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支救援队伍,在河南已解救800余人!
津云特派河南报道组 记者 劳韵霏 彭俊勇 摄影 吴涛
7月24日晚8点,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东马坊、中马坊、西马坊三个自然村的5000余名受灾群众被安全转移。
来自天津蓝天救援队的6名队员,至此可以短暂歇息一下,自7月21日从天津出发以来,队伍已经成功解救了800余名受灾群众。
平均每天休息3个小时,睡在车里、吃泡面充饥、高强度的持续作业,救援队每个成员早已疲惫不堪。
“一个不落的全部带回”
7月20日,38岁的姜旭去看望年过7旬的父母,虽然终于有了一段休假的日子,但蓝天救援队的日常工作也很多,姜旭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有看到父母了。
姜旭的父亲身体很不好,患有常年的慢性病,需要持续吃药,给父亲送药,是姜旭必须坚持的责任。
年迈的母亲想和儿子聊聊天,但姜旭不停地看着手机,7月正值雨季,是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季节,作为天津蓝天救援队的队长,姜旭24小时开机,随时关注着灾情信息,随时处于临战状态。
蓝天救援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民间志愿者团体之一,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支机构,天津蓝天救援队成立于2009年,成立后参与了尼泊尔地震、甘肃泥石流、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目前志愿者人数为140多人。
2014年,姜旭加入天津蓝天救援队,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姜旭觉得,自己有能力胜任,抢险救援也是一名军人的责任,姜旭的能力强、责任心重,被推选为新的天津蓝天救援队队长。
手机里不断弹出郑州特大暴雨的信息,被困在暴雨中的人们呼喊、求助的视频惊心动魄,姜旭决定,天津蓝天救援队要出发了。
没和父母待上一个小时,姜旭称有事情,匆匆离开了父母,关上门的一瞬间,姜旭看到了母亲不舍的眼神,有险情随时出发是姜旭出任天津蓝天救援队队长后的常态,他知道母亲的牵挂和担忧,每次出发,他都尽量隐瞒父母,这一次,姜旭同样没有开口。
但离开不久,姜旭就收到了母亲的微信,“你不仅是队长,责任重大,保护好自己的同时要保护好同去的战友,一个不落的全部带回,凯旋而来!”看到母亲的微信,姜旭的眼圈红了……
集结号在这一刻吹响
召集人员、准备、集结,这是天津蓝天救援队一套成熟的备战程序,每个队员都处于随时出发的状态,橡皮艇、汽油等抢险设备日常准备充分,以备随时出发。
7月20日18:40,姜旭在救援队微信群里发布了召集令。
天津蓝天救援队的成员均是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大家都有本职工作,很快,群里纷纷响应报名,因时间紧迫,姜旭选定了具备涉水救援能力、可以第二天出发的5名志愿者第一批前往灾区。
这支队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有修理机械的全能高手郭文俊、有专业护士孟盼盼、有从小练游泳的康亚雄、有通讯专业毕业的韩志强、有装甲兵出身的赵海山。
人员召集完毕,每个人都开始了“大战”前的准备,有的队员安排好家人的生活,有的队员要和单位请假,有的队员去购买水和方便面等食物,有的队员想办法借来了可以拖带橡皮艇的车辆,后方的队员们也赶到天津蓝天救援队总部,逐一确认救援设备的状态、清点物资,大战在即,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7月21日中午,两台车、6个人装载着两艘橡皮艇及配套设备出发了,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未知的险情。
淤泥中行进10个小时
每走一步都要拔出腿
路上,姜旭和各地救援队密切联系,随时获取救援信息,得知荥阳市受灾严重且救援力量不足,队员们决定第一站前往荥阳。
从天津驱车一路前往荥阳,进入河南境内,车辆渐多,道路开始出现拥堵,很多地方依然积水严重,绕行、堵车,驱车行进缓慢。
7月22日凌晨1点,天津蓝天救援队6名成员到达位于荥阳市周边的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暴雨突袭,周围积水严重,风景区变成了一片孤岛,救援队得知,风景区里有6个自然村,但人口不多,村民已经被转移到村卫生院安置,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有一位村民因房屋倒塌被砸,导致身体多处骨折,需要紧急转运至医院。
没有片刻休息,志愿者们到后便开始紧急救援,周边交通完全瘫痪,从风景区入口走进村子里只有一条土路,当时还在下雨,土路被大雨冲刷后变成了一片泥潭。“每走一步都会陷入淤泥中,淤泥深到小腿的位置,走一步就要把腿拔出来。”在漆黑的夜中,6个队员艰难前行,正常半个小时的路程,一行人整整走了5个小时,天亮了,队员们到达村卫生院。
50多岁的村民老李躺在卫生院的病床上,脸色苍白,他的胸骨、踝骨和手掌多处骨折,痛苦不堪,加上50多个小时几乎米水未进,老李已经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
一刻未休,队员们用担架抬着老李又步行5个小时穿过泥泞的小路,将老李送上了在村外接应的救护车上。
22日下午,得知附近一个村落的20多个村民被困在村中,已经断水断粮,救援队立即前往,用橡皮艇将村民全部转移。
22日,新乡告急,救助完荥阳的20多名受困群众后,志愿者们连夜前往新乡。
和生命赛跑
5000多人得救
从7月17日8时到23日7时,新乡市平均降雨量830毫米,最大降雨量965.5毫米。截至23日15时,受灾人口128.8万余人。
新乡市牧野区为此次灾情最严重地区之一,卫河两岸大面积村庄、社区、农田、道路被洪水淹没,水深处达两米以上,距离卫河只有5公里远的牧野区王村镇下辖村庄大量房屋被洪水淹没,水深处一层建筑几乎没顶。
王村镇中马坊、西马坊和东马坊是三个接壤的村落,三个村落人口总计5000余人,村中房屋一层全部浸在水中,村落被淹没在汪洋的洪水中,村民们被困了两天两夜。
7月23日早,天津蓝天救援队到达三个村落的入口处,是第一个到达该受灾区域的救援队伍,“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大水漫延到树木的腰部,水面离路边路灯柱不到一米。”姜旭判断,村庄中水最深处超过3米以上。
橡皮艇是唯一的救援工具,2艘橡皮艇,每艘船一次能转运10个受灾群众,准备就绪,志愿者们乘坐橡皮艇驶进了汪洋的水域。
橡皮艇在摸索中前进,两边只能看见树梢,船下有未知的风险,大约行进了5分钟,村中二层小楼出现在面前,村民们在二楼阳台上守望,他们等来了救命的人。
老弱病残和儿童孕妇率先撤离,一个妇女怀抱着出生只有9天的孩子焦急万分;85岁的老人几天米水未进,已经非常虚弱;瘫痪在床的病人需要背到船上;运送坐轮椅的残疾人更增加了难度……
受困的村民们家中停水停电,只能躲在房屋二层,靠家中存留的食物坚持,近6旬的张阿姨低血糖,家中没有食物了,已经开始出现眩晕的症状,被志愿者送到岸边,张阿姨挣扎着道谢,“你们救了我的命!”
怀抱着9天婴儿的村民走到岸边的那一刻痛哭流涕,她一度担心无法得到救助,孩子会遭遇不测,“这个孩子是你们救回来的,谢谢!”
每个村民,每句谢声,是志愿者最温暖的动力。
后续的其他救援队先后赶来,当地政府也集结了最大的力量给受困群众运送物资,从7月23至7月24日,一场和生命赛跑的援救行动忙碌而紧张。
截至7月24日20:00左右,在天津蓝天等众多队伍的共同努力下,中马坊、西马坊和东马坊三个村子的人员疏散任务基本完成,5000多名村民安然无恙。
下一站在前方
6个人,两艘船,持续接力作业,队员们累到麻木。
今天吃饭了吗?姜旭想了一下,记不起来了。
从7月22日凌晨到达受灾地区,6个队员每天忙碌到凌晨,实在困了就倒在车里打个盹,两辆车上装满了物资,剩余的狭小空间坐着都很局促,队员们习惯了这种艰难的环境。
实在饿了,队员们就吃从天津带过来的方便面充饥。
在抢救受困村民的同时,队员们也感受到了百姓的温暖,救援行动开始后,当地政府和附近村民纷纷前来支援,他们懂得志愿者们的付出,一箱饮料、一锅绿豆汤都是村民们的感恩,村民大多不善言辞,一句谢谢是他们满满的心意。
7月24日晚上,三个村落的村民全部解救,幸好,没有人员伤亡,5000多村民全部安全。
那一刻,姜旭想的不是如何休整,他在搜索受灾信息,计划下一站要前往何处救灾,何时回家,还不在志愿者们的计划中。
天津蓝天队员:六张面孔 六个故事
新乡牧野区栗屯桥村民转移现场的天津蓝天六名队员,身上有着所有奔赴河南水灾一线救援队伍的影子。
出征,穿上蓝天色的制服,就是生命的拯救者,共赴山海,面对灾难,义无反顾;
平时,淹没在熙攘人群中,就是普通的你我他,简单平淡,谈起生活,各有幸福。
“兆龙”姜旭:每次都要把队员一个不落的带回
80后的姜旭高高壮壮,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带着羞涩和腼腆,“能把我拍好看点吗,我现在的样子让爸妈看见,他们会担心的。”
虽然几天没有时间和父母联系,对家的牵挂是姜旭的第一反应。爸爸患有慢性病,身体很不好,姜旭不知道爸爸的药还够不够吃,平日有时间都是他去买药给爸爸送过去,但出来抢险,他无法顾及了。
姜旭是个退伍军人,在部队中练就了强健的体格和全面的救援技术,军人的经历更给他留下了严谨、担当的责任感,在他的意识中,救死扶伤、勇于担当就是军人的本色和一生的使命。
加入天津蓝天救援队的初衷很简单,这是一支帮助人的志愿者队伍,在灾难面前,每一点力量都是重要和可贵的,志愿者团队把每一份力量汇聚在一起,他愿意成为这个团体中的一员。
能力强、技术全面,姜旭成为天津蓝天救援队的队长,出任队长后,他背负了更大的责任,队员的培训、团队的凝聚力、每一次救援的成功,还有每一个队员的安全,就像妈妈每一次的嘱托,要把队员一个不落的全部带回。
救援的紧张、对队员的担心、救援成功后的成就和每个队员安全的放松贯穿着每一次救援的全过程,这次的新乡救援结束了,姜旭短暂的轻松感只停留了片刻,下一站去那里,下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半日”韩志强:老婆的网名就是我的名号
没事的时候,韩志强爱笑、爱开玩笑,说起话来总是先笑一下,额头上会抖起皱纹。
谈抢险的时候,却又变得惜字如金,每个字都要反复斟酌,仔细考量,脸上也会一本正经。
“纪律不是用来妥协的,这是严肃的事情,决不能出现问题”“队伍的事一句都不能多说,个人的事你可以随便问”。
韩志强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在天津移动工作,有着电信工程师的严谨和天津人的幽默。
“和老婆请假,最多只能出来半天,”队友们替他解释名字“半日游离”的来历。
韩志强心里则很清楚,“其实老婆还是很支持我出来救援的,那就更要听她的话。”每次出来参加抢险,他对老婆、父母关心的回报就是——发微信报平安时都是只有两个字“安全”。
原因在于,第一时没有时间看手机,更重要的是,每次出来危险都随时随地,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这些还是轻的,可以和家人“撒谎”掩饰过去,而失去通信联络时让家人担心才是队员们最不想见到的,“你和他们说得越多,越会显露出你在哪里,家人也就能判断出你的危险,所以你就简单回复安全两个字最好。”
抢险的时候,韩志强总是把手机套在手机防水袋里,挂在脖子上,虽然基本没时间看家人的各种信息。
“糖果”孟盼盼:能把我P的白点吗?
7月24日下午6点,新乡市牧野区,夕照强烈而刺眼。在横跨共产主义渠的栗屯桥上,孟盼盼躲在救援车的阴影后连续吃了3根火腿肠,喝了2罐红牛,这是她今天吃得最舒心的一顿饭。“不算太饿,中午时候还吃了一个包子。”更重要的原因是,队员返回了,心可以放下。
“能把我P的白点吗?越晒越黑了。”看着记者举起的相机,孟盼盼第一句话,是不想让家人看到被晒得黝黑的自己。
这是个来自天津蓝天救援队的90后,是六名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也是队伍里唯一的女生,在整个救灾现场,也是不多见的女抢险队员。连续几天持续救援,脚下是积水,头上倾盆而下的暴雨和高照的烈日轮流招呼,想保护好皮肤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时刻面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孟盼盼和队里的老大哥们一样面临着水患的考验。
2020年10月,孟盼盼加入了天津蓝天救援队,奔赴河南暴雨灾区,是她第一次跨省区执行重大抢险救灾任务。
当其他队员们驾驶橡皮艇一次次冲向深水区往返转运群众时,孟盼盼在队伍里负责后勤、联络、协调等任务,“隔一个小时左右都要和后方回复一下信息,报告一下队伍的情况,免得后方担心”。但通信不畅,信号中断,总有不能及时联系上的时候。最让她着急担心的一次,4名队员顶着暴雨和泥石流,抬着一名200多斤体重的村民,从凌晨2点到8点多,始终无法取得联系,到了10点队员才回到联络点,彼此见面。
作为护士,孟盼盼随身带着血压计和简单的药品,为队员以及群众量血压,做应急身体检查。24日上午,刚刚救助的一名50多岁当地阿姨,在水中2、3天没有吃饭,低血糖,浑身发抖,孟盼盼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补充能量。
平时,孟盼盼在一家民营医院从事护士工作,每天面对临产妈妈和出生婴儿的喜悦,在灾区,更多是救出遇险群众之后的欣慰。
孟盼盼老家在山东,来天津工作生活几年,在平时也面临着房子、户口、孩子上学这样的难题,在灾区,想的就变成了怎么多救出一名群众,怎么让大家放心。
队友们都叫孟盼盼“糖果”,希望生活像糖果一样甜。
“铁柱”郭文俊:没有他修不好的机器
天津蓝天在牧野区抢险的6名队员中,郭文俊黑黑壮壮,称号是“铁柱”,但这还不是他最大的特点。
会修理各种机械设备才是郭文俊的绝活,每次救援,他都随身带着一套专业的维修工具,气泵、补胎工具、工具箱里面有130种的组合套装,在队友的眼中,救援设备这一块“没有他不会修的”。
除了自己队伍的机械设备,共同参加抢险的其他队伍,遇到设备机械问题,都会想到他。
“老郭帮忙看一下,机器不动了”,23日,外地救援队的一艘橡皮艇上20马力的本田“外机”突然趴窝,在水中进退不能。“我去看看”经验老道的老郭过去一看,发现不是机械事故,而是混合气浓度过高,发动不了。插钥匙、打开关、大油门、排空气,郭文俊一气呵成,马达突突重新运转起来。
从小对机械感兴趣,还从事过机械加工制造,让郭文俊对抢险救灾的各种机械设备烂熟于心,在他眼里,所有的设备都是共通的,“7岁开始玩航模,只要掌握了运行原理,操作、维护起来都不难。”
1979年出生的郭文俊,是队伍里唯一的70后,早在2009年,就加入了天津蓝天,已经有了12年的救援经历。
他的记忆中,最早参加行动是在天津大港救助东方白鹳,第一次跨省执行大型任务是参加雅安地震救灾。郭文俊胆子大,很少有害怕的时候,但在天水泥石流事故抢救伤员的时候,经常会鼻子发酸。
24日一整天,郭文俊所在的这条船,进进出出,先后救出来近200名村民。“这次来河南参加抢险,是加入蓝天以来,遇到村民最多的一次,一定要救出更多村民”。除了眼下的转移村民,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休息的时候,还在琢磨着告诉村民,被水浸泡过的房屋要检查加固后才能返回。
从2009年加入天津蓝天,郭文俊已经坚持了十二年,期间队伍越来越专业,队员们越来越多,也有人来了,有人走了,而在他心里,是骨子对这项工作的热爱,才坚持了这么久。“每次出来前都要和老母亲说一声,免得她担心。”
“坦克”赵海山: 当过兵,还没女朋友
从橡皮艇上下来的时候,赵海山一口气喝了3瓶矿泉水,又往头上浇了半瓶,可惜的是,水在太阳下晒了一天,喝进肚子的时候也是热的。
身高180,体重134,赵海山有着标准的身材。作为此次天津支援河南抢险救灾的第一梯队成员之一,他的称号是“坦克”,这一称呼,来自于当过装甲兵的历史。
2014年鲁甸地震,赵海山看到灾区状况,萌生了做些什么的想法,2016年正式进入了天津蓝天,5年的抢险经历,平时的水上打捞,山地救援早已经驾轻就熟。
23日,赵海山和队友们救出来一名百岁老人,这也应该是此次蓝天救援队救出的最大一名灾区群众。
一片汪洋的灾区,因为要长时间在水里,救援期间,赵海山总是穿着潜水专用的湿衣,“这样可以保持体温,能在水里待更长的在时间。”
虽然叫坦克,有着无穷的动力,体力也有透支的时候。在郑州荥阳抢险时,赵海山和队友们完全是靠着双手将一名伤员抬出危险区域,因为路被冲毁,4公里的路程,整整“挪”了10个小时,对于一分钟可以做100个俯卧撑的他来说,“那次体力真是透支了。”
对于抢险救灾,水里火里,赵海山都不觉得有什么太大的难度,最大的难度是,怎么才能找到女朋友?
“小康”康亚雄:4岁开始学游泳 就喜欢打援助
“水上搜救是我的专长。”1989年出生的康亚雄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4岁那年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开始学习游泳,一直到20岁,在水里泡了16年。
参加蓝天救援队后,更是无数次和水打交道。“我对水不恐惧,这点自信还是有的”,在他看来,游泳技能对于水上救援只是提升效率的一个因素,作为一名好的救援队员,更需要的是经验、装备以及最重要的团队配合。
虽然刚过30岁不多,康亚雄已经有了10年以上的救援经验。2010年,大学还未毕业时就加入了蓝天救援队,毕业之后从事消防相关工作,还是与救灾联系在了一起。
在队伍中,康亚雄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好辅助工作”,就和打游戏一样,不是冲在前面打打杀杀,而是做好配合,做好加血。“一个团队更是这样,有分工,有主次,有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7月25日,河南暴雨灾害的救援工作仍在进行中,对于天津蓝天的6名队员来说,战斗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