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一种区块链 | 消灭“不平等”:社群、社会资本与Token

2018-03-21 区块链经济人 荣格财经



为什么我们一边对常识不屑一顾,我们又一边忙不迭的讨论着概念?

为什么我们一边对区块链积极拥抱,我们又一边将自己置入某个阵营?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喜欢自己是对的,我们又一边与世界一起极端化?

为什么我们高喊着个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又一边小心翼翼地仰望着精英?

……

为什么我们的线上各种群昼夜不息、唾沫横飞,想象很美,现实很痛?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冲动,越来越定性,越来越膜拜,越来越......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区块链亦是如此。

“什么是区块链”,正如“什么是孤独”一样一言难尽。


老赵从即日起奋笔疾书《十一种区块链》,不讨论区块链技术本身,也不涉及任何可能的技术应用,而是试图寻找区块链浪潮背后的“十一张面孔”以及其间的关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赵不做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之见,只做一家之言。


下文是“十一种区块链”系列文章的第01篇社群、社会资本与Token。


本文约为4000字,不是“心灵鸡汤”文,也不是区块链入门之述,因此只适合部分人读之。读不懂,别骂人。


数字化时代,更需知识的启蒙,以及让社会资本的力量归来。这都需要社群。


在移动互联网人人可以连接的时代,并非只是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就可以称之为社群,这是对社群的粗俗化和滥用。


到底什么才是社群?


按照百度百科上的释义,一般社会学家与地理学家所指的社群(community),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实际的地理区域或是在某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或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


Worsley(1987)曾提出社群的广泛涵义:可被解释为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社群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社群精神(community spirit)或社群情感(community feeling) 。社群类型依社会学家不同的分类标准呈现差异性。仅美国社会学家埃班克的《社会学概念》一书就列举了 40 种之多。可见社群“见仁见智”。


桑德尔将社群分为三类:工具式的社群、情感式的社群与构成式的社群。工具式的社群是指在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私利至上的个体主义者,人人都以他人和社会作为谋取自己利益的工具,成员对社群并没有什么情感,也更谈不上共同价值认同和行为操守规范。而情感式的社群是指群中成员彼此有一定的善意,也基于互利互惠的理念而相互关联,但是“离散型的”,属于弱连接,谈不上“共同体”。


至于构成式的社群,则整体上就是一种“共同的善”,是奔向“好生活”的,有着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感,并期望能彼此互利合作,从而造就整体的价值。




桑德尔的构成式的社群,为成员提供了基本的思维、行为和价值判断的某种依据和标准。成员对社群有一定的归属感。但缺陷是“成员激励机制的缺失或非标准”。


至于丹尼尔贝尔则为构成式社群又划分了三类:地域性的、记忆性的与心理性的


由于参与共同的活动而具有共同的心理体验和认同感,从而追求一种可能的共同目标。这类社群的特征是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合作与贡献。从这个定义而言,LaoPan所创办的全球创业者社群WorkFace则属于构成式社群里的“心理性社群”



迈克尔·奥克肖特——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20世纪最重要的保守主义知识分子,他曾这样说道:现代国家的兴起摧毁了“人在共同体的紧密结合中彼此承认的伙伴身份,以及透过集体目标来认同自己的深刻满足。”


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被推向一个既冷酷又充满敌意的世界。在这其中,彼此相互陌生的人(即占有式个人主义的人)从事着各种交易活动。从此,这样的一个世界凌驾了社群的亲昵与温情。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代的社群,伴随着各种思潮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连接时代的到来,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在加速的迭代和优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群主义和新社群主义。这一点已经在上面的文字里有所阐述。同时,参考阅读02。


在数字时代,融合应当成为主旋律。我们既要承认人的【自私性】,也要有道德的边界。我们既不是以世界主义的道德来非黑即白,也不是以社群主义的标准来画框框。这个世界需要彼此融合:基于价值主张和共识来进行包括道德等方面的对话。当然,还有知识的启蒙。


并不是说信息过剩就不需要知识了,恰恰相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知识和常识。只有知识和常识的重新回归,人们才能在喧嚣中重启相对理性和批判精神,从而尽可能“眼清目明”。这就需要【社群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群就是一所社会性大学LaoPan的理想就是将WorkFace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大学。


在数字化时代,知识库、知识社群和知识专家方兴未艾,成为潮流。荣格财经的发起人、首席战略与产品官方军就是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他有关区块链的“正本清源”系列、“爆解白皮书”以及线上虚拟空间里的“区块链研习营”关于区块链革命和货币革命等方面的深度解读和知识科普,都可圈可点,引来了众人的一致称赞。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信息过剩”的勇敢对抗者,并诉诸实际行动。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知识启蒙运动”



除了知识的重要性之外,有关平等和公正,愈发的迫切。


“我们生活在一个悲观的时代。除了对全球变暖可能导致的后果赶到担忧之外,人们还常常感觉到许多社会尽管物质上很成功,但却愈发为社会性失败所累。雪上加霜的是,如今我们又迎来了经济衰退和随之而来的高失业率。”《公平之怒》的两位著者在书里如此说道。


作者提出这样的呐喊:是贫穷,还是不平等?我们为何如此在意不平等?人们焦虑情绪的增多,自尊感与社会不安全感,对社会本身的威胁,以及人类本身的“骄傲、羞耻与地位”导致的敏感和脆弱…


“一项可能的解释在于,昔日的稳定社群解体了。”作者继续写道:“过去,人们在一生中往往熟识同一群人。尽管好几代人都经历了愈发频繁的地理流动,但这种现象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变得更为深入了。在这段时期之初,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仍然有很多人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城市或是村庄。已成家的兄弟姐妹、父母和祖父母往往都住在家乡,对邻居只有点头之交,或者根本不认识。过去,人们的身份感根植于自己所处的社群,根植于对周围人的了解;然而如今,人们却漂泊在不知姓名的大众社会里,熟悉的面孔被不停流动的陌生人所取代。结果就是,我们是谁、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成了被不断提出的问题。”


不平等,尤其是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无疑加剧了人们和社会的“信任鸿沟”。人们不再彼此相信,反而还会彼此仇恨。


人们需要爱。但,爱在经济社会里是寻求不到了,人们的一切都为了利益。所以,人们看到了社群里的“爱”,比如桑德尔所说的情感式社群和构成式社群



除了爱,社会资本——人们参与社群生活的程度,正发生着作用,立于平等的强化。《公平之怒》的两位作者在书里引述了哈佛大学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的《独自打保龄》一书中的一段话,以表明不平等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社群与平等会相互强化......在2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社会资本和经济平等都是齐头并进的。就财富和收入分配而言,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美国要比一个多世纪里的其他时候更为平等......这同样也是社会联系与公民参与程度最高的时代。平等与社会资本的最高点恰好发生在同时……反过来,在二十世纪的后三十年,不平等加剧,社会资本被削弱……两种趋势发生的时机引人关注:大约在1965年至1970年的某个时刻,美国调转了方向,经济上的公正性以及社会与政治上的凝聚力均开始下滑。”


帕特南说:“因果关系可能是双向的。社会资本较高的州,公民更能减少不平等;不平等本身也会造成社会的分裂。”


马里兰大学政治学家埃里克所著的《信任的道德基础》更是直言不讳:不平等削弱了信任程度,而不是相反。《公平之怒》的两位作者说,如果生活在社会资本更高的社会里,那么我们就会拥有更多朋友和邻居,这可能会增强我们对熟知之人的信任。收入不平等是影响信任的首要因素,胜于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等。


物质上更加平等有助于信任的增强。社会资本有助于平等。而社群与物质之间又有一种怎样的连接关系?


区块链最核心的Token无疑以一整套激励机制的方式来激发社会资本在经济社会中的新活力,从而使得人们快速的步入到【基于价值共识并有激励体系保障的社群社会】中去。


社群不再是单纯的“乌托邦”。这也恰是社群精神与区块链精神的最融合之处


而全球创业者社群WorkFace的创始人LaoPan一直所说的“社群资产”,其实就是社会资本。他有关区块链和社群之间的”天作之合“的见解都可以在荣格财经公众号上搜索阅读。


按照学界所定义,社会资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的价值。于群体而言,社会资本是指群体中使成员之间互相支持的那些行为和准则的积蓄。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


在这里关于社会资本要多赘述一下:“社会资本”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演变而来的。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和土地、劳动并称为三大生产要素但对非物质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也早就有所发现,如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市场需要某种道德情操,认为道德情操是保证经济在市场条件下良性运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T.W.Schuhz)等人把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认为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工人决定了资本、土地和劳动诸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他们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的贡献在于:使“资本”首次摆脱了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向广义的、抽象的层面扩展,成为可以带来价值增值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代名词,从而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一般认为,真正的社会资本理论,是从布迪厄等人的研究开始的,他最早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而科尔曼则是从理论上对社会资本给予全面而具体界定和分析的第一位社会学家。


在科尔曼以后,经由普特南等人的发展,社会资本理论才成为具有重要的跨学科影响的思潮之一。而在区块链之前,“社会资本”是有困境的:一个是,现代越来越个体化的社会使得社会资本的形成非常困难,这是社会资本理论的外部困境。另一个是,社会资本是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有其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困境。


但有了区块链和Token之后,这样的“困境”就自然迎刃而解了,人们可以同时做到“精神性”与“物质性”的融合,从而“每一个人都有价值”,沉淀出属于自己的“积蓄”。由此而再出发,未来公司的形态也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公司组织已经不再存在。



“现代社会将愈发依靠具有创造力、适应力、信息灵通且灵活的社群,这些社群能够慷慨地对每个人的需求作出回应。需要依赖富人的社会不具备这些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被不安定感驱使着。只有人们彼此平等、齐心协力、互相尊重的社会才具备上述特征。此外,由于我们的目标是在旧社会中孕育新社会,因此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势必会对新社会产生影响。我们还需要努力改变公众的价值观,使得炫耀性消费不再激发嫉妒之情,而是被视为问题的一部分,被视为正在摧毁我们社会与地球的贪婪与不公的标注。”《公平之怒》的两位作者这样写道。

数字化时代的新社群主张与区块链的融合,提供了人类走向新共识主义的一种最大可能的路径。“每一个人的价值”得到承认,就是最大的公平和正义。“宇宙的道德之弧很长,但终归通向正义。”马丁路德金曾如是说。


在史前,我们曾生活在非常平等的社会中,保持着稳定、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即所谓的“原始的富足社会”——当然,原始社会中也有黑暗和暴力。也许可以将之想象成一道弧形,重新指向公正与平等这两大基本原则——在任何正常的社会交往中,我们仍然将这两大原则视为美德。不过,在任何阶段,建设更加平等的社会都需要人们直抒胸臆、提出主张、建立组织、发起运动。


很显然,区块链运动与新社群运动,已经开始“双翅振动”。随之而来的则是:不再是“乌托邦”的社群社会——也可以称之为“新共和社会”或“新共识社会”


对了,至于Token是什么,以及它的伟大作用到底是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要么自行脑补,要么在荣格财经公号上点击阅读符德坤、庄表伟两位有关区块链、Token的经济见解和思想。


这里是荣格财经”十一种区块链“系列,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作者为荣格财经发起人、总编辑。)


---END---


帮助身边的人把看似

玄乎、混沌的东西搞明白

把不确定变为确定

学习做新世界勇敢的先行者


荣格财经百城万人计划

正在实施中

……

荣格财经各地分社

招募中

.......


(截止发稿,荣格财经已经有超过100个分社!)




马上扫码申请分社


我们有为了新世界一往无前的诚意与活力,等你来【上链】。更多详情点击菜单栏:【链接我们】查看。




面对区块链新事物

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学习

文 | 老赵

视觉设计 | 蘇四

图 | 部分来自摄图网

责任编辑 | 少青

版权归著作人

本文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意见


投稿、约访、转载、参加活动等互动,及进分社群看直播

请添加微信:sq3121



往期精彩推荐

正本清源谈区块链,反抗信息泛滥 | 揭秘农产品溯源的区块链+ | 区块链应用如何落地? | 对比特币说不(1):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帜鲜明的报道 | 对比特币说不(2): 币圈的不可一世与“一地鸡毛” | 对比特币说不(3):中国的适度监管与世界的合力围剿 | 中国共识:周小川的重要讲话与央行数字货币路线图 | 特稿 | 区块链需要“清明的世界” | 技术“大神”首提区块链三世说 | 区块链柬埔寨抢跑 | 区块链创业的物种之变 | 肖风的区块链宣言 | 十分钟快速入门区块链 | 十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 | 区块链硬件的应用路径实践 | 区块链立法对你的影响 | 2018中国区块链发展 | 区块链大爆炸的未来世界 | 区块链全球最强实践 | 严厉打击区块链炒作 | 互联网企业领袖说区块链 | 区块链第一城 | 揭秘区块链 | 识别伪ICO | 区块链“猩”“虎”互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