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福路255号:俄国茶叶巨商大宅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2-01-15

我们一直在做上海老洋房原始房东和老住户史料挖掘工作,当那些个正确的旅居上海的外国人名字出现时,仿佛间,在远方,他们面朝上海,在说:Thank You,在上海生活的那些日子,蛮开心的。


每每从乌鲁木齐中路转到安福路,我常会在安福路255号门前伫足张望。如今大门禁闭,不易进入,但站在话剧艺术中心台阶上看全乌兰诺夫大宅北立面的上半身。乌兰诺夫=W. E. Ulanoff ,新泰洋行(Asiatic Trading Co.)大班。


我姓乌兰诺夫,不要再叫我'安得罗夫"。在1933年商标公报里,我们发现他的中文名字叫“郎雷洛夫”,他注册了“快船”(clipper)商标。蛮有意思,百科对“快船‘的解释是:快船是一种 19 世纪中叶的商船,The boom years of the clipper era began in 1843 in response to a growing demand for faster delivery of tea from China. 为更快地从中国运送茶叶去英国而生并繁荣了一阵子。


感谢俄罗斯汉学家张霞女士,她对安福路255号做了细致地考证,获得了实质性的史料,我们锦上添花,补点花絮。同时也得瑟一下,我们有一些搜索技巧很管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在资料收集、比对和写作中,我们都会有这样感觉,"他们"会在历史故纸堆的某处安静地等着我们。



一幅宏大的中俄茶叶贸易图卷展开


湖北文史资料里有大量的口述资料,湖北省社科院有“中俄茶叶之路”课题组。




W.E.乌兰诺夫大宅的设计比较夸张,远远地看坡屋面很德国,三角顶很英国,有建筑史学博士写道:(乌兰诺夫大宅)设有意大利罗马风建筑上常见的三角形装饰山花,南侧房间二层开口部采用有多立克壁柱的仿哥特式尖券形联窗,阳台为古典的券廊形式,具有罗马风建筑的特征,三层方形开口部上方有三角形窗龛和洛可可风格绞绳式圆形柱装饰(曹炜:《开埠后的上海住宅》第206页)。



风格多样,令人遐想。


这位中俄茶叶贸易巨商在上海决定建造自宅的时候,他会对设计师说最多的是哪句话?设计师会不会被金主要求吓退?钱不是问题,你要设计出个独特的房子出来,我的要求不高的。来,我们先喝一杯Водка。


曹博士写的这段话有错:安得罗夫宅于1930年,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移居上海的前俄国贵族安得罗夫为自己和家人建造(2004年)。


这句话误传了N多年了。乌兰诺夫是不是俄国贵族?我们初步判断可能性不大,他移居上海的日期和俄国十月革命没有任何关系,1909年,W.E.乌兰诺夫从莫斯科到汉口,加入新泰洋行(总行在莫斯科),一开始担任鉴茶师(Tea-taster)。


我们查到1924年、1925年和1927年《中国名人录》,其中1924-1925年,他登记住址为霞飞路416号,有趣的事情来了,1927年,他家在霞飞路627号,很靠近霍肯多夫的715号大宅(注释①)。鉴茶师的他还担任新泰洋行上海区经理。


The China Who's Who Foreign
Ulanoff, W.E.(Shanghai)

o.Tea-taster,Manager, The Asiatic Trading Corporation: b.January30, 1881 at Moscow: f.Emelian Ulanoff: mar.Anna Mihailovna,1903: arr. C. 1909: r.add. 416 Avenue Joffre: o.add. 71 Szechuen Road: h.add. Moscow:n.Russian.


W.E.乌兰诺夫建筑面积约840㎡,花园面积不详(来源:曹炜)。


汉口新泰洋行旧址:沿江大道108号
新泰砖茶厂是武汉地区最早的近代工厂之一
是研究湖北茶叶贸易的重要实物


W.E.乌兰诺夫先生最早被记录,我们查到1912年,他在汉口的新泰洋行任职。


那时(1860年后),外国茶商通过晋商茶栈收购茶叶,晋商茶栈找各家收购茶叶的茶行,由茶行联系产茶区的茶贩,茶贩最后找到茶农,层层收购。新泰洋行不满足过多的中间环节,他们直接下乡寻找茶贩,后来索性在鄂南产茶区羊楼洞设立茶厂,收茶制茶(《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王汗吾(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考证,新泰砖茶厂历史上有不少辉煌。1891年沙皇王储曾到汉口参加新泰公司25周年的庆祝活动,公司特别制作了一款纪念茶砖。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其他在汉砖茶厂陆续关门,新泰砖茶厂改为英国公司后发展壮大,仅员工就用了2100人,为俄在汉砖茶厂之最(萬建輝、馬振華)。


2019年3月20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获悉,国家文物局已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我国的湖北、福建、江西、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其中,武汉推荐申报3处遗产点,分别是江汉关大楼、汉口俄商近代建筑群和大智门火车站。


从直接在茶叶产地收茶制茶这一点,看得出俄罗斯商人的彪悍经商作风,也是他们开出了汉口当地第一批的近代企业,后来俄商大胆买来德国的蒸汽火车头改造为压茶砖的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治光绪之际(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羊楼洞进入茶事极盛之期,年销往西北砖茶可达30万担以上,镇上茶庄近百家(由俄商、晋商,粤商等分别开办),小镇上制茶从业人员多达二万多人,有"小汉口"之称(360百科之青砖茶)。


黑茶不能直译"black tea",应为“dark tea”。black tea翻译为”红茶“。



万里茶道是17世纪至20世纪初期横贯欧亚大陆、途经中蒙俄三国的一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古商道。它是古代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万里茶道”南起中国南方的山地产茶区,茶叶经过水陆交替运输北上,在汉口、张家口集散转运,过库伦后一直延伸至古代中俄边境的茶叶通商口岸城市恰克图完成交易。而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至欧洲,线路总长达14000余公里。


《长江日报》作为湖北第一大报组织了”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之旅,并认定:万里茶道是创造现代奇迹的资本与商品高度融合之路。我们会从宏大的“万里茶道”故事里更多发现W.E.乌兰诺夫先生的身影,记者朋友们,拜托,多写写。



翻开1925年”行号录“,W.E.乌兰诺夫先生已在上海工作,因为那时候海路出发去莫斯科很畅通了。据《上海俄罗斯文化地图》一书的作者介绍:


在上海租界形成之初的20年内,没有一个俄国人在沪定居。最早在上海居留的俄人,是那些原先住在汉口的俄国茶商····汉口俄商为处理繁忙的贸易业务,常到作为主要中转站的上海,并在上海逗留一段时间;而一些著名的俄国茶行,如百昌洋行、顺丰洋行和新泰洋行等,还在上海设立分行或代理号,其所雇之行员便成为在沪居住的俄国侨民。



W.E.乌兰诺夫是最早定居上海的俄国商人。1921年,他兼职中国茶叶协会。1925年,他担任新泰洋行上海大班,同时在俄国商会工作。




黄光域的《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介绍如下:



从张霞的考证资料出发,我们对安福路255号的居住者做了进一步甄别。


A large Russian family lived there in the 1930s: the 1934 directory lists Mr & Mrs W. E. Ulanoff, Mr and Mrs J. B. Cheney and B. Ulanoff. In 1936 the first Ulanoffs are still there, plus there are Mr & Mrs Leonard Corner and Mr & Mrs N. V. Rimsha. In 1939, only the "older" Ulanoffs are listed at this address. In 1941 the same two Ulanoffs are now joined by Mr & Mrs H. Rodger and Mr and Mrs S. Jooskya(张霞).


1881年出生的W.E.乌兰诺夫应该被称呼为老乌兰诺夫,还有B. Ulanoff;我们查到了N. V. Rimsha,他和老乌兰诺夫都为新泰洋行工作;H. Rodger=Harry Rodgers,对应上海滩大律师罗杰的可能性不大。如上文字介绍截止1941年。我们查到1947年的上海电话号码簿,老乌兰诺夫还在,66岁的他已经和大宅难分难舍。 安福路255号=巨泼莱斯路(安福路)297号。



也很庆幸,安福路北侧拆旧后造了多处新豪宅,安福路南侧几乎保持历史原貌(稍有加建),W.E.乌兰诺夫大宅被完整保留。


1947年上海行号路图录

1948年天地图(张霞版)



注释①

淮海中路1893号:霍肯多夫不是俄国贵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