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大新闻】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中国科大9项成果或个人获奖

       4月11日上午,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颁发了2018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我校共获1项重大科技成就奖、2项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2项为参与完成单位),另有2项成果获二等奖、1项成果获三等奖。

       我校俞书宏教授获2018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省委书记李锦斌为其颁奖。俞书宏教授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和功能化研究,发现了聚合物和有机小分子对无机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及维度的调控规律,创立了介观尺度“组装与矿化”相结合的合成方法,实现了人工珍珠母的矿化合成,解决了国际上迄今难以制备仿生珍珠母等结构材料的难题,开辟了无机功能材料跨尺度可控合成的新途径。论文在《科学》发表,被《科学》杂志Perspectives称“该矿化方法是一项突破性进展”,被《自然》等选为研究亮点,引领了国际上仿生工程材料的研究。近年来, 在面向应用的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宏观尺度组装体的功能化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俞书宏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已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含《科学》1篇,《自然材料》和《自然纳米技术》等子刊 13篇,以及化学与材料领域顶级三大期刊80篇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论文总引用超过40000次,个人H因子114。有关研究工作曾被《自然》(三次)、《科学》、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hemistryWorld等选为研究亮点或报道50余次。俞书宏教授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名录(2014-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获2010年、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获国际水热-溶剂热联合会Roy-Somiya奖章、《化学会评论》新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德国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等。

       潘建伟院士团队完成的“城域量子通信组网技术”项目在合肥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第一次实现用量子密钥对实时语音通信进行加密。首次实现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自主研发了量子通信终端设备、全通型光量子程控开关。该网络容纳了互联互通和可信中继两种重要的量子通信组网方式,并实现了上级用户对下级用户的通信授权管理,将量子保密通信的现实应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首次实现了基于量子集控站的光量子通信组网结构这一较为完整的管理控制方案,以及融合多种应用的解决方案,建成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形成了以集控站为中心的可扩展组网技术、收发一体终端、多通道单光子探测集成等当时世界首创的技术。项目获安徽省科学进步一等奖。

       郭国平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半导体栅型量子点的相干调控研究”,瞄准半导体量子计算,围绕半导体栅型量子点的相干调控,针对量子计算逻辑门操控、新型量子比特编码、比特集成及扩展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填补了国内半导体量子计算实验研究空白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先后实现了半导体单比特、两比特、三比特超快量子逻辑门操控,构建了完备的量子计算逻辑门单元库;编码制备了通用性更强的杂化量子比特,实现长相干、快操控兼容的新型量子比特;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石墨烯单量子比特与超导谐振腔耦合,并进一步实现两石墨烯量子比特长程耦合,成功构建了多量子比特扩展架构。项目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曾杰教授完成的“催化剂表界面配位结构的静态调控和动态演化”项目揭示出催化剂表界面配位结构对催化反应的调控机制,对小分子活化过程中的配位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解。在催化剂表界面配位结构的静态调控方面,曾杰教授发展了一套在原子尺度精准调控催化剂配位场中心金属离子和近邻配位原子之间轨道杂化的有效方法,并揭示了配位场中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对C=O、C-H、O-H键活化的调制机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中心的动态演化方面,基于同步辐射和原位谱学技术,曾杰教授发现了一系列催化反应过程中配位结构的重构现象,并揭示了重构后的催化剂是如何改变催化反应路径的。项目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我校作为参与完成单位的“工业园区有害气体光学监测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面向语音语言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及开放创新平台”2项成果获2018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太阳能光电转换界面关键材料设计、修饰及性能调控”等3项成果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

(原文载于中国科大新闻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