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见 | 500岁的时候,达·芬奇他老人家在中国经历了什么......
美是共识,美是见识
荐见第104个
关于美的故事
作者 | 见叔
大约是上个月吧,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了《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大展。不料,这个展览迅速成为被“打假”的对象,卷入了一场口水之争。这场口水仗很多自媒体都加入了,也没分出个胜负。今天见叔我要跳出这场论战的本身,看看到底为什么会整出这么一场戏?而想弄清楚这个,得先弄清楚达·芬奇他老人家这一年在中国经历了些什么?
1
站在一线的打假者是央美一位叫尤勇的校友。他在微博上对自己母校的这次展览发难:“毫无底线,指鹿为马,恬不知耻。”“展品几乎都是存疑的。”并号召大家抵制这个展览。
尤勇的对立面则是这个展览的主办方和价值捍卫者。比如促成这个展览的意大利方代表、意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孟斐璇就出来说,“在全世界,现在公认的达·芬奇原作名画一共是17幅,珍藏在全世界的11个博物馆,移动不了。”这位孟参赞的意思很清楚:达·芬奇老爷子就这么多原作,你脚趾头想也知道你看到的不可能都是原作和没有疑义的原作。在主办方看来,这个展览相当低调和厚道了,它从师承关系出发,同时代的学生画作是可以让你另一个角度看达·芬奇。比起那些一张原作也没有,也打着“大师”名义圈钱的展览,这个展览毕竟还有4件原作(疑似原作)。
不过票价算不上厚道。据说央美是这展全球巡回的第N站。此前意大利威尼斯站的展览门票是10欧元,央美美术馆的定价是120元。不考虑收入水平和汇率因素,出口到中国的达芬奇比原产地的要贵42块。也不能说主办方心黑。120块的门票差不多是所有“大师”级别特展的中国行价。
尤勇的“愤怒”其实是代表了一部分长久以来在被积压的“观展民意”。这几年,艺术展览成了一部分不怕死的资金眼中的投资“热土”。当然这里面,阵亡的粗韭菜也多。一来一去,砸向这里面的“钱”呢就总结出了“道”:要做IP,要做头部。在一个艺术认知能力普遍低下的国家,只有“头部”才能赚钱,连“中部”都会是炮灰。
但“头部”的特点,就是像那位意大利文化参赞说的,少啊!中国人叫得出名来的大师,说来说去,就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莫奈......不少人还是在童年的《忍者神龟》里被强行安利了“文艺复兴三杰”。再就是,就算毕加索这样高产长寿的大师,可供全球流通用作展览的作品也极其有限。
一边是需求。一边是供给的严重不足。怎么办?中国这个神奇市场的特点向来是:你只要有需求,我就可以满足——即使对于无法生产的大师原作——办法总是有的。于是,“大师们”的名作这些年“分身有术”地频频光顾中国各大城市。
三年前的2016年,是“大师们”扎堆来的一年。北京当年有一场据说由雷诺阿家族授权的、展出45幅法国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经典油画的雷诺阿大展,为了增强说服力,主办方据说还请了雷诺阿的曾孙雅克·雷诺阿前来站台。结果看完展后败兴而归的“韭菜们”说,“问了工作人员才被告知确实是法国复制的”,“展厅里灯光基本没有布置,画也挂歪了。”
一个地产商开办的“山水美术馆”2016年举行了号称有83幅毕加索原作、总价值10亿欧元的“毕加索走进中国”展。很快被看过展的人指出展览的实际价值与宣传中所说的10亿欧元不符。不过,山水美术馆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传统:用展览的“天价”标签来加冕“大师们”——投资人们嫌“毕加索”还不够响亮,比起更直接的金钱数字——人们总是对后者更敏感,金钱比艺术更好懂。
两年后,杭州的一场名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的展览,把这个数字推向了20亿美元的新高潮。策展方称这个贝利尼家族是意大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分支。随后又被人扒出,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目录信息里根本查不到这个“贝利尼家族”的收藏记录。而这个家族的收藏已经像前些年的“同一首歌”那样上山下乡,展遍了中国大地。
如果实在找不到原作,也找不到大师们的后裔、神秘的显赫家族的加持,也没关系。“科技”来帮忙。2016年差不多和复制版雷诺阿同一时间,“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就是一个完全没有实物作品的数字展,被人称为是打着大师名头的“PPT展”。不过门票钱一分不少。
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谁都能看出,这是个千载一逢的好生意。但被多数人忽视的是:好生意里面还藏着更大的“生意”。
2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主角。
央美美术馆《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展览的主角是这张《达·芬奇卢坎肖像》。
而这件作品的背后,还有一个主角,名叫尼古拉·巴尔巴泰利(Nicola Barbatelli)。就是这位相当英俊的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男子。正是后者发现了前者。
早在十年前,巴尔巴泰利同学还是一位籍籍无名的民间史学爱好者,主要领域是中世纪历史。专业地位可能相当于天涯BBS欧洲中世纪版的版主。
有一天,巴尔巴泰利在意大利南部一个名叫布拉达诺的小镇中,研究一户贵族人家的档案文件和收藏的画像。突然,他发现一幅长60厘米、宽44厘米的中年男子侧身像。画中男子长着长鼻子,双目敏锐有神,头戴饰有羽毛的帽子,蓄着浓密灰色络腮胡,一直下垂到胸前。巴尔巴泰利立即根据画面标注的时间和档案文件判断:此人就是大家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达·芬奇。
这个发现的时间点很有意思。众所周知的是,全世界公认的达·芬奇自画像迄今只有一幅,就是收藏在都灵博物馆皇家图书馆内的用红粉笔描绘的老年达·芬奇像。但2009年那一年一前一后,几乎同一个时间点,意大利接连冒出来两件达·芬奇自画像: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达·芬奇一生的形象终于被串连了起了,圆满了。
先是一名叫皮耶罗·安杰拉的记者在意大利RAI电视台一档名为《尤利西斯》的科技节目中称,他在达·芬奇的手抄本《飞鸟录》发现文字下面隐隐约约有只鼻子,于是他请专家运用电脑技术把文字变浅消失,让肖像完全展露出来:画像上的男子正值壮年,留着长发和短须,目光深邃。他认为这是达·芬奇1482年到1489年(30岁到37岁)期间为自己画的肖像,后来这位天才又在这本手抄本上继续写字,自画像最终被密密麻麻的文字遮盖。
同时上场的就是今天的这位主角:尼古拉·巴尔巴泰利。和那位记者不同,巴尔巴泰利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发现将成为他一生的使命。可以吃一辈子的使命。但这张《达·芬奇卢坎肖像》从一面世就质疑不断。先来自媒体,英国《泰晤士报》调侃说,画中人一度被认为是伽利略。
“我一眼就看出不是伽利略!画中人的姿势、风格和绘画技巧,都让我想起达·芬奇的画像。”巴尔巴泰利坚决反驳,并称,“画像背后有倒着写的意大利文Pinxit Mea,这是达·芬奇的签名标识,符合他习惯从右到左‘镜像’书写的特征。”
因为这个发现,巴尔巴泰利成了意大利卢卡尼亚古代人民博物馆的馆长。尽管这家博物馆被一些人细谑为“这个农家乐一样的博物馆”,但对一个民间史学爱好者来说,有了一个博物馆馆长的头衔,就好办事多了。
Nicola Barbatelli所在的卢卡尼亚古代人民博物馆
总之,《达·芬奇卢坎肖像》就成了巴尔巴泰利同学的毕生事业。他接下来的任务,是要把这件作品推向全球。展得越多。曝光越多。这幅作品就越接近于“真实”,至少在价格上——这本身就是生意的一部分。
但巴同学的推广之路相当坎坷。他想用它敲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伦敦国家美术馆这些大馆的大门,结果门都没有。就连在家门口展览,也遭遇了不少敌意。意大利艺术史家维托里奥·斯加比(Vittorio Sgarbi)明确反对它在都灵展出,甚至表示要告到议会,他认为这张画只值2000欧元。
意大利艺术史家维托里奥·斯加比炮轰巴尔巴泰利发现的《达芬奇自画像》是一个骗局
他也试着曲线救国,先在像马耳他这样的欧洲小国打开出口。结果马耳他大学明确拒绝批准该肖像作为焦点的展览,理由是马耳他大学的艺术史部门对其是否是达芬奇自画像表示怀疑。
直到2013年,巴尔巴泰利终于发现了一个热情又富有的市场。这一年,济南的山东博物馆有个展览名叫“欧美经典美术大展”。我们的巴同学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让这幅争议重重的《达·芬奇卢坎肖像》挤进了这个展览,并成为当仁不让的全场明星。不少济南观众排队达3小时只为一睹“真迹”。火成什么样?你们看这张图就知道了。只是,细心懂行的观众注意到,这幅木板油画里的达·芬奇的帽子比最初发现的版本上多了一根白色羽毛。
有了这次在13亿人口大国的亮相,《达·芬奇卢坎肖像》就有如正式拿到了“通行证”。2015年,它去了趟台北。但似乎台北之行不是主要目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告诉内地观众这样一个事实:这幅作品“市价超过2亿欧元”。
两年后,它又混进了那个和它一样争议重重的上海贝利尼家族展上。不过,这次同样的肖像,竟然成了一幅布面油画。帽子上的白色羽毛也不见了。
2019年,达·芬奇逝世500周年,达·芬奇、和达·芬奇相关的一切都将闪耀。巴尔巴泰利和他的《达·芬奇卢坎肖像》也不例外。他到底发现了几幅达·芬奇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是他的奇迹。
3
这次,巴尔巴泰利找到了中央美院。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本地协会出面牵线搭桥。
这也是这次论战的“焦点”所在。事实上,这一年达·芬奇在中国早不止逛一圈了。连沈阳这个艺术的15线城市也被他老人家光顾了。就在央美这个展览开展前不久,万达地产主办的《天才达芬奇500 年》全国巡展沈阳站在沈阳万达公园one开幕。因为万达是金主嘛,当然达·芬奇要屈尊为金主爸爸站台了。这个达芬奇展览的主题是:万达地产文艺复兴——万达让艺术与地产相融合。
别说《达·芬奇自画像》了,这趟中国东北之行,连《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都来了。
但人们早都见怪不怪了,没人会去深究和挑剔一个商业机构攒的商业展览里面有多少问题、破绽和笑话。但央美美术馆不同。从它的官方介绍也看得出来:以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研究精神为背景的,具有一流的展示水准和严谨学术风格的国家级重点美术馆。首先它是个公立艺术机构,其次它代表着央美的学术研究水准。尤勇们的愤怒有一半来源于此。
巴尔巴泰利看中的显然也是这点。要为《达·芬奇卢坎肖像》正名,央美的这次展览,相当于在“通行证”上“开了光”。
昏暗的央美展览现场与众多达·芬奇学生作品
一个重量级的展览。一件打了问号的《达·芬奇卢坎肖像》当然成立不了。这就需要“策展”。
策展人当然是我们的巴尔巴泰利。为了让《达·芬奇卢坎肖像》不孤单,巴尔巴泰利找来了另外三件疑似原作和它作伴。一幅是《男子头像》的素描,一幅是名为《为“安吉亚里之战”所绘习作》,还有一幅《抹大拉的马利亚》。它们的名字后面都被标注了:(传)。
“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大展上的达芬奇素描《男子头像》
“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大展上的《为“安吉亚里之战”所绘习作》
巴尔巴泰利和《抹大拉的马利亚》
但这还不够。巴尔巴泰利又从民间找来了几十件私人收藏,这些藏品当然不是达·芬奇自己的,而是出自达·芬奇的徒弟们。历史记载达·芬奇曾经有两个阶段住在米兰,并开了画室,他的画室像学校一样,邀请一批年轻艺术家并培养他们。后来市场上达·芬奇画作供不应求时,这些徒弟们就一展身手了。
这样一来,展览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达·芬奇展,也不是疑似达·芬奇作品展,而一个充满着“学术形象”和“研究态度”的师生展。巴同学说,“通过研究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确达·芬奇画派的一些技巧”。
但即便是达·芬奇学生的作品,也被观众挑出不少毛病。一名网友说,“两幅达芬奇最爱的弟子沙莱(Salai)的作品,全都不堪入目。好像达芬奇手把手传给沙莱的晕影法给策展人吃了一样。而且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初学者的画法,就好比沙莱精分成了北方沙莱和南方沙莱一般。”
不过,这些小瑕疵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达·芬奇卢坎肖像》就这么默默成了最低调的主角,被小心翼翼地包裹在绿叶丛中。包裹在了一家中国“国家级重点美术馆”的中心。
达·芬奇不只是巴尔巴泰利一个人的“私货”。那个率先推出总价值10亿欧元“毕加索走进中国”展的“山水美术馆”早在2018年就赶早抢了“达·芬奇逝世 500 周年”的头筹。还是地产商的脑洞大,他们推出的这个纪念大展的名字叫“达芬奇与鲁班艺术科学国际大展”。
这个牛逼的策展角度再次绕开了“没有作品怎么能办一场主题展览”的硬伤。“意大利的鲁班”VS“中国鲁班”,有才啊!作品不够,模型、光影来凑。
但为了证明这是一个严肃的商业展览,主办方请出了杀器:达芬奇真迹《美丽的公主》。以至于许多展览软文的标题都是这样写的:
而《美丽的公主》有另一个名字——《穿文艺复兴时装的 19 世纪德国少女的肖像》。19 世纪!比达芬奇所在的年代晚 300 到 400 年。拍卖行也不敢说这是这又是件达·芬奇原作。1998 年纽约的 Kate Ganz 以 21850 美元(含交易费)的价格从佳士得拍卖行购得这幅绘制在羊皮纸上的画作时,佳士得给它的标记是“19 世纪初,可能是德国作品。”9年后,这位买主,竟以更低的价格转卖给了现在的收藏者 Peter Silverman。2011年底伦敦国家博物馆的达·芬奇大展上也拒绝收入这幅画作。
2015年,英国著名的艺术品伪造者绍恩·格林哈尔宣称这是他的作品,画中的“公主”不过是一个郊外超市的女收银员,画纸则是一份1587年的政府文件。这位2007 年入狱的专业造假者曾通过伪造的艺术品获利约 1.5 亿美元的巨额收入。
这些在江湖中多年漂泊沉浮的“达·芬奇画作”,和巴尔巴泰利们最终都各显神通地来到了中国。并登上了各种公立、私营美术馆的大雅之堂。
它们都把中国当成了演技角斗场。都要到中国来寻找一张合法”出生证“。这个地方,我们对“真”或“假”没那么在意。
荐友说💬
郑忞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我现在怀疑他们在同一展柜中展出的所以标示唐代绢画的作品,都是复制品。
邵老师
看颜色是不大对,粉太厚,郑忞拍照是很认真的,博物馆不讲清楚太过分了。当时可以辨别一下绢底的破损是画出来的还是人工做的,或者自然破损。我二十多年前在新疆博物馆看过展出,不知是不是原作,当时也没相机,印象不深了,在北京从2014年丝绸之路展以来有三个展看过几件,颜色都非常鲜艳,用的颜料和现在的复制品不一样。现在国博的新疆文物展还在展,有至少一件吧,到9月9号好像。
郑忞
出于保护的目的,展出复制品是可以接受的,不过需要如实告知,我对博物馆这种不诚实的行为相当不满,也许这不是个例。
邵老师
一般还是会写清楚的,更常见的情况是博物馆雇员没有鉴定能力,年代、工艺、门类都有定错了的。现在这种临时主题展更是萝卜快了不洗泥,领导一挥手,恨不得一个月就办出一个展,难免错误百出。
国外某大馆一个策展人四年办一个展(然后还要歇好几年构想下一个展),国内某大馆要求每个策展人一个办四个展。
大黄鸡
没事,应该有一堆领导排队等着展出自己的大作吧。
郑忞
搜了老半天,找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官网,微信搜索找到一个公众号,不过许久不更新了,微博账号也是大半年没有更新,只能先给他们留言等待处理,结果不知会如何,内心希望不要再出现这样的乌龙事件。很抱歉歪楼和刷屏。
添加荐见小书童(微信号:jianjian2018-001)为好友,加入荐群,这里也会出现你说的话……
听你说👏
达芬奇展的争议里暗藏着私人藏家、是非藏品、国外展览中介、国内公立机构之间的利益暗涌,你怎么看?
另外,如荐友说里提到的,
除了商业大展外,因为这些年的文博热,
大量国有博物馆在上马各种大展时也经常萝卜快了不洗泥,拿复制品当真品展出,同时不作交待。
这些展览乱相,你怎么看?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
留言点赞👍第一名将获得👇
《中国艺术与文化》
奖品由“后浪出版公司”提供。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古老的、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
通过留言或者后台消息告诉荐见
你的艺术故事线索
被采纳者将获得报酬奖励
荐识
带你见识世界的
美与真知👣
排版编辑 / 施冬雅
未经授权转载图文者必究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后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一个热衷发现和分享美好事物的美学共同体
提供一千种发现美的法门
因为“荐”,让更多人拥有“看见”的能力
让更多人领略到美的深处
和我们一起
听荐幸福,看荐美
邀请你加入「 荐见美学社群」
泛艺术爱好者置顶之选,7000+人在此聚集
让你的生活美术馆365天不打烊!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我们!
👇
猛戳右下角,志趣相投的我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