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全文发布
《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综合考虑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高校的特点,共包括7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中,核心指标13个,重要指标12个,基础指标7个。指标体系架构、指标释义、赋分方式及佐证材料见下表。自行开展中长期指标观测的高校,可根据实际设定相关指标的基准值。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
2022年6月23日
注释
1. “上一年度”指上一个学年度,例如,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
2. “近五年”指最近的五个自然年度,例如,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3. “学生”指上一年度的在校学生;“志愿者”指上一年度的在校学生志愿者;非全日制学生、志愿者或已毕业学生、志愿者不在统计范围内;教职工志愿者暂不在统计范围内;
4. “注册志愿者”指依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青发〔2013〕23号),在共青团组织及其授权的志愿者组织注册登记、参加服务活动的志愿者;
5. 所有“比例”类指标均为百分比,如“75.00%”,数值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所有“数量”类指标均为具体数字,如“100”,数值精确至个位数;所有“选择”类指标均为“是”或“否”。
赋分办法
↑↑↑
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并下载《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01
02
2018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成立《高校志愿服务指数研究》课题组,启动指标体系研究编制工作。经过较为系统的调研和论证,2020年下半年,课题组基本完成指标体系的编制。2021年上半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就指标体系先后3次征求部分高校团委负责同志意见,在20所高校中进行了测试,组织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在指标体系学术性成果基础上,提出《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2021版)》。2021年下半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指导团江苏省委、团重庆市委在98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试点结果表明,指标体系能够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基本可以作为高校志愿服务“体检”的标准和依据,是现阶段指导高校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水平的有效工具。针对试点工作反馈的问题,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进一步研究论证,调整了3项指标设置和1项指标赋分方式,提出《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
03
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高校的特点,共设置7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涵盖高校志愿服务参与、高校志愿服务项目、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高校志愿服务激励与保障、高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和高校志愿服务评价等方面。其中,二级指标包括核心指标13个、重要指标12个、基础指标7个,明确了相应的分值和赋分方式。
04
考虑到高校志愿服务的特点和现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选取指标:
05
高校团委可以按照自愿参与、自主观测、自我评价的原则,应用指标体系开展校级或二级学院志愿服务的评价,并将指标体系作为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指引,逐步建立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的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持续开展中长期指标观测,推动本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0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可以在充分尊重本地区高校参与意愿的基础上,自愿、自主使用本指标体系对本地区全部或者部分高校开展指标观测,以利于掌握本地区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状况,观测方式和结果应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自行确定。建议以每学年为一个年度观测单位,依据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指标观测与评价的工作机制、技术工具、记录档案(可输出为EXCEL格式数据)等,核验并完整保存参与高校提交的佐证材料。
07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将对218所研究生支教团高校开展中长期指标观测,引导各研究生支教团高校更加重视全面、均衡地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中长期指标观测结果,将作为管理和指导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基础工具之一,作为研究生支教团高校申请、退出、名额分配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08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将与应用本指标体系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和高校团委加强沟通协调,统筹推进指标体系的实施、反馈、完善等工作,并提供基础的服务、支持和指导。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和高校团委在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可及时反馈我们。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感觉是很权威的文件,就是…我有点看不懂……
小汇也看到有小伙伴提出了不少疑问~
不过别急!
小汇正吭哧吭哧联系志愿服务专业人士为大家做一个解读!
哦?
欢迎留言留下疑问~
小汇会努力搜集疑问反馈给专业人士,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