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嘉路345弄6号大可堂:深宅大院的1949年前一任房东朱静庵是丝业大亨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威海路上民立中学石门一路校区的邱氏兄弟楼之一被兴业太古汇城市更新项目保留下来,如今很精神地站在威海路沿街,被人注视和转着圈打量,从内到外全部被弄得煞煞新,有时路过看过去,真以为是一个赝品,呸呸,人家是恢复到建造之初的模样。


原先TA躲在校园里,一般发现不了。房子的称呼从原先的邱公馆变成了查公馆。话题就从这个老宅子说起,在上海还有不少躲得很深的大宅。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摄影:craftcommunications 2018年8月25日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摄影:mianmianlove1231 2018年6月3日


老规矩,老地图一页一页翻过去,庭院深深深,眼睛睁睁睁。上海西区秘境老洋房有一些的,几处老洋房和我成长还有一些关系,当整理到永嘉路345弄6号,如今大可堂,一则历史资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扒一下。



永嘉路345弄6号和丝业大亨朱静庵





现在更容易进出的门牌号码是襄阳南路388弄25号,很容易找到,它现在的租赁主人是大可堂,一个喜欢普洱茶的人将自己名字里的“奇”字分拆出来命名“大可”。据说年租金400万,对一个地方戏剧团,一笔不小的收入。大可堂在此已十多年,真是好租客。我去喝过茶,纯粹捧场,顺便看看改造后的样子。


这个建于1933年的老建筑是解放前一个浙江富商建造的,后来就给了一个国民党的将军作为官邸。解放初期,上海京剧院的办公处曾在此处,80年代后,又成了上海滑稽剧团的驻扎地(茶语网,作者Via,2017年2月14日发布)。


这是市面上正常的传播的老宅历史说明书。(国)(民)(政)(府)行政院(委)(员)沈翌青曾在此居住,有文章点了名,这个沈翌青是沈翊靑?如果是一个人的话,以字行,本名叫沈慶沂。说起来沈先生,上海有立升的人,曾是揚由關監督、鳳陽關監督、財政部秘書、清理兩湖特稅處處長、財政部參事(《当代中国名人录》,1931年版)。他住这栋大宅很正常,不是那种1945年下山摘桃子的。


我们也查到如下资料:


闻兰亭住进文元坊不久,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他就在这里积极筹划抵制日货,筹款慰问东北义勇军和蔡廷锴十九路军。1934年,闻兰亭从爱麦虞限路迁居西爱咸斯路庸村。这是一幢新式三层楼花园洋房,房主是丝绸大王朱静庵(《上海名人故居沧桑录》作者:郁峰,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275頁)。

这一条信息量大。西爱咸斯路庸村=永嘉路345弄庸邨,名字儒雅谦逊。




通过查找多个资源,终于在1947年上海电话号码簿上发现了此宅主人,Tsu Zing Au,要对上中文名字的话,我们再做了一些带小技巧的检索,终于在谷歌书籍里认定此宅一任房东就是朱静庵,怡和丝厂(Ewo silk filature)的总经理(静记)。怡和纱厂在杨树浦,目前已整理干净,算杨浦滨江段重要历史记忆,上海第一毛条厂曾长期使用该厂区,内有一栋老洋房,办公楼+宿舍楼。


闻兰亭居住庸邨3号,3号和6号属于朱静庵,这个庸邨是他开发建造的吗?


1947年登记在Loh Chai的名下有庸邨4号,看一连串同名下的住宅都在好地段,有洋房也有新式里弄房,我们猜测他是一个机构管理者,如同当年上方花园21号登记在浙江兴业银行总稽核(财务官)沈维楣(采用Shen Chai名字)名下一样。Chai这个字,我们大概率猜测是“财”,在1947年英文版的上海电话号码簿上,这个字比比皆是;还有一个词组叫“Kung Kwan”,公馆的意思,庸邨1号叫 Cheng Kung Kwan。



有句说句,好彩头的电话号码跟随主人一辈子,1925年,怡和丝厂在成都北路14号,1947年,在成都北路1037号,电话交换机扩容升号,怡和丝厂的电话号码从“西区777”到“30777”。



上图,在浙江路桥由东向西望,右侧的建筑是怡和打包厂(Ewo Press Packing Co.),如今,怡和打包厂旧址已经被列为“苏州河工业遗址”(来自薛理勇《潮起潮落苏州河》)


查找老房东的故事蛮有趣,朱老板算是1930年代中国丝业大亨,在一篇论文里是这样写的:这些丝厂的经营者,既是洋行买办,又是兼营丝号的经纪人。像30年代上海著名的制丝业者史和声、朱静庵、丁汶霖、吴松岩、倪钦章、夏春樵等....,更多的信息来自谷歌书籍:


这以英商怡和洋行丝楼大班白兰脱纳在 1936 年与怡和静记丝厂朱静庵勾结出资向浙江兴业银行投标抢购干茧最为突出。朱静庵与白兰脱纳关系很好,他经营丝厂的生丝向来都售于怡和洋行,需用茧款也都通过怡和借贷,后来又租用怡和丝厂 ...怡和丝厂设在租界,置有丝车颇多,平日产量丰富,战后从未停工,加上该厂资本家朱静庵利用英商名义,雇用英商轮船经长江往内地购进大宗蚕茧,除供应本厂原料外,还经营蚕茧出口,故1938年获利特多,据说约有二、三百万元之巨(《中国近代缫丝工業史》作者:徐新吾、 上海市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版) 。


英商怡和洋行丝楼大班白兰脱纳= 

=R. Plattner, Manager, Ewo Silk Filature 


顺便八卦一下,R. Plattner先生1925年登记旅沪住址是马斯南路35号,马斯南路,如今叫思南路;要注意的是他还不是怡和洋行大班,是分管丝绸的大班(部门总经理)。


继吳于敬以后的买办是朱静庵,朱在1921年前后交易所鼎盛时期到怡和。他是河南路朵云轩笺扇店学徒出身,同租界大亨陆连奎很要好。曾用自备手枪打死自己的儿子,因有钱有势捕房不予追究。丝厂平日是非很多,一向与工部局包打听打交道,但象朱静庵那样跋扈,还是空前的(《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6期 第41页)。


如今浙江省湖州制丝针织总厂,其前身为朱静庵的中兴浙江第二丝厂,在南浔镇,1937年。那一带做丝生意的大老板很多,朱静庵被认为是浙江富商情有可原。1951年中兴纱厂关闭,那时资方代表叫朱鹏,应该是朱静庵的儿子。

朱静庵在南门姚庄浜开设的民丰丝厂....(《无锡市丝绸工业志》第383頁)


根据 1927 年进行调查的报告称:在接受调查的上海 80 余家丝厂中,只有 9 家丝厂是由投资者直接经营的。它们是瑞纶、信昌、宝泰、久成、元元、协安、厚福、通纬、元丰永等厂,其余十分之九的丝厂“皆系租厂营业”....(《经济史》第7-12期第80頁,1989年版),其中的元丰永就是朱老板的,他还兼营同豐永等絲廠,都在无锡。



朱老板搞得很大,江浙一带都有他的丝厂,他也获选担任上海总商会会董。大老板又有社会地位,自然要有大宅配,永嘉路345弄6号来了。


靠近襄阳南路的永嘉路345弄,弄堂很小,转啊转,眼前出现一个不太低调的北进户门,记得我1990年代第一次去上海滑稽剧团,弄堂停车有点难度的。



朱静庵不仅仅是个丝厂大老板,上海文史资料选编里写他最早步入社会,是朵云轩笺扇店(庄)的学徒,后来朱老板发达了,书与画的生意还念念不忘,前面不是说“1938年获利特多,据说约有二、三百万元之巨”吗?


朵云轩(静记)的历史如下:


1938年10月朱静庵盘下,病故后其子朱颂平及1944年8月朱鹏先后接手,到1949年5月止,为朵云轩静记时期。当初秦焕文当学徒时的老师周度元回店曾任经理, 1945 年周氏病故,朱鹏提升秦焕文继任。1956 年公私合营登记时,朵云轩职工六人、私方经理两人.....(《書与畫》第313頁,2000年)。


这段文字有点小问题哦,1947年还有电话号码簿的登记名字,朱老板还没有翘老三吧,传给下一代理所当然。


抗战初期,朵云轩生意趋向清淡,1938年盘给地产商朱静庵,他删去"笺扇庄"三字,改用"静记"二字,以示店主有别。于1939年3月13日在《申报》上刊出广告称,经内部整理,所制各货悉心研究精良,承萦各界称羡,驰名遐迩,二楼常年特设古今名人真迹书画 ...(《藏文化研究》,上海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 2008年第276頁)


地产商身份也比较容易理解,发了大财的中国商人都会买地建屋,自住和收租,千年不变的道理。在1938年秋至1949年夏初的朵云轩静记时期出版过“朵云轩静记仿古名笺”,比较吃香。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琴棋书画一家亲,说噱逗唱滑稽戏。



这里曾经有过姚周,我喜欢周柏春冷面滑稽,说起双字辈上海人都如数家珍。



在永嘉路345弄6号上海滑稽剧团,我见到了王辉荃老师,一个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的上海滑稽界能人,有幸与他一起工作一段时间,时不时来会给你来一段滑稽段子(惯口),他说滑稽有套路,吃一句吐一句,可惜英年早逝,因为过度劳累,去世时,王老师年仅59岁,他曾说等他退休了要好好排点大戏。


有人说自辉荃老师走后,上海滑稽没有了口口相传的大戏甚至小戏,唱滑稽的都在电视上“瓦楞”(走穴,翻译正式文字:不务正业),话说得有点过分,但创作没有了领军人物,辉荃导演说:传统段子也就100段不到,不创作只是耍小聪明,终究不是一个事业发展所应该看到的愿景。


那次在老房子两楼,朱静庵大客厅大概有100平方米多,成了滑稽剧团的排练场,辉荃老师排一出小戏,并在演出结束后讲解导演意图,现在这一幕还感觉就在昨天一样。休息的时候,我站在窗边望下去,剧团把花园可以利用的地方都利用了,沿墙搭建的都是小房间,各创作部门使用的,扳扳手指头,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各个创作部门缺一不可。



导演一般会在舞台上喊”灯光、音响”到了吗?“服、化、道“到了吗?导演只是那个喊“开麦拉”和“卡”的,一般是个胖子。辉荃老师一直认为自己是编剧出身,上台演戏自己也没想到,他不太在意个人形象,他的搭档谭义存老克勒。



王辉荃、姚明德编剧,胡伟民导演,由上海曲艺剧团首演滑稽大戏《路灯下的宝贝》,该戏演出盛况空前,1981年12月参加首届上海戏剧节,获演出奖、剧本奖。蒋二毛的扮演者翁双杰表演夸张,自成一格,获演员奖(百度百科之《路灯下的宝贝》),40年了,真快,小时候,无线电里的滑稽节目每档必听。去年,姚明德先生也随王先生去天堂,老搭档碰头了。



本文是一篇行摄图文的一段,后来拉扯写来,3700字了。


避繁华于深巷,享幽静于当世,

集群贤于雨夕,散胜会于霜晨,

不失为海上一蕴藉之去处也。


余秋雨写如今大可堂,当年朱静庵也是这样想他的庸邨六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