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常分享第22期 | 郑文昕个人作品展《冲浪》
艺常分享二十二期
本期艺常分享,绘画与装置艺术家郑文昕带来疫情期间个人展览《冲浪》及作品分享。
郑文昕把其独有的敏感和清醒,转化成绘画、装置和视像等语言,尝试和这个现代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的大数据时代展开对话。
*展览《冲浪》于2020年9月12日—10月31日在澳门卑第围1号地下展出。
「策展人何仲仪 言」
向上滑动查看
本以油画为专业的郑文昕近几年来都以绘画和装置相互烘托的方式,企图探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人类作为大数据的输出者和吸引者的生活模式和状态。2020年她以“冲浪”为题,为澳门创作了一套全新的作品。
互联网分享协议Gopher的发明者Mark McCahill 是最早提出“上网冲浪”的人。他使用“冲浪”这个词的原因很有趣。因为他最喜欢的运动是海边冲浪(windsurfing),所以“冲浪”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容易就想到的词汇;自然地就拓展到了“上网”这个同样是在搜索信息的行为上。所以,“冲浪”的重点是在网上寻找有用的消息,不是上网乱打乱撞或打发时间。
至于“信息冲浪者”这个词,则是出自未来学家Paul Saffo在1989年7月的《Personal Computer》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说:“如果信息是一个即将吞噬我们的巨浪,那么解决方法就是成为‘信息冲浪者’ — 弃海量无效信息而立于浪潮之巅的人。”
与其说这“冲浪”是一个展览,不如说它更像是艺术家创造出的虚拟程序世界的「母体」。组成展览的作品包括:绘画 — 艺术家以其特有的曼妙色彩和秀美笔触表现出人们在海滩休憩的闲适感;装置 — 充满寓意的网和救生圈,颜色兀突的沙滩;视像 — 汹涌的海面伴随着阵阵令人放松的海浪声⋯⋯然而当我们进入展场静心细看, 心中产生的却可能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协调感 — 就像我们的日常:在风和日丽的沙滩边享受日光浴边透过网络,不动声色地浏览着人生无常或天灾人祸,然后啜一口冷饮,悠然地为双腿多涂一层太阳油。
看看自己,或环顾周遭。芸芸众生,其中有多少个“信息冲浪者”?如无法抵御海啸一样, 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巨浪般的信息冲得支离破碎,但大家继续怡然自得,无法亦不愿自拔。
互联网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纠缠不休,网络世界与人们所谓现实生活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究竟谁主谁次,孰真孰假,也是似是而非。无论是抽象的喜怒哀乐、价值观念,还是具体衣食住行、政经民生都与如海洋般澎湃而浩瀚的「母体」互相作用着;更甚者我们可能只是吃着「母体」反刍物的被投喂者。作为习惯被投喂者的大多数,不知道还有谁可以成为一个如Saffo描绘得那么完美又坚强的“冲浪者”?
文昕的展览似乎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的问题:冲浪或随波逐流?然而在这个“数据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将变成数据”的时代中, 我们的选择真的是我们的选择吗?还有,我们真的可以为自己作出选择吗?
策展人
何仲仪
「展览部分作品」
「关于艺术家 」
郑文昕
199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英国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并于2001-2003年在英国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进行艺术家驻地。现工作及生活于杭州。
-END-
大学艺术中心艺常分享项目组
出品人丨Dorothy Wong (UAC)
策划丨Cici Tang (UAC)
协调丨Christine Wang (UAC)
(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大学艺术中心
University Arts Centre
拉近学生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
让“梦·想”实现
To bring students closer to
culture and art
To make the "DREAM" come true