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桌上不就是一杯水吗?你问这个干嘛?”

包子哥哥 小活字
2024-09-08

翻开《一杯水》,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问题:

“桌子上有一杯水。
你能看到什么?
你看懂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问这两个问题呢?不知道大家是否观察到,孩子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例如:

为什么天会黑?
为什么要睡觉?
为什么要喝水吃饭?
为什么太阳是红色的?
…… 

作为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Ta自然会把问题投向你。面对这些问题,家长们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

如果沉下心来思考,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源于Ta对生活的观察。当孩子知道了 “是什么”之后,就会进入“为什么”的阶段,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也就是说,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后面,都有着两个基本元素,“是什么”和“为什么”。

再回到书中开始的问题:你能看到什么?你看懂了什么?

我们可以了解到,“看到什么” 就是 “是什么”,其实对应了副标题的“观察”。

“看懂了什么” 就是 “为什么”,其实对应了副标题的“思维”。

《一杯水》内页,"换一个角度,加上梯子爬上去"

可以说,作者在书的开头便呼应了孩子内心的“本源之问”,孩子正是靠着这两个问题,去认识和了解他所处的世界。

与部分成人不同,大多数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这与他们旺盛的好奇心有关。

心理学家及经济学家乔治•罗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曾说:

“好奇是人对信息缺口作出的一种反应。信息的缺口,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刺激他们的好奇心。”

世界对于孩子个体来说有太多未知,在未知世界的每一天都离不开探索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好奇心如此强烈。

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问问题。

而在孩子在对大人的提问中,将学习到怎样观察和思考。通过大人对自己问题的反馈,建立自身面对疑问的处理方式。



所以作者在这本书的第三句话中,写下了一句在我看来意味深长的话:

“桌上不就是一杯水吗?你问这个干嘛?”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我很有同感,甚至可以引伸:“我知道这是一杯水,有什么可看可懂的?”,“比一杯水有意思的东西多了去了,非要看这个干嘛?”

总结成一个词,就是“无聊!”,让我想起孩子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没意思!”

你体验过“无聊”的感觉吗?

心理学对无聊的解释是:一种注意力倾注的对象不符合自己价值观时的心理体验。

例如,一杯水看来在生活中是不断重复的事,内心中对这件事的价值感降低了,失去了新鲜感,但注意力依旧集中,就会觉得看一杯水无聊。

《不可思议的小刀》,中村牧江 林健造 等著

简单来说,一个人平时的生活,不是找到了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的对象,就是在寻找符合自己价值观对象的过程中。

而当深陷过程迟迟没有进展时,生活就是无聊的。

而导致“无聊”的原因,也引出了好奇心的两个敌人,过分自信和消遣性好奇。

过分自信可以解释为:它让人以为自己知道事物的答案,从而不再对其他可能产生好奇。

就好像“我知道这是一杯水,有什么可看可懂的?”。

当今的新媒体有效填补了我们的信息缺口,但这种“填鸭式”的直接满足也挤压了我们的好奇心。

太容易获得答案,让我们的好奇心还没有深入就被打住了。

《一杯水》内页,"在杯子里插一朵花"

而消遣性好奇,则表现为对一切新事物着迷,进而是无止境的喜新厌旧。

“比一杯水有意思的东西多了去了,非要看这个干嘛?”

虽然这让我们不断发现新事物,但也让我们放弃了更深入、更有序和更努力地探寻知识,反而在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中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耗竭。

好奇心让我们对身边的事物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也为我们的关系带来新的火花。

不论孩子和成人,我们都希望可以运用好这项能力,因为生而为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不那么“无聊”。

《一杯水》内页,"像切鸡蛋那样把杯子和水切成圆片"

先锋艺术家、作曲人约翰•凯奇(John Cage)说:“如果2分钟后,你仍然觉得某个东西很无聊,试试4分钟。如果依然无聊,就8分钟、16分钟、32分钟,直到你发现,原来它一点也不无聊。”

在绘本《一杯水》里,作者给大家提供了两个对付“无聊”的方法。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杯水上,不断质疑这一杯水,翻开表面的“无聊”,你就会发现,只要不停地翻,一杯水背后的内容,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这就是第一种方法:质疑无聊。

《一杯水》内页,"轮船在运货,鱼儿在游戈"

凝视一杯水,就可以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物理、化学、数学,甚至逻辑推理、结构体系、金钱、历史、故事、想象的角度展开。

你会发现一杯水的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惊人的知识!

奥秘也许会激起我们的恐惧,但也会激起我们永不停歇的探寻精神,而这就是《一杯水》中第二种治愈“无聊”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图像的细节推测这只杯子在怎样的场景中,周围有一扇怎样的窗户,窗户外面的天气怎样,是不是像个侦探?

《一杯水》内页,"用知识来观察水吧"

这杯水是从水龙头接来的,那水龙头的水是怎么从自然界来到我们身边的?这些水经过了怎样的过程,都有谁付出了努力,我们才能轻松地获得自来水呢?

这又是在从结构、体系上思考水。
 
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而这杯水中大概有6,020,000,000,000,000,000,000,000个水分子,也就是6.02乘10的24次方个水分子。

中国物理学会的大小数命名法中,10的4次方是“万”,10 的12次方是“兆”,而10 的24次方称为“秭” (zǐ) ,是不是生活中很难遇到这么大的数呢?

《一杯水》内页,"所有物质都是由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我们也可以在想象中理解一杯水,如果一杯水被钻了很多孔会是什么样子呢?在现实中要怎样可以实现呢?

生活中,谜底被揭开之时,也就是好奇心被满足的一刻。但好奇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有机会成为心灵的永动机与不老泉。

而这个机会就是:发现奥秘。

谜题是有答案的,而奥秘则是永无止境的。

《一杯水》内页,"它像一块奶酪,有很多气孔。"

面对无聊的质疑,与面对奥秘的勇气,正是《一杯水》的精髓所在。

而幸运的是,这是一本3岁孩子就可以读的绘本,而这里面的动力,却能滋养每一个年龄。


读者评论 









100-50满减倒计时 
 03月31日结束  
带走一杯水!




- END -








别忘了点赞和在看哦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活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