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空中俯瞰80多年前的衡山路大宅已老洋房 乡村巨变成了上只角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还没有低廉但稳定的无人机时代,航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我们今天找到的是1930年代初期航拍外滩以西地区的清晰图片,按照我们的做派,选重点截图,局部清晰最大化,那一幅幅照片胜过千言万语,看图说话是先看图后说话,我们从小也是看图识字的。


下图1927年航拍外滩一线,此图来自于一本名叫《上海传奇Shanghai Saga》,作者是澳大利亚记者John Pal 。



后来发现带着《生活周刊》水印的航拍照片,选取的角度很好地展现了大上海现代文明发达壮美的图景,说是东方的巴黎和西太平洋的纽约真不夸张。



下面各图都来自于一张1930年代初期的航拍照片,主要拍摄衡山路沿线,两端有建国西路(南侧)和复兴西路(北侧),南北纵向的有岳阳路、乌鲁木齐南路和高安路,衡山路修筑如平视角度看的话一条大路直达徐家汇大教堂。好了,截图分别说说老照片里隐藏着的故事。




衡山路美国学校



在大图里这个大操场太震撼了,果断拿来镇一下楼。看了图就搞清楚了什么领馆广场(在改造)一直到新华社和衡山路12号奢华精品酒店本都叫一个名字:美国学校。在virtualshanghai采集到的照片写着“The new American School in Shanghai”,再一看哦哟,1923年就在此地了耶,那也就和后来美国学校建在南汇芦潮港和青浦华漕有些相似了,没有最远只有更远····当年去看西郊庄园的时候,那些个案场的销售专员紧紧抓住美国学校的卖点说什么此地是美国科学家甄别过和检测过的空气质量和水质最佳地段,哈哈骗其他人还是可以的,我就知道当时青浦一带喝的还是小水厂的自来水呢。



补一张平视的美国学校大全景,那题图上那些字真是羡慕嫉妒恨啊,这么早的年代学校里就用中央空调了,我们曾经访问过美国著名的匡溪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在那感受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同时,学校很早采用在道路下埋设地暖管线,当大雪过后不用费力铲雪,整个道路加热融雪后干净无比。这样为学生谋幸福的的追求贯穿在美国人的血液里,看看1923年的上海美国学校配置:

Servants' Quarters, 

Central Heating Plant

Dinin Hall & Music Studios, 

Water Tower, 

Girls' Dormitory, 

High School Bldg+ Boys' Dormitory, 

Primary school。

摄影师是在为这两位留影吗?但站在画面中间倒是可以算出建筑物大概高度的,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家人知道美国学校在上海的磅礴气势,也请注意中间那个塔状建筑物,Water Tower。摄影师机位就在高安路附近,那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栋当年的大宅,在已拆除的加油站东侧的弄堂里。



淮海中路复兴西路街心花园四周





淮海中路复兴西路和乌鲁木齐南路三条路夹角出来的街心三角小花园应该是因地制宜出来的,依据就是路口的那棵大樟树,快200年了吧,有了这个“村口”消息树,此地曹家弄是本地人聚居地,随后来了大户自建大宅,再后来这里成为了领馆区,各国的国旗飘扬着,其中鲜艳且显眼的是美国星条旗法国三色旗和日本太阳旗·····见上图在今天的美国领事馆和日本总领事官邸之间原本也是一个同样体量的大宅大花园,拆就一个字换成了今天的上海新邨。相关报道链接点进去看看:《淮海中路1500号原是曹家弄 西区豪苑掩不住历史痕迹 永福路147弄探究竟》,第二篇《淮海中路西段上的三棵树令人肃然起敬》。


大前天在过养默第四代人Roger Chang的安排下我们和过舜英和过觉生午茶餐叙,过舜英这位当年的大家闺秀说起给她定制服装的裁缝有一位就来自曹家弄。此次口述实录我们会整理完成请老人斧正后发布,非常难得的旧上海高端生活口述历史资料,两位老人都是“90后”思路非常清爽。下图紧靠着美国学校和盛宣怀住宅的地方现在是书墨香以前是牛奶香,第一次空中俯瞰到牛奶棚的全景吧。



可的牛奶(Culty Dairy),这也是今天可的便利店名称的由来。学者章斯睿是专门研究乳品历史的,他在《文汇报》撰文指出:


1901年,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修女院将一种荷兰产的“黑白花奶牛”引入沪上,这种牛也被称作荷斯坦牛,是后来的上海荷斯坦奶牛的原始种群。1900年左右,一位名叫Culeg的商人将法国驻军牛奶房改为商业经营,而后又被英国人收购经营,冠名“可的牛奶公司(Culty Dairy  Co.,Ltd),20世纪20年代起,上海奶牛业进入兴旺时期。


学者,商人Culeg 还是 Culty?我们也再去查查老资料。当年可的牛奶广告纸上突出了地址和电话号码,当然那个牛奶瓶是C位。




那时还没有毕卡第公寓



衡山路的老照片还是蛮多的,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福曼)就曾住在毕卡第公寓,他沿着衡山路拍摄过不少当地照片,但现在从空中观察到雄伟的毕卡第还没有出现,放大后还不能十分确定出那个十字路口是在建造中呢还是平房依旧我自岿然不动?倒是远处的贝当公寓和画面右上方的爱棠公寓各就各位。



下图看到高安路以前的高恩路( Route A.Cohen)没没有通到淮海中路,华盛顿公寓(今天的西湖公寓)有了,乔治公寓(如今的集雅公寓)还在范文照的脑子里。有关报道链接点进去看看:《从毕卡第看衡山路上的乔治·华盛顿双公寓楼 范文照设计之路 中国式国际式全实践》,我们还是比较大胆的,无知者无畏,看房子一定要看风水。




岳阳路汾阳路和衡山路



这个地块因为普希金像更有名,下图的左下角也是此航拍图左下角极限,但还是看到了那三角街心小花园,东平路最近是一个伤感的热点,其实想想也想通得通的,一边是学校用地一边是部队用地,出租是当时政策,收回是现在政策。




乌鲁木齐南路和衡山路



两条路相交的点是国际礼拜堂,人家的外国名字叫American Community Church,这里曾是美国社区,我们报道的旧上海大地产商雷文曾是这个教堂的主持人,他领导的普益地产公司在乌鲁木齐南路安亭路建国西路一带,聘请邬达克设计建造了不少优质大洋房。有关报道链接点进去看看:《雷文和邬达克 甲方乙方做生意 异乡遇老乡两眼放光芒 谁是Hugo Sandor?》,第二篇《雷文和史带 一个需要史海钩沉 一个已名扬天下 其实1910年代起在上海他们是忘年交




还有续篇,稍后公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