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为何迟迟不现身?美国人发现,解放军竟然在玩新赛道
轰-20隐身战机国内外网站上也已经喊了十几年了,而且自2016年中国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对媒体宣称中国正在研发新一代远程轰炸机,到现在已经过去8年的时间。当时马晓天所说的新一代远程轰炸机,被普遍认为是轰-20,而在近些年解放军的空军宣传片中,也出现了疑似轰-20的影像,但奇怪的是,直到现在轰-20依然没有任何服役的消息。
近日,据美国《大众机械师》网站等媒体谈到轰-20时,表示轰-20迟迟不交付,似乎是在进行重大的改进,以适应新环境下的作战模式的变化。也就是说,解放军的武器发展思路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轰炸机领域似乎是在“换赛道”玩。
那么这里的“换赛道”玩具体指什么呢?
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明白轰-20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以往说起轰-20,都将它比作中国版的B-2隐身战略轰炸机,B-2隐身战略轰炸机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进行核三位一体的战略威慑和打击,也就是挂载核武器进行远程的核打击和核反击。
但从美国人使用B-2的经验以及当前武器发展的趋势发现,所谓的利用类似B-2这种隐身战机进行核打击和核反击并不具备多高的效费比和价值。
因为当前的核武器发展,海基弹道导弹核潜艇是最具核威慑力和核打击能力的手段。弹道导弹核潜艇潜藏在水下,隐蔽性极强,搭载着至少12枚以上的洲际弹道导弹,每枚导弹都有3-12枚分导式核弹头,单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就能够打击近至少36个大中城市,多的能够达到数百个。
而类似B-2这样的隐身轰炸机,首先要从机场起飞,其次还要不远万里的飞到敌国领土进行打击,而且载弹量也很有限,即便打击多个目标还要多次转场。可以发现,在B-2隐身战机起飞前,机场可能被对方摧毁,那么战略核打击或者反击也就无从谈起。即便起飞后还要突破对方的层层拦截,即便自身具备隐身能力,但长时间的飞行无异于大大增加了对方探查发现自己的概率。好不容易侥幸到了对方领空,还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飞过去进行打击,效率太低。
综合来看就是类似用B-2这种隐身轰炸机进行核打击和核反击任务,实际上是伪命题,出力不讨好,效费比和任务成功率还不如陆基核武器。比如核发射井有着坚固的防御工事,生存力很强,还有强大的核弹头装载能力。陆基机动核武器,比如中国的东风-41、俄罗斯的白杨-M,凭借机动能力,对方也很难第一时间侦知所处的位置,而且也没有场地的限制,有块空地就能发射导弹。
所以有用B-2打核武器的钱,还不如去发展陆基和海基核力量。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轰-20迟迟不现身,很有可能是修改了原先的设计方案,从战略核打击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执行常规打击任务。
这可不是胡乱猜测,解放军最新锐的轰-6N远程轰炸机,可以携带射程1500多公里的反舰弹道导弹,也可以携带射程800公里的鹰击-18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各式巡航导弹。这样轰-6N就可以在防区外的安全距离进行对地、对海的打击,可以有效威慑类似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关岛等陆上基地和军港。
假如轰-20也与解放军的这些武器相结合,那么凭借轰-20的高隐身能力和高机动能力,那无异于是对付水面舰艇和陆地各类目标的空中杀手,防不胜防。战略价值和效费比远远的超越了那出力不讨好的核威慑能力。
实际上,目前的解放军就是这么做的,而且也已经不再局限于在有人驾驶的飞机上。在解放军的大型无人机上,已经发展出了反舰、预警、侦查、加油等各种型号,尤其是类似于攻击-11、暗箭无人机这类具备高隐身能力的无人机,更是解放军重点发展的目标。
回过味来的美国人,实际上也在走这样一条道路。目前美国B-2轰炸机的继任者B-21就是这样的设计理念。它体型相比B-2更小,但造价更便宜,作战任务以反舰和对陆打击为主,虽然也兼顾搭载核武器的能力,但实际上核打击能力已经居于诸多任务的末尾。
目前我国面对的周边威胁,最大的就是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和亚太地区的基地,轰-20转换赛道带来的战略价值,将远远超越核反击本身,也是解放军不好高骛远,而追求实战和实效性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