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增补版]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的三个门牌号码其实分别是旧时代三户花园洋房的大人家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最近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落成,媒体用力猛推了一阵子。无人机下的地块风貌已不是记忆中的花园洋房以及曾经破旧的停车场,沿着汾阳路连续一串建筑音符从空中看和谐且押韵。



近20多年来,上海音乐学院校园里新建筑造了不少,老建筑也翻新了。拆了席家大宅等几个老宅,目前留存着的是三个大体积老洋房,而这三个老洋房正好对应目前上海音乐学院的三个门牌号码,一个在汾阳路,一个在淮海中路,还有一个在复兴中路。


下图是从杜美路(Route Doumer 如今东湖路)18号原法国教会学校(Collège Sainte Jeanne D'Arc=Saint Joan of Arc Junior High School)拍摄到的霞飞路(Route Joffre 如今淮海中路)与毕勋路(Roite Pinchon 如今汾阳路)景象,头盔式屋顶令人自然联想到德国建筑,对的,这几天我们在做毕勋路30号(旧时门牌号码)大宅历史资料整理,突然发现百年前德国建筑风格在此地挺流行。毕勋路30号的故事是关于一对美国医生夫妇的,1919年他们勇敢地从一个德国人手里租下来开设了一家有理想的医院。


下周发布详细图文报道:斐尧臣、华安妮和斐恒医院。关键词分别为:


Dr.John Burrus Fearn

Dr.Anne Walter Fearn

Fearn Sanatorium



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建校90年庆祝活动,而在其庆祝建校80周年的时候,学校里动静很大,拆了苏联式教学楼,建造了沿着汾阳路一连串包豪斯风格建筑。再早些年我们在学校里混过三年,看着学校逐渐变化和发展。



1927年从江湾开始的上海音乐学院的教育史,主要创办人有蔡元培和萧友梅,蔡元培的雕塑像在上海多地安置,静安公园内,上海音乐学院内和华山路303弄16号蔡元培故居陈列馆内,知道上海音乐学院内有蔡元培塑像的应该不多吧,还有一些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的雕塑座落在学校各处。 



下图是陈钧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布面油画:《远眺上海音乐学院》,尺幅为“81×116cm”,创作时间为2005年底。那时候汾阳路、淮海中路夹角地块席家老楼已拆除,家具城也拆除,留下了一大块空地于是开始晒太阳后来作了露天停车场,这样倒适合远眺淮海中路1131号德国式老洋房。关于席家老楼的再前生,我们目前在对霞飞路时代的沿街大宅历史资料做有效筛选,TA有可能是当年上海总商会一任会长傅筱庵府邸,以后会专门说到。


这幅画作以67.97万成交,陈钧德今年9月24日去世,他被誉为中国油画界的色彩大师,上海不少老洋房留在了他的笔下。





从老地图对出三个门牌号码。

红①为犹太总会;

红②为原比利时驻沪总领事署;

红③潘澄波旧居(许洪新和宋路霞考证)

黑①原上音唱片资料室;

黑②原上音医务室;

黑③原上音附小,席家旧居



谷歌卫星地图现状。





说这个德国式老建筑之前先了解一下上海曾经有过的大体积德国别墅建筑,首推外滩的德国总会Concordia,1907建成,1935年拆除,存世时间不太长,倒是霞飞路这里精致小巧很多的潘宅还能看出德国总会的强大身影。



找到如下这张旧照片非常偶然,1937年上海遭受台风和暴雨袭击,城区多处积水,一些行道树和花园洋房的篱笆墙都拔根和吹垮。这张照片正反映了杜美路法国学校的大操场水漫金山的实际情况,可能是老师们想要向学校董事会汇报受灾严重程度吧,拍下来。结果我们在背景上看到了两个尖顶,一个就是今天的淮海中路1131号,一个从透视角度看是淮海中路1105号席家旧居,上音人都称之为“附小”的大洋楼。



下图是前英国路透社驻北京记者兰克(Michael Rank)拍摄的,1976年他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中文和历史,1980年成为新闻记者,老记者后来身患绝症,在其离开人世之前他拖着病身重返上海看城市巨大变化,2015年的事情。他没有再在淮海中路盖司康大楼登高远眺,那已不是40年前的模样。链接点进去看看:《1976年上海珍贵照片集 感谢复旦大学留学生兰克先生 上海2015年他重访上海泪眼模糊》。两栋苏式教学楼已消失,买办潘家两代人生活痕迹还在,但外围加建了假德国塔楼顶比较煞风景。



在淮海中路徐汇区中心医院内还存留下当年的虹桥疗养院,但前面那一栋德国风格大洋房没有了,消失的大宅和淮海中路1131号有兄弟楼的意思,下图是由美国记者饶世和(M.Rosholt))从自己居住的伟达饭店北窗口拍摄的。链接点进去看看:《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Malcolm Rosholt饶世和在上海 他和福曼Forman Harrison是老乡》和《Zengweida是谁?淮海中路钱家塘不复存在 le Parc Ravinel街区的伟达饭店是这样一个历史图景》。



席家住宅就在淮海中路1105号,潘家的东隔壁。曾长期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教室使用,1995年拆除,席家后代与上海音乐学院也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赔偿官司,2004年7月结案。据知情的老师说,上海音乐学院作为国家房产的租用者,连同拆迁赔偿和五十多年的租金,一起支付了近400万元。这段文字已经被不少博文引用,我这里是原始出处。下图被基本证实是原上音附小一部分,谢谢两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李老师,李苏友和李克。



中国摇滚音乐摇旗呐喊者,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唱片资料室主任的李苏友老师为我们《外滩以西》写来一段回忆文字。



1990年12月30日的下午,李老师发起组织了一次叫“惊变”的艺术沙龙。








上世纪末的汾阳路,雨天,路沿没黄色的线。那时这样的小马路没什么车。



链接点进去看看:《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大院内的原犹太总会实地勘察记以及史料放送》,最近我们也发现了此宅原始房东资料,他的名字叫Edward Nissim,这个姓氏和隔壁的爱滋拉(淮海中路11209号原始房东)、新沙逊洋行(Sassoon & Co., E. D.)及利文(S.A. Levy)等有着密切关系,看过他“家族树”,整个一串上海人熟悉的犹太大亨姓氏。以后慢慢理出清晰的头绪来专题报道,事迹还挺多,E.Nissim曾任上海犹太人社团主席(president of the Jewish Communal Association of Shanghai)及西摩会堂总董(pres., Committee of  Ohel Rachel Synagogue),他家和约瑟夫好象也有关系,最近刚把R.M.Joseph瑞康洋行大班宅的霞飞路地址对上了,目前他家被称为东湖路7号,这一带的老宅故事可以写出不少。



贺绿汀音乐厅外观像厂房建筑,高楼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炮楼”。



琴房里故事也很有趣的,链接点进去看看:《交织在爱滋拉天赐大宅的历史线头慢慢抽剥出来 2010年一位音乐学子拍摄红枫医院工地图》。



伊扎克·帕尔曼(Itzak Perlman)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小提琴曲是由帕尔曼演奏的,凄凉感迎面而来,一个民族的一段心酸历史,上海善待犹太人的。








这个复兴中路1300号的门知道的人不多的,以前学院大修的时候这个边门开过一段时间的,大门边的教学楼底楼设计得很有空旷,我们没事情的时候就在那里打羽毛球。


从老地图上看这里是进出绿房子的门。绿房子现在变色了,感觉特色没有了,我还是比较想念当年在这个绿房子一楼外事餐厅的那几道特色菜,要让不远万里到上海学音乐的留学生们懂得欣赏和享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菜,这里的大厨们还是花了工夫的。



现在淮海中路汾阳路夹角地带建造了上音歌剧院,这个梦想对上音人来说有20年了吧,如今建成真是幸事,这块市中心的黄金宝地基本不会再折腾了,出于对上海音乐学院的真爱,我们也建议《上海音乐学院这块地上的那些不匹配建筑物可以请当家人“断舍离”了》(链接点进去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