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1979年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获奖名单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表彰—位或多位当代建筑师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通过建筑艺术对人文科学和建筑环境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这—国际性奖项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每年评选—次,授予—位或多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该奖项通常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和“业界最高荣誉”。

普利兹克建筑奖创办人杰伊和辛迪•普利兹克都相信,有意义的奖项不仅可以鼓励和推动公众更关注建筑物,并且会启发设计者更精彩的创意。 

本奖项冠名源自芝加哥的普利兹克家族,他们拥有著名的凯悦酒店集团,旗下酒店遍布世界各地,并因此扬名海外。他们还长期积极赞助各项教育、科学、医疗及文化活动。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1922年—1999年)和妻子辛迪共同创立。长子汤姆士•普利兹克是凯悦基金会的现任主席,他解释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路易斯•沙里文、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等建筑伟人设计的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

“1967年,我们买下了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楼,作为我们亚特兰大凯悦酒店所在地。它那高耸的中庭大堂成为我们全球酒店集团的一个标志。很明显,这个设计对我们的客人以及员工的情绪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说芝加哥的建筑让我们懂得了建筑艺术,那么从事酒店设计和建设则让我们认识到建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因此,在1978年我们想到要表彰一些当代的建筑师。我的父母相信,设立一个有意义的奖项,不仅能够鼓励和刺激公众对建筑的关注,同时能够在建筑界激发更大的创造力。”

从1979年至2020年已颁给48位建筑师,对于世界上的建筑师而言,获奖意味着至高无上的终身荣耀。

迄今为止在42届颁奖中,共有48人获奖。 

美国:8人 

日本:8人 

西班牙:4人  

英国:4人

瑞士:2人 

德国/法国/巴西/意大利/葡萄牙/摩洛哥:13人     

中国/澳大利亚/挪威/丹麦/荷兰/墨西哥/奥地利/智利/印度:9人   



 美国 普利兹克建筑奖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1979-2020年获奖名单整理如下

2020 第42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谢莉·麦克纳马拉和伊冯·法雷尔  德国

伊冯·法雷尔(1951)与谢莉·麦克纳马拉(1952)相识于校园时代,彼时两人都就读于都柏林大学(UCD)建筑学院,师从新晋加入的理性主义建筑师们,力图挑战学术机构固有的思想与文化。1976年毕业时,两人双双获得留校任教的难得机会,她们在UCD执教直至2006年,并于2015年被聘为客座教授。“于我们而言,教学始终是一种平行现实,”法雷尔评论道,“这是我们尝试提取经验,并将其馈赠给未来世代的方式,让他们随着文化的发展人尽其才。因此,教学是一项双向的工作,我们在向学生学习,同时希望学生也能从我们身上有所获益。”

1978年,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与其他三位同仁联合创立了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名称取自最初办公室所在的街道,意在优先体现一方处所,而非一群个体。其重要的建筑作品包括北国王街住宅(爱尔兰都柏林, 2000年),都柏林大学爱尔兰城市研究院(爱尔兰都柏林, 2002年),索尔斯蒂斯艺术中心(爱尔兰纳文, 2007年),洛雷托社区学校(爱尔兰米尔福德, 2006年),财政部办公楼(爱尔兰都柏林, 2009年),以及利默里克大学医学院(爱尔兰利默里克, 2012年)等。

回顾童年时代,麦克纳马拉追忆道:“我的建筑兴趣的启蒙源自孩提时代一次去利默里克拜访姨母的经历。这是一栋十八世纪的巨宅,坐落在一个优美的主街区,姨父在一楼经营药房,用一排精致的桃花心木铺陈衬护,而姨母利用门厅上方的一个房间开办了一所小型蒙台梭利学校。这唤醒了我对房子的认知好奇,我至今清晰地记得空间和光线带来的感觉,这对我而言绝对是一个启示。”

法雷尔分享道:“我儿时最初的记忆之一就是躺在家里的小型三角钢琴下面,仰靠着地板上的垫子。当母亲在我上方弹起钢琴,我记得这件胡桃木乐器下充满音乐旋律的美妙空间已经刻入我的意识里。我在爱尔兰奥法利郡的塔拉莫尔长大——一座由错落的街道和广场、石头搭起的仓库、精心建造的房屋和一条运河组成的小镇,水道在风景中剪出一条奇妙的弧线。每到春天,城郊的一片橡树林里有漫天遍野的风信子。大自然感觉如此亲近,触手可及。”

五位最初的合伙人中,只有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坚持留了下来。25年后,她们迎来了第一个爱尔兰本土以外的国际委托项目——位于米兰的博科尼大学(意大利米兰, 2008年),并以此荣获 2008年于巴塞罗那举办的首届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的年度建筑大奖。随后其它国际项目也接踵而至,赢得了建筑界的一致好评。利马工程技术大学的校园设计项目(秘鲁利马, 2015年)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授予2016年首度创立的RIBA国际奖。矿业与电信学院集团(法国巴黎, 2019年)和图卢兹第一大学经济学院(法国图卢兹,2019年)已于近期竣工。

她们同属爱尔兰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资深荣誉会员。此前,她们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丹下健三教席(2010年)和耶鲁大学的路易斯·康教席(2011年),曾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任教,并游历全球高校,展开国际演讲。

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以“建筑成为新地理”为主题的参展作品曾获得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银狮奖。法雷尔与麦克纳马拉共同担任2018年第16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并提出主题概念“自由空间”。她们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获得爱尔兰皇家建筑师学会颁发的RIAI詹姆斯·冈东终身成就奖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的RIBA皇家建筑金奖。

2019 第41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矶崎新 日本九州岛大分市

2019年度获奖建筑师矶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他14岁时对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记忆,对他后来的建筑理念不无影响,他认为建筑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应让当前的使用者感到愉悦,无论是偶然经过的行人或是周围生活的居民。“当我成长到足以开始了解世界的年纪,海峡对岸的广岛被投下原子弹,我的家乡毁于一旦。我是在核爆中心附近长大的,那里是一片满目苍夷的废墟,建筑物摧毁殆尽,甚至看不到城市的影子,我身边只有兵营和避难所。因此,我对建筑的最初体验是一片虚空,我开始考虑人们应如何重建家园和城市。”

1954年,矶崎新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在1987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丹下健三的带领下,开始步入他建筑职业生涯的学徒期。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这一时期盟军占领结束后的日本已恢复主权,并在二战造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荡中寻求物质层面的重建。“为了找到最适合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我不能停留在单一的风格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矛盾的是,这也变成了属于我的风格。” 

他的创作实践从当地开始起步,在他的家乡和福冈都有许多建筑作品,并迅速扩展至群马、大阪和东京。他职业生涯早期的重要作品包括大分县立图书馆(1962-1966,日本大分),1970年世博会节日广场(1966-1970,日本大阪),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1971-1974,日本群马)以及北九州市立美术馆(1972-1974,日本福冈)。

矶崎新展现出超越所处时代的全球视野,有力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对话。1980年代,他凭借首个海外项目——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1981-1986,美国加利福尼亚)一举成为国际建筑界的领军人物。他完成的超过100多个的建筑项目中享誉国际的作品还包括: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设计的圣乔治宫体育馆(1983-1990,西班牙巴塞罗那);迪士尼总部大楼(1987-1990,美国佛罗里达);深圳文化中心(1998-2007,中国深圳);2006年都灵冬奥会冰球馆Pala Alpitour(2002-2005,意大利都灵);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2003-2008,中国北京);安联大厦(2003-2014,意大利米兰);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2004-2011,卡塔尔多哈);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2008-2014,中国上海);以及湖南省博物馆(2011-2017,中国长沙)等。

早在1960年代,矶崎新就提出了“空中城市”构想(1962,日本东京),这是针对新宿地区的未来主义规划,由凌空悬跨于老旧城市上方的建筑、住宅和交通系统构成,以期应对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这一计划并未实现,矶崎新仍在其他加速发展的经济体中继续践行城市规划的主张,例如近期他在中国和中东开展的建筑项目。

通过他的批判性著作,以及作为重要建筑竞赛的评委,他为世界各地青年建筑师们实现创作理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60年来他的作品除了其标志性的建筑,还涵盖了哲学、视觉艺术、设计、音乐、电影和戏剧等领域。

他曾以大分县立图书馆和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荣获日本建筑学会年鉴奖(1967年和1975年于日本),其它荣誉还包括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军官勋位(1997年于法国),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1986年于英国),由他担纲策展人的日本馆荣获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佳国家馆金狮奖(1996于意大利),西班牙公民功勋大十字勋章(1997年于西班牙),意大利国家勋章(2007年于意大利),以及佛罗伦萨双年展洛伦佐终身成就奖(2017年)。他曾当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1994年)与美国艺术文学学院(1998年)名誉会员,以及日本艺术院(2017年)会员。1979年,他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首届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并于此后连任五年。

矶崎新建筑作品个展包括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加利福尼亚)和东京车站画廊(日本东京)展出的“矶崎新:1960-1990建筑作品展”;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纽约)、博洛尼亚现代艺术画廊(意大利博洛尼亚)、荷兰建筑学院(荷兰鹿特丹)、英国国家建筑学院(英国伦敦)、米罗基金会美术馆( 西班牙巴塞罗那)和摩尼·拉扎里斯顿艺术中心(希腊塞萨洛尼基)展出的“矶崎新:建筑作品展”;里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都灵)和塞拉维斯当代艺术博物馆(葡萄牙波尔图)展出的“矶崎新- 电气的迷宫”;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北京)、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中国上海)和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展出的“矶崎新-未建成”。

矶崎新曾在数所美国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纽约州,纽约),哈佛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和耶鲁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他常驻冲绳,于日本、中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设有工作室。

2018 第40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巴克里希纳•多西 Balkrishna Doshi 印度

巴克里希纳•多西于1927年8月26日出生于印度浦那,祖父辈两代人均从事家具业。因自幼便展现出对艺术的天赋和对空间比例的理解力,引起学校里一位老师的注意,开始鼓励他接触建筑学。1947年印度独立,多西在孟买Sir J.J.建筑学院开启了他的建筑学习生涯,这是印度最古老的建筑学院,也是当地最具权威的建筑学府之一。

多西一生中的许多关键时刻都源自他的雄心抱负和主动精神——从毅然登上轮船从印度远赴伦敦,那个他梦想加入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地方;到明知资历尚浅仍主动提请与勒•柯布西耶共事;再到积极投身于重建祖国的历史潮流中。

1954年他回到印度,主持勒•柯布西耶位于昌迪加尔和艾哈迈达巴德的项目,其中包括棉纺织协会总部大楼(艾哈迈达巴德,1954年)和肖特汉别墅(艾哈迈达巴德,1956年)等。1962年,多西还与路易斯•康一起合作设计了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之后他们又继续合作了十余年。

1956年,多西聘请了两位建筑师,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Vastushilpa,后更名为Vastushilpa Consultants,并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五名合伙人、六十名员工、完成了100多个项目的建筑事务所。他充分吸取西方建筑前辈的经验,以其对生活、东方文化和自然力量的深切敬畏,塑造出自身独特的艺术视野,创造出极具个性化风格的建筑,饱含他过往经历中的意象、声音和回忆。除了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敬意外,他年少时代的种种元素——对圣地、寺庙和熙熙攘攘街道的回忆,以及他祖父家具作坊里漆器和木材的味道——都融入了他的建筑风格之中。

在诸多已建成的建筑有城市综合体、住宅项目、公共空间、画廊和私人住宅等作品中,多西回忆起他付诸最多努力的作品之一,是他的个人建筑工作室Sangath桑珈(艾哈迈达巴德,1980年)。“Sangath桑珈融合了对印度生活方式的印象和联想。过往的思绪与回忆在此碰撞,唤醒和连接起被遗忘的片段。桑珈亦成为一座不断发展的、供人们温故知新的校园。它已经成为了文化、艺术和可持续发展完美结合的典范,研究探索、机构设施和最大限度的可持续性在这里倍受重视。”

他创建了Vastushilpa环境设计基金会,以改进适合印度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本土设计规划标准。时至今日,该基金会已成为学术界和专业顾问团队之间沟通的纽带。他曾是建筑与规划学院(艾哈迈达巴德,1966-2012)的创办者、前任主管和前任主席,2002年该校更名为CEPT大学。目前,多西作为名誉院长,继续居住在艾哈迈达巴德。

多西曾多次在国内外斩获殊荣,2011年荣获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军官勋位;2007年荣获法兰西建筑研究院颁发的全球可持续建筑终身成就奖;2000年荣获印度总理国家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1993-1995年凭借阿冉亚社区住宅项目获得阿迦汗建筑奖;1998年荣获法国建筑学会金奖和印度建筑师协会金奖,以及1976年荣获印度政府授予的莲花士勋章。他还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和印度建筑师协会的会员以及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他曾于2005年至2007年在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遴选委员会以及阿迦汗建筑奖中担任评委。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栖居的庆典:真实•虚拟•想像”,于2014年在印度新德里国家现代艺术画廊开幕,2017年前往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巡展,同年他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了第27届年度建筑讲座。

多西已发表的著作包括:2011年Vastushilpa基金会出版的《Paths Uncharted》; 2012年由Periscope出版社出版、Hansy Better Barraza主编的《Where are the Utopian Visionaries?: Architecture of Social Exchange》一书中有关“印度印多尔的社区建设”的内容; 以及《A + U》、《Architectural Review》和《Abitare》等相关国际期刊中的众多作品等等。

多西曾是国际建筑师教育宪章委员会的成员,该组织于1995由国际建筑师联合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他分别于1990年和2005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休斯敦莱斯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并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学府与机构演讲授课。

2017 第39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拉斐尔•阿兰达Rafael Aranda   卡莫•皮格姆Carme Pigem   拉蒙•比拉尔塔Ramon Vilalta  西班牙

拉斐尔•阿兰达(1961)、卡莫•皮格姆(1962)和拉蒙•比拉尔塔(1960)于1987年毕业于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巴莱建筑学院(简称ETSAV),并于次年在他们的家乡西班牙赫罗纳省奥洛特镇,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RCR 建筑事务所”。

他们将早期的成功归功于1988年由西班牙公共工程和城市规划部主办的一场设计竞赛,借助对建筑类型学本质的深入思考,他们在蓬塔阿尔迪设计的一座灯塔最终胜出勇夺头奖,在他们此后的所有作品中,这种基本思考模式都始终贯彻其中。

这一成就促使他们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建筑思想,根据熟知建筑区位和自身的敏锐洞察,从而赢得更多设计合同,其中大多数来自加泰罗尼亚地区。近期,他们揽获更多国际赞誉并开始走出西班牙,在其他欧洲国家开发项目。

阿兰达、皮格姆和比拉尔塔曾多次参加重量级行业展览,包括1990年在巴黎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建筑展; 2000年、2002年、2006年、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6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现场:西班牙新建筑”展览; 2010年东京TOTO间画廊举办的“Global Ends”展览;以及2015年于巴塞罗那和2016年于马德里举办的“RCR共享创意”展览。

他们于2005年荣获加泰罗尼亚政府授予的国家建筑文化奖; 2008年和2014年荣获法兰西艺术与文学勋章; 2010年荣获美国建筑学会名誉院士; 2012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外籍院士;以及2015年荣获法国建筑学会颁发的金奖。

自1989年以来,阿兰达、皮格姆和比拉尔塔担任La Garrotxa火山区自然公园的顾问建筑师。从1989年到2001年在巴莱建筑学院(ETSAV)教授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和建筑设计课程,并在过去二十年间独立担任巴莱建筑学院(ETSAV)和巴塞罗那建筑学院(ETSAB)的毕业设计评审。2012年,他们在由巴伯利铸造厂改造而成的事务所内,举办了一次国际化的夏季研讨会。

他们曾受邀在西班牙及多个海外城市举办超过200场讲座,其作品也出版于诸多书籍上,例如由威廉•柯蒂斯编著、古斯塔沃•吉利出版社出版的《RCR建筑事务所•抽象与自然》(巴塞罗那,2004);以及《El Croquis》、《a + u》、《Casabella》、《Detail》、《Bauwelt》和《Arquitectura Viva》等期刊杂志上。

2013年,他们成立了RCR BUNKA基金会,旨在于全社会范围内支持建筑、景观、艺术与文化事业。

2016 第38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  智利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1967年6月22日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1992年,他毕业于智利天主教大学,成为了一名建筑师。1994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建筑师事务所”。自2001年以来,他一直领导ELEMENTAL公司,一个着眼于公共利益和社会影响的“行动库”,项目涉及住房、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ELEMENTAL曾在智利、美国、墨西哥、中国和瑞士承接建筑项目。2010年地震和海啸袭击了智利,ELEMENTAL应邀参与智利孔斯蒂图西翁市的重建工作。阿拉维纳在ELEMENTAL的合伙人包括贡萨洛•阿特亚加、胡安•塞尔达、维克多•奥多和迭戈•托雷斯。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是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监。2014年他曾在TED全球巡讲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站担任演讲嘉宾。2009年至2015年,他曾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成员。

2010年,他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外籍院士,并被《Monocle》杂志评为全球20名新英雄之一。2011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伦敦经济学院城市项目委员会成员;大卫•洛克菲勒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区域咨询委员会成员;自2013年以来担任瑞士豪瑞基金会董事会成员;智利公共政策学会创始会员;以及芬兰政府创新基金SITRA旗下的赫尔辛基设计实验室负责人。他也是向2012年里约+20全球峰会做出贡献的100位名人之一。

阿拉维纳曾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及2005年);并曾任教于威尼斯世界建筑学院(2005年)、伦敦建筑协会(1999年)和伦敦经济学院。自2006年以来,他一直担任智利天主教大学ELEMENTAL-智力石油公司教授讲席。

他还是以下专著的作者:《建筑事实》(1999年),《建筑的地位》(2002年)和《建筑物料》(2003年)。他的作品曾在50多个国家发表,Electa出版了专著《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设计与建造》(米兰,2007年);Toto出版了《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建筑的力量》(东京,2011年)。Hatje-Cantz为ELEMENTAL出版了关于社会保障住房项目的第一本专著:《增量住房和参与式设计手册》(柏林,2012)并于第12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推出。

2015 第37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弗雷•奥托Frei Otto  德国

弗雷•奥托于1925年5月31日出生在德国的Siegmar,并在柏林长大。在德语中,“弗雷”的意思是“自由”;他的母亲在参加了一次关于自由的讲座后想出了这个名字。奥托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雕塑家。他还是一名年轻学生时,曾在学校放假期间担任石匠学徒。作为一项爱好,他曾驾驶并设计滑翔机——这项活动激起了他对轻型框架覆盖薄膜如何响应空气动力和结构应力的研究兴趣。

1943年他获得大学入学资格后,奥托立即报名学习建筑学,但未能如愿。相反,他加入了劳动者大军。1943年9月,奥托被应征入伍,并受训成为一名飞行员。1944年年底飞行员训练中止后,奥托成了一名步兵。1945年4月,他在纽伦堡附近被俘,在法国沙特尔附近的战俘营待了两年。在那里,他曾但任战俘营的建筑师,并学会了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建造多种类型的结构。

战争结束后,弗雷•奥托于1948年回国,在柏林技术大学攻读建筑学。他的建筑学观念一直反对第三帝国时期德国所流行的笨重、支柱构造并妄想永久存留的楼宇。与此相反,奥托的作品是轻量的、开放、民主和低成本的,有时甚至是临时的。

1950年,奥托在奖学金资助下赴美游学,并参观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埃瑞许•孟德尔松、艾罗•沙里宁、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理查德•诺依特拉、查尔斯和蕾•伊姆斯等人的作品。在此期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学习社会学和城市发展。

1952年,弗雷•奥托成为了一名自由建筑师,并在柏林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54年,他获得柏林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悬挂屋顶、形式和结构》曾以德文、波兰文、西班牙文和俄文发表。此外,1954年,他开始与斯特罗梅耶尔建筑师事务所的“帐篷建造者”彼得•斯特罗梅耶尔展开合作。1955年,他们为在德国卡塞尔举行的德国联邦园艺博览会(联邦花园展)设计并建造了三个用棉织品制成轻量级、最小化的临时搭建物。这是他第一批获得国家承认的作品,其中一部分因素是这些结构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

弗雷•奥托率先将现代的轻型帐篷状结构进行广泛应用。他为此着迷的一个原因在于其经济和生态价值。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曾建造复杂模型来测试和改善拉伸形状。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奥托始终坚持建造物理模型来确定某种形式的最佳形状并检测其行为。在他工作室的工程师率先使用计算机对弗雷•奥托的项目进行结构分析,但这些计算的基础数据均来自用于形态研究的物理模型。

1958年,奥托创办了第一个专注于轻质结构的研究所——轻质建筑开发研究所(这是一家小型的私人机构,此后他又成立了几家类似机构),并在柏林的Zehlendorf区开设了一家新的工作室。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定期赴美国讲学,并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1961年成立于柏林技术大学的生物学与建筑研究小组标志着他与建筑师、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协作的开始。他们运用来自帐篷、网壳以及其他轻型结构的知识来更好地理解生物结构和形式的设计。

1962年,奥托发表了他重要巨著——《张力结构:缆线、网格和薄膜结构建造的设计、结构与计算》的第一卷(第二卷于1966年出版)。1964年,他成为新成立的斯图加特大学轻型结构研究所(IL)的主任。IL受德国政府委托,对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德国馆的规划事宜进行研究。德国领导人选择了奥托的作品来展示本国二战后在工业和工程方面的专长和创新技术。由此产生的1967年世博会德国馆由罗尔夫•古特布罗德和弗里茨•莱昂哈特合作创建,让身为建筑师和设计工程师的弗雷•奥托获得了走向国际的 机遇。这是大规模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早期典范之一。

次年,即1968年,奥托被提名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IL也得到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委托,为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主体育场的投射式屋顶开发建设测量模型。这个专为当年奥运会设立的项目于1972年5月由君特•贝尼施、弗雷•奥托和弗里茨•莱茵哈特合作完成,该项目由一块覆盖奥林匹克体育场看台的巨大薄膜、拉伸结构竞技场、奥林匹克游泳池织物屋顶以及连接建筑物并为观众遮阳挡雨的双曲线薄膜天篷所组成。

2014 第36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坂茂Shigeru Ban  日本

坂茂1957年8月5日出生于东京,父亲是丰田公司的业务人员,母亲是 “高级定制”女装设计师。坂茂的父亲非常喜欢古典音乐,在坂茂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学小提琴。坂茂的母亲每年都前往欧洲参加巴黎和米兰的时装周,这激起了坂茂到海外旅行的渴望。坂茂的儿时家里住的是木屋,常常雇请木匠们前来修缮。坂茂对传统木匠活儿很着迷,喜欢自己挑选木块搭建小玩意儿。那时的坂茂希望成为一名木匠。

小学和初中阶段,坂茂在艺术和工艺方面表现不俗。他为完成九年级暑假作业,而设计了一座房子被评为最优并在学校展览。此后,他决心成为一名建筑师。与其梦想同行的,是他对英式橄榄球的热爱。他从10岁起就打橄榄球,在初中时入选东京地区少年队,并参加了与韩国国家队的比赛。坂茂希望考取早稻田大学,以便同时追寻自己的橄榄球和建筑学梦想。他听说要参加绘图考试才能上早稻田大学,于是从10年级开始,他每个星期天都去一位画家的工作室学习绘图,并且从11年级开始,每天完成校内橄榄球训练后,他都要去绘画学校学习。11年级时,坂茂被选为橄榄球队的正式队员,并参加全国巡回赛,但他所在球队第一轮就遭败北。此后,他决定放弃进入早稻田大学的打算(该校以其橄榄球实力著称)转而报考东京艺术大学,把重点放在建筑学的学习上。从12年级开始坂茂参加了大学预备学校的夜间课程。他第一次学会了使用纸张、木材和竹子搭建结构模型,他的特殊能力很快就证明,他在这个领域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夜校老师是智治真壁,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有一天,坂茂在真壁家里读到一篇有关约翰•海杜克的文章,海杜克被称为“纸建筑师”,时任纽约库珀联盟建筑学院院长。对坂茂而言,自己接触的这些尚未建成的楼宇模型和计划都是革命性,于是他决定去美国库珀联盟学习建筑。

1977年,坂茂前往加州学习英语。直到那时,他才发现库珀联盟并不接受来自国外的学生,仅招收来自美国国内其他学校的学生。坂茂着手寻找可以让他将来转学的学校,最终决定就读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 当时学院刚刚创建,还在使用一个重新装修过的旧仓库作为校舍。坂茂迷上了令人振奋的工作室和校内环境。著名建筑师、SCI-Arc的创始人雷蒙德•卡普对他进行了面试,虽然当时坂茂的英语口语还不太好,但卡普被坂茂的综合素质所打动,容许他入学,并直接就读二年级。坂茂得到了一系列房屋研究案例的启发—这些房子受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影响。1980年,坂茂在SCI-Arc读完四年级课程后,转学到了库柏联盟。所有从其他学校转来的学生都从二年级开始就读,坂茂的同学中就包括他目前驻纽约办事机构的合伙人迪恩•马尔兹。其他后来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同学还有梅本菜菜子(赖泽+梅本建筑师事务所)和劳瑞• 霍金森(史密斯-米勒+霍金森建筑师事务所)。他的老师包括里卡多 思科迪奥、托德•威廉姆斯、戴安娜•阿格雷斯特、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和约翰•海杜克等。在四年级结束时,坂茂从库珀联盟请了一学年的假,到建筑师矶崎新的东京工作室工作。此后,坂茂返回库珀联盟,并于1984年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坂茂陪同摄影师深川由纪夫去欧洲旅行,在那里,他首次参观了阿尔瓦• 阿尔托位于芬兰的建筑设计。坂茂惊叹于阿尔托建筑对区域环境和材料的重视。

1985年,坂茂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赴东京开设了自己的公司。1985年至1986年,他组织并设计了埃米利奥•安巴斯展览、阿尔瓦• 阿尔托展览和朱迪思• 特纳展览,并担任东京轴心画廊的馆长。在阿尔托展览期间,他开发了纸管结构,并并将其付诸实施,作为系列研究案例,坂茂还设计了“PC桩宅”、“双顶宅”、“家具宅”、“幕墙宅”、“2/5宅”、“无壁宅”和“裸宅”。

1994年,坂茂得知卢旺达内战导致200万难民被迫在极其悲惨的条件下生活,他向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提出了纸管避难所的想法,随即被聘为顾问。1995年阪神(或称神户)大地震后,一些前越南难民不能入住由日本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房,坂茂就为他们建造了“纸木宅”。他还与学生志愿者一道建造了高鸟“纸教堂”。这一事件促使了非政府组织—建筑志愿者师网络(VAN)的筹建以及此后救灾活动的实施。VAN分别在土耳其(1999年)、印度西部(2001年)、斯里兰卡(2004年)建造临时房屋。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建造临时学校,在意大利拉奎拉建造音乐厅,又在2010年海地大地震后建造避难所。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VAN在50多个避难所内建立了1800个纸质隔间,使居住其中的家庭有了更多的隐私。VAN还在日本宫城县的女川市建造了临时房屋。这些努力大大改善了避难所的生活质量和临时居住环境,而这些问题一度被政府所忽视。2011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产生的剧烈破坏后,坂茂建造了纸板教堂,作为克莱斯特彻奇市重建的象征。

1995年,坂茂的纸管结构开发获得了日本建设大臣颁发的永久性建筑认证,并完成了“纸宅”的建设。2000年,坂茂与德国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弗雷•奥托合作,为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日本馆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纸管网格薄壳结构。这种结构因其可回收利用的建筑特性而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1998年,Nobutaka Higara成为坂茂东京业务机构的合伙人。

2004年,坂茂与让• 德• 贾斯丁内斯(自2004年起担任他巴黎业务机构合伙人)和菲利普•古姆齐德简合作,在蓬皮杜梅斯中心的竞标中胜出。他集合了自己在日本和欧洲学生,在位于巴黎蓬皮杜中心的顶层露台上搭建了纸管结构的临时办公室。

坂茂一直担任庆应义塾大学环境和信息研究学院教授。他赢得了蓬皮杜梅斯中心项目竞标后,与合伙人让•德•贾斯丁内斯联手成立了一家私人事务所。2008年,他从庆应义塾大学辞职,并于2010年在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011年,他又成为京都艺术与设计大学的教授。

坂茂目前正在研究创意结构,参加志愿救灾、广泛讲学、在校任教,并继续开发材料和结构系统。这项工作不仅催生了纸管结构,还有层压竹子(竹家具宅,2002年)、海运集装箱结构系统(游牧博物馆:纽约,2005年;圣莫尼卡,2006年;东京,2007年;女川集装箱临时房屋,2011年)以及无金属连接件木结构(蓬皮杜梅斯中心,2010年;赫斯利九桥高尔夫球俱乐部,2010年;Tamedia新办公楼,2013年;阿斯彭艺术博物馆,2014年)。此外,他还利用碳纤维创造了家具和建筑(碳纤维椅,2009年;里特贝格博物馆夏季馆,2013年)。

2013 第35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伊东丰雄Toyo Ito  日本

伊东丰雄,日本建筑师,1941年6月1日出生于韩国汉城(今首尔)。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对朝鲜李氏王朝的早期陶器和日本风格绘画作品怀有特殊兴趣。他父亲也是一名体育迷,热衷于棒球和高尔夫球。1943年,伊东丰雄随他的母亲和两个姐姐迁回日本。两年后他父亲也回到日本,一家人住在他父亲家乡长野县的诹访町。他的父亲于1953年去世,当时他年仅12岁。此后,他的家人开办了一家味噌店。目前,除了一个年长他3岁的姐姐外,其余家人均已亡故。

 伊东丰雄于1971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并于次年结婚。他的妻子于2010年去世。他们的独生女儿现年40岁,在日本版《Vogue》杂志担任编辑。

 伊东丰雄承认,自己在青年时期对建筑学并无太大的兴趣。但是他也曾受到一些早期熏陶。他的祖父是木材经销商,而他的父亲则喜欢为朋友绘制住房平面图。伊东丰雄刚刚上中学时,他的母亲聘请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芦原义信(当时他刚刚在美国任职于马歇•布劳耶建筑师事务所后返回日本)设计他们位于东京的住所。

初中三年级那年,他搬到了东京,就读日比谷中学。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建筑师—当时他最热衷的仍然是棒球。直到他就读东京大学时,建筑才成为他的主要兴趣。作为他本科毕业的设计作品,他提交了一份上野公园重建方案,并以此赢得了东京大学最高奖。

 1965年,他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并任职于菊竹清训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到1971年,他已经做好准备,在东京开创自己的工作室,并把它命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1979年,他把公司的名字变更为伊东丰雄建筑师事务所。

 他曾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其中包括2010年第22届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2006年英国建筑师皇家学会皇家金质奖章;2002年第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媒体中心中包含他所获奖项的完整列表】。他是东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京都大学和多摩美术大学的客座教授;2012年春季学期,他还为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主持了一个海外工作室,属亚洲首次。

 他的作品曾在英国、丹麦、美国、法国、意大利、智利、中国台湾、比利时、西班牙和日本等地的许多城市的博物馆展出。他的著作和有关于他的出版物也曾在上述国家和地区以及许多其他地方发行。他是美国建筑师学会、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日本建筑学会、东京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学会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等机构的荣誉会员或院士。

 1971年他最初的作品之一是一所位于东京郊区的住宅。这座被称为“铝屋”的建筑由完全包裹在铝材中的木头框架组成。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是住宅。1976年,他为自己的姐姐设计了一座住宅,当时她刚刚丧偶。这座房子被称为“白色U形”,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伊东丰雄作品的关注度。这座房子毁于1997年。谈到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大部分作品时,伊东丰雄解释说,自己一直在尝试通过极简主义手法来消除人们对其作品的常规理解,创造出可以与空气和风相媲美的轻盈建筑。

 他认为,2001年在日本宫城县仙台市完成的仙台媒体中心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峰之一。在费登出版社发行的《伊东丰雄》书中,伊东丰雄解释说:“媒体中心在许多方面有别于一般的公共建筑。虽然这座建筑主要功能为图书馆和艺术画廊,但管理方一直积极致力于模糊不同使用之间的界限,除去各种媒体之间的固定障碍,逐步唤起文化设施今后所应该具备的形象。这种开放性是简单结构的直接结果,它包含混凝土平板(蜂巢钢板加混凝土),13根管柱贯穿其中。每个楼层内的墙壁都减少到最低水平,允许各种功能在管柱之间的开阔区域自由分布。”     

2009年,伊东丰雄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Kenneth Kassler讲演时解释了自己关于建筑学的总体思路:

“自然界极其复杂而多变,其系统是流动的——它建立在流体世界上。与此相反,建筑则一直在试图建立更为稳定的系统。非常简单地说,网格系统形成于20世纪。这套系统曾风行世界各地,因为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就海量的建筑。

 然而,它也让这个世界的城市变得同质化。甚至可以说,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也有同质化的倾向。

 为此,在过去十年间,我一直在试图通过对网格的微调,寻求一种方法,拉近建筑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伊东丰雄又补充说:“是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

 在时尚的东京表参道区,伊东丰雄于2004年为意大利的鞋类和包箱品牌TOD'S设计了旗舰店,其中树木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关系。伊东丰雄的事务所提出了自己的项目说明:“树木是独立的自然物体,其形状有着内在的结构合理性。树木剪影的重叠方式也产生了力的理性流动。大楼采用了分支树的形式,越往高处分支越细越多,也越开放。同样地,建筑物向内展开的空间氛围也会因不同的预期用途而略有差异。这座建筑摒弃了墙壁和开放空间、线和面、二维和三维、透明和不透明之间的显著区别,某种特殊的抽象性成为其特点。树的剪影营造了一个新的形象,建筑自身具有象征意义的实体与抽象之间产生了恒定的张力。凭借这个项目,我们(伊东丰雄及其工作人员)试图创建这样一类建筑:通过其建筑结构上的新颖,同时表达一个时尚品牌的鲜活存在以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城市景观力量。”

 在设计出仙台媒体中心等一系列广受好评的建筑之后,21世纪初期的伊东丰雄已经成为一位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建筑师,他的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伊东丰雄设计了2009年高雄世界运动会主体育场和正在建设中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在欧洲,伊东丰雄和他的事务所用引人注目的波浪形不锈钢装修Suites大道公寓的外墙;2002年,他为伦敦海德公园设计了著名的蛇形画廊临时亭子。在此期间设计的其他项目还包括智利马尔贝拉的“白色O型”住宅在和未付诸实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博物馆/太平洋电影档案馆。

 但对伊东丰雄而言,也许最重要的是在他家乡的项目,它们由于2011年3月11日的地震和海啸而变得更加紧迫。在这场灾难的启发下, 伊东丰雄和其他一些日本建筑师提出了为幸存者的“共有家园”社区空间概念。正如伊东在《伊东丰雄—自然的力量》这本书中写道:

“救援中心内没有隐私,也几乎没有足够的伸展和睡眠空间,而仓促搭建的临时住房仅仅是一排排的空壳: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这些都是艰难的生活条件。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尽量微笑,并且因地制宜……在极端情况下,人们聚在一起分享和交流—这是最基本的社区的动人情景。同样,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建筑的源初,以及对社区空间的最低限度地塑造。

 一名建筑师能够让这样粗茶淡饭的空间变得更有人情味,让它们多了几分美丽,更舒适一点。”

 在伊东丰雄看来,“共有家园”概念向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质疑。他补充说:“在现代时期,人们最重视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因此,最原始的主题—建筑为什么而建,以及为谁而建—已经被抛在脑后。在灾区,人们失去了一切,却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建筑到底是什么的机会,从最基本的开始。‘共有家园’可能包含一些小型建筑,但它又引导人们去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当代建筑应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它甚至对最原始的主题、建筑本质的意义提出了质疑。”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对伊东丰雄通过“共有家园”直接表达社会责任感的做法表示赞赏。

最近,伊东丰雄也开始思考自己的遗产—作为明显标志之一,在濑户内海中一个名叫大三岛的小岛上,已经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也是由伊东丰雄设计,于2011年开放,展览他过去所设计的项目,同时也作为年轻建筑师的研习课堂。这个建筑群由两栋建筑组成,主体为“钢屋”以及附近的“银屋”(这是建筑师位于东京的故居的复制)。

2012 第34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王澍Wang Shu  中国

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最西北部的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从事木工。他的母亲是北京人,是一名教师和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他的妹妹继承了妈妈的事业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在父母的熏陶下,王澍开始对材料、工艺和文学感兴趣。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常需要坐长途火车往返于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4000公里的行程长达4天4夜。这样的旅行让他有机会了解自然的广博和变化。在没有美术老师指导下,他开始在四处绘画。这些童年时代的兴趣,似乎要把他引向成为艺术家和作家的道路。

他在曾经住过的北京的院子和胡同墙壁上留下了许多涂画。即使他搬走多年后,邻居们依然保护着这些绘画,等待他回来。然而,他最终选择在杭州作为工作和生活之地。因为杭州著名的自然风景,也因为那里一直也是中国许多出色的山水画家的居住地。

 他的父母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他必须学习理工科,但他坚持要学习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于是最终找到了建筑学。当他谈起当年他的老师知道他的计划时的反应,他说:“他们认为我一定是疯了,当时没有几个中国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建筑学。”直到他开始学习了一段时间,王澍才发现这正是他想要学的专业。

 他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进入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的研究所,做关于建筑、环境和旧建筑改造的研究工作。研究生毕业一年后,作为独立建筑师,他完成了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是在杭州附近一个叫海宁的小城,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1990年建成。

 从1990年到1998年,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也不想在任何的专业部门工作。反之,他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日复一日,从早上8点到午夜,他与工匠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 在建造工地上他学到了他能学到的一切。那时他从事的工作全部都是旧建筑改造,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旧建筑不断的被拆除,他的这些小工程也都被拆除了。

上世纪80年代,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艺术史,包括欧洲、印度、非洲和美洲,并逐渐把他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从艺术史、当代艺术、哲学、文学到人类学和电影艺术。从1990年到1998年,他有更多时间继续这些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并思考的更加深远。用王澍的话说:“我相信从一个广阔的视野开始,最终会回归到对地方状态的深思。”

 1997年他和他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共同创建了“业余建筑工作室”,目前已经发展为近10个人的团队,并成为中国建筑界一个响亮的名字。工作室的名字一部分反应了他们对中国专业建筑学现状的思考,对于这个行业所面对的城市拆迁和乡村的过度建设的反思。“我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失落了真实的历史,我们就不会有真正的未来。”

最代表他的思想和工作特质的作品是宁波博物馆,这是他2004年在一场国际竞标中赢得的项目。他解释说:“我想告诉人们曾经的城市生活是怎样的。10多年前,这里是这个美丽海港城市的一片有30多个传统村落的地方,到我们设计时,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拆除了,这里变成了一片几乎没有回忆的城市。我把能在这个地区收集到的各种旧建筑材料再次利用,与新材料一起在新的建筑上混合建造,我想建造一个有自我生命的小城市,它能把这个城市的回忆重新唤醒。”

 他进一步解释了他的工作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步,说服政府和客户,让他们和建筑师一起产生足够的信心;第二步,对与材料和建造问题相关的设计细节必须搞的非常清楚;第三步,被他描述为“最困难的一步,因为很多人不认为建筑是一个艺术作品,他们认为一个建筑就是一个从功能到形式都可以随意改变的容器。往往我的建筑刚建成,就开始被改造,甚至只是为了一点商业因素,对此我无能为力。

宁波美术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最开始设定的功能和完成后有一点儿不同。王澍说:“当我们提出方案的时候,政府表示有资金进行建设,但缺乏展览、收藏和运营的经费,他们需要把部分空间出租出去换取资金,这个办法叫以馆养馆。当时我跟他们开玩笑说,除了卖咸鱼(当地人爱吃的咸鱼有很重的味道),他们在一层什么都可以干,但是二楼必须留给纯粹的艺术展览。

他说他的设计过程和中国传统的画家有些相似。比如宁波博物馆的这个项目,他首先在头脑中产生了把建筑设计成与一座山类似的想法,首先他研究城市、村落、山谷、山脉、水流等,用几周的时间思索,而不是绘图。有一天他无法入睡直至深夜,设计方案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他马上起床,用铅笔在纸上把所有的东西都画下来,包括结构类型、建筑形态、空间大小、场所气氛、甚至许多细节尺寸、入口的状态和其它的功能等。“接下来,我喝茶。”王澍说。用尺子完成一些精确的细节设计后,他的助手会把所有的东西用电脑绘制出来。当这些完成后,他们一起讨论所有材料的细节问题。

当他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同时为三个不同的地方设计博物馆的时候,他描述了另外一种工作状态:“我的妻子陆文宇是我工作室唯一的合作伙伴,其他都是我的学生。我给他们放了一个月的假让他们回家,这样我能关注于三个博物馆的工作。但是他们不是在度假。”

 他们都有家庭作业:关于法国哲学的书籍、中国山水画、电影、去乡村旅行以及任何会有所帮助的东西。“当我们再回到一起时,我们在开始工作前先进行讨论。”他的教师角色已经超出了工作室。2000年,他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从2003年起担任建筑系主任,2007年他成为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在讲座中和面对媒体时,王澍如此阐述他对建筑的理解:“对我而言,建筑的根本是自发建造的,是源自日常生活的。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我在思考贴近生活本身的事物,往往是些容易被忽略的寻常事物。我把我的工作室命名为‘业余建筑’,就是强调我工作的自发性和实验性,我的工作比专业的‘建筑学’包含着更多的含义。

 王澍表示“业余建筑工作室”的含义还指在工作中,“与技术相比,来自真实生活的情趣要重要的多;与那些欠缺灵魂的所谓专业现代建筑相比,手工劳作要智慧的多。”上世纪80年代,他在北京的一个建筑大会上就提出“在中国没有现代建筑,没有建筑理论,没有建筑师”的观点,从而引发争议。他认为中国很多建筑师仅仅知道怎么画图,可能每天都在机械的画图 ,但是很少思考到底在画什么。他觉得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好转,但是依然有太多金钱和商业的影响因素。

王澍说道“业余建筑工作室是纯个人的建筑工作室。它甚至谈不上是一个事务所。因为就像它的工作始终对生活中各种自发性的事物保持着新鲜的兴趣一样,它宣称建筑设计只应该是一种业余活动,生活永远比设计更加重要。最重要的是,个人性与独立性被认为是工作室的工作的实验性的保证。”

 王澍工作室的作品展现了一种变化性的特质:“我的信念是建筑应该能在时间中演变,就像某种活物。有时我倾向更廉价的建筑材料,这样的话受损时可以更换。同时我把建筑和植物视为一体,建筑和植物一起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改变,当我用“暂时”这个词汇时,并非表示没有价值。”

他进一步解释到:“在我的工作室,我们开发了一套自由设计流程,这表示我们可以随着建造现场的问题和条件的变更随时调整我们的设计,在工作中我们欢迎随机应变。”

“在一百年前的中国,造房子的人只是工匠,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建筑师。面对今天已经建立的专业建筑体系,我反而选择手工营造和业余的态度。对我而言,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与字典中解释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兴趣”这个词就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

这个概念就好比中国园林的建造,因为其无法按今天的专业设计过程设计出来。“在中国许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常常发生,因此我们不得不随时调整,有时在现场会发现出人意料的有趣事情,尽管和我的设计并不一致。我就说,就按这个样子保持它。我喜欢在我的建筑中包含有趣的错误”他强调在建筑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王澍说:“专业化建筑的一个问题是对“建筑物”本身考虑的太多,一个房子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比建筑学更根本。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王澍认为在中国近代出现建筑师之前,17世纪活动在杭州的业余艺术家李渔对他产生了根本的影响,这位艺术家对绘画、书法、戏剧、文学、建筑、家具设计、园林营造、茶具设计、植物、甚至游船的设计都有广泛的涉猎。在中国早期建筑师中,研究苏州江南园林的童寯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在对中国乡村的旅行探访中,作家沈从文曾经很深的影响到他的意识。王澍对书法的热爱,让至少一位记者描述到他的设计有时体现了毛笔的自由挥洒和汉字间的张力。国际建筑师方面,他列举了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路易斯•康,意大利的阿尔多•罗西、卡罗•斯卡帕,葡萄牙的阿尔瓦罗•西扎(都是前普利兹克获奖者),以及日本的安藤忠雄(另一位普利兹克获奖者)的早期作品。而像法国作家罗兰▪ 巴特,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等现代作家的写作都曾是他思想对话的对象。但对他最有影响的还是那些没有建筑师的自发建造。

 王澍目前担任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并且设计了象山校园800亩区域内的21座建筑,同时还在学校授课。这是他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建筑群,用了两个三年的时间才完成。

2009年他的个人展“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学”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中心举办,他也是全球许多大学的客座讲师,也经常应邀在国际大会和机构发表演讲。

2011 第33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

艾德瓦尔多•索托•德•莫拉1952年出生于葡萄牙波尔图。他的父亲是一名眼科医生,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姐姐也是一名医生,哥哥是一名律师并且曾担任过葡萄牙总检察长。

 德•莫拉继早年曾在意大利一所学校读书,后来被波尔图美术学院录取,在那里他作为一名美术系学生开始学习雕塑,但最终他却获得了建筑学学位。他把自己从美术向建筑的转变归因于一次在苏黎世与唐纳德•贾德的会面。学生时代的他,曾经先后为建筑师诺埃 •迪尼斯和阿尔瓦罗•西扎工作,并为后者工作了五年。在跟随他的城市规划学教授、建筑师费尔南德斯德•德萨边工作边学习期间,他接到了生平第一项任务——布拉加市场工程。由于商业模式的变更,该市场目前已被拆除。   

服完两年兵役以后,他赢得了对波尔图文化中心的竞标,这是他作为独立建筑师职业生涯的开始。

 他经常被邀请前往瑞士洛桑和苏黎世,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多年来,受邀在大学和研讨班举办讲座的机会,使他得以遇见该领域内的许多同行,其中包括雅克赫尔•佐格和阿尔杜•罗西等人。

 德•莫拉已婚,他有3个女儿:玛丽亚•路易莎、玛丽亚•德帕兹和玛丽亚•爱德华达。他的妻子路易莎•蓬贺和长女都是建筑师,次女是一名护士,小女儿则是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

 在从事建筑设计的同时,德•莫拉还在波尔图大学担任教授,并且在日内瓦、巴黎-贝尔维尔、哈佛大学、都柏林、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洛桑担任客座教授。

 德•莫拉经常被描述成一位"新密斯主义者",不过他同时也在努力追求独创性,他因娴熟的应用建材——花岗岩、木材、大理石、砖、钢材和混凝土,以及出人意料的颜色搭配赢得了声誉。德•莫拉对于建材的应用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不去使用濒临灭绝或受到保护材料,我认为我们应该有节制地使用木材,并且在使用的同时种植新树木。我们不得不使用木材,因为它是可用的最佳建材之一。"

  在接受克罗奎斯采访时,他曾解释说:"我发现密斯越来越令我着迷……有人仅仅把他当做一位极简抽象主义者看待,但他总是在古典主义和新造型主义之间来回摇摆……你只需要记住他最后的建筑作品IBM大厦就明白了,为了制作一扇巨门,他凿穿了坚硬的石灰岩地基。另一方面,他前往巴塞罗那设计了两个展馆,不是吗?一个是抽象的和新造型主义的,另一个是古典的、对称的并且拥有封闭的角落……他是在做实验。他是如此前卫,他已经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德•莫拉承认受到了密斯的影响,在谈到他设计的布拉加大厦时,他提到了意大利记者和评论家弗朗切斯科•德尔所说的话,"与其为了追求独特风格而做得很糟糕,不如为了追求完美而缺少创意。"

 在一个名为"豪瑞可持续建筑"的系列论坛上,德•莫拉曾表示,"对于我来说,建筑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根本没有生态建筑、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建筑之分,只有设计完美的建筑。有一些问题是我们决不能忽视的,例如,能源、资源、成本以及社会层面,我们必须关注所有这一切。"

2010 第32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

2009 第31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瑞士

2008 第30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

2007 第29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

2006 第28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2005 第27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汤姆•梅恩Thom Mayn  美国

2004 第26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

2003 第25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

2002 第24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

2001 第23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

2000 第22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荷兰

1999 第21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诺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英国

1998 第20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

1997 第19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

1996 第18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95 第17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

1994 第16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

1993 第15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

1992 第14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

1991 第13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

1990 第12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意大利

1989 第11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 美国

1988 第10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美国、巴西

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西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美国

1987 第09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

1986 第08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

1985 第07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

1984 第06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

1983 第05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贝聿铭Ieoh Ming Pei  美国

1982 第04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凯文•洛奇Kevin Roche  美国

1981 第03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

1980 第02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

1979 第01届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