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福路上 过养默旧居里听1921年三个中国建筑师合伙人的故事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写在前面



昨天在巨鹿路403号走访,由于疏忽标错卫星地图,正确的地图见下图,其中可以看到第2号黄色线框内的南部有个南北联宅,这个算是走访后再对比1947年老地图的新收获,过几天会写个小专题。





永福路,我们已经写过一篇:“扎”在永福路的三位近代著名建筑师自宅 过养默女儿冀望父亲的灵魂再回到旧居菜根书屋(链接点进去看看),在收集了一些新的资料以后,我们觉得还有文章可以写,过养默这位人们不太熟悉的近代建筑师的后代目前还居住在永福路上,在其第四代人 Roger 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永福路127号过养默设计的自宅。



永福路被复兴西路东西向道路分隔为南北两段,北段两侧都是的大宅,目前湖南街道办事处搬迁到了五原路永福路,老宅据说修复以后对外开放。而南段到湖南路口,有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总领事官邸,军人站岗着,警惕的眼角余光扫到你,这里显得严肃但安全。领事馆对面的那个奢华消费老洋房据说是汪兴政买下来的,门牌号码也被改了整数了(永福路244号原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改为永福路200号)····


有本事的总归是有本事的。找到两张水粉画,画的是永福路和复兴西路交叉口的临街老洋房,我们喜欢转载老洋房系列的画作,也是因为画家的眼睛里会取舍会美化,我们有时候匆匆路过,没办法感受到画家在那里写生再渲染上色时候的安心静境。复兴西路63号大宅子的故事以后也会找机会写写的,上海电影局职工宿舍大院。



对比了一下,心情会稍微差一些,早些年的照片,随着架空线入地以后这里会好看很多的。



十年前,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也是汉学家的梅儒佩(Rupprecht Mayer)在他上海居住地——鸿艺豪苑高楼层拍下的永福路俯瞰图,能比较清楚看到历史建筑叠层过程,我们今天在永福路121号-127号之间的大宅群里活动,谢谢Roger的全程陪同和讲解,也让我们更立体地了解一位近代建筑师,他的起居生活,他的工作事业。





1921年的中国合伙人:

过养默、黄锡霖和吕彦直



《中国合伙人》(英语: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是2013年由陈可辛执导的一部剧情片,由内地三大小生黄晓明、邓超、佟大为等担任主演。


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的

配合着时代的需要(影片金句)。


关于过养默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实践,有专门长篇论文论述的。我们只是从研究者论文里找到这样一条可采信的信息:1921年,中国最早的由华人创立的建筑公司——东南建筑公司在上海宣告成立,三个中国合伙人是过养默、黄锡霖和吕彦直。


三个建筑师中,吕彦直名气最大但英年早逝,仅35岁。说起三人关系,我们查阅资料发现过养默和吕彦直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工程系系友(两人差一岁),过养默、黄锡霖和吕彦直三个合伙人是有分工的,后来的研究者按照建筑类型来分有点勉强,公司里过是总经理、黄是主持人、吕是总工程师。哈哈,其实都是大老板,用了三个名头而已。



以上资料来自《简化的过渡:一股时代的潮流与趋势》(作者:黄元熠) ,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详细介绍过养默建筑思想的论文。我们是非专业建筑的,我们要写的是三个中国合伙人为什么变成了两个合伙人?



不多说,都是有理想的年轻人,1921年吕27岁,过26岁。1925年吕和另一位同事黄檀甫合组彦记建筑设计事务所后开设真裕地产公司。


在建筑界的精英、英伦侨领黄锡霖的劝说下,黄(檀甫)先生是最早在西方大学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的学术精英之一。先回到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次年应黄的力邀,进入了中国最早成立的两家华人建筑事务所之一“东南建筑公司”。在“东南”,黄檀甫与中国近代伟大的建筑家吕彦直先生共事,进而成为挚友,后来两个年轻人人共同创建了“真裕公司”,为近代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抒写了不朽的篇章。


看不出什么问题吧,我们找到MIT的一份对自己校友过养默的介绍,那里面的一句话还是说的有点直接的。


In 1925, Lu’s traditional design won the design competition for the Sun Yat- sen Mausoleum in Nanking and Lu decided to take on the high profile project on his own, leaving Southeastern to Kuo and Wong.


人往高处走没错的,过养默和黄锡霖表现出了合伙人应该有的高姿态,过和黄两人还合作着。在他们的公司人才济济,其中有后来设计了淮海大楼(Empire Mansions)的黄元吉。



吕彦直和黄檀甫两人合作到1929年,四年。后来黄和李锦沛合作完成吕彦直余下的工作。


永福路很安静,单行道,车不多,历史就在这样静谧的路段几乎不被提起,唤醒近代建筑历史故事的我们也是小心翼翼,过养默曾学习过的母校美国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对这位校友的生平资料收集得蛮丰富,很有动态画面感,近代历史上与过养莫相关的人物也栩栩如生······


举个例子:董建华留学英国的时候就住在过养默(英国)家,因为他和董浩云是好朋友;而他的合伙人之一的黄锡霖来头也不小,他是当年香港首富何东的女婿;过养默还为著名外交家顾维钧设计私邸。




Outside of hi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Kuo was also an educator, civil servant and businessman.除了他的建筑实践,过还是一名教育家,公务员和商人(MIT)。

下图是过养默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作品,在南京。



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也在帮他的家人找到具体的实证。




实地走访:

永福路125号教育出版社

永福路127号过养默旧居



永福路和复兴西路路口有良友公寓也有下图的老公寓,故事以后说。还是直奔对面的过养默旧居,在 Roger 的陪同下。经过和上海教育出版社有关部门的协调,我们也得以进入出版社院落内看了一圈,这个大院已统称为永福路125号,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在弄堂底还见识了永福路121号和123号的南北面,这里有名人旧居,大名鼎鼎的报业大王史量才家的房子,以前就听到熟悉的上影厂导演说起。

当我们发布了《“扎”在永福路的三位近代著名建筑师自宅 过养默女儿冀望父亲的灵魂再回到旧居菜根书屋》之后,有当地知情人给我们留言,提到了此地还有一位历史名人:汤蒂因,英雄金笔的创始人。


历史本身是人创造的,错综复杂很正常,我们在检阅历史资料和听知情人口述的时候,需要花很多的精力搞清楚来龙去脉,但往往并不如愿。




看我们的现场报道,实地拍摄照片,更多的线索和资料也会被发现和证实。

这个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1号楼的正宗门牌号码应该是永福路125号。老房加建和翻新,老味道比较少,但圆柱瞭望塔式的建筑结构体为这个现代式住宅增添了灵动感,看得出设计师对光照的痴迷,日升日落,住宅的主人想象着自己飘洋度海去远方。


永福路123弄2号,史家大宅,翻新加建比较宏伟。

现在的书店以前是个会客厅。


In October 1948, Kuo left Shanghai for the UK to attend a global conference for civil engineers. As he had contracted lung disease and the Civil War situation in China deteriorated, he decided to retire and stay in the UK and in 1954 became a UK citizen(MIT). 

1948年10月,过养默从上海前往英国参加全球土木工程师会议, 由于他感染了肺病并因中国内战,他决定退休并留在英国,1954年成为英国公民。


过养默再也没有回永福路。



永福路的历史故事还有一些: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被继承人邝安堃(曾用名邝安坤)与前妻宋丽华于1940年结婚,婚后育有两子,即两原告。邝安堃与宋丽华于新中国成立前共同出资购地在上海市永福路252号建造花园小洋房一幢。1976年宋丽华去世,未留有遗嘱。1988年12月26日,邝安堃与本案被告朱菊仙登记结婚。邝安堃于1989年5月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继承诉讼,要求分割宋丽华的遗产并与两儿子分清所得。诉讼中,父子三人一致同意将永福路房屋出售,得房款59万美元,邝宇宏、邝宇栋各得10万美元,邝安堃得39万美元。后邝安堃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撤诉申请,经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撤诉。邝安堃用出售永福路房屋后其所得的部分钱款购置了上海市华山路907号房屋。


如今的行情:



吕彦直的拍档黄檀甫人生的最后岁月居住在永福路72弄,他保存了早年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影像资料和设计图纸,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差一点被当成废纸卖掉。



梅儒佩(Rupprecht Mayer)喜欢随手拍和上传,我们看到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那栋历史大宅里的楼梯和彩色玻璃窗户,保护得好保养得也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