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啤酒和足球,德国三大绘本奖同样不可错过
德国可不只有啤酒和足球,它在绘本界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老牌劲旅。毕竟,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绘本《世界图解》(Orbis Pictus),便是受德语文化辐射的摩拉维亚教育家夸美纽斯首先以拉丁语-德语对照的形式发表的。
近现代绘本兴起的过程中,德语区更是涌现了许多童书大家。单单是获得“童书界诺贝尔奖”——国际安徒生奖的,就有凯斯特纳、克吕斯、恩西卡特等6位德国人,以及涅斯特林格、舒比格等5位讲德语的奥地利和瑞士人。
不过,德国本土的童书奖项,一直没有得到如凯迪克、格林威这些大奖那样的万众瞩目,但它与匈牙利的布拉迪斯拉发双年奖、博洛尼亚童书奖一样隐藏着许多光彩夺目的杰作。今天,笔者不妨对最新出炉的2019年德国绘本获奖佳作做一番盘点,以了却我们的遗珠之憾,也顺便期待2020年能在中国书店里看到它们的身影。
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整个德语区最具分量、也是德国唯一的国家级童书奖,当属1956年创立的德国青少年文学奖(Deutsche Jugendliteraturpreis)。该奖每年在莱比锡书展上提名,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由德国家庭、老年、妇女和青少年部部长颁发,分为绘本、童书、青少年图书、科普图书四种奖项及评委会特别奖。绘本界又常把其中的绘本奖称为“德国绘本大奖”。
获得2019年绘本奖的是伊丽丝·阿内莫内·保尔创作的《给伊戈尔的波尔卡舞曲》(Polka für Igor)。伊丽丝还因这本书获得了两个特别奖中的新星奖,可谓是本场的最大赢家。
故事主角伊戈尔是一条马戏团狗,它最美好的时光都是与伟大的艺术家们一起在路上度过的。不过这些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他与奥拉最喜欢的姨妈住在一起。他上了年纪,睡得很多,闻起来就像老旧的羊毛衫。
可每当家人们聚在一起,播放以前的波尔卡舞曲唱片时,老伊戈尔又生龙活虎起来。他手舞足蹈地讲述巡演时的辉煌过往。过往的经历扣人心弦,小女孩奥拉是他的忠实听众。翻开这本书,我们就会被带入伊戈尔的回忆宝库,既有真实,也有吹牛和幻想,更饱含着家庭的温馨气氛。
荣获提名的另外五部绘本也值得一提,其中两本是本土的德语作品——约尔格·米勒的《我两个,你一个》(Zwei für mich, einer für dich)讲了一个关于朋友间分享和争执的故事,很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味;布莱克斯·伯列克斯的《我们的假期》以超过百页的篇幅,无字且近于图像小说的形式,描绘了千滋百味的儿童世界。
○ 《我两个,你一个 》
○ 《我们的假期》内页图
除绘本奖之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往往还有一个隐藏的“宝藏奖项”,那就是科普图书奖——更准确的说法是非虚构图书(Sachbuch)奖。
本届科普图书奖的提名作品中有一部安缇耶·达姆创作的《我们何去何从?——对自然的思索》(Was wird aus uns?: Nachdenken über die Natur)。书籍包含了70个问题,如:自然是无处不在的吗?技术比自然更聪明吗?番茄害怕我们吗?等等。问题均采用照片、图表、绘制或拼贴的图片来表现,以此唤起读者的深思、讨论和进一步探究。
书中 ,达姆并未直接给出答案,只是逐一列明的事实信息。这样做很妥帖。因为对这些话题的互相讨论,更加有助于培养小读者的环境意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本方形的小书无疑是一份互动邀约——书本与读者之间、孩子和大人之间——一份走进自然的邀约。
很久以来,安缇耶一直是笔者心头的一位宝藏作者。她在莫里茨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小本图书,将冲击性的图像作为画面,配以引人发问或发笑的短句,如《7很多吗?》(Ist 7 viel?)、《问我吧!》(Frag mich!)、《虚无又虚无》(Nichts und wiedernichts)。时而搞怪,时而深沉,令人错愕又忍俊不禁。
她的绘本《拜访》更是将拼贴手法和光影艺术运用到炉火纯青,成功提名2018年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这次科普图书奖提名,可以说是她多年创作生涯水到渠成的斩获,希望早日在中文书架上看到这些作品。
自1991年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还设置了特别奖,轮流在作者、绘者、译者三大类中评选,是对创作者终身成就的肯定。2019年的奖项授予了现年80岁的绘者普费勒(Volker Pfüller)。
普费勒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从先锋艺术吸取色彩营养,风格别致大胆。尽管部分古早作品因年代久远和历史变迁而难觅踪迹,但近年他仍有作品出版,如《兔子去购物》(Häschen geht einkaufen)、《黄汽车》(Eingelber Omnibus)等,展现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特罗伊斯道夫绘本奖
作为德国唯一专注于绘本绘者的奖项,两年一届的特罗伊斯道夫绘本奖(TroisdorferBilderbuchpreis)在德语区童书界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自1988年起,由拥有绘本博物馆的特罗伊斯道夫市颁发。
历年的获奖作品中,最为中国小读者们熟知的或许是《飞鼠传奇》和《吃书的狐狸》。顺便一提,后者的作者法兰西丝卡·比尔曼延续狐狸系列风格的故事书《莫隆追捕金爪子》(Jacky Marrone jagt die Goldpfote)也获得了2019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的题名。
○ 比尔曼和她的新作《莫隆追捕金爪子》
2019年的第22届特罗伊斯道夫绘本奖共授予五部作品。拔得头筹的是《嗝!》的绘者克里斯汀·皮佩。
皮佩1962年生于伍珀塔尔市附近的乡村,在管风琴师和农民的家庭中成长,既饱览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致,又与钢琴、画刷和书籍为伴。高中毕业后去攻读心理学,最终却成为一名职业插画师。目前已出版十数种作品,其中有几部被译成近十种语言。
○ 《嗝》封面图
这次获奖的《嗝!》是一部有点无厘头的作品,用荒诞的文字配以热烈的图画,讲述一个小女孩无法停止打嗝、不断尝试各种办法的故事。评委会称:“该作品将漫画式的、精简至轮廓的、风格化的形象,置于充满艺术感的装饰性的空间中,极具说服力。”
荣获本次奖项二、三名的是《鲸鱼洗澡》的绘者施特拉瑟(Susanne Straßer)和《麦琪的礼物》的绘者莫尔特根(Ulrike Möltgen)。而《狗》的绘者施拉姆克(Claudia Schramke)和《艾斯比杨》的绘者卡普兰(Lev Kaplan)分获资助奖和儿童评委会奖。
几位获奖者各有所长,各放异彩:皮佩简约浓烈,施特拉瑟柔和清新,莫尔特根则老练沉郁,体现了评委会宽广的审美视野。卡普兰的《艾斯比杨》主角是一只小老鼠,或许正适合这个鼠年。
莱比锡书展阅读罗盘奖
最后说说莱比锡书展颁发的重量级奖项——阅读罗盘奖(Leipziger Lesekompass)。
莱比锡书展在国内尤其是童书界受到的关注度并不是特别高。其实它是仅次于法兰克福的德国第二大书展,诞生于近现代出版业中心之一、萨克森地区的明珠之城莱比锡,有着数百年历史。
书展每年在新书中评选出一批推荐读物,授予“阅读罗盘奖”,涵盖2-6岁、6-10岁和10-14岁三个组别。评委会不仅有来自儿童教育、图书馆、出版界的专业人士,也有自媒体、儿童和青少年读者,打破了行业和市场之间的壁垒,颇有新意。对于了解德国童书新作及出版动向是个不可错过的窗口。
阅读罗盘奖每年会制定特别关注的话题,比如2019年为“环境保护”和“排斥”。三个组别各推荐了10本书,作者、绘者有许多熟悉的面孔,如荷内克(Ole Könnecke)、乌特·克劳泽(Ute Krause)、菲利普·威希特(Philip Waechter)等成名人物,但也有不少新秀。
获奖绘本主要集中在2-6岁组,共有6部。其中,本土作品只有苏菲·舍恩瓦尔德与里娅·约翰娜·贝克合作的《把鲸鱼推回海里!》(Schieb den Wal zurück ins Meer!)。
○ 《把鲸鱼推回海里》内页图
童书中,将动物进行拟人化处理是一种常态。而该作有意思之处在于,被拟人的首先不是鲸鱼,而是大海!大海生病了,流鼻涕、打喷嚏,“阿嚏!”一声,把鲸鱼喷到了岸上。这大开大合的想象力实在令人叹服!而这只搁浅的庞然巨物,最后竟然在小小老鼠的帮助下回到了海里,则又是一份匠心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堆“50后”“60后”创作者中,该书的作者、绘者皆可算是年少成名:舍恩瓦尔德为“80后”,而贝克更是1996年出生的新兴生力军。德国绘本创作后继有人,由此可见一斑了。
教授:绘本应该帮助孩子们理解生活……我认为绘本理念的多样化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觉得,儿童绘本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忠实伴侣,无论是在好日子还是坏日子。
是啊,无论何时,好的绘本都能陪伴孩子,在起起落落的生活里获得希望、力量和喜悦。对于我们大人,谁说不是一样呢?
南曦,游走在读书、做书、译书之间的绘本研(爱)究(好)者。获德译中童书翻译奖。著有《绘本之道》等,译作数十部。
绘本到底有多神奇?
轻触图片,了解一本小书的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