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有句名言:“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但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
经济学如何“改造”人的世界观?薛兆丰只给了一个结论,但我在读完原本买给女儿看的《10岁开始的经济学》丛书,突然想到了薛兆丰的这句话,好像立刻就懂了。这套书改变了很多我对儿童经济学和财商教育的看法。经济学领域很宽,但我们跟孩子讲经济学的时候,似乎只是在讲“钱”。
理解“钱”当然是件重要的事情,但在孩子学会熟练用钱去小卖部买东西,或是学会自己存钱之后,我们还要怎么往下教?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困惑。
财商教育也许很重要,但真让孩子报个班,去听财富管理课,好像又犯不着……
种种困惑,对照《10岁开始的经济学》丛书一看,才发现,其实是我们没有关于经济学的全局观,也就是那个宏大的世界观。
标题提出的都是“严肃”问题,打开却都是好玩的漫画故事。但你认真读一遍,就会发现真是不简单,这六册薄薄的绘本,讲了货币、银行、公司、垄断企业与民营企业、股份制与公司收购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还涉及到个人的生活意义与价值,以及经济生活与地球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要让10岁孩子知道这些?我觉得这正是这套书的看点所在。
经济学第一是关于经济学的知识,第二是关于经济学的观念,后者的意义,大抵就是薛兆丰所说的世界观。
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就一个从自我到他人,再到全世界的涟漪扩散过程。孩子很容易从自己的需求去理解全世界,世界似乎“理所应当”供应吃、供应穿、供应住行与娱乐。然而日本人在儿童教育中,常常会教给孩子这样一种观念: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经济学正是从这样的认知开始,帮助孩子了解生活万物的价值,但了解价值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如何“选择”价值。
在读完《10岁开始的经济学》这套书之后,我特地去对比了下英美国家与日本在儿童经济学教育上的细微差别:
前者会更关注教育孩子如何“管理”财富,以获得更多财富,而日本的经济教育则会关注责任,在理解财富运转规则的同时,看到不同选择背后不同的“成本”。
利润的边界:
“光想着赚钱,
不顾质量扩大生产”的危害
我们的每一次选择,
可能是为发烧的地球添一簇火,
也可能是为她浇一杯水。
这个缓慢的过程,
每一次选择都有意义。
这些对成年人来说都需要用很多时间与经历去验证的“经济学原理”,泉美智子从一开始就在她的故事里告诉了孩子。
泉美智子是这套丛书的作者,她不仅是日本儿童文学作者协会会员,也是一位知名的理财规划师。于2003成立“儿童经济教育研究室”后,便一直在进行着“儿童与经济教育”方向的研究。在她看来,经济教育不仅是创业教育和投资教育,而是让孩子了解关于世界的经济机制,了解经济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比如政治、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从人的物质需求开始,但它的成立却是基于每个人对无尽欲求的控制,达成自己与他人需求的平衡。
这是我读完《10岁开始的经济学》,掩卷之后最大的收获。
下面我将在关于经济学的知识与经济学的观念这两条阅读的小径上,分享一些我喜欢的片段,带大家快速“游览”这个给10岁孩子的经济世界。
《10岁开始的经济学》第一册的第一个故事,是“如果我们没钱了”。
爸爸带着儿子小佳和小勇,在辽阔的大海中冒险,结果遇到台风,小船搁浅在一个小岛上。小岛上通行的似乎还是“史前文明”,岛民不接受钱,只接受物物交换:
在小岛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岛民的指点上,大家一起去往一个大岛给爸爸看病,那个大岛上,用“做过记号的贝壳”买卖支付。
我们学过的经济学基础,都立刻能明白,这是从“物物交换”演化到“一般等价物”,而作者用了一个能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故事,一步步推出货币的演化。
紧接着的第二个故事,是一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模拟“江户时代”生活的游戏,大家买东西都要扛着一包袱皮的硬币,数钱要数好半天,在这个游戏中,故事里的学生和读故事的读者,都明白了,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如何成为有购买力的通货——硬币太重,不方便流通。第一册书还有另外两个故事,告诉读者定价规则,并给出了一个开放性讨论的机会:“全世界能否统一货币?”这种总是能让孩子非常容易理解的场景和,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宏观思考。而这些步步跟随的思考,达成什么样的结论都不要紧,结论很可能随着孩子的经验增长而改变,保持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册用四个小故事,讲清楚钱除了可以买东西之外,更广泛的流向与作用。在一个虚拟的小小岛国之上,因为一次商业事故,当地的银行破产了。在没有银行的环境中,岛国的经济复苏遭遇严重的问题:赚钱的公司将钱锁在保险箱中,而另一些公司却因为资金短缺无法发展,直到新的银行在岛国成立,让钱在岛国顺利流通起来,这让读者明白:
而第二个故事则关于贷款:圣诞老人感冒了,看病花光了所有的钱,就没钱买礼物给小朋友了,还好有个银行行长愿意借钱给他们,买了礼物,完成圣诞节任务,但接下来的一年,圣诞老人们要加倍努力干活,因为“3年要还10万元加15000元的利息”。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不接受信用卡的国王,在国家旅游业兴起之后,不得不同意人们使用信用卡的故事,因为再好玩的地方,也不能要求别人都背着现金来旅行。
第四个故事套用了哥伦布大航海的传奇,他计划去南非,但是没有钱了,他在广场上演讲,希望大家资助他,但大航海有风险,如何保障出资者的利益?哥伦布将100万金元的资金,写成自己签名的“股票”,作为保障与分红的凭证,完成了计划,也给所有股东带回巨大的回报。
第三册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故事特别有趣,代入感很强,却能让人一下子理解公司的三种形态:个体户、股份公司和连锁公司,以及公司应该如何追逐利润。
第三册的书名叫做《如果公司光想着赚钱》。故事里有一个来自糕点星的面包机器人,能做出特别好吃的面包,因此,他成为了个体户。个体经营者要承担买卖中的所有工作:买原料、做面包、卖面包、收钱、算账……面包机器人一天只能做150个面包,效率很低。
这时一些地球人加入进来,承担了除做面包之外一切的工作,这种合伙、合作,再一起按比例收获利润的关系,就是股份公司。
面包星人的成功,吸引糕点星的其他面包机器人来地球不同城市开店,统一原料、统一生产方法,味道也一模一样,这就是连锁公司。
那么利润可以无限追逐吗?第四个故事是关于有个店员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制作面包的故事,可想而知,面包品质下降,导致顾客的大面积投诉,这就是不正当的利润追求。
在这三个连续的公司故事中,泉美智子告诉小朋友,什么是成本,什么是利润的边界。
一二年级的孩子,从自己的经验很容易想象,“我可以卖东西赚钱”,但很少往前想可以卖的东西是怎么得来的,也很少去想,卖出去的东西定价边际是什么,自己又需要为自己的“商品”提供哪些保证。
中国家长往往不太和孩子深究关于“商品”的来龙去脉,好像这样过于较真还费力,但实际上,孩子越早知道这些生活必须品的来龙去脉,越能明白,这世间既没有免费的东西,也不能用暴利去占取财富。
其实经济故事讲到这里,已经有很多价值取向方面的观念,和知识点一起传递给了孩子。而我最喜欢的两个和观念有关的故事,是第一册中“免费的游乐场”和第四册中的“希望共同富裕的女王”。
免费的游乐场故事实际上是跟孩子讲“定价”的道理,什么是合理价格,免费好吗?昂贵好吗?在免费与昂贵之间,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合理的。
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将一个“免费往往是最贵”的道理教给了孩子。UFO游乐场所有免费,小达一家兴冲冲去游乐场,才发现游乐场人山人海,什么项目也排不到。
巨大的人流量让保安分身无术,导致很多治安问题。而在热火朝天的表象之下,游乐场运营者也赚不到钱,付不起员工工资,只好裁员,导致游客的服务体验更恶劣。
“白来的最贵”,小达一家筋疲力尽地认清这个道理,跟着小达一家准备不要钱玩游戏的小读者,也明白了“免费”背后的代价到底是什么。与免费相反的,是游乐场老板将费用提高三倍。这结果大家比较容易想到,不合理的定价让游乐场门可罗雀,只有与价值相当的定价,才能维持一切运转的秩序,在游乐场是这样,当孩子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发现,实际上生活处处都通行这样的道理。
第四册的名字叫《如果垄断企业民营化》。这原本是一个给小朋友讲垄断企业和民营企业运作意义的故事,却通过一个女王的角度,让人从经济学角度重新思考“竞争”,让小读者获得一种“无竞争,不平衡”的观念。
蒂罗林岛是一个美景美丽的小小岛国,旅游业是蒂罗林岛的主要经济支柱,王室垄断了所有旅游产业。国王去世后,女王继任,女王善良、朴素,下令削减王室开销,给所有岛民发一样的工资和福利。时间一长,蒂罗林岛却演变成了一个“懒人国”,没人再用心服务,餐饮业、酒店业都陷入萧条。女王去邻近的雾音岛国取经,取到的经验是:国家当然需要共同富裕,但也需要“竞争”。女王觉得竞争是残酷的,像战争一样,但雾音岛的亨利国王却给她讲了这样一番话:
被说服的女王回到自己国家,将垄断企业的资产变成股票,在股东中召开股东大会,选出股票持有最多的人为董事长,承担酒店、饭店的盈亏,很快,这些企业重新变得生机勃勃,而国际也有了更多钱坚持港口,培养人才,获得真正的共同富裕。
这些都是这6册本《10岁开始的经济学》里讲述的故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看点,不能一一列举,推荐家长和小朋友一起看,一起讨论。
在一些网站上,看到读者评论说,故事生动得好像5、6岁孩子也看得懂,但故事背后,这些与经济学有关的道理,却能让人一直思考下去。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拿出来这套书读一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