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粥左罗▲ 和百万互联网精英,一起向上生长
来源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文章开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到底是先看见再相信,还是先相信再看见?很多人经常会说,你那样做,是因为你知道那样行得通,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这句话一点没毛病,很多人不敢全力以赴,就是因为他看不清自己在一件事上努力投入一两年是否真的有收获,怕努力被辜负。马云带起来的一个观点,人生是不确定的,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这句话也一点没毛病,如果你不相信,注定就不会发生,因为不相信,你便不会按它会发生需要的做法全力投入,所以它就真的不会发生。凡事先开局,不开局,永远不得终局,开局可以不好,但要开,因为凡事靠迭代。迭代就是,你想去远方,但你不可能一步迈过去,你想去山顶,但你不可能一步登上去,你需要无数步,每一步都可以称之为一次迭代,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每一次迭代都是为了逼近目标。从小你爸妈给你定的一个长远目标就是,长大了,上一所好大学。但他们知道要先把你送到幼儿园,然后是小学,再是初中,然后是高中,最后才是大学。这就是迭代,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不断接近目标。但很不幸,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我们把这条思维扔掉了。我们开始心急,总想一步迈到远方,一步登到山顶,很可惜我们做不到,所以开始迷茫,不停的换工作,都不如意,人到30岁就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唉,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就生在罗马,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盲目的跟别人比较,比较得怀疑人生,自暴自弃。我经常告诉自己,我的起点很低,但没关系,起点不决定终点,我有耐心做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大器晚成,并不是指自己要到50岁、60岁、80岁才能成事,而是告诉自己,要有耐心给自己补课,有耐心有勇气一步一步的迭代。我出生在山东落后的农村,生命的前20年,为了高考我都在背教科书。20岁的我,没见识,没认知,没视野,没格局,我大学考到北京来,想要在这个人精扎堆的城市参与竞争,我是必须要给自己补课的。整个大学期间,我拼命的阅读,见识,体验,经历,和时间赛跑,给自己补课。同时当我毕业走向社会后,我的家庭并不会给我资源、关系、方向,所以我也是要必须从底层做起的。2010年9月,我到北京读大学。大学四年里,除了努力读书,我兼职做过保安,干过工地,做过英语家教,开过淘宝店,卖过明信片。2014年7月,我毕业后在北京南锣鼓巷摆地摊两个月。2014年10月,我应聘到北京西单商场一家服装店做了10个月的服装店员,月薪4000元左右。2015年8月,我进入新媒体行业,开始做排版打杂的小编,月薪5000元。2016年3月,我从小编内部升职,做到了新媒体运营经理,月入2万。2017年3月,我成功跳槽,成为一名新媒体讲师,同时担任公司内容副总裁,年薪50万,我主讲的课程收入超过千万。2018年3月,我辞职做自媒体,全力以赴做自己的公众号@粥左罗,5个月后,我开始做广告业务,知识星球社群业务,以及课程服务,月入超过20万。2019年5月,我正式拓展团队,从自媒体到公司化转型,拓展业务,这一年我个人累计收入达到千万。2020年3月,我的团队人数12人,有了一个稳定的内容团队+课程团队+运营团队,2021年我们把向上生长学院的课程体系基本搭建完毕,年收入突破千万。目前,个人公众号做到了110万粉丝,在职场领域榜单中排名前10。公众号广告年收入200-300万/年。粥左罗年度社群《粥左罗新媒体变现圈》已有超1300人加入。这是一场10年的迭代,从很低的起点开始迭代,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起点,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走到今天。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场迭代才刚刚开始,一生太长了,我从来不会给自己下定义说,做到这样就差不多了。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定一个迭代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耐心的执行,每年给自己升级一个版本,我相信下一个10年,又是一番天地。其实并不是,我不知道终局会怎样,但我坚信一个常识,一个朴素的道理:有些事是必然会发生的,比如持续按照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你一定会越来越好,这难道不是必然会发生的么?迭代思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太多人有两个“看不清”。看不清自己当下的位置,总是给自己设定当下能力匹配不上的目标,然后反复被捶,直到自我怀疑。看不清事情的演化规律,总是给自己一个不合理的推进计划,并在整个过程中屡屡受挫。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用迭代思维来看清当下,也看到未来。2015年8月我进入新媒体行业,2016年5月20日注册了个公众号,兼职运营了一段时间,以失败告终;2017年3月我重新启动我的公众号,兼职运营了一段时间,又以落败告终。自2015年起,我一直梦想着能做出一个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的公众号,我手写我心,只做自己相信的内容。经历了两次尝试、两次失败,转眼到了2018年的春节前,那是我内心最纠结的一段时间:当时我已向公司提出了离职,但离职之怎么办?要么全职进行第三次做自己公众号的尝试,要么重新入职一家新媒体公司继续赚高薪。第二,前两次都失败了,2018年显然更难了,这样情况下, 第三次我能成功么?第三,我以一个知名新媒体讲师的身份独立出来全职做号,如果竟然失败了,岂不是天大的笑话,我还有脸继续教别人写作么?那段时间我拿着本子写写画画,反复推演「我到底该不该去做?能不能成?」,经常失眠到下半夜,焦虑得不行。你知道的,人一旦纠结起来是停不下来的。然后特别幸运的是2018年2月6号那天,对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点开后被脱不花的一段话击中了,她说:“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因为如果不做,这件事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假想」,由于没有真实的反馈,诱惑会越来越大,最终肯定会让你后悔。而去做,就进入了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最终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做成、不后悔。”我马上在电脑桌面上新建了个文件夹,名字就叫「干出一个新世界」,然后新建个文档,开始写账号规划:名字、定位、简介、冷启动策略、核心增长逻辑……从纠结要不要干,到直接开干,一直走到今天,我没有再停下,也不再纠结,虽然这个号还远没到达我想要的样子,但我已经在靠近它的路上走了4年。你肯定不能说这个号走到今天,是因为那句话,但你要明白:认知决定行动,那句话一下升级我对做事的认知,启动了我的计划,就像发动机打着火了。后来每当我因为一些决定纠结的时候,我就会回想起鲁莽定律,比如2018年8月反复纠结要不要做知识星球社群的时候。很多人在人生的很多阶段,本来都有能做成一些事的机会,结果在反复推演和漫长的纠结中,让时间溜走,让机会变成别人的,最终让自己后悔。反而很多做成事的人,在做那件事的时候,胜算可能并不如你,但人家敢想敢干,就这么干成了。那些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先干起来,才能一步一步逼近成功。如果你不开始干,你脑子里都是在论证「要不要干」,而你一旦开干后,你就开始了「怎么干好」的论证,也就是你一旦开局了,就进入了迭代模式,每多干一步就逼近了成功一步,因为问题都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一个一个解决的,空想不解决任何问题。所谓成事,就是用鲁莽定律开局,用迭代思维持续行动。迭代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质量迭代,一种是体量迭代,两种迭代,打法不同,这个部分我们先来讲质量迭代。他说:我觉得不是。我觉得产品是逐渐迭代的,比如我们这个产品现在可能是60分,没关系,先上线,先去获取用户,让用户来使用我们的产品。然后去接受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不断迭代,直到从60分变到80分,再到更高分。我悲伤的想到了我的书,教公众号运营的书,书稿其实2017初我就写完了,然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当时的老板是个完美主义者,他认为不够完美,所以竟然书出版后,不让公开上市,所以这书就没有在京东、当当、天猫等平台上,只是卖给学员和企业客户。我在2017年8月到11月又迭代了一版,书稿完成了。结果,拖到2018年11月才完成出版上市,这本书销量很差。做事的时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范卫锋在2015年时出版了《新媒体十讲》,奠定了他的行业地位,被称为新媒体参谋长,后来做内容投资做得很好。2017年初的时候,处于一个人人都想做公众号的高潮,如果那时候书正式上市,一是会卖得很爆,二是对我和公司的品牌都会有很大的提升。2018年底,我要独立做自己的书,去请教出版行业的一个前辈王留全老师,我跟他说我想做一本写作领域里的经典书,应该怎么办?王老师说:经典是沉淀的结果,你要快点先出一版出来,然后每隔一两年迭代一版,最终有可能会成为经典书,但你现在要卡位,不能憋着。所以,那些时间窗口比较重要的事情,不要憋大招,起步不求高分,持续迭代到高分,你要先卡位,吃红利。2019年6月份,我的《学会写作》出版了,到年底已经卖了近4万册,当然不够完美,但是我可以持续的迭代再版。我创业后组建内容团队,招了5个人,最终只留下2个人,离开的三个人中有一个在我们这里待了2个月只发了三篇稿子,离开之前,我跟他深聊了一次。我跟他说:你的文笔不错,语言驾驭能力是有的,你接下来可以继续从事写作工作,但你不适合我们这里。我们的公众号已经是一个大号了,平均阅读量3万以上,每发出一篇文章来有3万人看,所以我们对稿件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是8分以上的稿子,否则就毙掉。他虽然有机会成长为写出8分稿件的作者,但他当时的水平只有6分,这就意味着他会不断被毙稿,如果没有机会发稿,他就没有机会从6分迭代到8分,迭代是需要一篇一篇发出来,收集反馈,优化成长的,他在我们这里没有迭代的机会。所以,我给他的建议是:找一个暂时体量没那么大的平台,对稿件要求暂时没那么高的平台,去大量的写作,一篇一篇的发稿,迭代自己的能力,这样一年后,可能就是一个很优秀的作者了。我给他看了我2015年写的很多稿子,水平还没他高,但是当时我们平台的要求没那么高,我就可以在那里拼命的写稿练手,写了一百多篇之后,能力就迭代上来了,如果我入行时就加入一个要求很高的平台,可能我也没机会迭代,甚至被判定吃不了这口饭。如果你要开餐馆,你是要直接推出很好吃的菜,还是说管它好吃不好吃,先上了再迭代?所以开餐馆,就不能用质量迭代法,质量上一推出就应该是85分以上的,否则客户和市场都不会给你迭代的机会。一个人说什么,跟他过去的路径有关,他是公众号@十点读书 的创始人。十点读书第一次推送是什么时候?2012年11月26日。微信公众号是哪天上线的?2012年8月23日。也就是微信公众号上线仅三个月,十点读书就开始做了,那时候不用好好写文章,摘抄一些美文鸡汤段子发在公众号上就可以蹭蹭涨粉,林少说2018年之前几乎都是躺着赚钱的。俞军说过:当你找到一片蓝海,找到一块用户体验为零的领域,你需要做的是什么?你是要把用户体验做到100分再发布,还是做到60分就快速铺开市场?当然是后者,攻城略地,速度第一。这是蓝海市场用户红利期的策略,你要充分利用先发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林少说60分就可以上线,因为2012年的公众号就是绝对的蓝海市场。今天林少想再做一个新公众号,文章写到60分就推送,有机会做起来么?完全没有。时代变了,如今公众号是红海市场,你做60分的东西,你做同质化的东西,基本是死路一条。你必须要做80分甚至90分的内容。为什么?你现在是要从别人手里抢用户。蓝海市场:就是你在一个人挤人的广场上开了一家店,你一开门就有用户涌进来。红海市场:就相当于你在店挤店的广场上开了一家店,你必须想办法让用户从别的店走到你的店里。同理,公众号用户红利期,是用户从别的地方流入公众号生态,如今用户是从一个公众号流入另一个公众号,是在公众号这个生态的内部流动。比如,你面前有很多条河,你也挖了一条河,想把别人河里的水引到自己河里,那你就要问:水什么时候会流动?做公众号做内容也是如此,你的用户价值越大,用户体验越高,你的河床越低,用户就越大概率得往你这里流。公众号的竞争,已经从增量竞争,变成了存量竞争,今天做内容,要做八十分以上的内容,塑造品牌,制造口碑。实际上,这就是质量上一步到位,体量上逐步迭代,而也只有质量上一步到位了,你才有机会在体量上迭代。我做了很多后来者居上的事情,都是用口碑启动体量迭代的思维。比如公众号,我2018年3月才开始做,但是我不追求更新频率,不追求发文数量,我只追求用户看完一篇期待下一篇,这样启动体量的迭代,现在总共有100万用户,我才反过来追求频率和数量,如果一开始发文质量不高,我没有机会做质量迭代,用户直接取关了。再比如做写作训练营,我是2019年4月才开始做,几乎算是行业最晚的,但是我们从第一期开始就是重度运营,口碑爆棚,这样启动了体量的迭代,2019年连续开了8期,同时还开了3期高阶训练营,2020年,每一期招生都比2019年顺利。这就是体量迭代的思路,起步不求规模,持续迭代成规模。靠什么启动?质量和口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不决定终点,我们要用迭代思维,持续优化我们的人生。做事也不是一锤定音,开局不决定终局,我们要用迭代思维,持续迭代质量和体量。
以上这篇内容,来自我的成长思维课,我花了6个月时间,总结我个人过去六七年的爆发式成长经验,研究了大量的爆发式成长案例,也深入研究了成长这门学问本身。蜜雪冰城的价格,手磨咖啡的品质,看25篇,也就一顿烧烤钱,让自己少摄3500大卡热量,少长一斤脂肪,换一次思维模型的迭代。真正能决定人与人差距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因为思维方式决定着行动,而行动决定结果因此,打破思维的界限就是在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
我花了6个月时间把过去几年的爆发式成长经验都总结在这门成长思维课里课程共25讲,下单后即可听课
可永久回听,并免费享受之后的迭代目前已有1.4万+同学报名学习现发放一些大额优惠券,限时有效
很多学员都反复听课吸收
认真在每节课下面分享收获和学习心得
截图展示一小部分吧:
这门课从2019年8月份开始立项写作,整整写了6个月,我从2017年开始做课程,五年做过的课程,一只手可以数得过来。不管这几年知识付费如何火爆,我都没有因此草率的出过任何一门课,这是品牌思维也是作品思维,我可以少出,但出的每一个课都有一个最高级的要求:这是口碑和信任,这个只能靠高质量来做到,所以我一字一句一节一课耐心打磨了半年时间,上架时间一拖再拖,只为给你最大的放心:虽然课程是从2019年开始写,但关于如何成长,我却整整思考了6年,沉淀了6年,一边探索,一边指导自己的实践。我一直想像这门课,我一直想写这样一本书一门课,一直觉得还不够成熟,直到2019年我尝试梳理,发现它成体系了,时机来了。
当时我只列完了目录,就联系了出版社的老师来我办公室讨论,他们当即决定要好好出一本书,目前《学会成长》已上市。还真的差这么一个课。当然我不是说别人的课不好,我鼓励大家买别人的课听,多学习嘛,我研究个人成长这几年,也看过不少课,但我发现普遍有个问题:很多思维认知课比较高级,你听完后会感觉沐浴在认知升级的愉悦中,但然后呢?没有然后了,因为很多课启发性很强,但现实性不够,不够接地气,不够实用,你看完很多课,学会了很高深的理论,很好的模型,但不太能指导你的行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思维课里有复利思维,但你会发现那个美妙的复利曲线,基本在现实中不会存在。我做课,一直讲究接地气,因为认知的目的是行动,因此我写每一节课都问反复思考,理论是对的,但怎么结合现实呢?所以无论你听过多少思维认知课,我这个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逐字稿,我一直认为优质的内容,尤其讲干货的讲方法论的,除了听音频,很有必要逐字逐句的反复阅读吸收。这门课一共25节,每一节都是足量的干货,逐字稿大都在3000—5000字,有的超过6000字。这门课是一整套个人成长的方法论,不分领域,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做什么岗位,相信都能给你很大启发。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所说,确实有一部分人不关心自己成长,很无所谓,我写一些这方面文章时,也总有一部分人留言质问我“我为什么要这么努力?不累么?”,这部分人,不必花这个钱。还有些人总认为自己这辈子就定型了,也不想再改变了,这部分人也不必买这个课。这个课写给那些始终谋求改变的人。实际上,我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正因此社会才多样,所以写文章也好,写课也好,你只是服务那些你的同类人。当然,那些寄希望于一门课改变命运或者听完很快就能升职加薪的人,这个课也不适合你。我不贩卖成功学,更不贩卖速效药,就像我开头说的,我只是想分享一套好的成长方法论,让你踏踏实实走这条路,只不过是用更科学更快的方式,也只不过是让大家能过上一个普通人应该有的生活,但这一切没有速成。人人都知道规划个人成长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但很少有人会真的抽出大块时间来研究和规划。我们每日陷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忙得没能留出时间成长,这是关于成长最隐蔽的杀手。所以,这一次,我希望你能借这门课,真正的行动起来,抽出一小部分时间,系统掌握一套成长方法论,先学会成长,再规划成长,最后持续行动。
- 想大幅提升写作、表达、沟通、思考、逻辑等能力的同学
点击蓝字可直接阅读:
做知识付费的,今年如何提升营收利润?l 线下课今晚24点涨价!
相信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