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王宪武,噜姑村1777名村民最需要的人!
清晨的噜姑村山雾迷蒙,像往常一样,王宪武早早起了床,收拾好药箱,去给村里的几名患者做定期检查。10余斤重的药箱,已成为12年来陪他行走村中的“老伙计”。
位于禄劝县翠华镇北部偏远山区的噜姑村,因坝子四周山色苍翠而得名。这个如诗如画的村庄,几十年前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基本靠肩挑、背扛、马拉。遇到病痛了,因为离医院远,多数时候靠硬撑。
今年38岁的王宪武是一名乡村医生,是村里为数不多愿意留下的年轻人。2010年,他报名成为一名大山里的乡村医生。5年前,妻子何敏也放弃了外出务工,和王宪武一起留下守着卫生室,服务乡亲们。寒来暑往,夫妻俩穿白大褂走村入户的身影,就是噜姑村1777名村民的安心所在。
王宪武入村随访
“村里不能没有医生”
有些坚守,看似平淡无奇,却往往需要奉献自己的整个青春。
乡村医生待遇低、风险大、任务重,为何一干就是12年?“起初,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我学医是为了方便照顾她。后来,是因为村里不能没有医生。我喜欢乡亲们叫我‘王医生’。”王宪武笑着说。
王宪武和他的“老伙计”——药箱
1984年出生的王宪武,父亲早年过世,母亲一人把他们兄妹四人拉扯大。“这些年,我妈累出一身病。”高中毕业后,他没有像大多数同龄人那样外出务工,而是选择留下,在家务农、照顾母亲。
“三天两头往医院跑,一年基本上有大半年都在医院。”自然地,王宪武也就成了村里卫生室的常客。2009年,村里的乡村医生离世,村里没了医生,村民买药都要到镇上去。“买个药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单边至少1个小时,太远了。”王宪武切身体会到村民的“看病难”。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里萌生出来——当一名乡村医生。
王宪武(左)为老人检查身体
25岁那年,王宪武向村委会递交申请书,申请成为噜姑村的乡村医生。“当时一起申请当村医的有5人,最后只留下1人。”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王宪武被派到翠华镇卫生院学习。噜姑村到翠华镇,10多公里山路,王宪武每天骑着摩托车早出晚归,为的就是能考第一名,留在卫生室。
异常艰辛的一年,王宪武顺利拿到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正式上岗。
4间不到10平方米的平房、4张木床,是王宪武刚到噜姑村卫生室时的景象。报到第一天,还没等他清点完采购回来的药品,卫生室外就有不少村民等着买药、看病。那是2010年10月1日,是噜姑村卫生室时隔一年后再次接诊的日子,村民们眼里的热切,直到今天还留在王宪武脑海里。
王宪武为病患输液
“背上药箱,我就是医生;放下药箱,我就是农民。”当时,乡村医生的补贴并不高,满打满算,一年下来也就2万多元。与在外务工的同龄人相比,王宪武夫妇的收入相差甚远。为了补贴家用,王宪武还种了10亩玉米、养了6头牛。不仅如此,他还兼着村委会的一些事务,时不时就有人打电话找他,手机铃声响个不断。
2017年9月结婚后,妻子何敏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说服父母,提起药箱也当起了乡村医生,当时正是禄劝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虽然家离卫生室就2公里,但为了方便村民看病,节约大家的时间,夫妻俩把家“搬”到了卫生室,大女儿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说起这些年对家人、孩子的亏欠,王宪武轻叹一口气,沉默几许,继续笑着说:“我们从没想过离开这里,也不想放弃乡村医生这个职业。”
王宪武夫妇为村民检查身体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噜姑村有200多人在外务工,返乡务工人员的入户排查工作,又落在了王宪武夫妇的肩上。整个春节,王宪武夫妻俩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驻村队员一起,不是在入户排查、测体温的路上,就是值守在村委会的各个卡点。“说实在的,刚开始几天还挺害怕、挺担心的。”王宪武说:“我是医生,别人可以后退,但我不能后退。”
“救人是第一位的”
藏在大山深处的噜姑村是省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开展之前,村里没有硬化路,村民大多住在土坯房里,靠种地为生。王宪武骑着摩托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翻过一座山,越过一道弯,日复一日往返在山间,为村民看病、送药。
2016年6月的一个午后,正在给病人输液的王宪武突然接到电话,大噜姑村村民李德富出车祸,情况危急。王宪武立即安顿好输液的病人,一边给翠华镇卫生院打电话,一边骑上摩托车往出事地点赶。
“赶到现场后,人是救出来了,但呼吸已经很微弱。”王宪武立马对李德富进行急救,几分钟后,李德富逐渐恢复意识。20多分钟后,救护车赶到,李德富被送往县医院。
“当时我就想,要是我有车,就能更快地把病人送到医院。”经历了这场生死急救,王宪武决定买车。
王宪武夫妇外出随访
车,要买,但钱不够。当时,王宪武当乡村医生6年,存款不到10万元,还没舍得把家里的房子修整修整,就拿出6万元做首付,贷款5万元把车买了。
一般有孩子的家庭,为了方便孩子,车里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小朋友的东西,比如玩具、抱枕,但王宪武的车里没有。“东西太多,患者就不好坐。”王宪武说。几个月前,在一次入户的路上,前面的大卡车碾起地上石子砸到了王宪武的车,前车窗被砸出一条长长的裂痕,拖了很久也没有去维修。“没时间啊,最近疫情反复,卫生室走不开。就是有点难看,也不影响驾驶,过几个月再去修。”他说。
买车之后,王宪武比之前更忙了。邻村有人误食农药,他开车火速赶到,应急处理后就赶紧把村民往县医院送,村民的命保住了;村民干农活不慎砍伤手指,他把伤者送到县医院,因为救治及时,村民的手指保住了,现在也能正常干活了;产妇夜里突发情况,要送往医院,他开着车连夜把产妇送到昆明,返回时天已经亮了;村里患慢性病的老人买药不方便,他就当起“快递员”,义务帮老人送药上门……买车5年多,行程超过12万公里。
王宪武夫妇外出随访
说起这些,王宪武面带笑容,特别有成就感。他把那些惊险、辛苦、不易说得稀松平常,其中的凶险和恐惧,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人命比天高,救人是第一位的。”在王宪武看来,救人是医生的本职,把自己的车当“救护车”理所当然。村民们并不知道,5万元的车贷,王宪武3年多才还完,每月1000多元的油钱对于他们一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们在这里的意义就是护着他们”
除了日常诊疗服务,王宪武和何敏还承担着村里184户建档立卡户的家庭医生随访工作,每季度随访一次。这天,他们来到大水塘村的杨文光家。
还没等王宪武停好车,杨文光的老伴就迎了出来:“王医生,来了噶。”在这个人口将近1800人的村落,乡邻间都特别亲切。
“叔叔,最近身体咋样?你先躺着,先看个心电图。”夫妻俩一边帮杨文光做检查,一边讨论两位老人最近的身体情况。杨文光患有高血压,最近几年都是王宪武夫妻俩帮忙买药、送药。有了他们的帮忙,这些年来血压控制得不错。
王宪武为老人检查身体
20多分钟,随访结束。临走时,腿脚不方便的杨文光拄着拐棍把夫妻俩送上车,杨文光的老伴还用塑料袋装了几个大馒头塞给何敏。夫妻俩婉言谢绝,开着车到下一家随访。
作为乡村医生,夫妻俩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多的是防病、管病。
噜姑村有14个村民小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71人、慢病患者134人,王宪武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熟知乡亲们的家常冷暖。“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平时看病或者随访时发现什么情况,我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家属,或者直接带他们去镇上或县里医院看病,村民的健康才是第一位的。”按理来说,行医这些年,王宪武的经验很丰富了,足够为村民提供基本的诊疗服务,为什么他还要把病人往外“推”?王宪武解释说:“本事再大,也要运用先进仪器诊断,才能对病人好,不能耽误了病人。我们在这里的意义就是护着他们。”
王宪武夫妇外出随访
才当乡村医生不久,建档立卡户李德华因为从高处摔下昏迷不醒,家里没钱看病,王宪武把好不容易凑够的药品采购钱3600元塞到家属手里,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王宪武带着村民张有林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病,及时检查确诊了张有林的病情。看病的医生说:“遇到这么负责的乡村医生是你的幸运,要是再拖几个月,这病就治不好了。”村民曾怀梅的母亲腿脚不便,王宪武每天忙完卫生室的工作就到家里给老人输液,输完液还要观察半小时才回去……12年间的件件小事,让王宪武和村民的关系从信任到依赖,他也从村民的一次次感谢中感受到“医生”两个字的重量。
“686868”是王宪武特意选的短号码,为的就是好记。这串数字就像村民和王宪武之间双向奔赴的“密码”。
去年底,王宪武夫妻俩贷款建了新家,离卫生室仅几百米。能把老人、孩子接到身边,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对于自己热爱的职业,夫妻俩也有明确的规划:“多学点本事,就能多救一名患者。我们今年打算参加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资格证考试,还想到镇上学习做B超,也希望卫生室还能添置一台心电图检测仪。”
平凡而坚韧,纯粹而质朴,王宪武想一直坚持下去,支撑起乡亲们健康生活的希望。
随评
以榜样力量
推动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
大海
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持久的精神动力、奠定更加明确的价值遵循。增进村民的品格重塑、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是新时代广大乡村培本固元的“铸魂工程”,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重大意义。
在乡村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离不开榜样力量的有力支撑。乡村医生王宪武就是这样一位先进榜样,其12年来投身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人生历程,处处反映了他在平凡中追求不平凡的精神力量,折射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光辉。
扎根乡村、无私奉献,表达了他对初心使命的不懈坚守,对乡土、对国家的深沉爱恋;冲锋在前、勤恳工作,反映出他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不变的敬业情怀;脚踏实地、坚守医德,彰显了他的诚信品质;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体现了他的友善精神……通过对王宪武医生先进事迹的细细品读,人们不难在感佩之余产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树立起从小处着手、久久为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方向。
王宪武医生的不懈坚守、勤恳工作,救治了许多父老乡亲,他的诚信品质、友善精神影响了更多的人。这同时也在提示我们,在新时期发挥榜样力量,推动广大村民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植根乡村、放眼基层,发挥优秀基层干部、乡村好人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事迹亲、感召力强的特点,在他们中更好地发掘先进事迹、树立示范典型。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形成联动机制,汇聚各种正能量,将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各级各类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恪守践行、代代传承。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