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逆势上扬的中国经济复苏力量|参阅第4期


策划 | 史劲

编辑 | 武雯婧、申志莹

图源 | 人民日报、国家统计局等


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16日揭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工地钢材碰撞的咣当声中,在日渐氤氲的烟火气里,中国经济迎来了“V”型反弹,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2%。提气的数据,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彰显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进一步鼓舞起全社会的信心和干劲。


不少人看到二季度的数据,第一反应是:惊喜!超预期!放在国际坐标中,更能理解3.2%的增长多么难能可贵,由负转正多么来之不易。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进一步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一些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深度衰退。中国在二季度达到超预期的正向增速,可能会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


越是经历巨大冲击,越是能检验成色、底色,越是能看见深层优势、发展后劲。中国经济经受了疫情的“极限冲击”和“压力测试”,这一事实胜过千言万语,足以展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足以说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没有变也不会变。





一、“V”型反弹,这张成绩单的数据怎么看?

1、工业增加值增速4月开始由负转正

2、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

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显示消费市场逐步改善


二、“成绩单”背后,中国付出了哪些努力?

1、“四种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2、“六保六稳”夯实民生底线


三、由负转正殊为不易,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走?

1、抓好“两新一重”建设

2、打好促消费组合拳

3、新经济提供新支撑

4、宏观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压力犹存,中国经济将继续乘风破浪



一、“V”型反弹,这张成绩单的数据怎么看?




中国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实现了3.2%的增长。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正在深刻变化,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交出怎样的“半年考”答卷,牵动全球目光。 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个月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幅继续收窄,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居民实际收入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未制定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但GDP增速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053亿元,同比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172759亿元,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257802亿元,下降1.6%。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

 事实上,近期陆续公布的指标数据已经透露出经济强劲复苏的信号。进出口增速双双“转正”,制造业PMI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1%,粗钢产量、挖掘机销量、快递业务量等一系列高频数据也持续向好,坐实了中国经济供需两旺、快速复苏的基本面。 1、工业增加值增速4月开始由负转正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1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4.4%,一季度为下降8.4%。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比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增长;环比增长1.3%。  用电量明显增长。二季度,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均同比增长3.9%,增速较一季度分别回升10.7个百分点、10.4个百分点;其中6月全国发电量、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6.5%、6.1%,增速均连续4个月逐月加快。
货运量回升迅猛。二季度,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0.7%,增速较一季度回升16.8个百分点。其中,6月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7%,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6.9%,增速均为今年以来月度最高。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在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5月份进一步提高至4.4%后,6月份生产端环比改善趋势得以延续,且历史数据表明,季末生产端赶工意愿较强,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提升。 

2、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


服务业稳步复苏,生产指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

 

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回暖。6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2.3%,增速继5月份由降转升后继续上升1.3个百分点。1—5月份,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4%,降幅比1—4月份收窄2.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5.1个百分点。

 

服务业投资降幅收窄。上半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降幅比1—5月份收窄2.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12.5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1—5月份,我国服务出口7592.6亿元,同比下降2.3%,服务贸易逆差同比减少2851.5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继续提高,进出口总额8095.5亿元,同比增长8.7%,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3.3%,比上年同期提升9.3个百分点。


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603亿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1~5月份收窄3.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13.0个百分点。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7%,制造业投资下降11.7%,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17.0和13.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则率先实现了1.9%的正增长,一季度为下降7.7%。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纷纷部署进一步加大有效投资,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在内的“两新一重”成为重点。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在一系列稳投资政策的作用下,投资项目建设持续加快。 房地产今年依然是支撑经济终端需求的重要因素。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分析,原因包括部分城市在土地政策上给予一定放松,包括付款、准备金的要求降低,提升了房企拿地的意愿;另一方面则是和部分城市交易市场快速复苏相关,房企在快速获取预售资金的同时,在土地市场上表现也会更为积极。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显示消费市场逐步改善
市场销售逐步改善,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56亿元,同比下降11.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6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下降3.9%,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6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比5月份收窄1.0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4%。  从消费和投资数据来看,需求端的修复仍然不及供给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制约经济进一步恢复的最突出问题还是需求不足。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企业进一步达产就会面临较大困难,会遇到销售困难、资金周转压力,继续增加周转和库存的意愿也不强。 刘爱华表示,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指标仍在下降,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当前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扩散,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表示,中国二季度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下半年,在宏观政策全面发力、新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市场情绪有效改善、微观主体行为积极调整的共同作用下,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速有望出现强劲反弹。经济政策的核心也应从行政救助和保生存阶段,转向全面提高企业市场订单和需求阶段,通过各类政策扶持和刺激,加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促进供需平衡,恢复市场大循环。 

二、“成绩单”背后,中国付出了哪些努力?



1、“四种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在全球经济深陷疫情冲击、复苏举步维艰的当下,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在较短时间里由负转正,难度可想而知,结果令人欣慰。中国经济交出这份半年报,离不开“四种力量”的推动:中央部署有方,各地措施有力,企业积极有为,群众配合有效。 中央部署有方,是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关键力量。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宏观经济政策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实施援企稳岗,减免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发放贴息贷款,按程序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动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落实“六保”。

各地措施有力,是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重要力量。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的部署如果在各地悬于空中不能落地,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面对疫情影响,各地畅通政策传导,打通各领域各环节梗阻,及时充分让市场主体享受到政策红利。有的地方坚持“政府服务不打烊”,有的地方承诺“金融活水不断流”,更多地方则让小小消费券担起大使命,既保障了民生又促进了消费。

企业积极有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基础力量。作为市场的主体,各类企业在疫情下以变应变,化危为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实体转网上、外销转内销;高管直播带货,员工全员营销;在线交易、远程办公、智能生产、无人配送,云上课、云健身、云就医、云娱乐......诸如此类,很多企业找到了“新蓝海”。

群众配合有效,是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支撑力量。国外媒体报道:“为防控疫情,中国的大人孩子不再走亲串友、不再旅游度假,一夜之间变成了不出门的‘宅男宅女’”。疫情期间,各地居民自觉支持疫情防控,积极配合管理措施,宅家不出门,帮忙不添乱,保障了社会发展的大局稳定和经济复苏的环境有序。

这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中国经济在突发变化之际展现的潜力同样显而易见。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回旋余地仍然巨大,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对此我们抱有信心。
 2、“六保六稳”夯实民生底线
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仍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越是面临困难,越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财政部累计下达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96.36亿元,分配重点向“三区三州”和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深度贫困地区以及挂牌督战地区倾斜。 ——上半年,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2020年已外出务工281.47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10.61%。25个省份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830.91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103.73%。 ——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有关政策,包括扩大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对象、延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还款困难的扶贫小额信贷还款期限等。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 ——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 ——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 助企纾困激发市场活力 特殊时期有特殊之举。 ——中央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今年以来,一段时期免收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降低工商业企业电价、降低电信资费、减免相关政府性基金收费等一系列降费措施出台,为企业纾困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由负转正殊为不易,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走?



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但二季度经济回升仍属于恢复性增长,疫情冲击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分析人士认为,从上半年经济数据透视下半年经济发展走势,重点可包括“抓好‘两新一重’建设”、“打好促消费组合拳”、“新经济提供新支撑”三个关键词。  1、抓好“两新一重”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被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认为,在新冠疫情导致传统投资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将新型基建投资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未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给投资提供了有力抓手,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下半年投资最大看点在基础设施投资。”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预计,专项债在三季度发行完毕,将对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起到积极作用。基建投资中重点关注新基建,预计今年7类新基建投资增长1.1万亿元左右,对基建投资增速的拉动在5.5个百分点,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到8%。 2、打好促消费组合拳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11.4%,在各终端需求中恢复较慢。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下半年促消费政策将加码。  实际上,进入下半年,已有多个部门陆续出台促消费方案。刘爱华表示,下半年要下更大力气培养消费能力。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的有效推进,消费便利性在逐渐改善,另一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推进,消费供给也在不断优化。 7月1日起,“提额扩容”的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让人们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免税经济上。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免税行业适应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受益于政策开放和消费回流,免税店具有旅游购物属性,与跨境电商相比具有价格和渠道优势。   在汤继强看来,免税消费作为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的重要方面,将为消费持续增长提供动能,对经济发展意义非凡。 “下半年消费促进行动着眼于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引领作用。”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表示,促消费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从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入手,不断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在唐建伟看来,下半年消费回暖态势明确,但不会大幅反弹,整体不温不火。疫情对就业带来冲击,收入预期下降将影响消费增长。疫情对户外消费带来严重冲击,消费分化状态仍将延续。 3、新经济提供新支撑 上半年网络零售、远程办公等新模式新业态得到较快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比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  刘爱华表示,疫情期间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为经济继续回升提供有力支撑。“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施工、无人配送这些新模式有效化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堵点、难点,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这些新产业形成了更多增长极,这些增长极将为经济下一阶段增长提供更多支撑。”刘爱华说。  业内人士认为,从新业态的生长到新消费的扩展,从新就业的创造到智能化的发展,新机遇不断涌现,新气象渐成规模,其释放的新动力也将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4、宏观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的经济逐步走回正轨,上半年采取的一些应急政策,如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下半年是否会放缓或者退出来?这一问题也有了回应。  刘爱华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我们对目前经济回升的判断,认为是恢复性的增长。至于下半年的政策会怎样进行调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作出明确安排。当前,宏观政策既要考虑保持政策力度,也要考虑可持续性,未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就是说,目前的政策是保持一定灵活性的,下半年会根据形势发展,根据“六稳”的实现情况和“六保”任务落实情况作出适度调整。  货币政策方面,此前央行表态,针对疫情出台的一些特殊的、阶段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本身就是一个临时性的政策措施,当政策设定的情形不再适用的时候就自动退出了。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强调,中国货币政策的立场仍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现在更加强调“适度”。 

四、压力犹存,中国经济将继续乘风破浪



新事物涌现、新动能澎湃,不仅为经济回升继续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下一阶段增长提供更多动力,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动能。
 同时也要看到,尽管存在二季度的边际改善,但上半年GDP、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仍处于下降区间,所以说二季度的回升仍然属于恢复性的增长。从横截面看,供给端恢复快于需求端;从外部环境看,境外疫情仍在蔓延扩散,世界经济重启举步维艰;从就业形势看,稳企业、保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这些都说明,我们要在宏观上、战略上保持乐观、增强信心,同时在微观上、战术上还不能掉以轻心,还要严阵以待。这就需要继续用好宏观政策工具,既要保持政策力度,也要考虑可持续性,根据下半年形势发展灵活调整政策。从更深层次来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认为,要继续抓好政策对冲,在确保宏观政策取向保持稳定,已出台的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同时,还需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变化,聚焦“六稳”“六保”,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千方百计巩固经济回升势头、畅通经济循环、稳定经济运行。
严鹏程表示,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稳步回升的态势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具有应对疫情等外部冲击的巨大韧性,调结构、转方式、优动能还大有可为。
 回顾历史,我国经济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的。今年二季度由负转正,再次书写了经历风雨而见彩虹的精彩故事。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看待我国经济发展,把我国完善的产业体系、超大的市场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源等独特优势发挥出来,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潜力维持经济持续复苏,推动中国经济继续乘风破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由负转正,中国经济将继续乘风破浪》、央视财经《“四种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新华社《下行压力下,如何实现基本民生应保尽保?》、中新经纬《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如何?就业压力会否加大?》等。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