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科协主席李静海院士接受《科技日报》专访:团结首都科技工作者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首都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首都科普 2022-09-24

7月13日至1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当选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委员会主席。李静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五年,北京市科协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和关于科技创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团结带领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坚持首善标准 推动首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这个历史节点,您当选为北京市科协新一届主席,您认为未来工作将面临哪些新形势和新要求?
李静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要求,明确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协组织承担着光荣的使命和重要的责任,科协事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党中央明确了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研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与产业加速融合,科研、生产、市场转化过程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强势崛起,科技创新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更加凸显抢抓先机的重要性。
今后五年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北京将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着眼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市科协将根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坚持科协组织“四服务”职责定位主动融入首都发展大局,团结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首都高质量发展实践,为北京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弘扬科学家精神 强化首都科技界思想政治引领


记者:在强化科技界思想政治引领方面,科协组织应该如何发力?
李静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市科协紧紧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推动科协组织融入首都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市科协将坚持以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基础,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宣传党对科技事业的重视支持和对科技工作者、科技团体的关心关爱,增强科技工作者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以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建立健全科技社团党的组织工作机制,完善党建特色活动资助机制和择优激励机制,把党的意志和主张贯彻落实到科协工作全过程,实现社会组织中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技界价值引领,坚持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用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持续完善润物无声的科协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积极推动科学家精神从科技界走向全社会,涵养优良学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记者:弘扬科学家精神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北京市科协将开展哪些具体工作?
李静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形成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在建党百年之际,科学家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充分信任,为加强科技界思想政治引领指明了方向。深入理解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也将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北京科技资源富集、创新氛围浓厚,具有将科学家精神延续传承、发扬光大的良好基础。市科协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构建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科协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科学家精神真正成为首都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示范引领;发挥科学家精神北京宣讲团的重要作用,面向社会开展宣讲选树首都科技界典型代表,借助北京榜样、道德模范、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评选表彰,宣传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优秀科技工作者;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运用生动案例和创新方式,面向高校和中小学开展科学家精神宣传活动,用好用活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青少年中赓续创新奋斗的科学家精神根脉。




推动高水平学术交流 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记者:学术交流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科协在推动学术交流方面计划开展哪些工作?
李静海:学术交流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科协组织和所属学会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目前,市科协所属学会、基金会231家,注册个人会员43万人,这些组织和个人是繁荣首都学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力量。
我们将着力提升首都学术凝聚能力,加大对基础学科学会的支持力度,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围绕发展所需,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发展,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推动成立集成电路、碳中和、医药健康、智慧农业、新材料等新型学会,优化首都学会布局。发挥在京高校院所、企业、医院等创新主体作用,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形成央地协同、政企结合、研产融合、国际合作的创新格局。强化高端学术引领能力,主动融入中关村论坛、服贸会,把握科学前沿和新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学会开展高端化、国际化学术交流,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坚持以学术引领创新,聚焦区域产业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办好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推动学术成果扎根基层应用转化。
市科协将坚持“开放、合作、包容”的理念,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发挥首都优势,持续吸引国际科技组织在京集聚,推动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京开展,加强具有科协特色的民间国际科技交流,融入开放创新生态网络。拓展与国外友好城市科技交往,实施开放型“海外智力为首都建设服务行动”,建设首都海智科技创新联盟,升级打造首都海智“创新链接”、海智摇篮、海智讲堂等,加强北京地区国际化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提升国际影响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记者:在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北京市科协将开展哪些工作?
李静海: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布局。一头抓能给行业下定义、定标准的头部企业一头抓大量崭露头角、有活力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培育更多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和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市科协将对标党代会提出的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特点,以“千人进千企”工作为牵引从在京高等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有针对性地征集遴选科研人员作为产业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产品等方面的难题,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扎实服务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高质量完成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推动建立科技成果分类多元评价体系。围绕“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围绕区域发展和企业创新需要,优化工作布局,着力打造“科创中国”北京样板间,努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按照“一区一策”原则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创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高端学术会议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落地。促进科创与双创融合,以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
织密科协组织网络,以“做优学会、做好高校科研院所科协、做精园区科协、做实企业科协、做大市科协联络圈”为目标,推动央企、市属国有企业、民营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服务类企业等成立科协组织,推动互相赋能。市科协将持续开展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研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构建、惠企政策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形成政策建议,以推动制度创新助力企业创新活力释放。

记者:在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北京市科协将如何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李静海:首都科技工作者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最宝贵资源和主力军。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服务保障,把更多优秀人才团结集聚到首都发展事业中来。
市科协在推动首都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绩。要进一步完善科协组织体系和人才工作体系,建好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推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打造梯次合理的首都战略人才队伍,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具有首都特点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分类开展“4+4”人才服务,重点突出对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展工程师职业生涯全周期服务,创新海外科技人才服务模式,构建创新生态。积极推动优质人才服务资源向企业和园区倾斜,打通创新资源下沉通道,建设学术氛围浓厚的引智园区、院士专家指导的专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园区、人才培养成长的精英园区,为企业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搭建舞台、营造生态。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厚植创新文化土壤


记者:《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8%。请问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李静海:科学普及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4.07%,增幅居全国首位。为实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的目标,市科协将以“科技馆之城”建设为引领动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科普工作
我们将努力构建社会化科普大格局,充分释放社会科普资源,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中的科普资源向社会开放,引导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增加科技内涵。利用有条件的工业遗产、闲置资源、主题公园建设科普基地,推动千余所场馆基地做优科技教育体验;加强“数字科技馆”建设,通过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市民实现“掌上畅游科技馆”,到2025年,实现打造100+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示范项目,推动1000+场馆基地做优科技教育体验,动员10万+科技志愿者参与科普服务的目标。


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科普需求,市科协正在建设科学传播融媒体平台,做强新媒体平台科普垂类,培育一批精品传播品牌,构建一体化融合传播矩阵重点培养青少年科幻人才,支持创作优质科幻作品,积极开展北京青少年科幻教育国际论坛等科幻嘉年华系列活动,助力北京科幻产业健康发展和人才集聚。
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大重点人群,市科协还将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扶持远郊区基层农村科普,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薄弱地区,促进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均衡提升,为首都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转自:北京科协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记者:马爱平)


点击下方 “近期文章” 回顾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