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社区营造,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尝试
撑展 X 蓓蕾社区
社区故事学院 城市青年文化会客厅
社区故事学院:由「撑展」和「蓓蕾社区」共同发起,落地于蓓蕾社区的一个在地观察计划。我们希望鼓励更多年轻人真正走入社区,挖掘和记录老街区的日常生活故事,用切片的方式为社区留下真实、鲜活、有温度的记录。
这是社区故事学院的论坛回顾
发问:用流量“盘活”老街老巷?
社区故事学院·城市青年会客厅于12月11日在一苇书坊举行,本次论坛由蓓蕾社区与撑展联合发起,并有幸请到了策展人胡燕子、大城小村联合创始人Seven,及海浪公社主理人祝贺作为分享嘉宾,西元coffee主理人Judy.Hao,地球使用手册主理人付迷,和社区故事学院学员Senya作为快闪分享嘉宾,共同分享了关于社区营造、老街区改造和社区观察的经历与观点。
论坛现场
在论坛开始前,我们尝试做一个发问者,从社区规划、社区营造、社区文化研究等几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老街区是否只能通过网红化手段打造才能有新的发展可能?
彩虹街的在地文化应该如何被人们看到?
以彩虹街老街区为例,未来的更新发展方向在哪?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片查看论坛发起的故事
嘉宾分享
作为策展人、艺术家、及社区工作者,胡燕子分享了三个她所主导和参与的社区营造案例:在成都的【坊间·社区公共艺术节】、【麓湖社区艺术季】,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营生计·新华在地策展人计划】。在这三个案例中,胡燕子以策展作为方法,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社区营造,以各种艺术形式,因地制宜,给不同社区带来不同的艺术活力。
以“营生计”为例,“营生计”的主题是“宜业”城市。“业”依托于社区,而社区的活力和魅力又是由在地的“业”所带动。社区中的企业机构、商户、斜杠青年等既使用着社区的空间和服务,又为社区提供了共享空间,增添了活力和魅力,并与社区成长共生,他们都是社区的主人。
“营生计”共招募了42位新华在地策展人,和8个街区店铺合作,呈现了8场展览和2个多月的公共活动。聚焦多元议题下的街区生计,邀请社区在地的经营者、从业者,与生活、工作在新华的街坊连动起来,共同成为社区资源互通共享的行动者,并共同记录、呈现其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关系。
这些非专业策展的街坊们在商铺空间完成了对每日食物、邻里关系、幸福生活、自闭症儿童、自我实现、老物新生、情感联结、和青年斜杠群体等议题的探讨,以艺术的形式将人们的目光重新带回社区生活,带回邻里间的关系,带回触手可及的附近。
点击图片查看胡燕子老师分享的案例详情
大城小村联合创始人Seven紧接着分享了大城小村建立人宠双向友好型社区的案例。在养宠文化浓厚、居民样态多样化的蓓蕾社区,爱宠人与不养宠居民间的矛盾也亟需得到缓解。大城小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带着自己建筑设计的经验迈向这一议题。在近一年的努力下,大城小村完成了爱宠社群与商家联盟两大宠物联盟的建立,并搭建了宠物友好地图1.0版本,希望以此更方便地服务于爱宠人士。对宠物友好的商家,大城小村设计制作了宠物友好家具,并有计划地投入使用。宠物公约进入了最终修改期,有机会在年底公布公约内容,并以扑克牌的形式走入大家的生活中。
Seven一直希望能建立一个好的运营机制,在这套机制下,社区营造行动中所推行的改变才是可持续的。这套运营机制既需要社区营造主导方的良好组织,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社区营造本身所能带来的利益推动。
点击图片查看Seven所分享的案例详情
海浪公社主理人祝贺则分享了驻扎在彩虹街的在地观察与实践。彩虹街,一条藏在成都市中心的老街巷,却一直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年轻血液流入。
祝贺分享了由撑展主导的社区故事学院走进社区的经历,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观察者们走入社区,与社区中的居民再次建立联系。当年轻人们不再具有童年时期切身与周遭产生紧密联系的机会,青年又该以怎样的姿态进入社区生活?祝贺分享了对流量“改造”老街区的反思,以“你好,彩虹街”摄影展、老党员工作室的改造、以及在白云街搭建社区艺术展厅等行动为切入口,讨论了对青年与社区关系的看法和展望。当青年不再满足于生存本身,而向上寻求生活的根本,期待与他们所处的“附近”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就可以将青年的视角带入社区,把青年的创意融入社区建设当中。
点击图片查看祝贺所分享的案例详情
在接下来的快闪分享环节,在地商家主理人和在地青年观察者也分享了他们与彩虹街的故事。西元·coffee主理人讲述了西元咖啡如何从疫情中的居家咖啡小馆一步步扩大到现在聚集着咖啡文化分享、音乐分享、文化分享的咖啡空间。地球使用手册主理人付迷将自己作为户外爱好者所经历的故事带入所经营的咖啡店,将她所热爱的咖啡、户外、环保和公益联系在一起。而社区故事学院参与者,也是积极进入社区生活的在地观察家Senya则分享了她在社区故事学院期间所经历的有趣故事,和她是如何与社区建立联系,进入社区生活的。
快闪分享嘉宾Judy.Hao在论坛现场
快闪分享嘉宾付迷在论坛现场
快闪分享嘉宾Senya在论坛现场
圆桌对谈
嘉宾圆桌对谈
-01-
真诚地面对你所要参与的社区
您做的案例,比如说麓湖,比如说上海的新华路社区,这些社区性质是不太一样的。在社区营造这件事情上,对不同的社区会不会做一些调整,他们会不会有不同的适应性?
胡燕子:社区营造没有固定方法,唯一固定的就是你要抛弃所有成见,真诚地面对你所要参与到、进入到、和产生交流的社区。
在做坊间·社区公共艺术节的时候,我们联动了13个社区,有涉农社区,有工业遗产社区,有高档写字楼,还会有富人外迁之后又留下来的"前富人社区",这13个社区作为我跟成都的初碰撞,使我了解到成都这个城市不同社区的丰富性。因为有23场活动放在13个社区里,那么哪个活动放在哪个社区都要跟在地的社工、在地的空间和机构充分讨论,看这个主题是不是适合你们。比如说,可能在以妇女儿童为主的家庭比较多的社区,我们就要谈艺术和儿童美育的问题;在一些拆迁区可能我们就要谈什么样的建筑样貌可以适合这种生长性的再建设;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地方,我们可能就要谈艺术的文化和创造性如何增添生活的幸福指数;在条件更贫瘠的地方,我们就来谈怎么通过一种更低成本的方式来组织大家产生交流,如何理解彼此的处境等等。
所以它其实是法无定法的。
胡燕子老师在圆桌对谈
提到麓湖的话,可能大家会觉得它跟老社区没有关系,其实不是。我们可以通过新社区来反观老社区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新社区的居民,也就是"新移民",他们是如何才能变成"新居民"的?麓湖居民为什么一年做几百场活动?因为他们希望营造家园感,而这种家园感对像玉林这种老街区来说轻而易得,是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为什么他们要花那么大精力去追求这个东西,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有价值。
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再来看老社区,我们就会发现哪些是我们要去珍视的,哪些是我们要保留的,哪些是可能我们需要让外界看到的。
这种对比的研究,针对每个社区特点调整自己的方法,也是我们的工作态度。
参加论坛的现场观众
-02-
抛弃造物主身份,“想当个人”
今天主要分享的案例是大城小村参与人宠双向友好社区,那么对宠物很友好的人和不是很愿意养宠的人,他们其实在互联网的环境里面是非常对立的,你在真正跟社区的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其实对宠物友好的这群居民的意见是很容易收集到的,但是对于另一方,你是如何跟他们打交道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最轻松的部分又是什么?
Seven:我们用了很传统的手段,准备了五百盆花,每份调查问卷送一盆花作为回馈。也正是因为这种方法,参加调研的老年人是很多的,也促进了这些老人群体知道一些养宠信息。在调查问卷中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信息,比如80%-90%不养宠参与调查的人觉得社区中狗的粪便很多,而80%-90%养宠参与调查的人说自己是会捡拾狗的粪便的,这种冲突就很有趣。
Seven带来的宠物友好家具
还有困难的比如,可能我做出了宠物友好公约,但最后去履行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一直在探讨,其实空间的改变有可能是没有办法对人类进行行为引导的,更多的还是需要有一群热心的人,一群有志青年,不断地陪伴我们的社区成长,去告诉可能比较固执的人"其实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学建筑的时候,老实说,做建筑大家都会是造物主视角、神视角,到后来做社区营造,就会慢慢地“想当个人”,就像燕子姐说的,用心去体会,真诚地看每一个人,体会每个人的需要,然后再去做一些事情,这样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有温度的。
活动现场的观众
-03-
悲观与迟疑是重要的,也要认可大方向的正确
一般海浪和撑展的活动还是年轻人关注更多,年轻人喜欢新奇的新鲜的东西,喜欢这些小店,如果这种趋势逐渐的去发展的话,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距离会不会越来越远,一个老街区的营造会不会变成只是年轻人在这里玩,老人在那里玩,他们并不会交融在一起,你会怎么去解决这件事?你的看法是什么?
祝贺:我们在做许多项目的时候,都能遇到蛮多有意思的瞬间。记得最初我们来到彩虹街时,做摄影展、街道剧本杀、市集,会有许多年轻人来参与,同时也引起了周围居民们的围观。他们会好奇地想“这些年轻人们在折腾些什么?”而真正产生联系的那一刻是我们的摄影师将平日拍摄的居民们的照片挂在墙上,被一个叔叔所看见了。过了几分钟,他就拉着附近的朋友们过来,说道:“老李老张,你看这上面有你的照片”
老年人也好,在地居民们也好,对新鲜的事物也有着一份好奇,但同时他们也会有一定的界限感,很难去迈出那一步,真的去看一下。撑展工作室的门是透明的,经常会有路过的人们好奇这里是做什么的,我们在里面也会听到他们的讨论,但真正走进来的人是少数的。
观众与彩虹街的人群
目前为止,对于很多问题我依然会迟疑,像问题提到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到底能不能达到这样一个平衡,从理论上来说肯定会有一个办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特别多的问题。最后会不会走到这一步,我也没有那么有信心能很快做好。只是说维持着一股执着的状态,去做各种尝试和努力,但是却又迟疑和悲观一点点。刚刚聊到年轻人的时候,其实我们与在座的各位都不是大多数,还有很多的年轻人,他周六是没有时间来到这里听到今天的分享,或者说甚至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关心这些。很多年轻人还是在生存的阶段,很难在这个状态中去找寻所谓的生活的意义。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对于你提的这些趋势也好,问题也好,如果说乐观一点、理性一点来说,他会往一个美好的方向去走,或者说我们在做的事情或多或少也都是为了我们理想的一个状态才去做。可是当我们又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在这个局里面的人的话,保持一份质疑,甚至对自我的怀疑,悲观,我觉得也蛮重要的。也许这件事情未必是我们能做到,或就两年之内未必能做到,但是他在大方向上是可以的,也是我们希望的:去创造服务于“真实生活”的地方。
嘉宾与撑展伙伴们合影
本次城市青年文化会客厅的论坛活动在胡燕子老师所分享的两句话中落下帷幕。胡燕子老师将孔子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及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寄语积极参与到社区营造的各位在场伙伴。
作为本次城市青年文化会客厅的主办方,撑展一直致力于构建青年与社区的关系,将青年视角及青年创意带回社区,同时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社区生活。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以及所有伙伴们的关注。
编辑|Nemo
摄影|昏昏 N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