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楼梦》的打开方式(下)

张一南 张一南 2024-04-06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孙温《红楼梦》

首先,《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通俗小说。
我们没必要轻视通俗小说,越是通俗小说,越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通俗小说比典雅的文学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但是,不可否认,《红楼梦》只是一部通俗小说。通俗小说,就要抱着轻松的心态去阅读。
第二,《红楼梦》是一本架空的小说。
她写的不是清朝的事,而是整个中国文化给曹雪芹留下的一个印象。清朝人看《红楼梦》,就跟我们看《琅琊榜》一样,认为是古代的事。我们与其在《红楼梦》里寻找明清,甚至还不如在《红楼梦》里寻找六朝和唐宋。当然,最好还是寻找整个中国,寻找中国的灵魂,而不是某个纤小的规矩。
第三,《红楼梦》是一本现实主义的小说。
现实主义和架空并不矛盾。所谓现实主义,并不是指一定要写现实中发生的真事,而是指要写真实的感受,调动自己最熟悉的经验,用自己对人生的真实理解去诠释小说的设定;与之相对的浪漫主义,写的也不一定是没有发生过的事,而只是要充分调动想象力,去写自己够不着的事。
比方说,明星跟你说了一句话,你就想象自己和他谈了一场恋爱,这就是浪漫主义;你看见两个明星谈恋爱,就想象他们也像你一样传小纸条,这就是现实主义。所以,即使是写架空文,也可以是现实主义的,曹雪芹就是这样。
曹雪芹的时代,有很多人写才子佳人小说,但是大多是偏浪漫主义的,而且有点太“浪漫”了,作者都没见过才子佳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终于有一天,曹雪芹觉得不能忍了,说我见过才子佳人,哪是你们写的那样,来,我告诉你们,才子佳人是什么样的,于是就亲自下场写了个《红楼梦》。
他这种精神,就是现实主义的精神。《红楼梦》的长处,也正在于能向我们展示现实的原貌是什么样子的,而且,这种展示达到了极高的精度,越是细微的心理,越是能写得真实而复杂。作者在这些地方的苦心经营,正是需要我们仔细欣赏的。
第四,《红楼梦》是一本追忆的小说。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人,相当于今天中学生的年纪,刻画的也都是少年人的心态,写的都是家庭琐事。但是,作者写小说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他是在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后,回望少年人的世界。很多少年时代刻骨铭心的感受,到这时才想清楚是怎么回事。
书里的故事,少年人完全可以代入,但是作者可以帮你讲得更清楚。作者的心还是透明的,但眼神已经是忧郁的。那份透明的忧郁,少年人完全可以看懂,但是在多少年后,或许还可以再懂一次。
《红楼梦》里写到的人,又都是一些什么人呢?
曹雪芹所处的雍乾时代,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这个时代相对安定富足、文化繁荣。这个时代不是没有不平和痛苦,但确实是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存在着一些美好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时代的人,过着帝制时代最好的日子。这个时代,自然也折射进了《红楼梦》。
在清中叶的盛世衰落后,中国人民渡过了一段漫长的艰苦岁月。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中国人民面对着饥寒交迫、生离死别,也承担着救亡图存、筚路蓝缕。在这段并不《红楼梦》的日子里,人们仍然喜爱着《红楼梦》,眷恋着其中的优雅与温情,即使有的地方读不懂了,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红楼梦》。这段红学史,是异常令人感动的。
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历史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得以衣食无忧地长大,从容地学习琴棋书画、体会青春感伤,直到三十多岁,还能有一张平静的书桌写作。数百年来,我们恐怕还是第一代人。
更幸运的是,感谢科技的进步,今天的人不用生在大富之家,也能过上和《红楼梦》里差不多的物质生活。我们有我们的烦恼,但我们毕竟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可以有更强的代入感,这也让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有了我们的视角。
《红楼梦》一开始就设定,小说写的是一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是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排除了一切匮乏的挤压,在这个前提下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书中的人物,都是安富尊荣之人。他们是在当时的社会中,生活水平比较高的一批人,在各自的阶层中,也是比较幸运的个体。做少爷的,生在书香世家,有长辈宠爱;即使做丫鬟的,也是进入了比较宽厚的府第,不会遭受苛待。
这样的一批人,没有体会过生存层面的恐慌,对人生比较有信心,也更容易展现出鲜明的个性。推动他们行为的心理动力,往往不是畏惧,甚至不是功利,而是更高级的精神需求,我们不妨把这种精神需求称为“体面”。
“体面”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弱势者那里,可能表现为怕人笑话;在年轻人那里,可能表现为争取尊重;在老爷太太那里,可能表现为规矩尊严;在少爷小姐那里,甚至可能表现为纯粹的人格审美。这些“体面”,往往决定了人物的行动策略。
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红楼梦》中的人物表现出一些基本的共性: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表达的方式又是委婉的、不过激的,即使发生冲突,也要给对方留足面子。文雅和风趣,是他们的表达习惯。《红楼梦》中人物的言行,要放在这样的语境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阅读《红楼梦》呢?
第一,要带着爱去看《红楼梦》。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带着爱写的,我们看《红楼梦》也要带着爱去看,不要批判了这个批判那个。要把每一个人物当成你爱的人,甚至用粉丝看爱豆的滤镜去看每一个人物,去发现他们的可爱。当然,爱是不能强求的,但是,如果能带着爱看,可以理解得更正确一些。
第二,要善于“翻译”。《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都是中学生的年纪,其实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跟今天的中学生是差不多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也有很多东西跟他们的时代对得上。要善于把他们的处境“翻译”成我们今天的处境。千万不要把《红楼梦》看得高高在上,以为里面的情境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是阴阳永隔的。
第三,要开着弹幕看。这个弹幕,就是《红楼梦》“脂批”。“脂批”就是以脂砚斋为代表的,曹雪芹的亲友们,在最初传抄《红楼梦》的过程中留下的批语,里面有很多对剧情、人物和艺术手法的精当评论,也充满了各种欢乐的吐槽,跟我们今天弹幕的功能是一样的。
开着弹幕看,总是要更美味一些,何况这是《红楼梦》的第一批读者留下的弹幕,更是弥足珍贵。有条件的话,要尽量看带脂批的版本,并且充分尊重脂批的看法。脂批不仅能告诉我们很多有用的信息,更能帮助我们培养读《红楼梦》应有的思维习惯。
第四,不要看正面。这一点,曹雪芹也反复提示我们了。《红楼梦》里说的话,你千万不能看他字面怎么说,就直通通地怎么信。《红楼梦》里的人都是很傲娇的,他们说话的意思经常是反的。有时候明明很得意,偏偏要自黑一下;有时候明明不占理,偏偏要出来搅一下。
看《红楼梦》,乃至看中国古代的一切书,你千万不要指着书上的一行字,跟我说:“老师,他明明说了××××啊。”我一定会回你一句经典的,“诗人说话,不可当真。”你一定要体察他说话的语境,该打折扣的一定要打折扣,该反着听的一定要反着听。
第五,一定要记住《曹刿论战》里鲁庄公的那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红楼梦》里的每一个故事,即使你不了解有关的文化常识,或者暂时看不清故事的前因后果,那也一定要记住,尽量按照正常的人情去理解。《红楼梦》讲的就是一个“情”字。只要不抛开“情”,你的理解就不会有大的偏差。
对于少年人来说,读《红楼梦》也是一种思维训练。习惯了《红楼梦》的思维模式,你将会拥有一个更加细腻的内心,更懂得珍惜美好,对他人的感受更敏感,还能掌握较为复杂含蓄的汉语表达。我相信,在重建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红楼梦》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果我这样说,你还是看不进去《红楼梦》原著,那就听我讲吧。也许,我讲完你就能看进去了。如果我讲完你还看不进去,至少你也能知道《红楼梦》大概说了什么了。不过,你自己总归还是要看书的,我只负责,在你看糊涂的地方,帮你理理清楚。
我讲《红楼梦》,切入点是人物设定,简称人设。我们欣赏一部小说,首先是吃它的人设,而不是剧情。因为人物塑造才是小说的中心,情节是为人物塑造服务的。你对一部小说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设的理解。
如果你实在懒得看完小说,只要抓住了人设,跟人聊天的时候就不会太尴尬,哪怕情节不记得了,大不了可以自己创作同人文嘛。
一部好的小说,人设是典型的、合理的。所谓典型合理,就是人物的性格与他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极端一点说,人物没有性格,只有身份,性格的细微差异取决于身份的细微差异。
所有的人物,都是小说家不同人格的显现,不同的人物代表了小说家不同方面的人生经验。按我的理解,《红楼梦》就是这样。
曹雪芹如果处在林黛玉的位置上,就会有林黛玉的表现;如果处在贾政的位置上,就会有贾政的表现。
所以,我讲《红楼梦》的人物设定,着重讲他的身份,讲他与其他人物的相对关系,身份讲透了,关系讲透了,人设也就出来了。我们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至少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里是有效的。
关于《红楼梦》的打开方式,就介绍到这里。
关于《红楼梦》里多姿多彩的人设,各位看官,且听我慢慢道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