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见 | 富过15代的贝氏一门几近灭顶,因他延续荣光
美是共识,美是见识
美国当地媒体报道,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当地时间)去世,享年102岁。
前年三联生活周刊在美国采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贝礼中和贝建中,我援引下这个采访里的段落,从一个侧面看一下贝聿铭。
贝礼中是哈佛建筑系毕业,贝建中是哈佛物理系毕业,后来二人都子承父业了。
我很喜欢物理和数学,而且早期我也上了很多计算机科学的课。我从那里面学到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叫作“科学方法”,这与其他一些建筑师的思考方式很不一样。当你学习“科学”的时候,它是一种非常缜密的方法论,我想这对成为一名建筑师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受过那种训练。我成为一名建筑师,可能也与东西方不同的教育制度有关。当我在哈佛学习的时候,除了专业之内的课程,还要选其他领域的课。因为我对绘画之类的感兴趣,所以我也选了很多与建筑、艺术有关的课——我妈妈在卫斯理的专业是艺术史,所以我也选了很多艺术史的课。我后来发现,我上了很多与建筑有关的课。
建筑师是最后一个“你必须知道一切”的行业。在西方文化里,我们称之为“文艺复兴人”——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他既是一个绘画家、建筑师,也是雕塑家、诗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似乎了解一切知识。今天是不可能了解“所有事情”的,但建筑师,我会认为是这个时代最后的“文艺复兴式的职业”。
对一个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眼界。在我父亲的建筑里,他的眼界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有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作品,你一眼就能看出,噢,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这是2000年的,因为这就是他们在那个年代竭力想做的。父亲的建筑风格,也是我们希望能达到的目标,就是这种超越时代的永恒。创造伟大的经典,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本质。
——贝建中
苏州贝氏家族被称为一个富过15代的百年名门。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
与夫人蒋四小姐蒋士云
这个名门望族的百年鸿运在文革被终结,唯一躲过浩劫的就是贝聿铭这一支,也全有赖贝祖诒当年坚持将贝聿铭送到了美国。
尽管贝家银行、电力、燃油和染料的经营权和贝家著名的家族地产上海法租界南阳路170号的贝家花园洋房和大名鼎鼎的“狮子林”都是第一时间上交国家,也未能逃过厄运。
贝家最悲惨的故事,可能就是,贝聿铭的九姑贝娟林和颜料大亨吴同文。贝娟林嫁给吴同文的嫁妆是一块位于上海的土地,吴同文在这块地上请人建造了一座豪宅,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远东第一豪宅”的“绿房子”。文革中,吴同文遭到批斗,和姨太太一起手拉手在绿房子里服毒自尽,贝娟林也被扫地出门。文革结束后,政府决定把绿屋还给贝娟林,但被她拒绝:“不要了,就算拿回来,也找不回当年的气派。”
贝氏全家福,左一是童年贝聿铭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贝聿铭最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院学习,后不满宾大建筑系过于保守的风格,两周之后转到麻省理工学院,并改学工程。在麻省期间,他听到了柯布西耶的演讲,被贝聿铭称为“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
大学毕业后,他去了哈佛读硕士。导师格罗皮乌斯和马塞尔·布劳耶对他影响至深。一个是合理性观念,一个是光在建筑中的表达,是他建筑观念的两个基础。
来看下贝大师的毕业设计:
1946年,贝聿铭决定设计一座位于上海的博物馆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上海艺术博物馆,这件作品里他就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格罗皮乌斯称之为“我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
贝聿铭向齐肯多夫介绍纽约四季酒店。纽约开发商威廉·齐肯多夫是贝聿铭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之前的第一个雇主。在当时,接受齐肯多夫的工作邀约非常冒险,因为那个时候,受尊敬的建筑师从不与开发商一起工作。贝聿铭评价齐肯多夫是“最有想象力的开发商”。
1964年,贝聿铭在肯尼迪图书馆的竞赛中击败路易斯·康跟密斯,拿下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1964年贝聿铭和杰奎琳·肯尼迪
出席新闻发布会
这是贝聿铭一战成名之作。杰奎琳夫人是这样说的:“这是个非常动情的决定……我认为贝聿铭的想法完全正确。当你放开缰绳之后,他就像一条敏锐的猎狗,可以觉察出很多别人无法察觉的情况。我不在乎他以前是否有过出色的设计,但是我相信他现在的才能。我罗列出了所有理性的原因,告诉自己选择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但事实上,我的决策还是非常感性化的。他满是自信,让我想起了杰克(约翰·肯尼迪的昵称)。他们是同一年出生的。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
如图,厅里只有一面向上高悬的星条旗。贝聿铭说,“空旷就是纪念馆的精髓,刚看过展览的人们已经不需要再看再听,他们想要的,只是寂静。他们的思想感情的激荡成就了整个纪念厅。”
大厅墙上的,是肯尼迪的一段话:“凡此种种,不会在最初的一百天中完成,也不会在最初的一千天中完成,不会在本届政府任期中完成,甚或也不能在我们活在地球上的毕生期间完成。但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上面看了贝聿铭的毕业设计和他的成名作,再来看一件作为他公共建筑设计开端的作品:196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整个建筑群雄踞科罗拉多州山顶,外形、屋顶让建筑与山峰融为一体。为使得建筑融于自然,贝聿铭采用当地石材为建筑原料,将砂石加入混凝土中,再用凿石锤进行加工,让其表面露出深粉色。整个建筑看起来,就像是从一个巨大岩石中开凿而成。也正是这次机会,贝聿铭“建筑应该和它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的建筑美学开始逐渐清晰。
“建筑应该和它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
贝聿铭事务所工作了18年的珍妮特·斯特朗博士说:“国家大气中心项目,使贝聿铭第一次有机会探索建筑的艺术。尽管从近处看,还有一些细节显得不甚完美,但他独特的风格和建筑语言仍然熠熠生辉。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不断琢磨自己的建筑美学,做出更加自信和流畅的作品。”接下来,贝聿铭把这些想法和实践继续到了艾佛森美术馆的设计。
当然,贝聿铭的事务所也一度陷入困境,因为1973年波士顿汉考克大厦立面玻璃的脱落事件。
汉考克大厦边上就是圣三一教堂,为了不影响教堂的景观和采光,贝聿铭采用了极简主义的玻璃幕墙设计,使得晴天时大楼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楼体同时清晰映照出一旁的教堂。
惹事的也是这玻璃幕墙。1973年1月起,波士顿刮起一股强风,大厦的玻璃幕墙纷纷脱落。关于此事件各方争持不下,直至1981年终于达成和解。
将贝聿铭从困局里拯救出来,把他职业生涯“稳稳地推到了建筑界的大师”上的,是国家美术馆项目。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这个作品可以看到贝聿铭建筑思想一路而来的延续和发展,平面为三角形,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又造成醒目的效果。内部设计丰富多彩,采光与展出效果好。也是公认的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这也是贝聿铭设计生涯中最得心应手的项目。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一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板,极大程度地保证了空间的灵活性。对普通观众,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自由地感受艺术,不会为艺术所“累”。
开幕式上的贝聿铭
法国总统密特朗因为这座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而喜欢上了贝聿铭的设计,也是在这一年开始,贝聿铭再次开始了跟东方故土的相遇和交集。
这一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邀请贝聿铭来中国,希望他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咨询。贝聿铭建议不要在故宫附近建高楼,以保护紫禁城金黄色琉璃瓦屋顶上的开阔远景。他想另选一址,北京的旅游机构——第一服务局提议在他们管理的某一座城郊公园里中建一座底层饭店。他们将贝聿铭和贝建中带到香山。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下的工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10倍。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贝聿铭很重视这个项目,但香山却算是贝聿铭的伤心地。
贝聿铭说,“饭店没有得到赞扬,尽管我认为本该得到。中国刚开始‘四个现代化’,人们之所爱,要像美国,要像西欧。”
贝聿铭的好友赵无极说:“那时饭店主管是个军人,对绘画与建筑一无所知。在那里,明代图案的地毯上滚着可口可乐罐子。我不想画彩色作品,因为那会破坏整体和谐,饭店主管显然不欣赏我的画作。宾馆欠维护,花园无人料理,真是灾难。人们到处挂上俗气的画,违背了贝聿铭的初衷。”
贝聿铭后来再也没去过香山饭店。有次采访贝聿铭说,“我不再去那里的原因,是他们管理得太糟糕。墙现在也还是很白吧,是吗?我好久没有去过了。”
香山之后紧接着的代表作就是香港天际线了。
贝师在传统、当代,东方、西方间穿行之自如真是令人惊叹啊,奉上我们的膝盖。
这之后就迎来了辉煌之作,卢浮宫改建。1990年,贝聿铭从事务所退休,退休后,他在世界各地做了许多博物馆设计,比如1997年落成的日本美秀美术馆,2006年完工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以及他的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这应当既是他弥补香山之憾,也是他回到生命原点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作品)。
来看日本美秀美术馆:
地上是自然保护区,这里80%的建筑都埋藏在地下。谦虚地隐蔽在万绿丛中,与自然之间本来应有的比例和协调。
最后是回到原点的苏博。发苏博前,再来看下他少年时在狮子林那张照片:
贝聿铭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屋顶上设计了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窗户开在屋顶正中,与斜坡屋顶形成折角,使自然光以折射的方式更好地进入博物馆。同时,为了保护展品在展览过程中免受光线伤害,他在玻璃下面加以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进行调节和过滤,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作设计”的建筑理念。
102岁贝聿铭仙去,在全球留下百座不朽之作,也让贝家15代辉煌继续。我们用今天早上作了一个贝聿铭简史,希望给大家一些收获。
听你说👏
你对贝聿铭的什么作品印象深刻?
你认为他的作品好在何处?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
留言点👍前三名均有赠书奖励!
✏️
通过留言或者后台消息告诉荐见
你的艺术故事线索
被采纳者将获得报酬奖励
荐识
带你见识世界的
美与真知👀
轮值主编 / 小荐
排版编辑 / 南西
未经授权转载图文者必究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后台
荐见美学导师团
(排名不分先后)
🏅
东子
会画画会冲咖啡的老师
深谙艺术欣赏的内功心法
弗兰克
荐群专讲浮世绘大拿
幽默风趣,自成一家
见叔
荐见创始人
致力美学推广的资深媒体人
醉心从佛像中发现美的源头
洛蕾
荐群当家美女主播
专注发现西方艺术史
里的惊异之美
朱军
专业出身的“乐迷老炮”
涉及过国内古典音乐
相关的所有领域
七月在野
文化学者
社群久负盛名的插话师
对艺术史有独到见解
彭志翔
最懂绘画的口腔科医生
遍游海外艺术博物馆
王少波
非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非洲艺术史学者
巫昂
诗人,小说家
主要靠看展看电影
看话剧维持生命体征
大喆
爱聊艺术的设计师
不会讲故事的设计
不是好艺术史研习者
<< 滑动查看荐见美学导师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一个热衷发现和分享美好事物的美学共同体
提供一千种发现美的法门
因为“荐”,让更多人拥有“看见”的能力
让更多人领略到美的深处
和我们一起
听荐幸福,看荐美
猛戳右下角,告诉大家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