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7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出台 百姓仍担心得不到保护

9亿互联网用户、超过400万个互联网网站、超过300万个应用程序……信息化时代,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交流合作的新纽带,网络逐渐占据生产生活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日益猖獗,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中国公民的个人信息,尤其是被日渐普及的人脸识别系统任意采集和滥用的情况,越来越引发人们保护个人隐私的担忧。中国日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为保护个人信息做出了法律规定。


侵犯个人信息的最大威胁


最近,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强调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公民的个人信息权益。

草案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


该项规定还强调,所收集的个人图像、个人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公民个人的信息,如果能严格执行,应当对商家、企业侵犯个人信息有所约束。


公民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处在危险之中,越来越可能成为被滥用的受害者,原因是人们在日程生活中只要使用互联网,商家或有关部门就能获取他们的信息,包括他们的联络人,到访过的网站,买过什么东西等等。



滥用个人信息


他们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例如一些互联网公司、社交媒体以及运营商等,掌握个人的信息。


这些公司表面上很多不是国营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微信、微博等,但实际上和政府是有关系的。

人脸识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


人脸识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在警察追拿逃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和公共安全方面,作用很大、效果很好。但是,如果信息被有心人士利用,侵犯个人权益,则是另外一回事。


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中国数字技术展览会上参观者的脸部在人脸识别技术屏幕上显示。(2019年5月8日)


近年来,中国在不断推进信息安全的立法进程,从网络安全法,到数据安全法(草案),再到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


一些人士期盼,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出台,能规范和限制人脸识别系统等生物识别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防范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侵入或倒卖,对公民和社会造成危害。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公布后不久,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法院对中国第一起涉及公民生物识别信息采集的案子做出宣判,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在合同履行期间将原指纹识别入园方式变更为人脸识别方式,属于单方变更合同的违约行为,需赔偿原告、浙江理工大学法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1038元,要求被告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面部特征信息,包括照片在内。


分析人士称,这起被称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折射出在人脸识别等创新技术越来越普及之际,个人信息被泛滥式的采集而无法得到应有保护的问题。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出台之后,未来可能会出现集体诉讼、消费者组织等公益诉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遏制侵犯个人信息的做法和行为。

戴头盔看房?只因售楼处悄悄刷脸



网络图


北京日报日前报道,一位不久前在北京南四环某售楼处购买了一套商品房的王先生称,由于他此前曾经到该售楼处看过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在案,尽管在交定金日他在经纪人陪同下签约,也不能享受2%的优惠,因而在购房价格上损失了大约20万元。



根据楼盘销售行业一般的行规,购房客户在中介的介绍下来售楼处买房,可以享受楼盘开发商提供的购房优惠。但是,一旦某个购房客户自己先来看房,然后再找中介来一起签购房合同,则不能享受开发商提供的优惠。



据悉,人脸识别系统已成为北京楼盘售楼处的标配,大约90%以上的售楼处都有安装,目的是区别客户。对于开发商来说,一套人脸识别系统成本大约2万元。但是这个识别系统在售楼处能区别自然到访客户,还是分销客户,以此防止自然到访客户找渠道分销(房屋中介)获取购房优惠,从而可以为企业节省万元以计的售房价差。




北京售楼处普遍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只是商家、企业为了商业利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汽车销售的4S店,在一些商场,居民小区等也都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此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上的很多应用程序,也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获取或侵害公民的个人信息权益。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公布后,一些省市相继出台相关规定。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日前发布紧急通知,要求楼盘售楼处未经他人同意,不得拍摄来访人员的面部信息。天津市出台的《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明确禁止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为了通过实名认证,达到注册虚假账号或者侵犯他人账号等非法目的,人脸信息已经成为黑灰产的重要交易信息,并催生出了过脸产业,之前有许多相关文章《副教授告人脸识别 5000多人脸照售10元,可怕!》《细思极恐!人脸信息0.5元出售,信息时代的隐私有多么廉价》等,里面就有说出到,人脸信息泄露后,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照片活化,将照片制作成动图,按照相应登录软件规定程序,图片可以完成点头、眨眼等认证动作,顺利通过部分软件的人脸认证。


网络图


真真是细思极恐,若是个人信息就这样赤裸裸的暴露出来,可能造成的后果、损失也是无法估计的。


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日渐普及的今天,一些企业和商家出于商业利益安装人脸信息采集设备,未经消费者同意采集个人信息的行为,令一些观察人士怀疑,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恐怕实效甚微。(综合媒体报导)


相关阅读:


最新94500例,成都确诊新冠后美女个人信息泄露

工信部通报58款APP私自收集个人信息共享给第三方等

刚刚通报:这30款手机App不能用!快看你中招了吗?

副教授告人脸识别  5000多人脸照售10元,可怕!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关注微信“我爱着蓝色的海洋”和“有用有料有趣”。转载和合作联系QQ:265972398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