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堂《走进大观园》合集
《红楼梦》作为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得舆《京都竹枝词》甚至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读不尽的《红楼梦》,如同一处庞大而精巧的园林,处处设景,步步留心,反复徜徉却仍然无法走出重重迷雾。如果此时面前出现一位熟稔红楼的导游,为您点拨巧思,引领您穿越其中时而俯瞰、时而细观,看到的将是怎样的风景和气象呢?
今天,我们就邀请中央民族大学的曹立波教授为您担当这样一位导游,与您共同游历看不完道不尽的大观园。
曹立波教授将从一处轩馆、一位红楼梦中人、一个经典故事入手,“一景、一人、一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从一个独特的切入点独具匠心地凝练出12讲内容。
您可以跟随曹教授的讲述,身临其境穿越在大观园里,聚焦《红楼梦》这部一百二十回章回小说的语言、结构和情节方面的艺术成就。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