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安倍晋三
2006年,安倍晋三接替小泉纯一郎,成为日本新一任首相。小泉纯一郎虽然依靠改革的口号在日本有很高支持率,但却给后任首相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在经济上,小泉奉行自由主义,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把很多需要大量承担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转变为民企,而且大量削减劳工福利,使日本贫富差距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小泉在任时期通过政府大量举债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导致日本财政负担很重,每年光利息支出就是天文数字。
2004年,中日在东海“春晓”油田对峙,中日之争开始:
在外交上,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对华政策也越来越强硬。2004年,中日爆发“春晓油田”事件,两国关系进入快速下跌通道。由于在慰安妇问题上拒绝道歉,日韩关系也明显降温,韩国民众多次到日本大使馆附近举行抗议活动。
2006年,安倍将中国选为就任首相后第一个访问的国家:
安倍上台后,试图修复小泉纯一郎给日本制造的外交困局,他仅组阁两周就对中国进行访问,中国成为安倍首次访问的国家,安倍也成为5年来首次访华的日本首相,开启中日关系“破冰之旅”。在访华过程中,安倍表示愿意正视历史问题,推动中日关系和谐稳定发展。
安倍的访华的新闻在日本国内炸了锅,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右翼,均不允许亲华派首相的存在。那个时期的日本,GDP仍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总是持有高人一等的姿态。按照日本右翼的想法,日本是西方国家,作为日本首相,怎么能将中国选定为首次访问的国家。美国也很不高兴,以往大多数日本首相均把美国选为首次访问对象,安倍这么一搞,让美国的面子往哪搁啊!
无论是日本右翼,还是美国,对日本政坛都有很大影响力,采取亲华立场的安倍很快就发现自己在政界越来越被孤立,他的政策根本推不动,仅不到一年,安倍就黯然下台。
安倍下台后,日本赶上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口暴跌,社会失业率大幅上升,政局动荡,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整个社会非常丧。2007年—2011年,日本共换了5任首相,但每一任首相均没有能力稳定日本经济,干不到一年就得下台。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试图通过收割日本来弥补损失,日元汇率被迫大幅升值,日本丰田车被美方调查,美国对此开出了16亿美元的罚单,日本也只能乖乖认罚。
2008年至2011年期间,中日钓鱼岛问题持续发酵:
在此期间日本外交政策也越来越被动,亲华的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因为普天间基地问题,被美国赶下台。试图打造中日韩自贸区的日本金融大臣松下忠洋,在家中“被自杀”。2008年至2011年,中日关系大幅恶化,2010年9月,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非法扣留我国渔民,两国关系跌入冰点。
2012年9月,安倍晋三第二次就任日本首相,这一次,安倍面临更严重的烂摊子。在经济上,日本制造业持续衰退,从贸易顺差国转为贸易逆差国。政府债台高筑,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接近200%。在外交上,中日关系跌入冰点,为了给安倍挖坑,美国在安倍就任前(2012年8月)成功挑起中日摩擦,香港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钓鱼岛问题成为中日舆论焦点。
安倍第二次上台后,充分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面对来势汹涌的日本右翼,以及美国政府施压,安倍果断选择了反华路线,完全倒向美国。他先是参拜靖国神社,然后再拿钓鱼岛问题大做文章。上任三个月就和美国达成一致,将钓鱼岛纳入《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对象,让美国获得了公开介入钓鱼岛争端的借口。也就是那一时期,成为中日自1972年建交以来最接近战争的时刻,两国军舰在东海爆发激烈对峙,两国军机多次互相锁定。
靠着强硬的反华立场,安倍在日本民间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同时也得到美国青睐,奥巴马多次夸奖安倍是“忠诚的伙伴”、“可靠的朋友”。
就这样,安倍算是暂时坐稳了日本首相的位置。
2013年,安倍开始推行“安倍经济学”,主要政策有“三支箭”:
1、大胆的货币宽松政策;
2、灵活的财政政策;
3、经济结构改革。
为了保障政策实施,安倍将央行行长替换为自己的心腹黑田东彦,黑田东彦一上台就宣布每月增加购入资产7万亿日元,并以每年60万-7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加基础货币,直至实现2%的通胀目标,日本印钞机大量开动,印钞速度创历史之最。
从本质上来说,安倍经济学最本质的两条,应该是日元贬值和QQE(质化量化宽松)。
凭借史诗级的货币放水,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012年的75:1大幅贬值到2015年的125:1,货币贬值有效提振日本出口,日本外贸企业盈利大幅改善。但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却给中国、韩国等带来困扰,相当于牺牲中韩的出口来换取日本出口增长。
为什么安倍能够让日元贬值呢?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默许,我们知道在安倍之前,美国一直希望日元升值,以减少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但随着中国实力增长,美国对中国的担忧越来越深。2011年,奥巴马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战略,将日本视为对抗中国的桥头堡。安倍也见风使舵,通过对华强硬政策成功获取美国信赖,并利用中美矛盾使美国默许日元贬值。
安倍经济学的另一大武器是QQE,所谓QQE,就是通过央行对不同期限的债券购买,打造央行想要的利率曲线结构。不仅如此,日本还开创了央行购买股票ETF的先河,日经指数暴涨,从2012年的8000多点飙升至2015年的20000多点。日本上市公司被注入大量资金,社会投资明显增加,日本CPI也一度突破了2%的政府目标,日本经济维持了长达74个月的经济扩张周期,创近几十年来之最。
至于结构性改革,安倍执政期间进展缓慢,作为一个深度老龄化国家,日本社会暮气沉沉,劳动力市场一直在萎缩。不过安倍执政期间日本女性就业参与率大幅提升,从2012年的62%飙升至2019年的73%,男女不平等问题有所改善。
总的来说,安倍经济学属于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通过货币宽松、汇率贬值的方式来促进出口,改善就业;并通过央行购买股票,来增加上市公司现金流,引导企业投资。这种经济政策虽然有助于日本经济增长,但却是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的。
新冠疫情期间美国也想学习“安倍经济学”,搞了所谓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但美国显然没有意识到“安倍经济学”真正的精髓不是货币宽松,而是汇率贬值,赚外国人的钱,这样才不会带来高通胀的问题。结果就是如今美国物价节节走高,居民叫苦不迭。
凭借着执政期间的经济成绩,安倍不仅坐稳了首相位置,还趁机将消费税从5%上调至10%,干了前几任首相想干而不敢干的事,适度缓解了日本政府债务压力。
安倍对美俄都很“谦卑”:
安倍对美国和俄罗斯异常谦卑。为了讨好美国人,安倍经常弯腰甚至鞠躬。有一次安倍在与俄罗斯讨论北方四岛的会议上,竟一路小跑去跟普京握手,被日媒批评为“毫无尊严”、“毫无节操”。当然安倍这种谦卑也不是毫无效果,其就任期间日美、日俄关系都还算不错。
奥巴马执政后期,为了维持日美友谊,安倍不顾国内农民反对,毅然决定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按照安倍的盘算,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跟着美国混,自然有肉吃。但有两件事改变了安倍对美国的看法。
第一件事是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尽管当时美国派了三支航母特混队到西太平洋地区,但中国依然按原计划在南海进行备战活动,毫不畏惧美军开战威胁,最终美国海军灰溜溜地逃走。这使安倍大为震惊,那个过去积贫积弱的中国似乎已经崛起成跟美国平起平坐的对手。
第二件事是特朗普上台,民粹主义的特朗普一上台就推行逆全球化,废除了TPP,并对欧盟和日本进行敲打,威胁要对其征收保护费。这意味着安倍苦心经营多年的日美关系严重倒退,安倍开始反思是否仍要在安全方面继续依赖美国。
2018年,安倍自第二任首相就任以来首次访华,也是时隔7年来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再次破冰,双方在经贸、外交、政治、历史问题上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钓鱼岛问题不再发酵。
2019年春节期间,安倍对中国网民发表祝贺:
2019年,安倍在媒体上多次称赞中国,此时的安倍,已然从反华派重新转变成亲华派,中日关系大大好转。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安倍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就有了很大调整。他开始奉行“旅游兴国”战略,凭借日元贬值的优势,加大吸引中国游客,并向中国大量出口电饭煲、马桶盖等商品。日本还跟欧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共同反对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政策。
RCEP间接促使中日自贸区的成立:
安倍最值得称道的,是其顶着美国和日本右翼的压力,与中国共同推动签署RCEP,这个堪称其任内最大外交成就。要知道美国最反对的就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安倍之前的日本政客,凡是试图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不是被赶下台就是被暗杀。但安倍巧妙利用特朗普执政后期美国陷入政治内斗、无暇外顾的窗口期,与中国一起构建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RCEP使中日自由贸易成为可能,也为未来亚元的诞生奠定基础,其战略意义堪比一带一路。
按照安倍的规划,2020年应该是日本经济再次走向振兴的标志。因为2020年日本要举办东京奥运会,安倍想借此机会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社会活力。但这种想法却因为新冠疫情而化为泡影,2020年日本经济受疫情打击非常大,出口断崖式暴跌,失去中国游客后日本旅游业进入瘫痪状态,电饭煲和马桶盖滞销。2020年8月,为了避免被民意反噬,安倍选择以退为进,以身体不适为由主动辞职。这样就可以将经济下滑的锅甩给下一任首相,也就是菅义伟。按照安倍的盘算,他可以等日本度过新冠疫情后重新出山,再次参选日本首相。
安倍被刺杀:
但今天的枪声粉碎了安倍东山再起的计划,先不考虑安倍被何人刺杀,为何被刺杀。仅考虑一个问题,安倍如果死了,对谁最有利?
答案是美国,安倍遇刺,将导致中日关系在短期内很难有改善空间,也使美国能畅通无阻地推行“印太战略”。
我们知道日本的首相里面,既有亲美派,也有亲华派。亲美派以小泉纯一郎为代表,亲华派以鸠山由纪夫为代表。日本有些政客很有远见,他们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只有在经济上主动融入中国,构建东亚产业链体系,才能赢得未来。如果一味反华,充当美国马前卒,将来只会落得炮灰的下场。
但奈何日本右翼和美国对日本政坛有着很大影响力,任何一个首相,如果刚上台之初就推行亲华政策,往往干不了多久就会被赶下去。2007年的安倍晋三和2010年的鸠山由纪夫就是如此。
因此一个日本首相,如果想真的能够长久地与中国搞好关系,刚上台之初就必须持反华立场,这样才能赢得右翼和美国青睐,才能暂时坐稳位置。2012年安倍晋三就是靠着不惜对华一战的态度,成功骗取了美国的信赖。
光有美国支持还不行,这个首相要想长期执政,就必须在经济上取得成就,要让大多数国民都感觉生活在变好。2013年安倍推行“安倍经济学”,成功提振日本经济,使民众对其支持率大大提升,也让其成为执政最长的首相之一。
等位置完全稳固之后,这个首相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采取亲华政策,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安倍执政的最后四年里,中日关系取得长足进步,日本顶着美国压力与中国签署RCEP协议,迈出了东亚经济共同体的重要一步。安倍晋三上台之初,中日关系处于建交以来最差水平,双方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均处于敌对状态,几乎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到安倍卸任的时候,中日关系已经极大改善,疫情期间两国一度互帮互助,钓鱼岛问题不再发酵,美国和印度取代日本成为中国舆论最反感的国家。如果安倍能够长期执政,中日关系是有望保持稳定的。
安倍下台后,日本首相又陷入了“亲华必然下台、反华才能延续”的怪圈。2021年,执政根基较浅、缺乏民众支持的日本首相菅义伟与拜登搞了个《美日联合声明》,该声明自50多年来首次提及台湾问题,相当于日本公开站队美国,安倍执政后期苦心经营的中日关系大大倒退。
不难理解日本政府的抉择,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其舆论都被美国牢牢控制。任何一个日德的政客,刚上台之初由于缺乏威望,在外交政策上不得不任由美国摆布,否则就会被反对党赶下台。在2021年之前,日本的首相是安倍晋三,德国的总理是默克尔,这两位都有一定的政绩,民间支持率很高,所以才能顶住美国压力,推行符合本国利益的政策。比如安倍晋三顶着美国压力加入RCEP,默克尔顶着美国压力搞“北溪二号”。这些政策短期内并不能讨好民众,容易遭到舆论批评,但长远来看却能给国家带来巨大好处。
但随着安倍晋三和默克尔下台,日本和德国新领导人都缺乏威望,不可能像前任那样顶着国内外压力去推行一些具有长远利益的政策。屁股坐不稳的菅义伟搞了《美日联合声明》,导致中日关系严重倒退;朔尔茨则中断了北溪二号,后者间接引发了俄乌战争。
所以安倍被刺杀,会在未来一段时间给中日关系带来考验。无论未来日本首相是谁,在头几年均只能采取反华政策,否则就会被赶下台。即便从长期来看与中国合作更符合日本利益,但在当今的日本,只有民间支持率较高的安倍晋三才能推行亲华政策,继续去搞东亚经济共同体,其余人均不具备这个威望。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几年日本政局可能持续动荡,中日关系难有改善空间。
评价一个政客,与其看他说了什么,不如看他做了什么;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能做什么。安倍晋三这个人很难评价,但他往好了说是务实,往坏了说是圆滑,这个人总体来说还是以日本利益为重,但受制于日本的政治和外交环境,他的政策只能变来变去。最早当首相的时候选择亲华立场,很快被赶下台,第二次当首相的时候为了迎合美国又选择反华立场。但当他坐稳位置后,他还是能够考虑日本长远利益考虑,重新选择与中国合作。相比于真正反华的小泉纯一郎,安倍对华政策要友好得多;相比于真正亲华的鸠山由纪夫,安倍又更具有实干能力,将中日关系拉回正常轨道。他更像一个面壁者,通过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成功骗过了大部分人,最终实现了与中国交好的目的。
地球的另一边,如果默克尔完全退出政坛,放弃亲俄立场,那她尚能安享晚年;否则的话,不排除默克尔遭到清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