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纯碱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2017-10-04 HSE不止步

纯碱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体系细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纯碱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总则、隐患分级和分类、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隐患排查的效果、持续改进等。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纯碱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指南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7/T 2883-2016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 第16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通知》(安委办〔2012〕1号)

《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安监总管三〔2012〕103号)

《山东省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98号)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事故隐患

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包括:

(1)作业场所、设备设施、人的行为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规定的情况。

(2)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未作明确规定,企业危害识别过程中识别出作业场所、设备设施、人的行为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等。

3.2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计划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隐患排查也称安全检查。

3.3隐患分级

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一般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应包括以下情形:

1.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

2.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3.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长期滞留人员在10人以上的;

4.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5.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6.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认定的。

3.4隐患分类

为方便事故隐患管理,本标准将事故隐患划分为两大类: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

基础管理类隐患是企业基础管理方面存在的隐患。基础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安全生产投入、应急救援、特种设备基础管理、职业卫生基础管理、外来人员安全管理以及其他基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生产现场类隐患主要是针对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安全、电气安全、职业卫生现场安全、有限空间现场安全、辅助动力系统、现场作业、其他现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3.5隐患治理

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3.6隐患信息

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企业对事故隐患信息应建档管理。

4基本要求

4.1全员落实

企业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领导小组,组织建立管理体系,并建立能够保障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长:主要负责人

职责:负责组织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每月至少亲自召开一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会议;保证安全资金的投入,并明确分管负责人;

副组长:企业各分管负责人

职责:负责组织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情况,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要负责人报告重大情况,对所分管部门和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

组员:各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专职管理人员。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建立与保持隐患排查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政府主管部门有关隐患排查治理的要求;监督检查、考核各部门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及执行落实情况;对上级主管部门的HSE检查记录予以存档,及时整改隐患并反馈整改情况。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登记,纳入整改计划,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各基层单位需建立基层领导小组,负责本级组织的事故排查治理工作,包括事故隐患的排查、原因分析、实施隐患整改及验证和和统计上报工作;同时应当如实记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向相关人员通报。

4.2安全管理一体化

从岗位运行操作人员、检维修人员到主要负责人,都要参与隐患排查治理,根据排查出的隐患级别,确定相应的治理责任单位和人员;隐患排查治理应当以确保隐患得到治理为工作目标。厂级,具体由安全管理部门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督促相应车间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整改措施和实施隐患整改;车间级,由车间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整改措施;班组级由班组负责,及时实施隐患整改。

4.3激励约束

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鲜明导向。企业应明确每一个岗位都有排查隐患、落实治理措施的责任,同时应配套制定奖惩制度。

4.4完善制度

企业应在安全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隐患排查治理贯彻于生产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5隐患分级与分类

5.1隐患分级

5.1.1一般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如班组或岗位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且危害后果较小的隐患。

5.1.2重大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纯碱厂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5.1.2.1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及时上级对口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1)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2)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3)隐患的治理方案。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5.1.2.2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应建立重大事故隐患项目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5)竣工验收报告。

5.2 隐患分类

事故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

5.2.1 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教育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安全生产投入;

——应急管理;

——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相关方安全管理;

——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5.2.2生产现场类隐患

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石灰窑、煅烧炉、压缩机、碳化塔、液氨球罐等设备设施;

——纯碱生产场所环境;

——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消防及应急设施;

——供配电设施;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辅助动力系统;

——现场其他方面。

6 工作程序和内容

6.1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6.1.1基本要求

根据识别的风险点,按照石灰、精制、压缩、蒸吸、碳化、煅烧、包装等不同工序和范围编制项目排查清单,清单应根据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管控措施的不同情况进行编制。排查清单分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

6.1.2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内容

6.1.2.1危险作业和检维修的管理情况,主要包括:

(1)危险性作业活动作业前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情况;

(2)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断路作业、吊装作业、设备检修作业和抽堵盲板作业等危险性作业的作业许可管理与过程监督情况。

(3)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和器具的配置、佩戴与使用情况;

6.1.2.2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情况。

6.1.2.3企业所处的区域位置和总图布置与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的重要场所的安全距离符合性情况。

6.1.2.4可能造成水域环境污染的各类危险源的防范情况。

6.1.2.5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

6.1.2.6企业内部重要设施的平面布置以及安全距离,主要包括:

(1)控制室、变配电所、化验室、办公室、机柜间以及人员密集区或场所;

(2)消防站及消防泵房;

(3)空分装置、空压站;

(4)点火源(包括火炬);

(5)危险化学品生产与储存设施等;

(6)其他重要设施及场所。

6.1.2.7其他总图布置情况,主要包括:

(1)建构筑物的安全通道;

(2)厂区道路、消防道路、安全疏散通道和应急通道等重要道路(通道)的设计、建设与维护情况;

(3)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情况;

(4)其他与总图相关的安全隐患。

6.1.2.8工艺技术及工艺装置的安全控制,主要包括:

(1)装置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的部位是否设置超温、超压等检测仪表、声和/或光报警、泄压设施和安全联锁装置等设施;

(2)针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工艺参数设计的安全泄压系统以及安全泄压措施的完好性;

(3)危险物料的泄压排放或放空的安全性;

(4)危险化工工艺的安全控制情况;

(5)火炬系统的安全性;

(6)其他工艺技术及工艺装置的安全控制方面的隐患。

6.1.2.9现场工艺安全状况,主要包括:

(1)工艺卡片的管理,包括工艺卡片的建立和变更,以及工艺指标的现场控制;

(2)现场联锁的管理,包括联锁管理制度及现场联锁投用、摘除与恢复;

(3)工艺操作记录及交接班情况;

(4)剧毒品部位的巡检、取样、操作与检维修的现场管理。

6.1.2.10现场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包括:

(1)大型机组、机泵、锅炉、加热炉等关键设备装置的联锁自保护及安全附件的设置、投用与完好状况;

(2)大型机组关键设备特级维护到位,备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3)转动机器的润滑状况,设备润滑的“五定”、“三级过滤”;

(4)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情况;

(5)设备的腐蚀防护状况,包括重点装置设备腐蚀的状况、设备腐蚀部位、工艺防腐措施,材料防腐措施等。

6.1.2.11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及电气安全设施的设置,主要包括:

(1)用电设备的电力负荷等级与供电系统的匹配性;

(2)消防泵、关键装置、关键机组等特别重要负荷的供电;

(3)重要场所事故应急照明;

(4)电缆、变配电相关设施的防火防爆;

(5)爆炸危险区域内的防爆电气设备选型及安装;

(6)建构筑、工艺装置、作业场所等的防雷防静电。

(7)电气设施、供配电线路及临时用电的现场安全状况。

6.1.2.12仪表系统系统配置,主要包括:

(1)基本过程控制系统和安全仪表系统的设置满足安全稳定生产需要;

(2)现场检测仪表和执行元件的选型、安装情况;

(3)仪表供电、供气、接地与防护情况;

(4)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的选型、布点及安装;

(5)安装在爆炸危险环境仪表满足要求等。

6.1.2.13  现场各类仪表完好有效,检验维护及现场标识情况,主要包括:

(1)仪表及控制系统的运行状况稳定可靠,满足危险化学品生产需求;

(2)按规定对仪表进行定期检定或校准;

(3)现场仪表位号标识是否清晰等。

6.1.2.14储运系统的安全设计情况,主要包括:

(1)易燃、可燃液体及可燃气体的罐区,如罐组总容、罐组布置;防火堤及隔堤;消防道路、排水系统等;

(2)罐区现场的安全监控装备、安全联锁和应急措施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3)可燃液体、液化烃和危险化学品的装卸设施;

(4)仓库的安全储存。

(5)储运系统罐区、储罐本体及其安全附件、铁路装卸区、汽车装卸区等设施的完好性。

6.1.2.15消防设施与器材的设置情况,主要包括:

(1)消防站设置情况,如消防站、消防车、消防人员、移动式消防设备、通讯等;

(2)消防水系统与泡沫系统,如消防水源、消防泵、泡沫液储罐、消防给水管道、消防管网的分区阀门、消火栓、泡沫栓,消防水炮、泡沫炮、固定式消防水喷淋等;

(3)油罐区、液化烃罐区、危险化学品罐区、装置区等设置的固定式和半固定式灭火系统;

(4)甲、乙类装置、罐区、控制室、配电室等重要场所的火灾报警系统;

(5)生产区、工艺装置区、建构筑物的灭火器材配置;

(6)其他消防器材。

(7)固定式与移动式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道路的现场状况

6.1.2.16公用工程系统安全符合性情况:

(1)给排水、循环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的设置与能力能否满足各种状态下的需求。

(2)供热站及供热管道设备设施、安全设施是否存在隐患。

(3)空分装置、空压站位置的合理性及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

6.1.3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内容

6.1.3.1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及落实情况。

6.1.3.2 安全投入保障情况,参加工伤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的情况。

6.1.3.3 安全培训与教育情况,主要包括:

(1)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

(2)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

(3)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情况。

6.1.3.4企业开展风险评价与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识别和获取情况;

(2)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生产设施进行风险评价情况;

(3)风险评价结果的落实、宣传及培训情况;

(4)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6.1.3.5 事故管理、变更管理及承包商的管理情况。

6.1.3.6工艺安全管理,主要包括:

(1)工艺安全信息的管理;

(2)工艺风险分析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3)操作规程的编制、审查、使用与控制;

(4)工艺安全培训程序、内容、频次及记录的管理。

6.1.3.7设备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主要包括:

(1)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本企业的设备管理制度;

(2)有健全的设备管理体系,设备管理人员按要求配备;

(3)建立健全安全设施管理制度及台账。

6.1.3.8特种设备(包括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现场管理,主要包括:

(1)特种设备(包括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管理制度及台账;

(2)特种设备注册登记及定期检测检验情况;

(3)特种设备安全附件的管理维护。

6.1.3.9电气系统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

(1)电气特种作业人员资格管理;

(2)电气安全相关管理制度、规程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6.1.3.10仪表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

(1)仪表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2)仪表系统的档案资料、台账管理;

(3)仪表调试、维护、检测、变更等记录;

(4)安全仪表系统的投用、摘除及变更管理等。

6.1.3.11 危险化学品分类、登记与档案的管理,主要包括:

(1)按照标准对产品、所有中间产品进行危险性鉴别与分类,分类结果汇入危险化学品档案;

(2)按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档案;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

6.1.3.12 化学品安全信息的编制、宣传、培训和应急管理,主要包括:

(1)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管理;

(2)危险化学品“一书一签”制度的执行情况;

(3)24 小时应急咨询服务或应急代理;

(4)危险化学品相关安全信息的宣传与培训。

6.1.3.13储运系统的安全管理情况,主要包括:

(1)储罐区的装卸设施、危险化学品仓库储存管理制度以及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制定及执行情况;

(2)储罐的日常和检维修管理。

6.1.3.14 建设项目消防设施验收情况;企业消防安全机构、人员设置与制度的制定,消防人员培训、消防应急预案及相关 制度的执行情况;消防系统运行检测情况。

6.2 制定排查计划

排查计划分日常检查、专业检查和综合检查,其中日常检查又包括巡查、交接班检查等多种方式,根据不同风险点的具体情况编制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等。

实施隐患排查前,应根据排查类型、人员数量、时间安排和季节特点,在排查项目清单中选择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排查项目,作为此次隐患排查的内容。隐患排查可分为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或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两类隐患排查可同时进行。

(1)装置操作人员现场巡检间隔不得大于2小时,高危企业生产、储存装置和部位的操作人员现场巡检间隔不得大于1小时,宜采用不间断巡检方式进行现场巡检。

(2)基层车间(装置,下同)直接管理人员(主任、工艺设备技术人员)、电气、仪表人员每天至少两次对装置现场进行相关专业检查。

(3)基层车间应结合岗位责任制检查,至少每周组织一次隐患排查,并和日常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中发现的隐患一起进行汇总;基层单位(厂)应结合岗位责任制检查,至少每月组织一次隐患排查。

(4)企业应根据季节性特征及本单位的生产实际,每季度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季节性隐患排查;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必须进行一次隐患排查。

(5)企业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基层单位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综合性隐患排查和专业隐患排查,两者可结合进行。

(6)当获知同类企业发生伤亡及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时,应举一反三,及时进行事故类比隐患专项排查。

(7)对于区域位置、工艺技术等不经常发生变化的,可依据实际变化情况确定排查周期,如果发生变化,应及时进行隐患排查。

6.3隐患排查

6.3.1排查类型

排查类型主要包括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日常隐患排查、节假日排查、事故类比隐患排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隐患排查可与日常巡查和专项安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隐患排查包括以下方式:

(1)综合性排查是指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目的,以安全责任制、各项专业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为重点,各有关专业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全面检查。

(2)专业性排查主要是指对区域位置及总图布置、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储运、消防和公用工程等系统分别进行的专业检查。

(3)季节性排查是指根据各季节特点开展的专项隐患检查,主要包括:

a)春季以防雷、防静电、防解冻泄漏、防解冻坍塌为重点;

b)夏季以防雷暴、防设备容器高温超压、防台风、防洪、防暑降温为重点;

c)秋季以防雷暴、防火、防静电、防凝保温为重点;

d)冬季以防火、防爆、防雪、防冻防凝、防滑、防静电为重点。

(4)日常排查是指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基层单位领导和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性检查。日常隐患排查要加强对关 键装置、要害部位、关键环节、重大危险源的检查和巡查。

(5)节假日排查主要是指在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前,对装置生产是否存在异常状况和隐患、备用设备 状态、备品备件、生产及应急物资储备、保运力量安排、企业 保卫、应急工作等进行的检查,特别是要对节日期间干部带班值班、机电仪保运及紧急抢修力量安排、备件及各类物资储备和应急工作进行重点检查。

(6)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对企业内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检查。

6.3.2排查要求

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

6.3.3组织级别

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6.3.4排查周期

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溴素生产工艺特点,确定综合、专业、专项、季节、日常等隐患排查类型的周期。

6.3.5确定排查项目

实施隐患排查前,应根据排查类型、人员数量、时间安排和季节特点,在排查项目清单中选择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排查项目,作为此次隐患排查的内容。隐患排查可分为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或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两类隐患排查可同时进行。

隐患排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a)  安全基础管理;

b)  区域位置和总图布置;

c)  工艺;

d)  设备;

e)  电气系统;

f)  仪表系统;

g)  危险化学品管理;

h)  储运系统;

i)  公用工程;

j)  消防系统。

6.3.6排查结果记录

按照隐患排查治理要求,各相关层级的部门和单位对照隐患排查清单进行隐患排查,填写隐患排查记录。记录包括排查类型、组织级别、排查项目以及排查的结果情况,参加排查的人员签字。

6.4隐患治理

6.4.1隐患治理建议

根据排查出的隐患类别,提出治理建议,一般应包含:

1.针对排查出的每项隐患,明确治理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

2.经排查评估后,提出初步整改或处置建议;

3.依据隐患治理难易程度或严重程度,确定隐患治理期限。

6.4.2隐患治理要求

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隐患治理要依照“五定”的原则,落实隐患治理的各项措施,对隐患治理进行监控,保证隐患治理按期完成。

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责任到人、限期完成。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6.4.3隐患治理流程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在每次隐患排查结束后,将隐患名称、存在位置、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从业人员进行通报。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制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应对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措施建议、完成期限等提出要求。隐患存在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可靠的治理措施。隐患整改通知制发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

6.4.4一般隐患治理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车间、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确定责任人组织立即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对于难以立即排除的一般事故隐患,企业应当及时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

6.4.5重大隐患治理

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企业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6.4.5.1各生产装置责任单位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应填写《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台账》(附录),并及时上报。上报时间自发现时起不超过24小时,如不能立即消除隐患,须自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之日起10日内,将《重大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书面报企业安全管理部门。

6.4.5.2 企业应当自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之日起15日内,将《重大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报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6.4.5.1 隐患评估

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6.4.5.2 治理方案

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6.4.5.3 治理实施

确定治理方案后,由相关责任部门落实实施,按照确定的时间节点,提供经费和物资保障,由治理机构人员牵头,确保按时完成隐患治理。

6.4.6隐患治理验收

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

一般隐患治理完成后,所属单位隐患整改责任部门向HSE主管部门书面上报治理情况,HSE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予以消项。

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由所属单位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隐患治理项目,纳入正常的管理程序,所属单位HSE主管部门予以消项。

对政府督办的重大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

7 文件管理

7.1结合体系文件管理要求,对相关标准和制度文件受控管理,逐级评审并审核、批准,并以受控号形式受控管理。

7.2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涉及不能立即整改的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其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8 隐患排查治理效果

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1.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2.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3.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4.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5.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9 持续改进

9.1 评审

企业应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评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当发生更新时应及时组织评审。应保存评审记录。

9.2 更新

企业应主动应对以下情况变化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影响,并针对变化情况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

1.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的;

2.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的;

3.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的;

4.企业自身提出更高要求的;

5.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

6.其它情形出现应当进行评审的。

9.3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隐患信息,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企业应主动识别内部各级人员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培训需求,并纳入企业培训计划,组织相关培训。企业应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熟悉掌握隐患排查的方法,消除各类隐患,有效控制岗位风险,保障企业安全。



源于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24小时内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