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好书 | 科普书籍必读(四十九)

首都科普 首都科普 2022-09-25

你知道类星体吗?这些天体又远又亮,中心是黑洞,我们可以利用黑洞进行时空穿越吗?




本期“科普书苑”栏目,继续为大家带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中的科普好书《追逐类星体》,带你追寻宇宙边缘的风景。





内容简介

类星体,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被誉为现代天体物理学四大发现之首。类星体发现于1963年,半个世纪过去了,关于它的重重谜团仍未解开。

宇宙中最遥远的天体,以黑洞为核心,拥有超光速喷流,直径只有银河系的万分之一,光芒却相当于一千亿个太阳……类星体种种不可思议的特征让天文学家们无比着迷。类星体是怎样被发现的?天文学家们如何对它进行观测?什么是黑洞?现代天文学有哪些研究领域?天文学家的工作和生活是怎样的?相信您读完本书,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作者简介

何香涛,河北束鹿(今辛集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年时爱学数学和物理,却走上天文之路,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第一批教师。改革开放后,又成为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天文学者,接触到了类星体研究这个领域,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天文学会理事长。当选第七、八、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独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与美国基特峰国家天文台台长共同获得美国天文学会的国际观测奖。曾荣获中国天文学会2014年度“张钰哲奖”。




 精彩书摘

类星体的命名还有一段有趣的过程。类星体被发现之后,人们都从射电源上去寻找此类天体。这些射电源的对应体看上去和普通的恒星一样,所以被命为类星射电源。类星射电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紫外辐射很强,颜色看上去很蓝。根据这一特点,天文学家开始用光学方法去寻找这类天体。

二战时期使用过的雷达

开创射电巡天观测的剑桥大学射电天文望远镜

不久发现,用光学方法找到的这类特殊天体,很大一部分没有射电辐射,或者射电辐射强度很弱。于是,人们把这类天体称作蓝星体。事实上,很多恒星的颜色也很蓝,例如白矮星,它们的光谱能量分布和类星体很相似。这就是为什么格林斯坦在寻找白矮星时找到了类星体。

天鹅座A的射电喷流图

很快,天文学家们就意识到,类星射电源和蓝星体应该属于一类天体,尽管它们的物理本质当时尚不清楚。于是,为它们共同起了一个概念不明确的名称——类似恒星的天体,英文是“quasi-stellar object”。在一次得克萨斯州举办的相对论天体物理学讨论会上,记者要报道这一新的发现,但认为新天体的名称太拗口了。一位华裔美国天文学家立即给这种天体起了一个响亮的英文名字“quasar”,这个人便是丘宏义。丘宏义是留美学者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在中微子天体物理学方面建树颇多,称得上是开拓者之一。后来,他主编了一本关于恒星演化的文集,被人批评为错误百出。丘宏义咽不下这口气,开始打起了洋官司。从此,他忙碌于官场,不再写天文文章。但丘先生多才多艺,而且还做得一手好菜,不写天文文章可以写菜谱。

钱德勒X射线天文台与我国古代发现的蟹状星云

美国的《天体物理学报》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天文学杂志之一。它当年的主编是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这位美籍印度天文学家是1983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思想却比较保守。在他任主编期间,一直不允许“quasar”一词出现在《天体物理学报》上。不过,这个新词越来越流行,终于被国际上正式采用了。

“quasar”一词在日本被翻译为“凖星”,在中国台湾被翻译为“魁煞星”。“魁煞星”是由台湾著名学者、原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号称“台湾四大公子”之一的沈君山先生定名的。我认为这个音译名颇为精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们努力了将近半个世纪,至今仍然降服不了这个“魁煞恶神”。

开普勒的老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厄正在进行观测


项目简介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自1998年设立以来,已连续评选二十多年。该项目立足北京、面向全国,重点扶持原创、新颖、有时代感的原创及翻译类科普图书、新媒体融合选题,形成了一批具有北京特色、受社会公众欢迎的优秀科普作品。


点击下方 “近期文章” 回顾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