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识就是割韭菜?万字长文戳穿“区块链情绪”高潮背后的真相。|思想库

2018-02-28 区块链经济人 荣格财经




“区块链情绪高潮”背后的真相解读。

荣格财经智库报告



作者 | 老赵



说在前面的话


2018年新春第一大风口型事件当属三点钟区块链群议效应。


宁可红着眼睛熬夜也不肯错过三点钟区块链到底都说了什么。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商业精英们,也摆出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搬个小板凳”好好听讲。


至于好不容易“挤进去”的区块链小白和各路媒体们,更是小心谨慎的潜着水。偶尔有个别的冒出头儿来插上几句话,也很容易被认为“冒犯了尊神”。群聊的各式信息链接在手机端四处泛滥成灾,人们亢奋着相互追逐着聊天记录,担心错过了什么。


从最初的群体膜拜尊崇到这一两日大反转的开始质疑乃至谩骂,无论是三点钟区块链群内还是群外,似乎一切迹象都在表明:这个有着区块链第一群之称的三点钟区块链微信群在分化——准确地说是分裂与互怼已经开始。


三点钟区块链显然已经成为“坊间事件”。这个“事件”无论如何都应当成为区块链历史上不轻易被忽视的记录。


尽管我们并不清楚它会怎样影响着行业和社会情绪,以及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但它至少成为了区块链领域里的“某种流行符号”,而这个“符号”也一定是最大程度上激发并释放了人们对区块链交流、争论乃至争先恐后的欲望——甚至是某种“幻想”,进而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着政府和社会对区块链的“某种情绪”。


荣格财经一直本着不随便和轻易追逐某个或某些不求甚解的短讯和快新闻的思路,深挖现象背后的“逻辑”和“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荣格财经是“高高在上”的,相反却是“只有剥开洋葱才知道辣”


所以,荣格财经基于春节档漫谈思辨区块链的系列内容及时总结整编了第一份智库报告:追问区块链的终极命运,也即荣格财经区块链思想提问版,目的在于:越是处区块链繁华热闹众声喧哗之时以此报告尝试开启一扇“思想提问之门”,它不是答疑解惑,也不是答案药方,而是希望和更多的人们一起从高处而望之,胸容万丈。


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荣格财经发布区块链事件解读版,试图从一个个具象来做出“事件”背后的“社会符号”与“趋势逻辑”——这依然不是局限于技术层面上的探讨,而是从社会学等更广阔的范畴来做解读。


三点钟区块链事件,显然是当下最具解读和挖掘的一个“事件”——无论是被踢的暴发户宝二爷还是精英云集的三点钟区块链群抑或是分叉的各个“三点钟”:互怼的,彼此叫板与鄙视的,“肥胖”都充斥其间;破裂而达不成共识的根本在于他们都知道无论言语有多伟光正和高大上,都如同弗洛伊德所说的其实人人都在幻想“那件事”,只不过性幻想被“币幻想”所替代


“炒客者们的天堂与地狱”只意味着“糖果”,不意味着所谓的“共识”,而人类的笑话和悖论恰恰在于此,这远不是所谓的“乌合之众”所能一概评定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生而为人,好坏均在于:声望与金钱是其他的一切都无法替代的…


或正是如此,“肥胖者们在冬天展开一次轰轰烈烈的春天般的对话”引发分化与割裂就成为必然。尽管他们可能已经做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有关区块链的“大众教育”。


或许我们人类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形成共识过——从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到技术革命推进的相关制度和秩序的形成,人类一直在努力地寻求共识。


或许只有当人类“机器化”时可能实现信任和共识,但这个时候的“人类”已被“机器”操纵?…《上帝的指纹》告诉我们:被消失(或格式化)的史前文明其实正悄然归来并“整治”人类?


不管怎样,三点钟区块链“事件”背后的“社会探讨”,不只是人性、趋势、演化以及社会学反省,同样也是有关技术本质和进化的悖论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可能的磨难。


荣格财经基于此前连续推出的三篇长文整编成万字文章,构成荣格财经智库报告(思想家与社会学版)中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此前发布的《七问区块链的终极命运》。



真相一:

“肥胖者”、人质与淫荡



现象背后的精英范式


让历史回到2月11日。这一天的凌晨3点,SEEU & QYGAME创始人、CEO玉红和一群不睡觉的圈内人深夜聊区块链到起劲儿处,众人一拍即合,建起了一个名为“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的微信群。


不知他们是否能预料到这个在仓促之间组建起来的微信群竟然在中国农历除夕过后就红的大紫特紫。他们也可能更是没有预料到对他们的追捧者和批判者一样多,甚至可能已经是毁誉参半。


这个微信群被称为”区块链第一群“似乎并不为过。Qtum量子链帅初、天使投资人李笑来、分布式资本沈波、真格基金徐小平、隆领投资蔡文胜、天使投资人薛蛮子、阿里巴巴曾鸣、了得资本易理华、节点资本杜均、百合网慕岩、区块链投资人点付大头、快的打车陈伟星、FBG周硕基等等国内区块链行业的重量级人物都在这个群里,人们感叹并艳羡于币圈大佬的半壁江山几乎被其“收入囊中”。


除了所谓圈内人士,还有很多被人称为门面的众多“明星”的加入。比如汪峰、佟丽娅、林允儿、于正等人。


拐点起于大年初二这一天。Qtum量子链帅初担任代理群主,引燃了群里大佬对区块链的讨论。随后热度持续上升,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更是爆发出了陈伟星与朱啸虎互怼的情境。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互怼,比如和媒体的、同行的,等等。


所谓精英们间的“缝隙”和“裂痕”从来就不可避免。他们之间相互追捧相互做局又相互鄙视。


有的人一脸懵逼,有的人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有的人真的是自嗨,有的人穷的只剩下了钱,有的人就是打打酱油充充数儿,有的人是本身没有高潮非得装出高潮的样子……


三点钟区块链群就是一个“社会的大染缸”,它囊括了非常重要的“社会符号”:“肥胖者”、“人质”和“淫荡者”


这三个超政治的词语都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后现代理论家波德里亚贡献给我们人类的;老赵借用这三个术语来简明扼要的诠释类比三点钟区块链事件背后的“社会符号”——而这其实也是当下币圈的真实写照,可谓淋漓尽致。


“世界不是辩证的——它在极限的意义上被证明不再是平衡的,它在极端对抗的意义上被证明不再是统一或综合的。”波德里亚一针见血的指出人类社会的“邪恶”。


他说:“事物已经找到了摆脱令其感到厌倦的意义辩证法的途径:无限制扩张,增强潜力,超越自身而上升到极限。这是一种从此变成事物的固有结局和无谓理由的淫荡。


正如老赵在漫谈思辨区块链系列文章里一再表达的那个观点:精英们并不满足于此前的“丰收硕果”,他们期望能更进一步,不仅是财富满车美女如云,而且是继续话语权、财富权和声望权的占领,以“去中心化和共识”的名义,实际上是进行着新一轮的“中心化和财富集中垄断”。


三点钟区块链群所释放出的有关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大干快上”的种种言论和情绪——你可以说他们是非理性的——但恰恰是“非理性在任何意义上都获得了胜利,这就是邪恶原则”


这是事件现象背后的“精英范式”。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他们寻求对话而采取的“迂回策略”的可能性。历史会给出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



“肥胖者”、人质与淫荡


“肥胖者”首当其冲——他们“肆意的生长和扩大”到每一个能生长和扩大的“场域”里,他们期望占据所有的一切可以占据的空间,垄断一切可以据为己有的信息和话语权,安顿于心满意足的声望和财富。


按照波德里亚毫不客气的说法是:他们的“每一分子都幸福地生存于自我分子式的宫殿里……”


有人批评说,他们毫不关心是否有公平正义,他们的眼里只有这两样东西:声望和金钱。他们对所有与有助于自身“肥胖”无关的事务一概漠不关心。他们甚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战斗乃至决斗,就像永不服软的斗鸡一样。


当然,老赵在这里用的“肥胖者”与波德里亚关于“肥胖者”的本义是不尽相同的——但有一点是确信的:从身体之肥胖到精神与欲望之肥胖,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即“疯狂的生长和扩张”,并借助于一切可以借助的场景和力量。微信群成为当下最时兴的制造情绪和释放情绪的最佳场景之一。


“人质”——其中,币圈里的“韭菜们”无疑就是这样的“人质”之一。“人质”不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危险和牺牲之类的,而是“我们已经没有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已经让独立和主见彻底消失”。“我们”成为了“肥胖者”的“附庸”和“供给者”。所以,“我们只能在压抑中狂奔并焦虑着。”


其实,这并非全是“肥胖者”的过错。


我们完全处于这一社会人质的途中:“如果你不参与——如果你不掌控你的资本、货币、健康、欲望——如果你不属于社会,你将毁灭自己。”参照波德里亚的这一思想观点,币圈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何谓淫荡?比真更真就是淫荡——以假设、幻想和幻觉来替代真实,并像性一样挑逗着人们的神经和大脑,还有欲望。


无论是江湖的宝二爷(币圈暴发户的典型代表)还是一直在江湖上“吐沫星子四溅”的精英们——前者狂秀自己抱负后的豪宅豪车、后者狂秀自己的先知先觉和导师语录——其实都是淫荡的诱惑,就像微商刷屏狂秀自己的“丰收硕果”一样,引众进场。


阴谋论者认为,这是狂割新“韭菜”的前奏。


至于以德股东陈军与女性的聊天记录大曝光,疑婚内出轨+与已婚女性保持PY关系,则是赤裸裸的淫荡了。荣格财经在此不想浪费文字来详述这样的“颜色故事”,请自行搜索补脑。



一切还尚未发生?或已终结?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这都不是“善恶”、“好坏”等三言两语一言以蔽之的。


就像波德里亚提问的那样:在铭刻资本主义的抽象和非人性的交换价值之外,存在某种善的价值实体、某种能够而且应该被解放的理想的商品使用价值吗?不,不会,“使用价值已经消失在交换价值的地平线上,它仅仅是充满矛盾的政治经济学之梦”而已。


老赵自始至终都非常认可和拥趸区块链新世界的“未来的一切可能性”。但并不意味着不以批判精神来呵护和表达自身的“独立”和“见解”,还有作为经济人本身的理性假设。


我们不仰赖生产和创造新概念与新观点来衬托我们自己的格调,我们只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前人的“智慧”和“贡献”——因为,答案其实就在历史中。


无论是币圈还是链圈,狂热的领域就是投资、欲望、激情、诱惑,以及各自的表达和争斗互怼。这是热的。但同时,人们也为此迷狂、眩晕、不知所措以及被狂割韭菜,这无疑也是冷的。


“两种选择,同样可能:一切还尚未发生,我们的不幸来自一切从未真正的开始(解放、革命、进步)——终极乌托邦。另一种可能是一切已经发生。我们已经处于终结之外。这是我们的宿命:终结的终结。”


老赵宁愿期待前者。因为,人类除了自私、贪婪和邪恶之外,还有爱和协作。同时,经济规律也让我们有这样的乐观理由和信心——1995 年,Gartner 咨询公司将新技术的这种周期性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一条炒作周期曲线(Hype Cycle),或者称之为技术成熟度曲线。


Gartner 认为,一项新技术从出现到形成生产力,大体要经过5 个阶段。经过技术萌芽期,新技术迅速得到大量关注,开始被追捧,被高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期望膨胀期的顶点,之后预期落空,受关注度急剧下降,进入泡沫破裂低谷期,然后是缓慢的稳步爬升恢复期,最后形成稳定的生产力,进入生产成熟期。


Gartner 对新技术的这一套研究方法,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区块链2016 年第一次出现在Gartner 技术成熟度曲线上,已经处于期望膨胀期。2017 年,区块链仍然处在期望膨胀期,但正在滑向泡沫破裂低谷期。根据Gartner 的分析,区块链技术达到生产成熟期所需要的年限为5 到10 年。


薛蛮子通过三点钟的一个媒体分叉群,在问答中公开了这样一则信息:他投资了一个日本的团队,他们在做去中心化的Airbnb,项目名为INN。蛮子民宿已经确定会与INN合作,未来也可能会基于INN开发蛮子民宿的专属币——蛮子币。


“与其说我是比特币的信仰者,不如说我是人性的信仰者。”薛蛮子如是说。但何为人性?何为信仰?



真相二:

逗哏、捧哏与扫烟囱者


人生如戏,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剧,关键看你怎么演。


政商学名利场的江湖如此。币圈和链圈的江湖更是如此,并有过之而不及。


区块链的江湖里从不缺乏剧本——演的好的,掌声立即想起来,“你的剧本逊毙了!”演的差强人意的,眼巴巴的盼着掌声能够响起来。


这已经见怪不怪了,只要脸皮厚,以尺度适度的互怼言行做配合,成为网红自然可期,谁管你是否可耻和不当。毕竟,人们除了是乌合之众外,还习惯于快速遗忘。


对,MIND FUCK大脑高潮之后就不举。但并不妨碍我们的情绪深受感染并幻想。老赵在上一讲中提到了弗洛伊德。他说,无论人们做什么,都会秘密的常常想着那件事。只不过,荣格的老师弗洛伊德讲的是性。


而老赵在这里讲的是比特币和区块链的江湖名利场——比如,三点钟区块链群,就是这样的一个名利场和江湖——充满了幻想。


按照齐泽克的说法是,幻想并不仅仅是以虚幻的方式实现欲望的过程;相反,幻想本身就构成了我们的欲望,它不但为欲望提供了参照坐标,而且事实上教导我们进行欲求。


三点钟区块链群无疑是这一幻想的化身,它“不但为欲望提供了参照坐标,而且事实上教导我们进行欲求”,富有极强的挑逗力和诱惑力。


如何做到这一点?剧本和演员。币圈和链圈无论如何都是足够吸引人的剧本,它等待着“好的演员”去肆意的表达和表演。而“好的演员”无疑首当其冲的就是业界大佬们,以及各式明星们。他们自带流量,他们的一言一行足够引起舆论效应和大众情绪,所谓的KOL站台背书的力量。


包括三点钟区块链群在内的很多群,其实都是这样的“肉身”。他们一起给大众表演“群口相声”:有逗哏的,也有捧哏的,更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插科打诨甚至会闹一闹的——吵吵闹闹更奇妙。借用克尔凯郭尔的一个词,老赵把后者称之为“扫烟囱者”


传统的相声分为捧哏和逗哏两个角色,两个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而说得生机勃勃。捧哏(gén):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的”。逗哏则是相声中的“主角”。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犯贫的笑料应远多于捧哏。对口相声中,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总之,都是“情绪的制造和传染”。社会大众需要“情绪的供给、释放和相互传染”,并乐此不彼


从这个社会学乃至艺术学角度上讲,三点钟区块链群号称第一群,则是夸大了,同时也轻易滥用了“社群”之帽。它无非是用了剧本、演员并在春节放假期间无眠无休演了多日的对口或群口相声,引发了“社会性大脑高潮”。这是一种“现象级事件”,但会不会持久则有待观察。


毕竟情绪是有疲惫感和厌倦感的。甚至会伴随着深深的虚无感。


除了上述这些,还有什么?


其实,三点钟区块链事件的背后,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的“社会符号”就是“角色间的鄙视与对立”,并导致“人设崩了”。这背后有着某种“新阶层的划分与立场”。无论真伪。


“人设”意为人物形象设定,这种人物形象一般是指内在的比较正面、积极向上的形象。“人设崩塌”一词一般指人物形象没有扮演好,多指经纪人给明星设定公众形象不到位。另一方面就是指某人的形象因为某件事情而声名俱毁,颠覆了之前留给大家的健康积极的原本印象,也被称之为“人设崩了”或者是“人设已崩”等等。


网红时代,人设崩了并非意味着怎么样。反而,如娱乐圈那样,越是是非多,可能红的就越快,就越有江湖快感和成就感。因为,他们都太清楚大众的心理:一边膜拜艳羡,一边内心咀咒,但都无济于事


有江湖,自然就有个三六九等。早在1843年克尔凯郭尔就对人类作出了这样的划分:有妙论称人类可分为三类——官员、婢女和扫烟囱者。窃为此说法不但机妙,还大有深意——要给出比这更好的分类,恐怕非得有极大的天才不可。倘一种分类不曾理想地穷尽其对象,我便更加青睐芜杂的分类,因为它带动了想象。


类似的分类还有上层阶级、下层阶级以及乌合之众。而比特币和区块链领域则无外乎是币圈、链圈和其他人。


克尔凯郭尔说,在官员、婢女和扫烟囱者这个三分法中,扫烟囱者可以视作弗洛伊德意义上的“爱的干扰者”,即闯入者。他说,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就在官员和女仆亲热行房之际,扫烟囱者闯入提供了某种迟来的避孕服务,用清理烟囱的刷子清洁着该清洁的...这是好还是不好?同样的想象也可以是这样:婢女和扫烟囱者相互勾搭在一起呢?


什么意思?勾搭做局,“人家”是一伙儿的。至于剩下的一者即“第三者”似乎永远是多余的,除非它被派上用场。就像逗哏的和捧哏的,必须需要台下的观众鼓掌一样,否则就太没劲儿了,没什么“赚头儿”。


最难的是,你压根儿分辨不出“人家”到底谁。


技术的进步和革命,本意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但也往往事与愿违,人们会借此勾搭成性。大众好欺。


“人们并不是真正地需要革命,他们需要的是革命的奇观!”里瓦罗尔讲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玄机:人们其实时刻都需要幻想,而逗哏者和捧哏者只是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幻想而已。


每一个“三点钟”,其实都有一个“赵家班”——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区块链的微信群和信息量,包括那些迫不及待的被释放出的言论和看法,犹如乡村爱情故事一样的泛滥成灾。只不过,“三点钟”只是当下社会大众情绪被引燃和影响的一个缩影罢了。


其实,如波德里亚所说,“我们统统都是赌徒”。我们自发地彼此趋附,又彼此异化和传染。这个世界永无尽头?



真相三:

局外生存、“女人”和秩序



大众情绪异化的推波助澜者


无论如何,威尔逊的《局外生存》这本书再次走进我的视线——书里的第一章所描述的文字,一针见血,同样适用于包括“三点钟”事件在内的“大众情绪性高潮”啊——人们身在其中,又没在其中;欲罢不能,又如饥似渴。


左顾右盼,搔首弄姿。无论怎样,人们看似在局内,又恰在局外。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属于常态。最难的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能向往并做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已经是出类拔萃了——形而上和形而下都能兼顾,不失思想,又接地气。


说句不客气的话,广义上的媒介包括“三点钟”在内的微信群,都是大众情绪异化的“推波助澜者”,尽管有思想启蒙之例,也寥寥无几。有人说,区块链媒体大大小小的包括个人自媒体,有万家之数。其实,在老赵看来,又何止这个数字!仅仅线上微信群的数量就不得了。


这些都是情绪营造、传播和相互感染的”媒介“。人们都陷于其中,”大脑“已经被言论和幻想所裹挟——一线生机就是人们生长的国度需明确“政策”,这既遏制无政府主义的危险,又为人们提供阶段性“一盏灯”。


尽管人们的本能可能对“一盏灯”持有某种不满足,但明智的人们不能不认同这样的“共识的达成”需要重复性博弈,期间有各种“阶段性的推进与实验”。


学会妥协与学会争取,同等重要,甚至前者重于后者。只有这样,所谓的“局外生存”才能真正成为“局内生存”,才能使得新知和普惠有“归于大众”的最大可能性。


否则,就是一个旧世界的权威被新世界的权威所替代——就像民国期间的大总统一样,无外乎是前清官僚摇身一变成了民国总统;一个群体的话语体系和话语霸占在新世界里依然是这一群体。


就像老赵上一讲所专门表达的“逗哏、捧哏与扫烟囱者”。当以去中心化之名行中心化之意图,所谓的新世界依然是旧世界。


“秩序为先”恰是守护自由与公义


无论是翻一翻王安所著的《25年》,还是马立诚所著的《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亦或是亨廷顿等著的《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都不难发现当代中国之行进是“秩序为先”的——混沌和不确定未来期,“秩序为先”并非是对自由和公义的剥夺与扼杀,反而正是对某种自由和公义的保护。


“秩序为先”就意味着需要有“基本框架何共识”。如此,才有章可循,才有安全边界,才能从混沌到有序,才能从慎行实践到扩大普及。


懂得了这个浅显的历史和其中的道理,也就知道人民日报在2018年“两会”前夕的2月26日整版报道区块链,并通过报道释放出了包括积极在内的“信号”——这是多么的重要信息——与其整日整夜的仰望着“三点钟”,真不如老老实实的阅读学习并琢磨人民日报关于区块链的整版报道还要实际和有用?!


当然,这是老赵对大众说的话。因为,“三点钟”里的精英们,其实比谁都密切关注“官方”的一举一动。他们研读、分析和判断,像猎狗一样,从不轻易放弃嗅出的每一股别样的味道。


“不能与世界脱离”


局外人和局内人的核心差异,就在于“边界”;有了“边界”,自然就产生信息不对称;有了信息不对称,就出现这样的结果:一边成了收割人,一边成了被割的韭菜。其实,没什么好悲催的。


所以,威尔逊才说:无价世界,争取自我。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局外人企图以存在主义来表现自己。他不太关心肉体与灵魂、人类与自然的区别;这些思想会产生逻辑思维和哲学;他对于这两者都排斥。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区别是存在与虚无。”


对于他们来说,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毫无意义,除了盲目、慵懒和“一窝蜂”。他们并不明白自己。他们往往迷失于权威。


改变这一切,所仰赖的并不是众声喧哗,而是“不能与这个世界脱离”。


融合就需要去除边界。没有了“边界”,就可以人人都是“猎狗”——为了声望和金钱,以及其他马斯洛需求。当然,这是有“痛苦门槛的”。这个门槛就是“被经历过”。


“强烈程度的最大值”


……25岁就写出惊世之作的威尔逊,一语看破:“强烈程度的最大值”可能就是人类自我演化的最极限——也就说人们对某种人和事情的关注从最开始的激情和热切,到最后的机械化的关注,“强烈程度的最大值”就形成了。


同理,作为现象的“三点钟”不会持久。而区块链的生命力的持久,则需要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的落地实践以及就像互联网一样给予大众的普惠。这就是所谓的生命周期。


同理,如BAT那样的物种也会消失。银行也会消失。金融的传统变成呆板最后被消失。世界之间的角逐、城市之间的比拼,都会期待在技术创新浪潮下的“强烈程度的最大值”的形成,尽管形成之日或就是消失之日。


同理,币圈必死,链圈必崛起,也就成为必然。这显然与政治体制无关。


这是人性,也是自然法则。


对于链圈而言,币圈是局外人。反之,亦是。所以,才有互怼,才有鄙视,才有爆料不断。


“我必须赚钱”那副全裸图景啊...


临老赵本文收尾时,抄录《局外生存》第一章的部分内容,相信你可以从中读出很多万千感慨:


乍看上去,局外人是个社会问题。他是个见不得阳光的人。


在车厢外面电车的顶上,坐着一个姑娘。她那微微撩起的连衣裙被风吹得鼓胀起来。但是交通阻塞把我们隔开。电车驶过去了,如梦魇般地消失了。


无论向那边走,街上到处都是连衣裙,它们随风摆动,显得那么轻盈,还有满街的裙子,都是短短的;连衣裙也应该是短短的,但却不短。


在商店又高又窄的镜中我看到自己在走近,脸色苍白,目光呆滞,眼皮低垂。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所有的女人,我追求我周围的女人,一个一个地追求......


这是法国作家巴比塞的小说《地狱》中的一段描述,它深刻地反映了局外人的某些侧面。书中的主人公在巴黎大街上漫步,他的欲望如火。


小说接着写道:


“我跟在一个女人后面,因为她刚才一直在看着我。很快,我们就并肩而行了。我们没有说几句话;她把我带到了她的家里……于是,我就经历了那种千篇一律的场面。就如一阵突如其来的急雨,一会儿就云收雨住了。我又回到人行道上,可心情并不如期望的那么平静。神志一阵模糊,似乎眼前的事物都变了样儿。我看得太深太透了。”


他暗自思忖:他“没有天分,没有什么使命…尽管如此,我渴望得到某种补偿。宗教吗?…他可没兴趣。”而那些哲学的论辩在他看来是毫无意义。它既不能得到验证,更无法证实。真理——在他们看来又意味着什么?


“我必须赚钱。”他注意到他的墙壁高处有一点亮光,那光来自隔壁。他站在床上透过小孔向隔壁窥视:


我看着,我看见了。......隔壁房间向我展示了一幅全裸的图景。


币圈和链圈的世界里,谁或谁们是那个女人?谁或谁们又是局外人?而“三点钟”又是个啥?区块链世界里的那副全裸的图景又是怎样的?


其实,我们都是白丁。秩序为先后,方能大展拳脚。老赵乐观的判断,随着人民日报的整版区块链报道发布,新世界的未来真的来了。


最新的消息是:人民网区块链频道于2月27日正式上线,这距离人民日报整版区块链报道仅仅时隔一天。而此前的素有知识分子聚集阵地之名望的光明日报,更是建言区块链的发展。


既不肆意妄为,也不妄自菲薄,不做“局外生存”,开始走进并参与其中就好了。


请说说您的看法,欢迎与荣格财经互动留言。也请关注并推荐荣格财经。下一期更精彩:对区块链的假设正遇到考验——背后的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左右区块链的新走向......


·The End ·


文 | 老赵

图 | Pixabay.com

版权归著作人。

本文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意见。





首提“区块链思想”:数万长文追问区块链的终极命运!




致力于全球全时区全形态的区块链主流财经媒体

新知普惠为理念和价值观

区块链经济人为内容定位

与人们一起推开新世界的大门



荣格财经  | Jung Media

由全球创业者社群WorkFace发起成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