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衡复历史风貌区几大景点补一点历史素材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2-01-16

这个天气,还可以出去散步,在上海历史风貌区里,看看老建筑,听听名人故事,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创造了一个“漫游者”(Flaneur)文化形象,目前本地Citywalk活动很旺盛,每一位好奇城市历史建筑的领队和队员都是漫游者。


對拱廊文本的閱讀方式,漫遊者在大都市中進行著考古學的活動,發掘現代性的神話和集體夢想,尋找那些嵌入城市分層結構中的社會意義 .....



这张图,一目了然,城市漫游者是怎么回事情。今天,一份Citywalk的宣传文稿跳入眼帘,我们发现有必要将其中的一些历史素材提供出来,以讹传讹,不应该。这一份文宣选择了衡复地区几大著名景点,如淮海中路1823号、武康大楼、周璇旧居、柯灵故居、玫瑰别墅和衡复风貌馆(修道院公寓)。问题出在对历史建筑本身未进行资料的仔细甄别和分析,瑕疵比较多,我们一段段来做个"清理"。


《安家》原型洋房
建于1930年,法式花园住宅,占地面积106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2平方米。建筑为二层砖混结构,局部三层,方形窗户,局部窗套作弧形,红色窗框,窗楣为线脚装饰。浅灰色水泥拉毛墙面,有出挑浅阳台。红瓦折坡顶,下有椽形装饰。现为民居。2017年4月27日,徐汇区文化局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


建造年代肯定是错的,我们曾询问过“赉安(建筑)”研究者吴飞鹏先生(《赉安传》作者),他告诉我们,此建筑是赉安设计,时间为1923年。从1925年的中国工商名录也可以发现此宅情况,我们专门写过一篇,链接点进去看看:


淮海中路1823号:因孙俪而网红 

此宅是邬达克风格还是赉安风格?


来源:凯迪克图库 2012年

来源:凯迪克图库 2011年


产证面积:601平方米

花园面积:1500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1821平方米


这是此宅产权证记载的房屋信息,使用一些关键词还可以查阅到。目前此宅被某公司(单位)收购,正在进行“历保”修缮的前期测绘和会诊,因为上海属于软土地基,100年来,此建筑沉降比较严重,整个建筑内部经几十年超负荷使用以及长期空置、雨水渗漏,内部结构很脆弱,从现场存留物来看,根本无法联想到这个也是赉安作品。同款目前还能在永嘉路、安亭路和高安路一带看到。


武康大楼
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当时建业地产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区一般都以法国地名作为名称,因此之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为诺曼底公寓。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介绍武康大楼,漏不了邬达克,邬达克的设计成就不可低估,但介绍武康大楼,请注意两点,第一,邬达克在1925年独立开设“邬达克打样间”之前,他属于克利洋行在职员工,如下表达可能更准确:武康大楼是克利洋行设计作品,由邬达克负责设计。如下,1925年,《中国工商名录》很清晰地记载着邬达克的身份。



第二,诺曼底公寓的称呼至少在1939年前未被采用,那时,此大楼对外一直以万国储蓄会公寓示人。




顺着电话号码71231,我们在1947年上海电话号码簿上查到,那时才有了“诺曼底公寓”说法。诺曼底公寓的来历是不是因为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而来,需要考证,反正,一开始,这个楼和诺曼底没有什么关系。


 Normandie Apts 

1920 Lingsen C ( Av Joffre ) 71231


对武康大楼进行历史叙事的时候,也请注意区分老楼和新楼以及车库三部分,孙道临和王文娟住在新楼,吴茵(上影厂老演员)住在老楼。


Plan for the ISS Apartments Annex and 

a two-story garage with a ramp

Ledreaux & Minutti Architects & 

Engineers. Architect's drawing.

Source:Realty Market 上海地产月刊 Apr 1930


链接点进去看看:


我们为什么会(风尘仆仆)远道而来

(看)1924年建造的武康大楼

绘图:陆军(街景写生画家)


周璇旧居
周璇旧居位于武康路391弄1号住宅3楼,建于1916年,占地面积125平方米,砖木结构假四层,每层两户,自带煤卫。建筑主入口上方有混凝土浇筑的宽檐拱形雨厦,拱券型门洞向外呈喇叭形,墙面则以红砖与仿石间隔排列来装饰,较有特色。上海抗战孤岛时期,周璇曾住在临街的一号楼第三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1916年的上海纯住宅公寓很少见,外滩一带多商住楼。因为在郊区建造公寓没有什么必要,人口导入有限,交通不便,且公寓结构相对于独立宅(二到三层)更复杂。每层两户,自带煤卫,1916年,这个有点夸张。

1949年上海解放时的煤气日输气量9.3万立方米。煤气管线总长度414公里,家庭用户1.74万户,工业和其他用户1298户,民用煤气普及率2.1%(上海地方志之上海公用事业志之第一篇:供气)。

1925年至1939年,武康路前身福开森路在14年间,住宅、机构等门牌号码变化不大,1925年《中国工商名录》能见到福开森路395号,1939年小红本能看到单号的福开森路115号密丹公寓,顺着115号再没有单号出现,蛮奇怪的;1947年上海电话号码簿,也没有发现武康路391号(弄)....,但我们相信,原始房东终会冒出头来的,出来和大家打招呼。

柯灵故居
建于1933年。西班牙式公寓住宅。2015年公布为第五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建筑缓坡屋面,出檐很小,外墙米黄色拉毛砂浆,有螺旋柱、半圆券门窗等。该住宅原为陈伯藩所有。1951年,上海女实业家董竹君迁居至此处直至1960年前往北京。1959年至2000年,柯灵、陈国容夫妇在此楼203室居住近半个世纪。在此寓居的41年中,柯灵撰写了大量散文、杂文、小说、电影剧本等各类文学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看整个建筑的构成,总以为是一个独立宅,1939年小红本显示,此楼住进三户人家,大平层公寓既视感,目前,203室的柯灵故居被整理出来,参观动线做得比较巧妙。如下三位先生的供职单位均没有查到,可能是职阶不高,隔壁的复兴西路193号威尔金森和他女儿有事迹,路过,可探头看一眼。


链接点进去看看:

复兴西路193号是E.S.Wilkinson威尔金森家 

英国会计师还是上海鸟类研究专家




1947年,复兴西路147号不完全住户名单:

Kao Ngo Sung 
147 Fushing W ( G de Bezon )  75633
 Chang Chu Tsah 
147 Fushing W ( G de Bszon )  73186 
Solovieff L M Mrs 
147 Fushing W ( G de Bszon ) 71789
Chen P F 
147 Fushing W ( G de Bszon ) 76931 

原住户的资料也奉上。


上海百業人才小史(1945)


陳伯藩 年46歲 上海人;留學日本、歷充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會委員、立法院立法委員、駐日本大使館參事、外交委員會委員長特命全權公使、中央政治委員會交通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又外交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華中鐵道公司理事、華中火柴公司中華火柴公司理事長等職;現任日用品統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火柴業同業聯合會理事長。南京路慈淑大樓630號,電話:91100轉

照片发布者:薛理勇
董竹君在复兴西路147号,背景为193号。

玫瑰别墅
由七幢风格类似的住宅式公寓组成,建于1937-1945年间。因建造时在弄口地面上原砌有“玫瑰”两字,又称“玫瑰别墅”。原房主蓝妮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的夫人,孙科与蓝妮曾居住在玫瑰别墅。解放后,国家将房产收归国有并作为地方民房。1990年蓝妮从国外回到上海,又搬回玫瑰别墅,并在此度过了她的晚年。而文艺界人士秦怡、金焰夫妇及张骏祥、周小燕夫妇等也曾居住此弄。

住宅式公寓?建于1937-1945年间?这些都是需要打问号的。

衡复风貌馆
建筑原名修道院公寓(The Cloister),建于1930年,采用砖木结构,其外观和室内装修均为西班牙风格公寓。南北两幢,分别为两层和三层,由一券廊相连,中间为内院。立面除筒瓦坡顶、券齿线脚、螺旋形柱外,还采用拱券窗洞、弧形断檐山花、铸铁窗栅等。该建筑原为英国商人密丰绒线厂主的住宅,后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现改建为衡复风貌馆使用。198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按照薛理勇解读,叫修道院公寓不妥当,应该用“隐居”或者“世外桃源”更符合其调调,此地不远的武康路100弄目前被改造为隐居精品酒店,我们也赞同薛大师的说法,他仔细地对此公寓做了考证。

至少在1937年和1939年这两个年份,见不到密丰绒线厂主的身影。1939年,密丰绒线厂主W.A.Kearton住在毕卡第公寓(如今衡山宾馆)26室,1947年,他来了.... 还有一个人,与他使用同一个电话号码。



Kearton W A +Kenyon J S

62 Fushing W ( G de Bszon ) 72864

1947年上海电话号码簿


写密丰绒线厂主私邸有点夸大,感觉整个楼都他家,一个大平层而已。


上图,1939年,下图,1937年行号录,稍微对照一下,租客情况比较稳定的,要知道,1937年8月13日,对上海来说是一个特殊日子,孤岛开始了,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鬼子进入租界,英美等国的侨民被收押。



 Cloisters, The Apartment House 

62 Rte Boissezon 

Agents Palmer & Turner 

Property Office, 17 Canton-rd (Tel 15100) 


公和洋行设计,经租,最近,公和洋行设计的另一处同款低密度公寓楼(两层公寓)有个大平层在售,哎,现在挂出来的价格摸高到了3200万了,190平方米,带个100平方米大露台。记得两年前,2200万。



目前,衡复风貌馆整理出新丰洋行大班之一弗里茨(Chester Fritz,1892年--不详)一些故事,已广泛传播,我们补充一些,领队说起来,会让这个外国佬形象更丰富,我在阅读他的相关资料时,记得他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one of the phrases Fritz used often is

 he chose to give

"with a warm hand" 

while he was alive to enjoy it.

伸出温暖的手

人生在世,当帮则帮


链接点进去看看:


衡复记忆 | 让历史文化遗产与社会共享——

对话新丰洋行华商董事长之女、老房子爱好者陈文绫



Bernardine Szold是一个美国新闻记者,她是弗里茨第一任妻子。Chester Fritz,父亲是个德国人,母亲是法裔加拿大人。弗里茨以合伙人身份于1929年加入新丰洋行(Swan, Culbertson & Fritz )。



Between 1950 and 1969, Fritz donated $2.25 million to UND, allowing for the library and auditorium to be built.1950年至1969年,弗里茨向北达科他大学捐赠225万美元,用于建造图书馆和礼堂。


他为北达科他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捐款,数额较大,学校专门有弗里茨图书馆和奖学金,在图书馆工作的Dan Rylance征得校方同意后与弗里茨联系上,他们共同完成了《去远东淘金》(意译,因为弗里茨曾为美国金属公司工作而派往香港和上海工作),在上海,他有个绰号“白银先生”,是纸猎会赛马高手。


At age 30, Fritz entered the metal industry and, despite going bankrupt soon after due to a business venture with tungsten metal, he became successful in the trade, earning the nickname Mr. Silver and signing on with the American Metal Co. in 1921. He continued to work i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and also was known to participate in his spare time in a horse-racing event called the Shanghai Paper Hunts.
(来源:https://www.grandforksherald.com/)


Ever Westward to the Far East: The Story of Chester Fritz


他和Bernardine Szold于1944年分居,1946年离婚,他们没有孩子,这大概也是他们选择住在公寓的理由。


Bernardine Szold1982年去世,弗里茨的第二任太太是一位芭蕾舞演员,Vera Kachalina,他们1954年结婚,2005年,Vera Kachalina去世。1972年,八十岁的弗里茨接受Dan Rylance采访,共同完成了自传。Dan Rylance说:弗里茨显然喜欢生活在远东的那些日子。如下,弗里茨在上海的家,照片来自北达科他大学弗里茨图书馆,是不是修道院公寓?



1947年,复兴西路62号不完全住户名单:


Linthicum Thomas H 

62 Fushing W ( G de Bszon ) 70808

Berube E C Mme 

62 Fushing W ( G de Bszon ) 72525 

Ivery C

 62 Fushing W ( G de Bszon ) 78396

 Popov C A  

62 Fushing W ( G de Bszon ) 77506

Keogh P G  

62 Fushing WG de Bszon ) 765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