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百家姓之--孙氏 家族起源族谱
百家姓溯源
孙
氏
家
族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1][3]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可见舜文化、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联谊会),《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孙为 须无 ,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 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1]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1]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2]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王侯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1]
③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晋书》记载前燕孙氏,鲜卑族。羯族有孙氏。
⑴新 罗初期,高丽汉文学家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⑵唐朝时期,安禄 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契丹族人。五代时期契丹和大贺氏结盟时候,契丹审密氏被赐姓孙。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 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 胡姓多为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1]
部分得姓始祖
孙乙。孙乙字武仲,又称武仲乙,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孙乙是姬姓孙氏得姓始祖。[4]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 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妫姓和姚姓孙氏得始祖。[2][4]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田完后代田无宇有二子,分别为田恒、田书,其中田书由于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而孙武则为田书之孙。[5]孙姓的部分得姓始祖还有孙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迁徙路线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2]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4%,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中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中国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江西,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约两千二百十五万三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38%左右。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 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大约18%。以长江为分水岭,形成了孙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是孙姓分布高频率地带。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京津、河北大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端,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达3.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50%的孙姓人群。在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宁夏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苏皖南部、浙江、福建,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一1.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2%,居住了大约21%的孙姓人群。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
富春郡:秦朝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辖区在今浙江富阳。[6]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为孙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系出乐安郡,东晋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为皇帝单列封为“映雪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江东堂:以望立堂。
安庆堂:以望立堂。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等。
宗祠对联
三言通用联
兵家祖;
循吏宗。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孙叔敖。
四言通用联
闭门联榻;
漱石枕流。
上联典自清朝时期的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楚隐居,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名高吴镜;
威振齐邦。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的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时期的孙膑用于齐。
江东立国;
冀北空群。
上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朝时期的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映雪世泽;
兵书家声。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著《孙子兵法》。
读书雪夜;
作赋天台。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
望出太原;
芳传虞坂。
全联典自春秋时期的孙阳,即伯乐。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阳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
鼓琴长啸;
讲学却征。
上联典出晋朝时期的孙登,传能长啸作凤凰声。下联典自明朝时期的孙奇逢,避乱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宫才捷;
吴岭仙成。
上联典自三国蜀主刘备之孙夫人才捷刚猛。下联典自五代时期的孙奚之女寒华,修行成仙而去。
倾资赏士;
负土培城。
上联典自宋孙益,性忠勇,倾资赏士,能得人死力。下联典自后魏时期的孙道温携妻赵氏共城中妇女负土培城,以御敌犯。
兵家之祖;
循吏之宗。
上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下联典出春秋时楚国期思人孙叔敖,官令尹,邲之战中,辅佐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曾兴修水利工程;为相三个月,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记-循吏列传》把他列为第一位。“循使”,谓遵礼守法的官吏。
六言通用联
三孙威振华夏;
两赋名留神州。
上联典指三国东吴孙坚及孙策、孙权三父子。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著名女文学家孙琼,有《悼恨赋》、《箜篌赋》。
七言通用联
字词曲雅饶西汉;
贤士高风冠北周。
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翰林学士孙洙,文词典丽,有西汉风。下联典出明朝贤士孙贾。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兵法卓绝传后世;
药方回春救苍生。
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出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后人尊为“药王”。
逸仙壮举搏辛亥;
武略运筹定东吴。
上联典指孙中山。下联典指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
源远流长乐安郡;
根深实茂富春堂。
上联典出孙氏郡望乐安郡。下联典出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富春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
文章书有天台赋,
韬略长传武子书。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下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勾深索微,振纷埋废;
破疑儆怒,节忧平矜。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
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孙康秩事。联指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而无油点灯,常在冬季里映雪读书,后官至御史大夫。
正色持衡,良史传名于晋室;
奇才搜藻,金声播誉于天台。
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孙盛。博学善言名理,勤奋读书,手不释卷。“持衡”,谓用秤称物,比喻评价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孙绰。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经必有武备;
千金方活人无算,能治国亦能齐家。
此联采用安徽省芜湖县白马山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期的兵家孙武。下联典出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京兆华原人。
法效鬼谷,赋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
源溯赣江,派分湘水,在兹在彼,将怵惕以同深。
此联采用湖南省单家井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孙膑、孙绰;下联典出本支孙氏的来源和迁徙。“怵惕”,谓警戒、恐惧。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彦、国之佐、学之贤,称名自昔,愿子孙共励箕裘远绍;
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农、显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无疆。
此联采用江西省万载县田心孙氏宗祠联。
家谱文献
综述
孙氏家谱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图书馆内均有收藏。另外陆允昌先生主编的《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有几百部孙氏宗谱目录,并有始迁祖的迁徙的过程等介绍,需要者可索查。
孙叔敖碑立于公元十六年的孙叔敖碑,记述了孙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孙氏族众的发展繁衍情况,共涉及孙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孙叔敖碑也可称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谱。这部石刻家谱反映了孙氏发展的一个断面,可以确认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孙氏家谱。
据《三国会要》记载,孙吴政权设立过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谱《玉谍》。遗憾的是这部《玉谍》未能留存于今,仅能从当时的史籍上见其名而已。
孙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修孙氏家谱。《新唐书》载有南朝贾希镜所著的《孙氏谱记》十五卷,也许是能够见其名的最早的以“谱”命名的孙氏家谱。唐宋两代孙氏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家谱文献。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谱之风开始盛行,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孙氏族谱总数四百种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闽四省之家谱为多。[8]
家谱汇总
谱名 | 编者 | 编纂时间与方式 | 藏地 |
---|---|---|---|
山东鄄城孙氏族谱 | 清光绪 | 山东鄄城红船镇孙老家村 | |
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 |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 江西宁都城南 | |
广东中坝孙氏族谱 | 孙继周所作谱序 | 清雍正十年(1730年) | 广东中坝 |
浙江宁海县樟树孙氏宗谱,四卷 | (清)孙亦周主修 | 裕後堂钞本1册平装 | 宁海县西店镇樟树村 |
浙江鄞县甬北孙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 (民国)孙柳馨纂修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裕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 上海市图书馆 |
浙江鄞县鄞邑甬北乐安孙氏首修宗谱,今存第一~九卷 | (民国)孙馨蓥纂修 | 民国十二年(1923年)裕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 上海市图书馆 |
浙江慈溪糌村孙氏家乘四卷,首一卷 | (民国)孙明经纂修 | 民国十一年(192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
浙江慈溪桝村孙氏家乘四卷,首一卷 | (民国)孙石如纂修 | 民国十一年(192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上海市图书馆 |
浙江慈溪乐安厩山孙氏宗谱十卷,仅残存五册 | 敦丘堂木刻活字印本 | 浙江省慈溪县文物管理局 | |
四川开江孙氏族谱六卷,今仅存第一~三卷 | (民国)孙繇修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 | 四川省开江县城厢镇 |
四川宣汉孙氏族谱一卷 | 木刻活字印本 | 四川省宣汉县昆池区法庭 | |
四川阳川孙氏留川世系方谱两卷 | (民国)孙兆耘纂修 |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一册 | 四川省图书馆 |
四川华阳孙氏家乘四卷 | (清)孙筠竹修纂 | 清咸丰五年(1855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 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 |
四川阳川孙氏留川世系分谱两卷 | (民国)孙兆耘纂修 |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一册 | 上海市图书馆 |
参考资料:[9][10] |
字辈排行
山东
山东临清孙氏 | 进烈甲月庆合长振兴中华文武连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树英杰善良(原)进烈甲月庆合长振新伟华琰培连瑞绍爱海茂鹤传钰勤英褀彩祥(今) |
山东般阳(淄川)孙氏 | 11世开始: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兆)启、豊(丰)寕(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 仁德、昌宏 |
山东济南孙氏 | 永衡玉红加贤庆兆培长振 |
山东济宁孙氏(映雪堂) | ( 隆) 德( 宏) 进(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庆)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声、懿典炳著、文哲荣增、兴祖存念、永恒长春 |
山东临沭县孙氏 | 佰朝开宝克(成)希尧舜禹 |
山东邹城望云孙氏 | 人生祖为史,乘德羽善计,兴玉宝克勇,光大先世业 |
山东惠民孙氏(裕后堂) | 崇克希家有,应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 |
山东莱西孙氏 | 十六世为德、章字辈,十七世为宝、锡、希字辈,十八世为文字辈 |
山东莒县孙氏 | 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辈,自十八世排辈取字为“玉(东、年、先)瑞(士)兆(作,策)彦(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
山东即墨孙氏(诒谋堂) | 自十八世起依次字辈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启玉,清兆日同” |
山东即墨东夼孙氏 | 咸晋,立业(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绍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
山东高密孙氏 | 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 |
山东汶上孙氏 | 光任树东然,道德传宜训,敦宗纪万春,桂颜庆祥云 |
山东新泰孙氏 | 京东乙光,民志继士,亭玉维迎德,家庆绍征祥,相传繁衍盛,万代保安康 |
山东邹平孙氏 |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照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注:特许沿用孔氏家族字辈。 |
山东夏津孙氏 | 耕读传训远 忠厚延绪洪 龙飞泽华宇 国泰永久常 |
山东夏津孙氏 | 家声显振 宗绪恒昌 丕莫兆庆 令德延祥 |
山东寿县孙氏 | 士克祖家传 多方以自全 同心仰化日 守土享长年 |
山东烟台芝罘孙氏 | 克培鸿绪 谟烈维新 懋昭乃德 祖述功恒 |
山东烟台莱山孙氏 | 怀星日起,希维永秀,丕振世德,万年吉昌,家衍余庆,积善乃光 |
山东烟台牟平孙氏 | 廷光应守,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继耀隆,培芝植兰,庭秀联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
山东蓬莱孙氏 | 乃士新从正大仁志导成良忠厚家业喜书继世长 |
山东沂水孙氏 | 烈培玉洪(潇)注:按“金木水火土”循环启字 |
山东峄阳孙氏 | 毓肇葆承茂景晋中启延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 |
山东商河、济阳孙氏 | 廷好振德,淑申延瑞 |
山东般阳孙氏 | 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启丰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仁德昌宏 |
山东泰安孙氏 | 万(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学绍周清)兆(宜)绪(辉)东(乾航)迎(坤吴)发(奎)强(亮)立(恩)义(相)文(荣)安(耀)瑞(宣)来(秦)顺(巨)昌(康)高(南)贵(岳)圣(恒)贤(秋)苏(品)通(美)权(尊)常(量)北(举)地(善)和(余)泽(利)嗣(坚)慧(贞)众(延)望(黄) |
山东泰安岱岳区孙氏 | 覃(谐音,13代)佩永继,兆启丰宁,重振方圆(共24代) |
山东德州孙氏 | 少晓寿丙加传长 |
山东德州抬头寺乡白桥村孙氏 | 吉福维德奉敬守法 |
山东济宁石桥镇崔院村孙氏 | 永文长传富........ |
山东临沂郯城孙港口村孙氏 | 如志成宪传偕聿…… |
湖北
湖北乐安孙氏 | 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注:此为孙权家族字辈 |
湖北汉川韩集孙氏 | 明元大士,汝嗣世业,科启锡光,祥开家国,江东泽长,淇澳颂德,金玉作声,清映书堂,文明兴振,相继贤良,显承模烈,万年杨芳 |
湖北监利孙氏一支 | 乐安泽祚长宝鼎耀华堂功勋荣汉国典法重伦常乾坤应卜兆敬述定增芳 |
湖北监利孙氏一支 | 一世学正大光明承祖承绍先秉宗邦 |
湖北黄冈孙氏 | 原派:“大洁文尚一字广善家之克显光宗乃贤”改派:“大洁文尚一字广善乐平贵显胥宇楚黄” |
湖北宜昌孙氏一支 | 大唐光祖德开先宜宝善 |
河北
河北沧州孙氏 | 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 |
河北故城孙氏 | 延毓树金洪学兴世、单玉方田庆加传 |
河北唐山丰南孙氏 | 世首文明广宗连福善常焕庭洪作秀耀国凤增祥永绍怀能庆权承左志良殿宇荣建阁光宪锦家邦 |
江西
江西靖安义门孙氏 | 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
江西赣州孙氏 | 德元亨利贞世太光宏泽文华经国祥千仁万远长 |
安徽
安徽潜山、舒城孙氏 | 修齐常吉庆,诵读裕经纶,志事诒芳远,继述一举成,东安鸿业绍,联合骏猷新,德必绳先祖,谟希淑乃身,建功徙养正,立纪本敦伦,品欲谐金玉,名思美凤麟,善良为国宝,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运,光荣复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后协恭寅,百代徵详发,兴怀续起人 |
安徽合肥孙氏 | 文法万子人时嘉宗继日启光欲作述大本务敦实爱敬尚从先修齐定世传正家思效祖立志学前贤言行必信果忠勇智义全华夏建伟业宁宇奏凯旋 |
安徽孙氏一支 | 国志永兆宏时来润寿长家隆承福庆元善启…… |
安徽六安寿县孙氏 | 士克祖家传,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 |
湖南、广西
湖南醴陵孙氏(富春堂) | 绍开光先泽,孝忠发远谋 |
湖南益阳孙氏 | 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
湖南张家界孙氏 | 文明斯自超万代永开法 |
广西北海孙氏 | 广建岗山光万公(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佩(志)景(学)兆绪(建)东 |
福建、云南、广东、重庆
福建晋江孙氏 | 谦焉如意经损乃自作受 |
云南昆明东川孙氏 | 天思国正顺乾坤世泽长永远开宗义万代显荣华 |
广东潮汕孙氏 | 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济传忠勤孝恭敦厚仁慈守高曾训宝若鼎彝积荫丰隆衍诸洪丕履安泰定贞寿恒颐 |
重庆璧山孙氏 | 吉英维良永开光国正治 |
重庆孙氏一支 | 正茂显臣学允世祖朝廷宗继元自可当选昌大云 |
重庆奉节一支 | 应兆国体田,承忠秉再元,元会开天运,文明正家邦,德泽光祖远,诗书传世长 |
浙江、贵州、河南
浙江孙氏一支 | 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
贵州孙氏一支 | 永德正朝廷 |
贵州安顺孙氏一支 | 正应如维国必发登文章立士后德开基克成先志裕占兴仁凤腾有佐永启宗之 |
河南台前县孙氏 | 家齐绪纲常,久远胤后襄,依理遵典训,笃靖履源康 |
河南商丘、夏邑孙氏 | 懿美之好本于至性家学渊源惟师孔孟 |
河南商丘、睢阳区孙氏 | 中保文献绍先贤,功德在己修 |
河南邓州市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孙氏 | 立本天君重,培元世泽长;泰清传万载,忠厚永远扬 |
其他
孙氏某一支 | 大永宏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 |
孙氏某一支 | 添应嗣道文安友秉世尚继之启林士承祚永家逢盛际昌元运开宏景龙翔芳自腾光泽长焕炳定国滋纯良兴邦在登敏遵经守正传先绪齐远振 |
孙氏某一支 | 永杰贞强,国义家顺,世泽万邦 |
字辈排行参考资料:
中华孙氏赋
兵家两祖,循吏首宗。经世韬略,文武咸通。得姓武仲乙,有氏芈叔敖。太行浩气,挺千秋脊梁;江东霸业,傲万里英雄。药王济世,积百代德业;国父匡时,唤亿兆觉醒。上下尊亲,诸昆流融。仁义礼智,秉正道弘。燃燃星火,蔚然国之风也;累累功勋,岂可笔端尽穷。
夫天地气运,每有所育。风水各殊,钟灵毓秀。书公草创,诸昆繁富。孙子兵法,开博弈之大范;孙膑武道,继智较之脱俗。更有文台不凡,奇节阔达,两子勇猛,赤壁破虏。拒魏武之青睐,拓巍巍之三吴。平居已多春,乐安渐秀出。威威名高吴镜,赳赳志振齐都。堪曰韬略源自斯家,周旋当赖斯族。
至于伯乐难得,声闻于天。可却千里之马,必听孙阳之言。映雪夜读,铭丹心刻骨;登高长啸,作龙音凤声。昌文脉之隆盛,数天台壮篇。皓首穷经,尔雅叔然。过庭论墨,书法光显。讲学辞征,清对松风明月;正色持衡,留得良史美贤。旷才生藻,握珠吐霞;朝阳喷薄,锦绣人间。
大哉先善一身,而怀兼济黎苍。思邈妙手回春,悬壶有乾坤;传庭咄叱风云,举足系兴亡。承宗力挽狂澜,仲容学裨危局。巨源恸哭流涕,极论众生苦难;中山舍命投身,为公天下至上。可著千秋之书,岂苟一时之利;可使千兵之势,岂为一家之忙。生子当如孙仲谋,立功当效孙家郎!
赞曰:赫赫孙氏,天生美裔。炎黄脉出,西周姓立。烁今震古,气吞千里。风流云外,骨挺山脊。学问致用,经天纬地。草木肃然,河岳同辉。大江东去,不减君子。天下为公,绵绵万世。(雪来野)[12]
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姓名 | 所处时代 | 籍贯 | 成就/荣誉 |
---|---|---|---|
孙武 | 春秋时期齐国 | 山东 | 军事家、政治家,著有《孙子兵法》 |
孙阳(伯乐) | 春秋中期郜国 | 今山东成武县 | 善相马者 |
孙叔敖 | 春秋时期楚国 | 今河南省淮滨县 | 楚国令尹 |
孙膑 | 战国时期齐国 | 今山东聊城菏泽之间一带 | 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
孙坚 | 东汉 | 今浙江富阳 | 将领,长沙太守 |
孙 权 | 三国时期吴国 | 今浙江 富阳 | 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 |
孙炎 | 三国时期魏国 | 今山东博兴 | 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 |
孙康 | 东晋 | 今山西平遥 | 名士,御史大夫 |
孙楚 | 西晋 | 今山西平遥 | 官员、文学家 |
孙绰 | 东晋 | 今山西平遥 | 玄言诗人、书法家、文学家 |
孙盛 | 东晋 | 今山西平遥 | 史学家、名士、官员 |
孙思邈 | 唐朝 | 今陕西铜川 | 医学家 |
孙过庭 | 唐朝 | 今浙江富阳 | 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
孙位 | 唐朝 | 今浙江绍兴 | 画家 |
孙方谏 | 五代后周 | 名将 | |
孙光宪 | 宋朝初期 | 今四川仁寿县 | 诗人 |
孙奭 | 北宋 | 今山东茌平 | 经学家、教育家 |
孙复 | 北宋 | 今山西临汾 | 理学家、教育家 |
孙承宗 | 明朝末期 | 今河北 | 军事战略家 |
孙传庭 | 明朝 | 今山西代县 | 兵部侍郎 |
孙云球 | 明末清初 | 今江苏吴江 | 学仪器制造家 |
孙奇逢 | 明末清初 | 今河北保定 | 理学家 |
孙嘉淦 | 清朝 | 今山西兴县 | 直隶总督 |
孙星衍 | 清朝 | 今江苏武进 | 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 |
孙诒让 | 清朝 | 今浙江瑞安 | 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教育家 |
孙原湘 | 清朝 | 今江苏常熟 | 诗人 |
孙毓汶 | 清朝 | 今山东济宁 | 刑部、兵部尚书 |
孙禄堂 | 清末 | 今河北顺平 | 武术家 |
孙中山 | 清后期、民国初年 | 今广东中山 | 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孙传芳 | 清末、民国初年 | 今山东泰安 | 北洋直系军阀 |
孙科 | 清朝、中华民国 | 今广东中山 | 前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长 |
孙云铸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江苏高邮 | 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孙大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东威海 |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孙本忠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江苏吴江 | 蚕学家,中国现代家蚕育种的奠基人之一 |
孙羲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安徽安庆 | 农业化学家,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
孙叔平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安徽萧县 | 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