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21年之前的上海存留影像和片段记忆 当年的内环中环和外环是这样划分的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我们也知道这是一个比较宏大的题目,记得去年七月由张园老土地孙律师牵头组织,我们有幸认识了做上海老洋房漫步带看讲解的大学教授周培元先生,他认为这个选题很独特。我说是想从存留下来不多的影像资料里整理出一幅1921年的上海老城厢外面的西区市肆图景,那儿正引领着上海朝着繁华的现代化道路坚定地前行,白吉尔(Marie Claire Bergere)教授说的“另一个中国”以及上海所代表的中国的另一种传统。


正是因为我是从远方遥望上海,我可以对上海的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有另外一种视觉,提供一种不寻常的视角,使他们看到一些没有被质疑的部分。比如对帝国主义的探讨。对上海人来说,对租界的否定几乎是一致的:那是帝国主义的象征。但我认为,租界的历史十分复杂,需要深掘。比如外国人社团内部的不协调,天主教徒对抗耶稣教徒,公共租界的商人寡头势力,法租界雅各宾派的官僚主义等等。这些,当时的中国人很少关心,但当代的历史学家则不能不在意。因为这些争论对决定城市的命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对上海史的研究中,我是从租界史切入,以此来逐步了解整部上海史。我始终认为,上海人在这座城市发展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也不能疏忽那些曾把上海当作家园来建设的外国移民。尽管这些外国人成分复杂,出发点各异,但他们的确为城市尽过力(《从远方遥望上海——访法国汉学家白吉尔教授》作者:朱自奋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更新:2010-6-13)   


关于1921年之前的老洋房故事我们会不断更新,一直到2021年。也许这个选题可以和华亭路的麦小姐的故事一样写很多,一个由人物串联,一个靠时间段来同步。


先上一张珍贵照片,Rudolf Buck 担任指挥的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合影,1919年,在担任了13年乐团领导之后,Rudolf Buck 告别上海,在其执棒指挥的最后一场交响乐音乐会上,他指挥奏响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据说这是上海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如果将原来南市区老城厢的那个中华路一圈视为1912年的内环,那当年的中环和外环,我们大概划分一下,中环是今天的西藏路,南到肇周路,北到泥城桥煤气包,外环是今天的华山路,从万航渡路霍格别业到徐家汇。



习惯在北京皇城根行走的朋友对“环”这个概念太熟悉了,而在上海,环这个东西多数是被其他词代替的,如中华路,11路电车,外国人来了以后,他们用“circle”,一个圈,这不现在有一个很时髦的哥伦比亚圈的词汇,一网打尽番禹路和新华路。环路还是从上海有了高架路以后才被叫顺口和流利的,先有了内环,然后有了外环,再修建了中环线,还有郊外环线。


当年的中环内的地标建筑有英国领事馆和外滩公园,有圣三一基督教堂以及南京路上最早两家百货公司先施和永安。而在外滩南,有一个专用名词叫 Quai de France (French section of the Bund),外滩的法语区,从路口的法国领事馆开始一路向西到徐家汇和虹桥路。



都是熟悉的路段,入选的都是1921年前的影像,现在那里称为南外滩和十六铺、老码头,法国领事馆的领事名字后来都留在西拓道路的路牌上,如宝昌 Paul Brunat,宝昌路后来的淮海中路,敏体尼 Montigny,后来的西藏南路;平济利 G.Bluntschli,后来的济南路;萨坡赛 J.Chapsal,后来的淡水路;爱棠 Edan,后来的余庆路;祁齐 Ghisi后来的岳阳路;巨籁达 Louis Ratard,后来的巨鹿路······


很多外地来沪的朋友觉得上海的道路太难认了,其实东西大通道掌握几条,南北主干线了解几条,一张大概的道路网就基本清楚了,对于原法国城里的道路,从Quai de France (French section of the Bund)开始东向西三条大马路,延安路、复兴路和淮海路,南北向的西藏路、重庆路、陕西路、乌鲁木齐路、华山路····,1921年之前,我们找到几处大宅门。



上图是淮海中路的盛宣怀宅,下图是巴塞宅。链接点进去看看:《原始房东找到了 在上海有情怀的老外出了画册拍了纪录片 佩服》。



1920年上海下了一场大雪,雪后的街道上出现了扫雪队伍,那时四季还是分得比现在清楚一些,请注意街道边的洋房以大体量和大间距面世,我们发现在1920年代占地大和房屋面积大的洋房比较多。链接点进去看看:《重写一遍:给上海优秀历史建筑铭牌纠错 大胜胡同和北京神父有关系吗 百年前一个叫担文的英国大律师浮出水面》、《Jack Birns所摄的南京西路1288号旧影 新华社高级记者吴复民传来珍贵老照片》,华山路263弄6号还在的,只是当年的大花园缩小了很多;南京西路1288号已湮灭,就只能在老照片里看看雄姿伟态。



孙中山先生居住和工作过的“上海行馆”位于宝昌路,今天的淮海中路650弄3号,被鉴定为1911年建造的。借用著名上海老洋房专题摄影家陶钧先生(《无忌论坛上《上海优秀老建筑摄影集1-3季》楼主,从2005年开始记录,用大画幅和移轴拍摄)的一幅远眺图比较能看出气势,现在看是不是百年老宅,那些个外廊+砖砌艺术风格双元素具备,基本不会走眼。



从放大的图片上看这条路是黄浦路,那里目前还存留着日本领事馆的老洋楼,这栋楼是消失的原先的美国领事馆还是德国领事馆呢?








上图为城隍庙外的外滩以西地区。在法国里昂大学公开说明文字中写清楚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12年前,1911年11月陈其美挺身而出,率队一举光复上海,成为沪军都督,孙中山行馆也是他为其活动方便安排的。


五色旗了,但外国人才不管是宣统几年还是民国元年,英国人会员制的上海总会造好了,1910年,德国总会也建好了,1904年,法国总会更早时候建好了,南昌路那个,1924年又建成茂名南路那个,美国人厉害,1924年起了高楼,福州路。



Cercle Sportif Français(French Club),南昌路那个后来成了法国学校,现在的科学会堂;茂名南路那个后来成了文艺俱乐部,现在是花园饭店的一部分算是辅楼吧。


还在当年的中环内走动,以后会在当年的外环探寻,1921年前老照片不多,但也比较难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