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4汽车制造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

2017-10-03 HSE不止步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制造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总则、隐患分级和分类、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隐患排查的效果、持续改进等。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汽车制造行业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指南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7/T 2883-2016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DB37/T XXXX-XXXX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3-2016、DB37/T****-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全员落实

4.1.1  企业主要负责人职责

4.1.1.1  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应承担责任;

4.1.1.2  确保可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改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等);

4.1.1.3  明确涉及各部门、各岗位安全职责与责任;

4.1.1.4  确保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

4.1.1.5  掌握二级以上风险分布情况、可能后果、典型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4.1.2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组分工任务开展情况,并及时向领导汇报;掌握二级以上风险分布情况、可能后果、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负责本指南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企业隐患排查工作的开展;负责对重大隐患的汇总、评估,监督各责任单位落实隐患整改措施,定期向领导汇报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进展情况,并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过程进行督查、考核等工作。

4.1.3  各专业管理部门职责

按专业职责,检查、督促、协调本专业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负责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工作;掌握三级以上风险分布情况、可能后果、典型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4.1.4  各生产单位(车间)职责

各生产单位(车间)职责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掌握四级以上风险分布情况、可能后果、典型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具体负责所辖范围内各类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负责组织一般事故隐患的评估,并对自行管理的事故隐患进行整改、验证等工作。

4.2 安全管理一体化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应与企业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各企业应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隐患排查治理贯彻于生产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专业、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应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各要素要求结合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要求进行进一步规范深化。

4.3 激励约束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应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明确每一个岗位都有排查隐患、落实治理措施的责任,同时应配套制定奖惩制度。企业应编制管理制度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职业健康安全激励管理制度。

4.4 完善制度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编制年度隐患排查计划,依据计划开展年度工作计划,编制隐患排查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和基础管理类)、专项隐患整改通知单、隐患整改回执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SOT巡查表、隐患反馈表、分层审核记录等记录文件。

5 隐患分级与分类

5.1 隐患分级

5.1.1 一般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例如焊接作业人员工位散件伸出工位器具,人员行走过程中触碰,或造成割伤。

5.1.2 重大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

——高度危险有限空间作业,未对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辨识,并在作业场所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的;

——未落实作业审批制度,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未按照“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程序作业的;

——油漆、天然气管道,穿越与其无关的建(构)筑物、生产装置、辅助生产及仓储设施、贮罐区的;

——燃油库、天然气站、油漆库,未采取有效防雷、防静电措施的;

——检修作业时未可靠地切断电源、动力源的;

——集聚在地沟、地坑内的易燃易爆气体、油类未及时清除,且周边存有明火作业的;

——使用易燃易爆的清洗剂(如稀料)清洗设备或去除油迹时,作业区域有明火或产生火花的作业的;

——可燃气体加热炉点火前未排除炉内残余的可燃混合气体的;

——涂装作业中烘干系统的烟囱和焊接作业中的通风烟囱未定期清扫的;

——临时涂装作业未划定作业区域,有机溶剂浓度超过允许限值,作业现场电气设备未采取防爆措施或通风设施配置不全的。

5.2 隐患分类

5.2.1 基础管理类隐患

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安全生产责任制、职业健康安全规章制度、规划与年度计划、机构与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事故管理、三同时管理、班组安全管理、安全操作规程、特种设备及人员安全管理、相关方安全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救援预案、危险源管理、安全健康档案。

5.2.2 生产现场类隐患

主要表现为企业生产现场各类风险管控措施未健全、未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及应急设施、供配电设施、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辅助动力系统、相关方现场作业、现场其他方面。

6 工作程序和内容

6.1 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6.1.1 基本要求

工贸企业应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点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排查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6.1.2 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汽车制造行业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要求以作业活动风险点与设备设施风险点为基本单元,依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规程要求编制,至少包括:风险点名称、责任单位、风险等级、排查内容、排查标准、隐患判定、排查类型、排查周期、组织级别等信息,参见附录1。

6.1.3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汽车制造行业基础隐患排查清单参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各类基础管理项目为基本单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程要求编制,至少包括:基础管理名称、排查内容、排查标准、隐患判定、排查类型、排查周期、组织级别等信息,参见附录2。

6.2 制定排查计划

工贸企业应根据生产运行特点,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各类型隐患排查的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

举例:

序号

检查类别

检查范围

排查目的

组织级别/归口单位

工作要求/交付物

检查周期

1

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

油库、油漆库、气瓶存储区

依据危化品现场管控措施,排查管控措施是否有效

工厂级/保卫科

每季度末提交整改计划

1次/月

6.3 隐患排查

6.3.1 排查类型

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节假日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事故类比隐患排查等。

——日常隐患排查是指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设备点检和班组SOT巡查,以及工艺、设备、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性检查,日常隐患排查要针对本职责范围内对关键装置、工艺布局、重大危险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和巡查;

——综合性隐患排查是依据各单位承担的安全生产职责,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分为四级,即:工厂级、部门级、车间/科室级、班组级,针对本单位职业健康安全责任制、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要素标准落实情况为重点,工艺、设备、安全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全面排查;

——专业性隐患排查主要是指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分为基础、机械、电气、热工燃爆、作业环境等对企业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各专业组依据管辖要素、要素标准、要素拥有量进行逐一排查;

——专项或季节性排查是针对汽车制造行业存在的三级风险以上进行的专项检查,主要包括;有限空间安全检查、厂内交通安全检查、危化品安全检查、消防安全检查、起重机械安全检查、技改技措安全检查等;季节性安全检查主要是针对各季节变化对安全造成的影响及季节性自然自然灾害给安全生产带来的危险等开展的专项隐患检查,主要包括:春季安全检查、夏季安全检查、秋季安全检查、冬季安全检查,其中

l  春季以防雷、防火、防静电为重点;

l  夏季以防雷暴、防漏电、防台风、防洪、防暑降温为重点;

l  秋季以防雷暴、防火、防静电为重点;

l  冬季以防火、防爆、防雪、防冻、防滑、防静电为重点。

——节假日隐患排查主要在放假前对各单位电、气、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主要针对各单位假期值班危险源巡查监控安排、技改技措现场安全管控安排、假期职工安全培训、应急预案落实等进行重点检查;

——专家诊断性检查是指技术力量不足或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欠缺的企业委托安全生产专家排查隐患;

——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对企业内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检查,企业内发生安全事故必须按照“四不放过”进行处理并建档保存。

6.3.2 排查要求

汽车制造行业隐患排查要做到四全“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隐患排查的结果与各主要负责人安全绩效考核挂钩,每月度对各单位隐患排查进行考评并出具考评报告作为年终绩效考评依据。

6.3.3 组织级别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组织级别进行调整。

——日常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车间/科室级、班组级;

——综合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工厂级、部门级、车间/科室级;

——专业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工厂级,大体分为基础、机械、电气、热工燃爆、作业环境;

——专项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工厂级、部门级、车间/科室级,大体分为限空间安全检查、厂内交通安全检查、危化品安全检查、消防安全检查、起重机械安全检查、技改技措安全检查;

——季节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工厂级、部门级、车间/科室级,针对季节特性进行安全检查;

——节假日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工厂级、部门级、车间/科室级,针对各单位电、气、安全管理、假期值班危险源巡查监控安排、技改技措现场安全管控安排、假期职工安全培训、应急预案落实等进行重点检查;

6.3.4 排查周期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确定综合、专业、专项、季节、日常等隐患排查类型的周期,具体包括: 

序号

检查类别

检查负责人

工作要求/交付物

检查周期

1

工厂综合安全检查

安委会主任:厂长

每月月底前提交检查通报/整改计划

1次/月

各安委会副主任:交通/消防/公共卫生委员会

2

部门综合安全检查

部长

每月月底前提交检查通报/整改计划

2次/月

3

车间安全检查

车间主任

每周6前提交检查通报/整改计划

4次/月

4

科室安全检查

科长

每月月底前提交检查通报/整改计划

1次/月

5

安全生产标准化专业组专项检查管理

机械安全专业组

月度检查整改计划

1次/月

6

电气安全专业组

月度检查整改计划

7

消防/热工燃爆

月度检查整改计划

8

作业环境专业组

月度检查整改计划

1.1.1 确定排查项目

 

6.3.5 确定排查项目

汽车制造行业在实施隐患排查前,应根据年度隐患整改排查安排确定排查项目,在排查项目清单中确定具体排查项目,由各组织级别按照排查计划定期进行组织隐患排查。

6.3.6 排查结果记录

隐患排查前应为安全检查人员配备安全检查所用专用工具或检(监)测仪器(如手电筒、手持应急灯、数码照相机、车辆测速仪、酒精检测仪、燃气泄漏及有限空间气体浓度检测仪等),检查人员分工明确,问题记录人员携带隐患检查记录表(见下表),问题记录由被检查单位责任人签字确认,检查过程中做好影像记录。


安全生产监督或安全生产检查记录表

编号:

生效日期:

保存期限:3年

□普通 ■秘密 □机密 □绝密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类别

□集团公司安全监查

□工厂安全检查   

□部门/车间安全检查      

□现场安全员检查

□其他

被查单位


安全监督或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时

安全监督或检查重点


序号

安全监督或检查地点

检查主要内容或设备、设施 

是否存在问题

现场问题描述及风险

是否有照片

整改要求及处理意见(含处罚)

整改责任单位

整改完成时间

签字确认
























6.4 隐患治理

6.4.1 隐患治理建议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对于现场检查出的建议大体分为立即整改项目、需定期整改项目立即整改项目由责任单位/责任人立即整改,限期整改问题由检查牵头单位下发隐患整改计划,一般应包含:隐患类别、问题照片、问题描述、整改措施(短期、长期)、责任部门、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等。

举例:

序号

隐患类别

现场照片

问题简单描述

整改措施

责任部门

责任人

完成时间





短期措施:

长期措施:




6.4.2 隐患治理要求

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责任到人、限期完成、治理有效。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应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6.4.3 隐患治理流程

汽车制造行业隐患治理流程包括:下发隐患整改计划、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下发隐患整改计划。隐患排查结束后,将隐患类别、问题照片、问题描述、整改措施(短期、长期)、责任部门、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等信息向责任单位进行通知,下发整改计划应分短期、长期措施治理整改计划由一把手批准,通报方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

——实施隐患治理,下发整改计划后,隐患责任单位在接到整改计划后应对整改要求进行详细解读,针对短期措施、长期措施进行彻底整改,杜绝重复隐患发生;

——治理情况反馈。责任单位对隐患整改完成后用整改回执单由单位一把手签字确认后回执至整改计划下发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未能整改完成的应出具延期申请,写明未完成原因及临时预防措施、彻底整改完成时间;

——验收,计划下发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对隐患回执单位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现场落实,确定短期、长期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确认隐患整改闭环的由企业一把手签字确认并存档。

6.4.4 一般隐患治理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隐患排查过程中发现一般事故隐患由归口单位制定隐患整改计划, 由责任单位一把手负责组织整改,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应立即组织整改,并回执,不能按期整改的,由责任单位制定临时防范措施,同时出具整改延期报告,确定最终整改完成时间。

6.4.5 重大隐患治理

6.4.5.1隐患评估

汽车制造行业现场隐患排查发现重大隐患或不能确定是否为重大隐患,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评审,确定为重大隐患的,对重大事故隐患张贴封条,由归口单位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隐患整改通知单模板如下:

企业标志

XX单位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XX号

记录编号:HAR10005-031B

整改单编号:

工作来源


隐患存在地点


隐患风险级别

□二级    ■三级    □四级(在选择相中标记■)

隐患类别

□机械 □电气□交通■危化  □有限空间 □职业健康 □管理 □其他

整改责任单位


整改责任人


要求完

成时间


配合责任单位


整改责任人


问题描述及存在危险:(现场问题须附照片或示意图):

现状描述:

整改措施及要求:

整改单下发单位


联系人


联系方式




编制


审定


批准


下发日期


6.4.5.2治理方案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应根据隐患整改通知单制定重大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负责治理的责任单位;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临时防范措施。

6.4.5.3治理实施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应按照治理方案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治理资金由企业一把手保证,治理时,应当采取严密的防范、监控措施,防止事故发生,隐患未治理完毕的封条不得拆除。

6.4.6 隐患治理验收

汽车制造行业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台账参见隐患排查治理细则附录C、附录D)。

7 文件管理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的记录至少保存一年。档案至少应包括:

——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隐患排查工作计划;

——隐患治理整改计划;

——隐患整改回执单;

——(现场、基础)隐患排查清单;

——(现场、基础)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隐患排查治理公示;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

8 隐患排查治理效果

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工贸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重新进行评价、分级,并制定完善控制措施;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9 持续改进

9.1 评审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应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评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当发生更新时应及时组织评审,应保存评审记录。

9.2 更新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影响,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主要包括:

——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

——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

——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企业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增减、使用原辅材料变化等;

——企业自身提出更高要求;

——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

——其它情形出现应当进行评审。

9.3 沟通

汽车制造行业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隐患信息,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企业应主动识别内部各级人员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培训需求,并纳入企业培训计划,组织相关培训。企业应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使其熟悉、掌握隐患排查的方法,消除各类隐患,有效控制岗位风险,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源于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24小时内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