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镜头 | 透过玻璃门望去的,是他们努力生活的痕迹
撑展 X 蓓蕾社区
“蓓蕾故事 青年印象”青年社区营造项目
社区故事学院:由「撑展」和「蓓蕾社区」共同发起,落地于蓓蕾社区的一个在地观察计划。我们希望鼓励更多年轻人真正走入社区,挖掘和记录老街区的日常生活故事,用切片的方式为社区留下真实、鲜活、有温度的记录。
这是社区故事学院的 第001号故事
我们原想了一万种版本,关于社区故事学院这一系列内容的开篇,最后决定既然「撑展」是一切发生的起点,那我们的故事也应该以这里、以我们为起点。
▹ 对望 ◃
年初的时候「撑展」办了年会,简简单单倒是热热闹闹的,一群人在转身打闹都受限制的空间里用大红纸写对联,当然也不是传统的两长一短式,眉毛胡子奇奇怪怪的东西连写带画得有十来张,统统都贴在透明的玻璃门上,引得来往路人总是驻足,非要探头寻寻里头是啥。
扒在玻璃上透过对联间隙望向里头的人多了,往往闪脸刚一看清就消失不见,这也培养了我们的一些新爱好:捕捉门外的面孔和瞬间。
撑展的新年特别“春联”
后来,爱好逐渐发展成了每日工作间隙必备的调味剂。我开始观察到对面嘉州茶室的嬢嬢吃了中饭就开始打牌,隔壁社区商店家的小孩超级喜欢百米冲刺,路人最喜欢的对联是给每个人画了小人儿的那幅…
甚至有时候就望着玻璃门外呆坐一下午,像是傻掉了的井底小蛙。
从在形形色色的人们和他们转瞬即逝的表情里寻找趣味,变成捕捉这个行为本身就充满了趣味,原来“人”能如此“闲”又如此有意思,无论是门里的,还是门外面的。
▹ 声音 ◃
「撑展」里真的有展的时候,最喜欢有阳光的天气。门口摆张将阳光反射的发白的大方桌,明黄色的躺椅和小圆凳子上,会有年轻的小伙子抱着电脑蹙眉,或是笑着聊天的妹儿摇着一把一看就是从隔壁干杂店里买来的编织蒲扇,窃窃私语。
隔壁的一苇周末做起热闹的活动来,街边就会挤满人,他们坐下喝口酒就聊起文学和艺术,和着街对面麻将馆子不断传来闷哼哼的碰撞搅拌声,反倒成了我耳边催眠的良曲。
撑展门口聊天的妹儿们
趴在桌子上一直到下午4点,才能被刻在DNA里的烧饼味道唤醒,口水滴在桌子上怕被来往的路人看到,快速用袖子擦去,被压红的左脸还没完全苏醒,烧饼大叔的兜里已经响起“支付宝到账五元”。
白天热闹非凡,晚上却安静的出奇。有时凌晨整条街只有撑展亮着门口的小灯,我们的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不知道当同时敲键盘的人像对面麻将馆里的人一样多的时候,声音是不是会更大。
▹ 聊聊 ◃
当我第六次经过门口奶奶的轮椅前时,她叫住我,让我推她回家。她的家就住在街边,跟「撑展」一样的一间门面小店,平常被一堆杂物挡着,推着她走进去我才看清昏暗的房间,窄窄的单人床上放着有些脏污的被子,轮椅手把上挂着三个煮好的鸡蛋。
奶奶费力地将自己的屁股挪上小床,一边感谢我,一边要我一定把鸡蛋拿去。鸡蛋我没拿走,倒是陪奶奶聊了两句。
蓓蕾社区街景一角
也是那一天,鬼使神差地就跟烧饼大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不过就是卖出两个烧饼的功夫,我就知道了他年轻时的理想、目前生活的困顿、家里大儿子和小女儿的职业,言语恳切,不忍心打断。
那天之后,我陆续聊起了天,跟每家店门口的人打招呼,笑得可开心了。我知道他们的身上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是他们努力活过的痕迹。
▹ 记录 ◃
突然被通知,为了让街容更好看些,玻璃门上歪七扭八的大红色对联们要被撕掉了。清理胶纸痕迹的时候,觉得像是在给这条老街易容。
听说蓓蕾社区有一块床垫,它总会不定期地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成为小孩们的蹦床。大致这样特别的“玩具”,多数时候会像垃圾一样,被看作是粗糙脸颊上的一块藓,恨不能迅速入药抚平,光滑如初。
神秘的儿童玩具-废弃床垫
我理解备受瞩目的网红热地身负的种种使命,也正是因此,它的样貌和命运,不一定能由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所决定。
那我们这些矫情又舍不得的人来记。
故事学院开学那天,从彩虹街往白云巷走的途中有一大片绿树,光晕晕地散下来,落在大家的身上,像极了漫画里朝气蓬蓬的少年们上山探险的画面。
社区故事学院-街区游学当天的学员们
▹ 被看到 ◃
——这是一整个故事拙劣却又朴实的开端。
文中的“我”,是撑展和故事学院历时20天里,每一位同学的经历与感受,当以「撑展」这个物理地点作为时空蒙太奇的线索相互交织相连,就组成了接下来这一系列内容共同的起源。
接下来的每周二、四、六晚上,「撑展」这个线上招牌会摇身一变,成为蓓蕾这座老社区老街巷的故事杂货店,我们所展示的商品有:老街里的日常镜头、探店笔记、“围追堵截”才能生成的隐藏菜单、居民们的老街生活日报,还有同学们所记录的路上见闻。
关注「撑展」,关注「社区故事学院」,期待与顾客您的不期而遇。
感谢您将第001个故事阅读完毕。
▹ 本期故事通讯员 ◃
▹ 故事编辑 ◃
▹ 故事氛围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