈观浩,1949年前在百乐门做乐手。


链接点进去看看:重回武定西路上影乐团大院 重拾成长岁月记忆 雪梨老师讲述严家故事



更早的涉外宾馆如锦江宾馆,那里接待过尼克松访华代表团。也许那几张1970年代的老照片是尼克松代表团随行采访记者拍摄的。链接点进去看看:1970年代的锦江饭店高楼层放眼望西区 那是一个没有空调外机的历史风貌区



1973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哈里森·福尔曼(中文自选名字:福曼)登上了上海大厦观光露台,拍摄下了大量彩色照片。链接点进去看看:福曼1973年重返上海的彩色照片大公开 登上海大厦并重走南京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