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成功的人越不容易快乐吗?| 周末分享

2018-01-06 KY 全天候科技

全天候科技是华尔街见闻发起的原创科技新媒体,悦读更多请登录我们的网站www.awtmt.com,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全天候科技(iawtmt)”、“新金融见闻(AWFintech)”。


文   | KY

简介| 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看的泛心理学。


从小到大,我身边都有很多优秀的人。他们早早地就取得了一些令普通人艳羡的成绩。比如,很早就成为所在领域年轻的专家或管理者,获得了几十万、上百万年薪,或者拥有了自己的公司。


但是也有不止一个朋友对我说,在保持这样的状态好几年后,会突然觉得迷茫或者恐慌。有一个女孩,30岁之前就成为500强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一直有着可观的升职加薪速度,也会努力腾出时间休假、健身、旅行。可是她说,虽然做了很多事情,却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也过得很不快乐。

 

我记得很早以前就看过一个论断:越优秀、越成功的人,越不容易快乐。但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论据去支撑它。直到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个概念:“高表现者陷阱”(high-performertrap)——优秀的人,会有一些独特的、更容易落入的陷阱。


根据2014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有超过30%的生产力都是由10-15%的人力创造的。他们就是一些被称为“高表现者”(high performer)的人,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顶尖人物。在你身边,他们就是那些时时刻刻走在别人前面、被称赞为“人生赢家”的人。但与此同时,成功给他们带来了选择和机会,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进入一些特殊的困境,也就是“高表现者陷阱”。


他们容易认为太多的事情都是重要的,而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目标;会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会容易用忙碌的程度来衡量成功,对于过度工作的状态习以为常,常常感到分身乏术却无法让自己停下来,等等(McKeown, 2014)。



这些陷阱是如何形成、然后让这些精英身陷囫囵的呢?

 

首先,要怪罪的是以“好好学习”、“考高分”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模式。

 

在我们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习惯了按照学校分配的科目、教材、作业、考题来学习,习惯了去完成老师发下来的作业,却没有培养出给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前半段的人生任务其实是由他人指定的(考上好的大学,学热门的专业),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也是由外界决定的(分数、offer、薪资)。所有这些标准都非常的明确、统一,我们几乎无法参与到为自己设定标准、评判自我价值的过程中。

 

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对于“优秀”也存在着某种固化的思维定式。学校把好孩子的标准设定为“三好学生”、“五好学生”,他们不能偏科,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关心师长、爱护同学、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在我们心目中,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近乎是一个超人,ta必须无所不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非常完美。而且,我们对于优秀的人有着“持续优秀”的要求:当ta一旦被证明是优秀的,之后就不允许有任何失败,比如成绩退步,或者无法在某个科目取得高分。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到了成年、毕业、工作,开始真正能够选择、也必须由自己来选择人生的时候,由于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仍然习惯由他人来替自己做决定——选择“其他人都说好”的工作,追求“大家都认为是成功”的目标。


但如果你始终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思考过和自己相关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出来,使你感受到迷茫、阻碍和瓶颈。


1

42 36269 42 15232 0 0 3657 0 0:00:09 0:00:04 0:00:05 3657>

4种优秀陷阱,你掉入过几个?


作为一名咨询师,Canaday(2017)已经和高表现者工作了20年,她的客户几乎都是那些已经拥有很高成就、并以成功为目标和导向的人。她发现,这些人容易掉进的是四种陷阱。

 

1. “完美”陷阱

 

对于那些高表现者来说,追求完美几乎是一种本能,而表现之一就是“100分成瘾”。

 

在学校里就习惯了考试要考第一名、要拿100分的他们,在进入职场、拥有自己的生活之后,也近乎强迫地想要把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这似乎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要求。这时,“100分”的要求以另外一些形式出现:必须又快又好地完成每一个工作项目;必须在短时间内升职;在xx岁之前要达到月薪xxx、攒够房子首付……

 

这种追求有助于他们高效、快速地实现一些细小的目标。但与之相应的是,在所有的任务面前,他们会习惯性地照单全收,认为这些事自己都必须做,而不懂得放弃和取舍。

 

而且,这些人往往由于能力出众,而会在生活中拥有更多机会——当面临更加多样、复杂的人生选择时,一切看起来都很重要,他们会难以分清哪件事对自己来说更重要。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别人口中的“女强人”,也已经结婚生子。她绝不允许自己放松事业,也不允许自己做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于是,她每天都要从早到晚去精心排列自己的时间,周末也没有一刻停歇,每天都是晚上哄孩子睡着后,再加班到深夜。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已经有一整年的时间没有一天在休息了。

 

我问她:为什么每件事情都那么重要,都需要你亲自完成?她才说,她也不知道这些事情为什么重要,但她的习惯是,只要开始了一件事,就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

 

在她身上,也体现出了“完美陷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忙碌成瘾”。在很多时候,高表现者都会让自己盲目地保持忙碌的状态,而迟迟没有学会生活。他们会因为要在各项任务上都交出令人满意的“作业”,而不断挤压自己的时间,忽略一些似乎是“不重要”的事情。他们觉得这样的忙碌是理所当然,甚至于当他们谈论忙碌时,常常带着某种自豪,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状态才是成功该有的状态。但是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没有比高效地做无用功更无用的事情了。”(McKeown, 2014)



2. “比较”陷阱

 

高表现者会有一种习惯性的“考试心态”,即将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建立在他人的评价基础上,他们擅长在有他人提供“标准试题和答案”的情况下获得高分,而不是自己提出问题、找到答案。

 

同时,对于高表现者来说,他们需要时刻保持“比别人更成功”的状态,或者,至少在自己的同龄人中,他们需要是最成功的那一小拨人之一。因此,他们会将自己时时刻刻都放到和他人比较的维度上,这些比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需要拥有相对更多的金钱,更好看的外表,或者更幽默的见识和谈吐。当他们受到挫折,比如感到自己在某个方面并不如人时,就很容易产生嫉妒、焦虑、自我怀疑。

 

3. “冒充者”陷阱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的“冒充者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也是常常会困住高表现者的状态。这样的人虽然成功,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骗子,他们不能从内心接纳那些外界认可的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缺点和消极面。他们会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外部的因素,比如时机、运气;而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认为自己的能力与取得的成绩并不相符。

 

Canaday(2017)说,那些最成功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冒充者综合症”。他们会生出无端的担心,认为自己的成功主要来源于运气,或者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手头的工作。也因此,他们会时刻陷于一种担忧之中,怕自己的“虚假面貌”被他人戳破,或者自己优秀的领先地位有一天会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4. “野心”陷阱

 

高表现者还容易陷入的一种圈套是,拥有一种盲目的野心。这种野心不同于竞争精神,在很多时候,他们会陷入想要“赢”的感觉,这种感觉甚至比真正的目标达成要更为重要。当他们陷入这种被肾上腺素支配的狂热中时,会来不及思考每个行为背后的意义,而是迫不及待地要获得每一场胜利——无论是一笔交易、一场谈判还是一次争辩。当他们想要赢的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只要还没有获得胜利,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坚持下去。

 

而且,他们总是来不及去享受、庆祝和总结自己的胜利。当达成一个小目标时,他们会忙着进入迎接下一个挑战的状态中。


2

结束“高表现”痛苦,你需要学习“精要主义”


对于经常陷入以上陷阱的高表现者来说,我经常会想要劝他们:活得轻松一些,你值得更自由和自如的生活,属于你自己的生活。



“精要主义”(Essentialism)非常适合那些盲目追求胜利,而不曾停下来进行和自己相关的思考的人。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扰,以下这些事是你可以尝试的:

 

1. 用精神“断舍离”的方法找到自我价值。


McKeown(2014)在“精要主义”一书中,倡导那些高表现者学习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断舍离”,为自己而活。

 

这种断舍离,不是对压力和工作偶而说“不”,而是有目的地、深思熟虑地、战略性地淘汰对自己来说不重要的事情,也能够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不要疲于应付那些使你多线作战的社会压力,而是要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淘汰其余的一切。


也就是说,你需要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然后勇敢地放弃那些不重要的。重要的标准完全来源于你自己。放弃不意味着弱小或懒惰,你的自我价值也并不来源于某一个项目的成功。

 

“精要主义”认为,你需要弄清楚2个核心问题:1. 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是需要放在目标清单最顶端的,是需要集中资源去获得的?(金钱、时间、快乐……)2. 你应该如何去获得它?

 

为此,它提供了一份清单以自我检查。你现在就可以拿出一张纸,填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Kingston, 2016):

 

1)关于自己的思考:


我最擅长的5件事是什么?

我最热爱、最有激情去做的5件事是什么?

我既擅长、又有热情的事是什么?(找到你的兴趣和能力的交叉点)

 

2) 想象理想中的未来:


想象一年后的自己,你可以过上自己梦想中的生活,在你最想要待的地方,和你最想要一起的人在一起——

你的一天会是什么样的?

你在做什么?

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你在哪里?

你注意到那时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想象这一场景时,其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想象这一天的到来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3) 回过头来看今天的你:


你现在的日历上有哪些任务?你今天需要见哪些人?你今天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什么?

你的今天,是否符合你前面找到的兴趣和能力的交叉点?你现在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项目、会议、目标),是否符合你的天赋、热情和兴趣?它们是否符合你的能力?

在你当下的一天,和想象中的一天之间,你观察到了哪些差异?

如果你可以从想象中的一天里带回一些东西,你会带回什么?

今天的你,可以有哪些不同?

 

4)深入思考:


审视你在接下来一天、一周和一个月里要做的事情:

目前的任务和我最想要做、最擅长做的事有什么关联?(不要太轻易地放过自己,认真地思考那些没有关联的任务。)

在我要去做我最想要和最擅长的事情的路上,有什么阻碍?

哪些是我为了开启新的机会而必须放弃的?哪些任务实际上在阻碍着我向着想要的未来前进?

放弃那些模棱两可的可能性:

只给自己两种选择:是,或者不是。如果没有清晰的“是”,那就意味着“不是”。

 

2. 重新定义“赢”。

 

你要时刻记得,你不是为了赢而赢,而是要达成你真正想要的目标。因为“最好”的标准其实是并不存在的,所以你需要尝试的是接受一种“足够好”的状态。同样,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都不同,你所要追求的“赢”也并不是取得那些他人标准中的成功。

 

你可以试着去设想,如果你承担风险,可能出现的坏的结果,然后发现,它们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然后你就可以试着做出一些小的创新和冒险。

 

你还可以试着分析自己过去取得的成就,给你的每一点成绩赋予意义,看看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了什么:经验、能力还是金钱?这样的分析,会令你逐渐明白什么事情是真正重要的,而哪些事你只是为了“赢”而“赢”。

 

3. 真正的成熟,是从你摆脱他人的那一刻开始的。

 

希望你能够真正地聚焦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上去进行自我分析,而不是基于他人的评价;真正地和他人进入合作的状态,去欣赏和支持他人的成功,而不是永远将他人看作竞争对手或抱怨的对象——将注意力从他人更多地转移到自己身上吧。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能够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去年四月,我一位睿智的同龄朋友说,他开始思考人生应该做一些减法。因为事业的发展到了一种似乎被别人推着走的境况里,他却记得自己并不想要这么多、也并不急于这么快。他大概是一个对高表现陷阱保持警惕的人。

 

年末他跟我说,“当下一定不要执着,如何都是自己,去感受生活中的烟火,善的、不善的都是生活本来的模样。看这些,但自己心里一样要有自己的位置,不随波逐流,不被别人的言行左右。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要什么。”

 

我今年后半年也有一些这样的感受。花了很多时间才明白,优等生的时间段已经过去了。生活中原来没有战场。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要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一个方式,找到生活稳定下来的一种形状。当然,不断迎接挑战也可以是你选择的方式和形状。很多优等生,在学会生活这件事上都是后进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真的在意我们,我们又是为什么要在意那么多人的眼光?


据说很多高表现者读完今天的文章后都会觉得:这是我,但是不敢转发到朋友圈。你是这样的吗?


*本文为KnowYourself作品,全天候科技经授权后转载,其他转载请联系原公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全天候科技(awtmt.com)



* 上期必读《阿里、滴滴之后,中路集团又造共享出行“新势力”:这个市场还有搞头?


*  爆款《京东的AI雄心:密集招募技术大牛 一年投资20家相关企业


*  热门《又因道歉刷屏!细数支付宝犯的那些错》


↓↓↓戳这里“阅读原文”,登陆网站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