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鸣镝 | 隐私保护:“流调”的底线


编辑 | 武雯婧
图源 | 网络 “流调”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是“流调”信息使用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平衡个人隐私与信息公开?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的一项新的议题。

“流调”其实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也是疫情应对中一项基本的工作,它为描绘清晰的病毒传播链、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了依据。

 1月6日,杭州市通报一例境外输入复阳无症状感染者的时候,发现该无症状感染者身份信息、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大面积传播,经公安机关查明,位于西湖区的某医院院感科医师林某将相关“流调”报告转发至微信群,致使在互联网上大面积扩散,已涉嫌侵犯他人隐私,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另外,张某、胡某借机散布涉疫谣言,分别处以行政拘留七日的处罚。   
将严肃的“流调”信息被当成八卦违规传播,早已不是第一次。
此前,国内多地发生过因公布“流调”报告,导致新冠感染者隐私泄露,进而遭受网暴的事件——

成都确诊女孩被网曝后面临“社会性死亡”;沈阳确诊患者尹某某和家属的具体身份信息都被泄露后,每天接到上百条辱骂;在北京、天津各地都发生过新冠确诊者被网暴的行为……


每一次此类事件都在提醒,一旦隐私保护的堤坝被冲破,后果将很可怕。

泄露个人信息

无异于传播另一种“病毒”


新冠疫情教会我们敬畏未知、衡量风险,严格遵守防疫政策,选择更谨慎地出行和流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无论从法律还是道义上讲,感染者、密接者就是“受害者”,不能将之“污名化”。
在疫情防控大局之前,被调查对象需要让渡部分隐私,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同意把这些隐私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更不意味任何人有权随意散播这些信息。
任何时候,患者都保有个人隐私权,随意泄露他人个人信息,都涉嫌侵犯他人个人隐私权,是一种违法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泄露个人信息无异于传播另一种“病毒”,不利于疫情防控大局。
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不仅会让当事人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受到骚扰、谩骂、攻击,而且会加重其他确诊者和密接者的思想顾虑,在疾控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时三缄其口,导致难以有效梳理传播链,及时遏制病毒扩散。另外,个人信息泄露也容易让不明情况的群众过度恐慌,人人自危,不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稳定。

拘留“流调”报告泄露者

是一种必要的警示


作为围观者的我们,对任何的“流调”报告,涉及个人的部分,即便是善意的围观,都不妨适可而止。
“流调”的本意,是提醒公众注意防疫安全,并非赋予我们对他人生活指手画脚的权利。
因为它在客观上的确有可能加重社会对“流调”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心比心,谁也不希望自己因为坐了一趟地铁、吃了顿饭,信息就裸奔在网络上,遭遇社会性死亡。

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将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并对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此次杭州将故意泄露“流调”报告者和散播谣言者行拘,不仅为被侵犯隐私的患者讨回了一个公道,也给公众上了一堂“法治公开课”。
“流调”的终点不是流言,“八卦”也要懂得界限。事关防疫大局,容不得一丝离题。
(参考:光明时评、澎湃新闻等)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